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哲学医学模式的系统认识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0636104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哲学医学模式的系统认识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自然哲学医学模式的系统认识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自然哲学医学模式的系统认识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自然哲学医学模式的系统认识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自然哲学医学模式的系统认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哲学医学模式的系统认识(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自然哲学医学模式的系统认识医学模式是健康和疾病观的一种高度概括的哲学概念, 是在医学理论和医学实践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某些特征性的规律, 是产生于医学理论体系之上的一种医学观, 是对医学的本质、发展规律、方向和阶段性的医学实践的基本思路、方法与医学研究中的根本问题及其实践操作的主攻方向是什么等问题做出的理论总结, 是一定时期内的医学活动的总原则。它的存在形式, 表现着一种地域性文化现象的特征。而自然哲学医学模式, 正是运用朴素的辩证法和唯物主义观解释健康和疾病现象, 把哲学思想与医疗实践联系起来, 以直观的自然因素现象说明生理病理过程的一种医学模式。它是脱离于神灵主义医学模式的自体物质平衡观

2、。如古希腊的“四液体”论、印度的“三元素”论、中国的“阴阳五行”理论等, 就其发展和系统性而言, 中医可谓之为典范。但诸多理论文章中, 对于医学模式的讨论, 不是站在世界医学文化史的角度, 而顺着某种医学发展史的关系进行讨论的,因而对事实上存在的医学模式, 特别是经验医学模式中的有关形式, 不作深刻的讨论, 甚或把它不作为一种存在模式。鉴于此, 本文借助中医理论,从文化背景、基本特征、理论缺陷等方面谈谈自己对自然哲学医学模式的认识, 以供医学理论教学者的共同商榷。1 自然哲学医学模式的文化背景 中医学属于异域性文化现象的一个子系统。天人合一、主客浑沌的中国传统文化, 能够使人与人、人与自然、人

3、与自我处于一个和谐的动态体系之中, 在结构上影响着知识、伦理、法律、艺术、心理而制约着社会、经济、政治关系及当时的一切技术学科, 并使之保持一定的连续性, 是一切社会活动的灵魂。形成于商周时代的阴阳五行概念, 凭借着直观方法, 以抽象的哲学原则为基础, 从运动的、发展变化的和相互联系的观点出发, 把天地人融为一体,从整体上对自然界进行思辨性研究。当时还没有,也不可能以严格地实验为依据来发展自身理论,对自然存在和发生现象, 只能近取诸身, 远取诸物, 以“气一元论”为核心内容的自然观, 去分析解释万事万物, 重视个别一般的辨证关系, 模糊了不同运动之间质的区别, 加之古代文化与哲学的发展未能分化

4、, 重人伦哲理, 轻器物技术, 因而一切自然现象的认识只能归属于哲学关系, 这是中国文化, 也是中医文化发展过程的根本特点。建立在与中国古代社会生产、科学文化和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朴素的自然观、方法论与科学观基础上的中医学, 尽管借助着一定的解剖生理知识和临床经验的积累, 来构建自身理论, 但必竟难以脱离时代性思维模式( 自然直观、抽象混融的哲学思维) 的约束, 并以古代自然哲学的精气、阴阳、五行、运动、循环等概念和理论作为医学的认识工具, 制作了中医理论的基本框架, 表现出基础理论伦理化、道德化的健康观、病因观、病机观以及天人相应、内外一致的整体观, 其研究过程常常是把人体的健康、疾病和社会

5、看成是一个富有伦理情感的统一体, 而作为直接对象进行体验; 其运用是从总体上领悟和把握生命现象的存在和联系性, 忽略生命物质的形态性及其个体内部结构的独立特征。认为机体的基本生理过程为阴阳的出入平衡, 五行的生克制化; 脏腑间的君臣佐使及分工协作、气血间的互根互化及使动循环; 七情的脏腑所主、五味的经脉归属; 气机的升降有序、腧穴的开合定时; 人以天地之气生, 四时之法成, 秉赋父母, 气有定数; 诸内必形于诸外、诸外必应于诸内等, 无不体现自然观、有机观的自然哲学特点。认为疾病是六淫七情、饮食居处、劳逸忧患、先天不足等因素作用于机体, 而引起的内伤脏腑气血气机的过程, 以社会与医学相结合的概

