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从新型国际分工看美国贸易逆差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40606384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从新型国际分工看美国贸易逆差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精品)从新型国际分工看美国贸易逆差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精品)从新型国际分工看美国贸易逆差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精品)从新型国际分工看美国贸易逆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从新型国际分工看美国贸易逆差(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品精品文档从新型国际分工看美国贸易逆差从新型国际分工看美国贸易逆差作者:陈宝森 世界知识 2003 年 第 10 期中美之间彼此在产品出口上是优势互补的分工合作,即使在高技术领域,中国出口日益上 升,但同美国之间并不是在同一个水平上的竞争关系,而是优势互补的关系。是双赢而不 是零和。 根据美国商务部的统计,年美国进出口贸易逆差达到了亿美元,比 年猛涨了。这对于受一些不确定因素影响、艰难爬坡的美国经济来说 不是一个好消息。 美国贸易逆差日益扩大的原因是复杂的,有周期性和结构性因素,也有竞争力、财政赤 字、利率、汇率、贸易壁垒等诸多问题,近年来还同美国产业结构调整以及新型国际分工 相关联。 周期

2、性因素是指在经济衰退期,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特别是前者急剧下降,导致进口减 少,贸易逆差相应收缩;相反在扩张期由于两大需求双双高涨,进口大幅上升,贸易逆差 相应上扬,这个规律已为历史资料所证明。结构性因素主要是指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的不合 理,如美国人消费需求旺盛,求过于供。根据欧盟资料,年美国人消费掉 中的,而欧盟只有。高消费的结果,一是减少了储蓄,如年欧盟 的个人储蓄率是,美国人只有;二是减少投资;三是寅吃卯粮,从而出 现贸易逆差。 周期性和结构性的因素是在美国长期贸易失衡中贯彻始终的东西,其他原因则常常在 某个时期有突出显现。如上世纪年代,美国贸易逆差的特点是同联邦财政赤字密切相 关的,这就是

3、所谓的“四高”,即高财政赤字、高利率、高汇率、高贸易逆差四者之间的 特殊因果关系。同时年代美国制造业的竞争力也有问题,在钢铁、汽车、半导体三大 领域都曾输给日本,这种情况在年代后期才开始扭转。 全球化时代,贸易逆差已经不再是一个全球化时代,贸易逆差已经不再是一个 衡量美国全球销售额和企业竞争力的合适尺度衡量美国全球销售额和企业竞争力的合适尺度 世纪年代后期到年代,在美国出现的贸易逆差又有新特点,它同信息化、 全球化有密切关系。在此时期,信息产业大发展,并在全球布局,所谓生产 方式,就是由美国大公司控制高端生产,如微处理器、应用软件和关键网络设备,而把边 缘产品按照比较优势分散到劳工成本低的世界

4、各地制造,然后返销美国,由美国大公司加 以组装,销往美国本土和世界各地。这种产业链的内部分工和全球布局,注定要使美国进 口产品大量增加。许多其他产业,如汽车、运动鞋、玩具等也具有设计营销在美国、加工 制造在国外的类似特点。全球化还使美国大公司把触角伸展到世界各地,但其子公司的生 产并没有计算在美国的出口之内。据统计,年美国子公司在国外的生产高达 万亿美元,而在美国本土,企业的出口只有亿美元,不足国外子公司销售额 的。美国跨国公司情愿通过在国外的子公司向全球销售其产品和服务,而不愿从美 国本土出口。同时美国进口中也有相当一部分就是它们子公司的返销产品。所以有些美国精品精品文档学者认为,在全球化时

5、代,贸易逆差已经不再是一个衡量美国全球销售额和企业竞争力的 合适尺度。至于年贸易逆差之所以破纪录,还有一个美国经济相对好于日、欧的 原因。这一年美国的增长率达到?熏日本只有左右,欧盟只有 左右,美国从贸易伙伴国的进口增大,但对伙伴国的出口滑坡,导致逆差上升。 总之,从世纪年代贸易逆差的特点看,它更带有结构性。有鉴于此,其今后 的发展趋势将不会是缩小,而是会继续扩大。 贸易逆差增大是好是坏?利弊兼而有之贸易逆差增大是好是坏?利弊兼而有之 贸易逆差增大是好事还是坏事,也不是一句话能说清的问题。总体上看,是利弊兼而 有之,就看从什么角度分析了。从利的方面看,贸易逆差如果源于扩大投资,而且用之得 当,

6、是好事,它可以突破本土资源限制,加快本国的发展速度。另外,从跨国公司的角度 看,来自产业内部国际分工而产生的贸易逆差能够发挥不同国家的比较优势,不仅可以提 高公司的盈利率,也使东道国受益,是一种双赢游戏。但巨额贸易逆差也有明显的弊害, 如果逆差主要源于增加消费,虽然暂时能提高生活水平,支撑经济增长,但数量越大,就 越增加还债负担,成为日后经济增长的约束条件。巨额贸易逆差还会对就业和工资产生负 面影响,这也是人们反对全球化的原因之一。然而,一个更令人担心的问题是,贸易逆差 太大会带来美国国际收支的严重失衡,促使美元急剧贬值,导致金融危机。不过这种局面 在布雷顿森林会议体系瓦解、浮动汇率当令后,尚

