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Net的工作流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40635143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PDF 页数:74 大小:2.1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Net的工作流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_第1页
第1页 / 共74页
基于Net的工作流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_第2页
第2页 / 共74页
基于Net的工作流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_第3页
第3页 / 共74页
基于Net的工作流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_第4页
第4页 / 共74页
基于Net的工作流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_第5页
第5页 / 共7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基于Net的工作流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Net的工作流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7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分类号U D C 注!密级忑厂8 7 ;五8 6学位论文基于N e t 的工作流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题名和副题名)秦巧( 作者姓名)指导教师姓名王蛊塾援电壬科撞太堂邀签( 职务、职称、学位、单位名称及地址)申请专业学位级别硕士专业名称论文提交日期2 0 0 6 5软件工程学位授予单位和日期电壬科技太堂答辩委员会主席生垦整 评阅人矬盈垒丝2 0 0 6 年5 月8 日注1 :注明国际十进分类法u D c 的类号。摘要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的普及与广泛应用,工作流技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发展。工作流管理系统是实现计算机辅助协同工作的工具,能实现工作流程的全部或部分自动管理功能。系统可以

2、依据特定的规范定制工作流程,实现计算机的辅助控制。工作流管理系统的应用不仅便于工作的规范化,而且便于人员、资源的合理配置、工作流程的监督审查并提高工作效率。全文介绍了工作流的相关概念及技术,探讨了当前工作流系统存在的问题及研究热点并给出了一个完整的工作流管理系统的具体实现方案,包括系统的体系结构设计、各模块的功能设计、数据库的设计等,文章特别地对工作流管理系统中的引擎设计包括各功能子模块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介绍。同时文章全面分析了工作流产品的共性,并按模块化的方式集中展示了一个通用的工作流管理系统模型。本文介绍的这个工作流管理系统是基于N e t 平台开发的,这个工作流管理系统的客户端是一个w

3、曲应用程序,用户通过浏览器登录并调用客户端,然后客户端程序通过调用工作流引擎所提供的相应接口实现与工作流引擎的通信。以这种基于w 曲的方式实现本工作流管理系统可以增加系统的可扩展性。实现基本功能后的管理系统具有松散耦合、行业支持、高度可集成能力等优势。关键字:工作流管理系统,x P D L ,工作流引擎。A B S T R A C rA B S T R A C TW i t ht h ep o p u I a r i t ya n dw i d eu s a g eo fc o m p u t e ra n dn e t w o r kt e c h n i q u e s ,t h et e

4、 c h n o l o g yo fw o f k n o wh a sb e e nt a k e nm u c hs e r i O u sa I l dd e V 6 l o p e di na a m a z i n gs p e e d W 0 r k f l o wm a n a g e m e n ts y s t e mi sat o o lt or e a l i 2 ec o m p u t e r a s s i s t e dc o l l a b o I a t i o nw o r k I tc a nr e a l i z et h ea u t o m a t

5、 i c a lm a n a g e m e n to fw o r k n o we n t i r e l yo rp a r t i a l l y I tc a I lc u s t o m i z ew o r kp r o c e s sb ys p e c i f i c a t i o na n dr c a l i z ec o m p u t e ra s s i s t a I l tc o n t r 0 1 T h ea p p l i c a t i o no fw O r k n o wm a n a g e m e n ts y s t e mw mn o t

6、o n l yf a c i I i t a t et h es t a n d a r d j z a t i o no fw o r kb u ta l s ob e n e f i tt l l ep r o p e Id i s t r j b u t i o no fp e r s o n n e la I l dr e s 0 1 l r c e 、t h es u p e r v i s i o no f t h ew o r kp m c e s se t c T l l et h c s i si n t r o d u c e st h ec o r r e l a t i

7、 v ec o n c e p t i o na I l dt e c h n o l o g yo fw o r k f l o wa I l dd i s c u s s e st l l ep f o b l e ma I l dh o t p o to fw o r k f l o ws y s I e mb a s e do na n a l y z j i l gt y p i c a lw o r l d l o ws y s t e mp r o d u c t I tg i v e sa ni n t e g r a t e di m p l e m e n t a r ys

8、 c h e m eo ft h es y s t e mi n d u d i I l gt h ed e s i g no fs y s t e ms t r u c t W e 、f I l I l c t i o no fe v e r ym o d u l e 姐dd a t a b a s ed e s i 弘I np a n i c u l a ri tc a i e so u ta I l a l y s i so nt l l ed e s j 弘o fc n g i n ei d e t a i l A 皿d0 nt h eb a s i so fa a l y z i n