6、念如阴阳虚实、正邪盛衰、气血失调、郁滞不畅、营卫不和、上下逆乱、平衡失调、神不守舍等作为各种疾病的共同病理病机。提纲携领、执简驭繁。注重定性论述分析( 规定性、主观性) , 量化概念强调甚少( 客观性、实验性) , 主观体验及临床反证理论充实基础, 实证分析和形态损伤原理论述几乎缺如, 因而使得认识方法上的整体观、临床操作上的辩证论治优显重要, 由此表现出浓厚的哲学文化性。2 自然哲学医学模式的基本特征 首先基于自然哲学的有机观方法论, 中医只能是从整体水平把握生命现象, 把人体的结构与功能、精神与肉体、健康与疾病解释为处于发展的过程之中, 处于相互作用相互过度的运动变化的现象之中, 认为人的

7、机体是一个充满矛盾、永恒运动的统一体,是宇宙整体的组成部分, 不仅仅是器官、组织等相加的复合体, 而是一种由各种有机物质成分的有机结合, 在“神使”的作用下, 内部功能协调并与外界环境相通的整体。注重人体以上( 层次) 的各种关系现象的总体概括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然人与行为等方面的关系, 至多深入到脏腑表里间( 人为) 的特殊系统关系, 表现出对人的自然属性认识的同时, 对人的情感情绪、人际关系、社会条件等在健康与疾病关系方面, 有着深刻的认识, 轻视了人体以下各层次的实体结构的分析。形成了以自体正气和精神状态及其社会属性为主, 以生物属性和理化属性为辅的医学范式体系, 是一种模拟原理的应

8、用。因此无论是基础还是临床理论,其中最为突出的思想是正气和精神的主导作用,毒邪能否入内致病, 关键在于内部条件。强调练功补气、调理心神、养生延年、扶正祛邪、治病求本等, 强调固本强身、选择健康目标的医学行为。其次, 哲学概念直接被作为一种具体形式的分析工具用以展示医学理论体系中的逻辑结构,并作为思维的最小单位, 指导医学素材在各层次中恰如其分的具体组织、安排和使用, 使得医学理论及病因病机学说, 表现出上及天文地理, 中及人事社会, 末及个性生理的非线性因果关系的分析思维方式, 主持并指导临床实践, 把自身置于天、地、人、德的四维框架之中, 赋予着多因多果、内外相关、心身并重的立体交叉特征。从

9、而很容易认识并强调认识对象的整体性、动态性及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协调协同性关系。塑造出诸多难以用物质概念具体化的生理病理概念, 使得医学取得超时代性的成果。如心主神志、药味归经、脏腑表里、七情内伤、经络出入、针刺艾灸、推拿补泻、内病外治等, 揭示超物质间的相互关系, 追求生物人的理性特点, 显现出心( 意念) 、神( 精神) 、世( 社会) 、物( 自然) 高度统一的整体概念。再次, 囫囵的认识方法, 引导中医的学术与理论发展成为一种完形概念体系, 即允许纷繁复杂的矛盾并存于其中, 从联系中去容纳新的内容, 以适应不断发展的临床需要, 有似“钟形环周”运行的方式性( 有人称之为“圆道循环原理”

10、), 圆周运动、往而复始, 格式定位, 周期不变。表现出连续性、对称性协调性、循环平衡性以及几何完美形、相关闭合形、相对稳定性等特点, 围绕着脏腑阴阳、气血正邪这个总的轴心, 从横向上对非健康状态进行证候框套, 从纵向上对疾病进行证候阶段性分解。生命规律不变, 气机内容永恒, 因人精神而异。因而一切疾病现象均可以得到认识, 也能够为一切疾病辩证处方, 似有一种完满饱和的趋势。其基础来源是由于自然对应、脏象类比、宏观归纳、主观推理的认识方法。诸多概念虚化, 病因不求确定。只求致病因子的致病作用性和终结表现,不论其内在实质特征和中间环节, 证候少、证型多, 重证轻病的多功能理论固守于基础和临床, 也就容易排斥其它新的方法和技术成果。特别是基础研究方面, 理必黄帝内经, 法必仲景伤寒的经典延伸式发展, 酿成了临床知识发展超前, 理论体系相对滞后的不发达现象。3 自然哲学医学模式的理论缺陷 由于中医学基础理论知识, 大多直接引用先秦哲学的名词概念, 其思想本身就没有把自然物质结构与受控实验证明等这样的认知方法纳入自己的视野之中, 因此, 它的医学理论一直停留在借理假说与比类取象阶段, 内容解释仅仅是一些简单的自然生活现象。据了解上海天坛普华医院正在开展自然医学疗法,有意者可前往咨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