7、未出现过,原因之一就在于美元目前仍 是世界的主要储备货币,大约占总量的。许多国家和个人需要国际储备货币,而且 手中已持有太多的美元资产,不愿看到美元贬值。日欧出于促进出口的需要也不希望美元 贬值。再者,美国经济的表现目前仍相对好于日欧,人们对美元比较有信心。但谁也说不 清这种信心在贸易逆差积累到什么程度时会发生雪崩,使美元危机变为现实。因此它成了 一种悬念和担忧,萦绕在美国人心头,并很容易由此而直观地对主要贸易逆差国产生贸易 保护主义情绪。 就性质而言,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主要是因中美就性质而言,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主要是因中美 双方的国际分工、而不是因中国实行保护主义政策所产生的双方的国际分

8、工、而不是因中国实行保护主义政策所产生的 根据美国官方统计,截至年,日本一直是美国最大的贸易逆差国。中国则可 谓“后来者居上”。由于中美贸易增长迅速,美方贸易逆差也有相应的快速增长。根据美 方统计,中国对美贸易顺差从年开始第一次超过日本,成为对美的第一顺差国。 根据年美国商务部公布的资料,中国对美贸易顺差当年为亿美元,日本 对美顺差为亿美元,其次为加拿大亿美元,墨西哥亿美元。由于统计 口径问题,中方公布的对美贸易顺差远较美国公布的数字为小,年只有近 亿美元。但美国贸易逆差在迅速增长则是事实。这种情况在美国已经引起一些不明真相的 人和某些利益集团的不满和抨击。说中国只讲多出口、不愿多进口,中国搞

9、贸易保护主义, 中国不履行加入世贸组织承诺,等等。但撇开统计口径不谈,中国对美的贸易顺差就性质 而言,主要是因中美双方的国际分工而不是因中国实行保护主义政策所产生的。证明这一 点的依据是: 第一,中国自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开放度已有相当大的提高。根据世界银行的资 料,中国的进口渗透率( )年是左精品精品文档右,年达到以上,年是左右;同期美国的相应数字分别约 为、;日本相应数字分别约为、。另据 的资料,就反映参与国际产业内部分工的产业内部贸易指数而言,年中 国是,高于日本的和澳大利亚的。对实行开放政策不过十 多年的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应当承认其进展是快速的。 第二,从造成中国对美贸易顺差的主要

10、商品看,基本上属于中国与美国之间合理的国 际分工,并由中国发挥两个比较优势产业之间的比较优势与产业(行业)内部的比较 优势,所导致的结果。根据美国商务部的资料,年中国对美国出口最多的五项商 品依次是玩具、游戏和运动器械;靴鞋;通讯设备;计算机和自动数据处理机;办公机械 和零件。同年美国对中国出口最多的五项商品依次是航天和航空设备;肥料;通讯设备; 计算机和计算机设备;半导体、晶体管和两极管。两相比较可以明显地看出,中国对美国 大宗出口的前两类产品都是劳动密集型的,而美国对中国大宗出口的前两类产品则都是资 本技术密集型的。中国对美国大宗出口的后几类产品表面上看也是高技术产品,与美国是 重叠的,实

11、则中国只是从事高技术产品的加工制造,而美国从事的则是高技术中的高端产 品以及设计和营销。这种重叠,明显属于高技术产业内部的分工。这种分工是产业链的内 部分工,在利益分配上高端产品和设计营销总是拿大头,而低端产品和加工制造则只能拿 小头。所以,两国之间彼此在产品出口上是优势互补的分工合作,即使在高技术领域,中 国出口日益上升,但同美国之间并不是在同一个水平上的竞争关系,而是优势互补的关系。 是双赢而不是零和。 这里要强调指出的一点是,美国在产业内部的国际分工方面虽然得益很大,但它也是 造成贸易逆差的重要根源。可以用计算机和办公机械为例来说明这一点。这个行当是美国 的优势产业,但是由于进行国际发包

12、,由年顺差亿美元,到年变为 逆差亿美元,到年逆差再攀升为亿美元,成为继汽车和服装之后的第 三大逆差产品。美国贸易逆差审查委员会的艾伦兰茨在美国的经常账户部门业绩 和前景评估一文中说:促成这种结构性变革的是新电子产品生命周期的加快,从提出创 意到老化过时常常不过是几个月时间。这就使那些资本雄厚的大公司,如和菲利浦 斯,要想投资于全球并生产出所需要的数量、同时又能给股东提供体面的利润变得十分困 难,于是他们就采取发包给制造商制作的办法。电子制造承包商的利润很薄,让它们去生 产可以解决大公司建厂开支和学习曲线问题。由此可见,这种产业内部的分工确实使大公 司获得更高的利润,而贸易逆差则是这件事情的反面。 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中美双方在贸易、投资、金融等领域的合作发展迅速。中 国已做出自己的努力来履行承诺,在关税减让、市场开放、知识产权保护、农产品进口等 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当然这不是说中方已经不需要进一步改善自己的工作、并解决双方 存在的不协调问题,但只要认清中美双方在贸易方面的优势互补和相互受益的根本性质, 那么一切枝节问题都不难通过谈判协商获得解决,使双方经贸关系在健康的道路上继续前 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