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市场面临全球经济再平衡考验

上传人:洪易 文档编号:40614011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0.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兴市场面临全球经济再平衡考验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新兴市场面临全球经济再平衡考验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新兴市场面临全球经济再平衡考验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新兴市场面临全球经济再平衡考验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新兴市场面临全球经济再平衡考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兴市场面临全球经济再平衡考验(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兴市场面临全球经济再平衡考验新兴市场面临全球经济再平衡考验 2011 年 01 月 17 日 07:34 来源: 上海证券报 强劲内需促进亚洲经济增长并引领全球经济复苏强劲内需促进亚洲经济增长并引领全球经济复苏 从新兴经济体内部结构看,亚洲新兴市场经济复苏势头一直强于其他区域新兴市场,未来其将继续担当新兴市场经济增长的领头羊,引领新兴市场逐步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亚洲新兴市场主要包括中国、印度、中国香港、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和越南 11 个经济体。 据 2010 年 10 月 IMF 预测,2010 年和 2011 年亚洲新兴市场经济增速分别达到 9.4

2、%和8.4%,一方面,超过了 2008 和 2009 年同期值,经济增长已基本恢复并超越全球金融危机前的水平;另一方面,远高于同期拉美、非洲和中东欧新兴市场的预期值。 而在出口和私人消费快速反弹以及政府刺激政策的共同作用下,亚洲新兴市场经济在 2010 年前三个季度实现了超预期增长。其中,新加坡、中国台湾、印度和中国在2010 年前三季度平均 GDP 增速超过 10%,分别为 15.7%、12.1%、10.7%和 10.6%;其余 7 个经济体的该数据均超过 5%,体现了亚洲新兴市场经济的强势复苏。 2010 年前三季度,亚洲新兴市场经济增长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是各经济体的投资大幅

3、增长,对经济强劲复苏起到了最为关键的作用。除了新加坡,2010 年前三季度其他经济体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都超过了消费和出口,而中国香港和马来西亚的投资拉动 GDP 增长幅度更是接近了 10%。 自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亚洲新兴市场经济体普遍采取了较为宽松的财政和货币刺激政策,从而刺激了投资需求的大幅反弹。不过,这也致使亚洲新兴市场的财政赤字从 2008 年开始快速上升。其中,印度财政赤字最为严重,其占 GDP 的比重由2007 年的 4.2%迅速升至 2009 年的 10.1%。 二是各经济体私人消费增长较为稳定,均对经济增长产生了正面的拉动作用。由于经济运行较为良好,亚洲新兴市场经济体的

4、内需并未受到较大冲击,并在 2010 年前三季度呈现出较为旺盛的态势,对经济增长产生了一定的拉动作用,但其作用效果明显小于投资。其中,菲律宾、中国香港和马来西亚的私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相对较大。 三是各经济体的净出口境况各不相同,但是多数已经扭转了大幅拖累经济增长的态势。虽然欧美经济已出现不同程度的复苏,但是其内需并未出现根本好转,再加上欧美开始通过发展出口贸易拉动经济增长,致使亚洲新兴市场的出口需求仍旧较为低迷。 从 2010 年前三季度看,只有新加坡的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 50%;中国台湾和印度的净出口贡献率在 20%30%区间,其净出口对经济增长起到了正面支撑作用;印尼、韩

5、国、菲律宾和泰国的净出口贡献率处于 010%区间,说明净出口基本上没有拉动经济增长;而中国香港和马来西亚净出口贡献率均为负,净出口仍旧大幅拖累经济增长。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亚洲新兴市场的经济快速复苏主要源泉是来自于强劲的内需增长,而对经济增长贡献度最大的因素是内需中的投资需求,而这也是政府实施临时性大规模财政刺激政策和经济内生需求释放共同作用的结果。 五大短期风险影响亚洲增长前景五大短期风险影响亚洲增长前景 一是通货膨胀风险。随着经济强势复苏,亚洲新兴市场经济体的 CPI 自 2009 年下半年起快速反弹,其中印度和越南的通胀水平领先于其他经济体,并一度超过 10%,而印尼、韩国和中国也已

6、攀升至 4%5%的区间。而 2010 年 11 月中国 CPI 由 10 月的4.4%升至 5.1%,一举突破 5%的关口,通胀风险不断加剧。 亚洲新兴市场通胀快速反弹的主要原因是,全球经济复苏势头良好,推动跨境资本的风险偏好大幅提升,再加上美联储推行二次“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致使全球流动性进一步泛滥。 一方面吸引跨境资金大幅流入经济复苏前景较为光明的亚洲新兴市场,进而推动其资产价格的快速上涨,另一方面致使农产品(000061)和能源价格出现飙升,从而加大进口成本,逐步形成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加剧了亚洲新兴市场的通胀压力。由于亚洲经济增长快于其他区域,且粮食和能源在亚洲新兴市场经济体的 CPI

