记叙文阅读专项训练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40639443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31 大小:2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记叙文阅读专项训练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记叙文阅读专项训练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记叙文阅读专项训练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记叙文阅读专项训练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记叙文阅读专项训练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记叙文阅读专项训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记叙文阅读专项训练(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记叙文阅读专项训练记叙文阅读专项训练崇明卷崇明卷 要不要叫醒她要不要叫醒她?她睡得好熟呢。还是叫起来吧,免得下车吹了风会着凉。于是,我等待着,等候父亲或者母亲坚持的,又不想惊吓了孩子的,叫我醒过来。那是很小的时候,我们全家常在假期出游,为了贪看晚霞的光彩,为了多辨认几颗星星,回家总得天黑以后,我和弟弟差不多一上车就睡了。那时路上多是农田,并没有可看的街景,四周一片静寂的黑,偶尔有住家的灯光闪过,稀稀疏疏的,原本就很像一场梦了,更加催人入梦。因为车上的人多,很多时候就睡在父母亲的怀抱里。道路并不平坦,颠簸,是梦里始终不变的节奏。每一次快到家我自然就会醒来,却并不睁眼,仍流连在睡的边缘,全身的知觉

2、在等待。可以听见父母商量着,要把我们叫醒,恐怕忽然醒来吹了风会生病,母亲叫了我的小名,我揉揉眼睛醒过来,是被母亲叫醒的哦,像是一种撒娇,还要皱皱眉头,好不甘愿的样子。父母叫唤弟弟不醒,决定将弟弟裹在父亲的大衣里,抱回家去,我们一起下车,走进寒冷的冬夜。看着走在前面的父亲抱着幼小的弟弟,我有些嫉妒,如果我再小一些,再轻一些,父亲就会抱着我回家了。开始准备联考以后,觉得睡眠永远不够,星期日不用上课的早晨,多希望时钟坏了,或者父母亲忽然忘了家里还有一个我的存在。可是,我总听见门外的交谈:“要不要叫醒她?”“她好像很晚才睡啊。”“是呀,最近都是这样,可是,就快考试了,不拼一下不行的。”“要不然,过十分

3、钟再叫醒她吧。”安静下来的空气中,我已完全清醒,闭着眼睛等那得之不易的十分钟过去。那是父母的挣扎与不忍,我等着他们来叫醒,精神饱满地醒来,让父母以为这十分钟的功效显著。一个人到香港教书,初抵达时,住在大学宾馆里,陌生的环境,陌生的生活,我陷在难以言 y 的焦虑里,并没有什么不如意,我只是无法入睡。连续好几夜,我完全没有睡意,天亮以后,却又精力充沛,在焦阳炙日下,奔波寻找一个适合的居所,安顿下来。找到房子那夜,我的疲惫不堪的躯体,和暂时松弛下来的灵魂,一块儿拉我入梦。天亮以后,我仿佛听见父母的声音:要不要叫她起来在等待中,感觉到太阳光从百叶窗筛进地板,缓缓爬上枕被;听见鸟雀此起彼落的鸣唱。我只是

4、等不到父亲或母亲,走进房里,叫我醒来。那天早上,我一直没有等到,于是自己睁开眼睛来,在床上默默坐了许久,觉得非常孤单。1997 年的香港,秋日刚来,天就凉了,不时下着雨。我在购物中心潦草解决了晚餐,提着大包小包上了社区小巴士,往回家的路上驶去。快要抵达时,我听见后座一对父母亲,用广东话低声商量着,我正好听懂了他们的话:要不要叫醒她?年轻的父母决定抱着小女儿下车,我走在他们身后,看着那父亲将女儿用外套裹在怀里,那母亲在一旁撑着伞,踩过积水的马路,回家。我忽然明白了,很多年以前,当我还很幼小的时候,也曾这样被抱在怀中,温暖地护持着小小的梦。我只是忘记了,并不是不曾拥有。因为两只手拿了太多东西,我无

5、法撑伞,雨水淋湿了我的头发和衣裳,但是不再有凄清孤独的感伤,很快地,我会把新家打理好,接来父母亲一起住。然后,在醒和睡的边缘,等待那一声:要不要叫醒她?安心地睡去,愉悦地醒来,真是一种幸福。21、根据拼音写汉字(2 分)我陷在难以言 y 的焦虑里。22、第 12 段划曲线句所用的修辞手法是 ,形象地写出了 ,又暗示了我此刻 的心情。 (4 分)23、品析文中划线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3 分)A、是被母亲叫醒的哦B、我的疲惫不堪的躯体,和暂时松弛下来的灵魂,一块儿拉我入梦24、文章 1315 段描绘了一幅别人父母商量要不要叫醒孩子的画面,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6 分) 25、下列选项中,对题