9、 gt l l ec o m m o np r o p e n i e so fw o r k n o wp m d u c t s ,t h et h e s i se x p I a i n sa n dd c s c r i b e sag e n e r a lW f M Sm o d e ld e a r l y T h ew o r k n o wm a n a g e m e n ts y s t e mi n 删u c e db yt l l i st h e s i si sd c v e l o p e du n d e rt h e N e tp l a t f o 珊T

10、 1 1 ed i e n to fj ti saW e ba p p l i c a t i o np r o g r a m I fau s e fh a sv i s i t e dt h ec l i e n tw i t ht h ew e bb r O w s e r ,t h ed i e n tp m g r a ms h o u l dc a Ut h ei n t e d - a c eo ft h ew o r k n o we n g i n e S Ot l l i ss y S t e mi sb a s e do nw e ba n di tc a ni m p

11、r o V et 1 1 ee x p a n s i b i l i t yo ft h ew o r k n o we n 舀n e T I l i sw o r k n o wm a n a g e m e n ts y s t e mw i l lb ea d v a n c e di nl o O s e c o u p l e ,h i g hj n t e 掣a t j O na b i l i t ye t c K c o r d :w o 舢o wm 趾a g 锄e n ts y s t e m ,) ( P D L ,w o r k n o we 西n e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

12、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电子科技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签名:差三:三日期:2 。6 年5 月1 。日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电子科技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电子科技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

13、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签名:二垃导师签名:二业日期:2 0 0 6 年5 月1 0 日第一章绪论1 1 引言第一章绪论工作流是从英文单词w j r 姐o w 翻译得来的。w b r k f l o w 是由单词w o r k 和n o w组合得到的词。单词w b 出表示工作或者任务,单词F 1 0 w 的含义是流动、流程或者流量等。它起源于生产组织和办公自动化领域,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工作流技术作为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已经越来越多的受到人们的关注。工作流技术的出现是源自人们对信息自动化及无纸化办公的需求的进一步要求的结果。2 0 世纪8

14、0 年代中后期,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逐渐的把人们从大量的文字、文件等信息处理中解脱出来,人们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逐渐的把过去必须花费很大的精力去处理的机械的、重复的、繁重的数据处理工作交给计算机去进行处理,信息技术也越来越便于人们更灵活、方便、快捷的沟通。人类工作方式和模式也因为信息技术及网络技术的发展进行着改变,F i l e N e t 、e w s t a r 等公司率先开拓了工作流产品市场,成为最早的一批工作流产品供应商。他们把图像扫描、复合文档、结构化路由( s t m c t u r c dr o u t i n g ) 、实例跟踪等功能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全面支持某些业务流程的集成化

15、的软件( 包) ,这便是早期的工作流管理系统。比较典型的有F i l e N e t 于1 9 8 4 年推出的w 酬k F l o 商用系统,e w s t a r 于1 9 8 8 年推出的V i e w S t a r ,I B M 于1 9 8 8 年推出的h I l a 叠e P l u s 。它们的出现使许多企业很快认识到在业务流程的处理过程中,纸张有可能只出现一次,即承载文档的纸张在流程的起始处将首先被扫描成电子文档,继而后续对文档的处理过程也将全部实现电子化。到了9 0 年代,随着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特别是在h t e m e t 应用日益普及的情况下,现代企业的信息系

16、统的分布性、异构性和自治性的特征越来越显著,相应的企业信息资源也分布在异构的计算机环境中,信息源之间的连接表现出松散耦合的特点,在这样的情况下工作流技术越来越成为企业界和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领域。1 9 9 3 年,由国际著名的公司、研究机构、高等院校成立了工作流 管理联盟m 蛐wM a n a g e m e n tc o a H t i o n ,w f M C ) ,该联盟是一个非盈利性组织,致力于工作流的标准化的工作。该联盟的主要成员有美国的M i c r o s 衄、D E c 、0 r a d e ,日本的州i s t u 、H i t a c h i ,德国的S i m e n s ,英国的I c L 、c S I 等。目前联盟己经制定出了工作流参考模型,工作流过程定义读写接口,工作流客户应用A P I电子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等接口规范。在w f M c 的推动下,许多著名的公司和研究机构都在积极地开展关于工作流技术的研究,不断的把先进技术和研究成果应用于产品开发中,促进了工作流的应用和发展。目前,在全球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