7、 指数一揽子中的比重较高,致使亚洲新兴市场通胀水平上扬幅度高于其他新兴市场,面临更大的通胀压力。 新一轮的通货膨胀对亚洲新兴市场经济将可能造成较大负面影响:一方面,大宗商品价格飞涨不仅加重生产原材料进口负担,影响工业生产,而且推高了消费品的价格,对亚洲新兴市场的内需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形成威胁;另一方面,粮食价格的不断走高,可能会影响农民的生产预期,导致其进行农业生产的积极性进一步降低,造成粮价等农产品价格的进一步上涨,再加上能源价格上扬提高了生产成本,有可能会逐步形成成本推动型通胀的恶性循环,进而会影响民生和社会稳定。 二是货币政策退出风险。在通胀压力居高不下的背景下,除了日本以外的亚太地区经济

8、体纷纷通过上调基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等政策,逐步收紧货币政策,以抑制日益抬头的通胀。在 2009 年 7 月至 2010 年 12 月期间,11 个亚洲新兴市场经济体仅有菲律宾和中国香港按兵不动,其他 9 个经济体均不同程度地收紧了货币政策。 值得关注的是,亚洲新兴市场政策退出步伐的逐步加快亦将对全球经济产生较大影响:一方面,将可能推动全球跨境资本从发达市场向新兴市场加速涌入,不仅将进一步推高新兴(300098)市场货币的升值预期,加大出口和经济增长的压力,而且可能加剧亚洲部分经济体资产价格上涨的压力;另一方面,将致使部分亚洲经济体流动性过剩愈发严重,通胀压力不降反增,从而加剧其货币政策操作的

9、难度。 三是资金过度流入风险。由于亚洲经济强劲复苏且诸多经济体开始加息,大量跨境资金从发达经济体回流至亚洲新兴市场。2008 年下半年,跨境资金大幅流出 NIEs和 ASEAN-5 经济体,流入中印的资金量也锐减。而从 2009 年下半年至 2010 年上半年,跨境资金流向出现逆转,开始持续流入中国、印度、NIEs 和 ASEAN-5 经济体,这在推动亚洲新兴市场经济增长的同时亦带来诸多风险。 首先,资本大量流入虚拟市场加剧了资产泡沫和资产价格风险。大量回流跨境资金主要流入了风险偏好更高和回报率较高的股市和房市中,造成亚洲新兴市场虚拟经济普遍出现大幅反弹,资产价格风险不断加剧,降低了资金对实体

10、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不利于实体经济的可持续复苏。 其次,跨境资金大量流入造成货币过快升值,这将可能降低其出口竞争力,不利于亚洲新兴市场的出口增长。 最后,大量跨境资金从发达经济体回流至亚洲新兴市场,不仅加速了美元的贬值步伐和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加剧进口负担,而且进一步推高了亚洲新兴市场的通货膨胀水平,阻碍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四是欧洲主权债务风险。2010 年以来,以希腊为代表的欧元区国家爆发了主权债务危机,并逐步向区域内的西班牙、葡萄牙和爱尔兰等经济体传导。虽然欧盟与 IMF于 2010 年 5 月出台了总额高达 7500 亿欧元的救助计划,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部分国家爆发流动性危机的风险,但是

11、从 2010 年第四季度起,欧洲债务危机再次由于爱尔兰和西班牙等国问题凸现而烽烟再起。 由于爱尔兰的 GDP 占比和国际影响力较小,欧洲债务危机发展为全球危机的可能性不大,但不排除西班牙、葡萄牙和意大利等国债务问题受此拖累而提前暴露,一旦这些经济规模和外债负担较大的国家发生流动性或偿付性危机,或者欧洲银行业曝出巨额亏损或重大资产减记,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将可能出现进一步恶化,而欧洲经济则可能面临再次陷入衰退。 由于外需主要来源于欧美发达经济体,亚洲出口受欧美经济增长的影响较大。而未来几年,一旦欧洲债务危机出现继续恶化或者减赤计划拖累欧元区经济复苏,亚洲新兴市场经济复苏将可能会面临外需萎缩的负面冲击

12、。 五是全球经济再平衡风险。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逐步企稳和全球经济的复苏,全球失衡格局正在发生着积极变化,而全球经济增长模式的再平衡已经开始稳步推进。在此背景下,以美国为首的发达经济体通过降低过度消费来提升储蓄率,并大力推动本国出口发展,力图改变高负债下的消费主导型增长模式。 此外,虽然亚洲新兴市场经济体已开始着手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但很难在短期内完成经济增长模式由出口导向型向内需主导型的转变,出口贸易可能会由于经济转型而出现动力不足的现象,从而经历外需停滞不前而内需尚未培育成熟的转型镇痛。 据 IMF 预测,2010 和 2011 年美国的贸易赤字和亚洲新兴市场的贸易盈余水平将维持在 2009 年这一相对较低的水平,预计在后危机时代贸易盈余对亚洲新兴市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维持在低位,亚洲新兴市场经济增长将可能会面临全球经济再平衡趋势进一步强化的重大考验。 (作者系中国工商银行(601398)城市金融研究所分析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