6、目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4 分)A、这声叫唤的背后,包含着父母对子女深沉的爱。B、用设问形式,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C、这声叫唤是全文的线索,包含着父母与子女间浓浓的亲情。D、语调轻松,却隐含了父母的不忍与挣扎。26、读了本文,你一定很有感触,请选择一个角度,写下你的阅读感受。(80 字左右)(8 分)奉贤卷奉贤卷 青藏公路上的等待青藏公路上的等待 青藏公路,格尔木段。 随着路况变得凶险起来,我们的货车和其他车辆一样,缓下速度直至停下,等待着前 面的车如蜗牛般缓缓通过。 那个叫做丹增的小女孩,依然坐在简易帐篷下,和她的母亲一起,为过往的司机提供 茶水,且分文不收。和以前一样,丹增看到我们的车,

7、立马从凳子上站了起来,飞快地跑到我 们的车前,透过车窗打量着我们的面孔。 我们常在这条路上来往,每当经过这里都会停下车,顺便喝杯热茶。次数多了,才渐 渐地了解到丹增和她的母亲有个很奇怪的举动:每当看到斯太尔品牌的货车经过,都要一一 拦下,然后打量开车人的面孔,好似在寻找某个人一样。 前方堵塞了,看来要好长一段时间才能通车。我们下了车,索性坐在丹增的帐篷下喝 茶聊天。丹增的母亲很热情,给我们每人上了一杯热腾腾的酥油茶,还告诉我们,今天是她 们最后一天在这里提供茶水,以后便再也不来了。 我笑说,你们提供茶水却分文不取,肯定坚持不下去。 丹增的母亲摇了摇头,低声说,不是钱的事,我们是在等一个司机,等

8、了五个月,终于在今天早晨等到他了。 原来,一年前,她得了场重病,花光了家里的积蓄后,终于从死神手中挣脱。医生嘱托, 手术后在家静养期间,要特别注重补充营养。而几年前就丧夫的她,家里已一贫如洗,哪有 钱补身体? 丹增心疼母亲,利用放学的时间,偷偷地去公路上捡报纸、饮料瓶、烟盒等,卖了钱给 母亲补身体。一日下午,丹增在车流间来回穿梭,看得司机都有点胆战心惊,有的都骂出了 口。只有一个货车司机下了车,立马将丹增拉到了路旁,并告诉她这样做的危险。丹增红着 脸,流着泪将母亲的事告诉给了司机。司机好心肠,听了丹增的言语,顷刻间就落下了泪水, 塞了五百元钱到了丹增的手里。五百元,在丹增的眼中,这是很大的一个

9、数目。 丹增母亲得知此事,身体恢复得差不多后,就和丹增一起,将免费茶水点开在了格尔 木段:这里路况难行,交通极易堵塞,过往的车辆到这里都会慢下来。而且,很多司机都会顺 道喝杯茶,她们也好顺便留意好心人。“我们等了整整五个月,今天早上终于让我们给_(A.找 B.见 C.逮)着了。”丹11增母亲说到这里,突然变得兴奋以至于用词不当,“我们就知道,跑货车的司机,一定还会经 过这条线的。”“你们是怎么找到他的?”我问。12“她呀,她认得车的牌子是斯太尔,认得好心人的模样。”丹增母亲指向丹增,“只要看13到斯太尔,我们就拦下来看看,一辆一辆找,肯定能找到的。”“五个月?你们用五个月的时间在这里摆摊点,就

10、是为了找他?”我们都很奇怪。14丹增母亲低下头去,有点不好意思:“是呀,丹增这孩子不懂事,接着人家的钱呆住了,15连个谢字都没说。等缓过神来,人家已经走了。”“那你们找他是?”16“我们穷,没什么回报的。只是想当着面,给他献个哈达【注】,说声谢谢。”丹增母亲将17丹增搂进怀里,“得了人家的帮助,总得表个谢意吧。” 五个月的风餐露宿,五个月在路边的满面洗尘,就是为了找到那个司机,就是为了说18声“谢谢”,任是我们再怎么想也想不到。 确实,她们的生活贫瘠坚苦,不能对帮助她们的人以回报。她们能做到的,就是用五19个月的等待,来对那个好心肠的司机说声“谢谢”。我们分明看到了,在她们平凡外表的里面有着不

11、平凡的心。 【注】哈达:藏族人表示敬意和祝贺用的长条丝巾或纱巾。献“哈达”是藏族人的一种礼节。21第段加点词“贫瘠坚苦”中的错别字是 ,正确的写法是 (2 分)1922第段中丹增的母亲说“今天是她们最后一天在这里提供茶水,以后便再也不来了”,“我”认为她们“再也不来”的 是 ,真正的原因是 。(4 分)23.细读第-段,完成下列问题:(1)第段画线句“而几年前就丧夫的她,家里已一贫如洗,哪有钱补身体?”运用了 的修辞方法,表达效果是 。(4 分)(2)第-段是插叙,作用是: ; 。(4 分)24第段横线上应填入的动词是 (A.找 B.见 C.逮),理由是 11。(3 分)25对第段画线句理解最

12、恰当的一项是 (3 分)19A丹增母女俩人穷志不穷,决不轻易接受别人的帮助。B丹增母女很贫穷,但她们有着不怕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C丹增母女虽然贫穷,但她们无私奉献,有着博大的助人之心。D丹增母女是普通人,但她们心地纯朴、善良,有感恩之心。26有人认为,丹增母女用五个月的时间在青藏公路上等待好心的司机是不值得的,对此你是否同意?请用 80 字左右谈谈你的看法。(8 分)虹口卷虹口卷被窝赞美诗被窝赞美诗诗人们不写诗赞美一下被窝,是奇怪的事。有一阵儿,报上说诗人们由于缺少题材在苦恼。一窝蜂地写过麦子,又写土地与河流。我不知写诗是怎样一回事,也不知诗人那边有什么说道。要是有人请我写诗,我会毫不犹豫地

13、提笔写一首赞美被窝的诗。为什么不呢?我在童年最迷恋的就是被窝,它既是寒夜中温暖所在,又是酝酿童话自娱之所在。北国太冷了,从雪地里回来的孩子,连汤带饭吞咽一通,然后把浸透了汗水的毡鞋垫拽出来在火炉上烤。那时没有电视、吃过饭在十五瓦的电灯泡底下看几页书,便是小孩子的夜生活。母亲早早把被子焐好了。像口袋状的被子吸吮着火炕的热气,这样钻进去时就不冰人肌肤。在北方,掌灯时分,常见到这样的情景:进了谁家的门,炕上早焐好一排排被子,五色纷呈。炕头一般是爹的,然后是娘,第三必是最小的孩子,其余不论,而炕梢归长男或长女。炕头不光热,又是尊位。老乡恭请客人“上炕上炕”,上的也是炕头。满炕的被子,可一观贫富。数量多

14、少是一回事,有的人家六七个孩子,不过三四床被,小崽子伙一条盖。粗精又是一回事,我小时住的盟公署家属院,户主都是干部,但盖缎子被的人家寥寥无几。而我母亲有一床色调温馨的浅粉色的缎子被。用手一摸,光滑沁凉无比,在冬夏都是一样的。多数人家的被面为一袭花布,图案色彩千篇一律为红绿相间、龙凤盘绕、牡丹芍药。几年前,我又在辽东乡间农舍仔细看过这种被面,感到这情调很美。巴黎有些现代派画家如芒罗西亦喜用红绿对比来渲染情感。对被子的第三项观察是脏净。被子焐好了,被头就显在枕头上面。也看出这家的境况。当我钻进温暖的被窝后,对一天甚至有生以来的情形都感到了一种满足,这是在童年。风雪在屋外的树梢上辗转啸号,我为什么不

15、满足呢?玻璃窗上的霜已遮住了窗花,像一层簇密的白毛。用指甲一划,雪粉簌簌而落。若屋子里烧得够热,玻璃中央会晕染般现出一个黑圆。一次,我忽然想起静夜里的麻雀,这长长的夜,麻雀一定在冻脚。当屋檐之冰可垂一尺的冬天,麻雀故意蓬松毛羽,缩得尽量圆,如一个土豆。而眼睛仍乌溜溜的。太可怜了,它们冷。我不知麻雀的妈妈们知道不知道它们的孩子要冻死了。想着,我哭起来,在炉旁缝袜子的妈妈问:“原儿,你怎么了?”我无法回答,闭着眼睛任泪水顺眼角往下流。在屋舍、火炉、父母和被窝构成的安谧温暖中,我独钟爱被窝。它时时是我的朋友。我使劲嗅着被头的气息,这是老朋友的味道。后来在我下乡插队之时,劳累一天钻进了被窝,被里和棉花的气息扑鼻而来时,也流着泪忆念母亲和家。如今童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