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播媒介对当代文学的影响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0589526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众传播媒介对当代文学的影响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大众传播媒介对当代文学的影响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大众传播媒介对当代文学的影响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大众传播媒介对当代文学的影响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大众传播媒介对当代文学的影响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众传播媒介对当代文学的影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众传播媒介对当代文学的影响(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大众传播媒介对当代文学的影响大众传播媒介对当代文学的影响谢鼎新谢鼎新 (来源:http:/ 其实只要我们掌握媒介的特点和运行规律,对已经出现和将要出现的种种文学现象是能够把握其脉络并加以解读的。由于大众传播媒介在市场化背景下的运作,一种新的文学关系出现了,即“作家传播者受众”,以及与之对应耦合的“文本生产媒介传播文本消费”,这样一种结构功能关系的最大特点是引入了一个中介层即媒介。在其结构中,三者之间存在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动态协调整合过程,文学关系的三方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尊重,文学的生成机制、生存状态、影响方式、运行规则等都在这一框架内得以实现。 媒介作为载体,它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各个阶段的状况和特点

2、对文学的影响更具有根本性意义,它决定了文学存在的基本物化形态、文本形式及与此关联的文学观念和文学活动特点等。加拿大著名传播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提出了传播学上著名的“媒介就是信息”的命题,他认为:“一切传播媒介都在彻底地改造我们,它们对私人生活、政治、经济、美学、心理、道德、伦理和社会各方面影响是如此普遍深入,以至我们的一切都与之接触,受其影响,为其改变。媒介即信息。 ”1麦克卢汉在这里强调媒介形式远比媒介内容重要,因为真正的影响人类行为、支配历史进程、制约社会变迁的并不是媒介所能传播的实际讯息,而是作为一种现实存在的媒介本体。所以,对“媒介就是信息”的解读,与作为生产工具命名时代特征的“青铜器时

3、代”、 “铁器时代”的道理如出一辙。 传播媒介的发展既是人类社会文化事业和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过程,又是人类思维不断符号化的进程。从媒介发展史考察,出现过口头、手抄、印刷、电子、网络等形态的媒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媒介反映出不同时期的社会特点,这就是媒介本身所传递出来的信息。当然,新的媒介的出现,并不意味着以前的媒介就必然被淘汰。正如高科技时代,民间传说、民歌等依然保留口头传播的方式,显示出不同地域、部落、民族的文化魅力,其间有个“文化滞留”的现象,即“经济现状、政府法规和政策、公共兴趣、文化习惯的影响等等,文化的技术或物质方面超越了整个社会控制和运用这种技术的能力。 ”2本文把以报刊为代表的印

4、刷媒介,以广播、电视、电影为代表的电子媒介和以数字化时代电脑网络为代表的第四媒体作为考察对象,分析其对文学观念、文本形式等方面的影响。事实上,这三者之间存在着历时和共时的关系,在分析过程中将有所侧重。 二二近代报刊的崛起,催生并哺育了新文学,报刊是新文学得以广泛传播的载体,并决定其之后的发展演变。为此,曹聚仁先生曾评价过:“中国的文坛和报坛是表姊妹,血缘是很密切的”, “一部近代中国文学史,从侧面看去,又正是一部新闻事业发展史”。3回顾历史可以说正是近代报刊媒介在中国社会历史性登场,成为了古典文学的终结者,中国文学才开始转型进入新的阶段现代文学时代。 鸦片战争以后,一些力图救国于危难之中的士大

5、夫看到报刊的功用,纷纷办报,希望达到传播知识、传播思想、开启民智、变法图强的目的。为此,报刊必须语言通俗、文体简洁,这就使得中国传统的古典语文在报刊中失去了市场,出现了由清末资产阶级改良派梁启超开创的所谓的“报章体(又称时务体和新民体)”,其特点是解除写作上的清规戒律,反对僵化的八股文。文章显得浅显易懂、条理清晰、富有感情,符合启蒙的需要。这种文体的改变,始于报刊,进而影响文学。报馆功能的完善,印刷技术的进步,近代出版机构的设立(很多与报馆有着紧密的关联),彻底打破了传统文学生产、传播和接收的局面,主要表现在“文本创造者身份的普泛化、传播机制的市场化、接受者的大众化。 ”4清以前,文本的创作者

6、主要是士大夫,他们渴望以文学藏之名山、留于后人,并且带有浓厚的用文学参政议政的政治功利性,即所谓的“文以载道”。而新兴的报纸为了吸引读者广设副刊,于是出现主笔和连载作品(在 19 世纪上半叶,法国大文豪巴尔扎克、雨果、大小仲马等的经典作品也都是先在报纸上发表过,此举可吸引读者,扩大报纸的销路),专门的文学性期刊问世。据统计从 1896年时务报创办至 1911 年辛亥革命,中国各地创办的报刊多达 1600 多家。5中国第一代职业作家,就是在报刊媒介兴起的背景下随之产生的,其中许多人兼为报人,如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作者吴趼人就曾办过消闲报 、 采风报等。报刊的流通是采用经营方式销售,报刊的商业化使之

7、与读者的需求更加密切起来。以前,读者只是士大夫、读书人,到晚清,由于社会变革,更多的落魄文人、新式学生、职员、商贩等大众化的受众群体出现,不同阶层的受众需求开始得到满足。 “五四”前后,报刊处在时代的最前沿,李大钊、陈独秀、鲁迅、胡适等为代表的先行者,以新青年 、 每周评论等杂志为阵地,为新文化奔走呼号,为新文学冲锋陷阵,杀开一条血路使民族获得新生。在以后相当长的阶段,报刊对文学产生的种种影响,还可以从文学流派的形成、发展和繁荣等方面得到证明。如当年的“鸳鸯蝴蝶派”,据统计由他们主办、编辑的杂志约 113 种,报纸副刊不下 50 种长篇小说有 1980 多部,短篇小说出版集结 80 多部,散见

8、于各报纸杂志的更难以胜数。6像“新月派”、 “语丝派”、 “学衡派”等等则直接用报刊名称来命名。这使报刊作为印刷媒介对于文学产生了重大的、历史性的影响,由此产生的文学运作法则至今还影响着当今印刷媒介世界里的文学活动。换句话说,虽然现在文学的传播规模、速度、题材等外延的变化仍在不断地进行着,由印刷传播媒介的基本属性所派生的文学活动特征等却被保留着,内涵基本没有变化。 2.以广播、电视、电影为代表的电子媒介的出现使得文学的传播又发生了一场革命。电子媒介时代以视听感觉综合与延伸为特点,人们对文学的接受已由视听消遣方式代替了文本的阅读。它既不费力又不费时,便可以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曲折多变的故事情节

9、中得到满足。 20 世纪 20 年代出现了广播,把静态无声的文字变成动态有声的语言来传播,给人以全新的刺激和震撼。如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在 1983 年播出广播剧火星人进攻地球 ,由于其播出方式和音响效果的作用,以至于在听众中产生恐慌,以为真的灾难降临。7在同一时段里众多的人参与同一件事,交流信息和情感,它的确是印刷媒体的个人化阅读所不可想象的。此外,广播的传播方式给受众很大的自由度,繁忙的现代人可在伴随状态下,也就是一边做其他事,一边收听广播。电影、电视把小说的文字变成已想象好的画面,直接奉献在受众的眼前,尤其是电视,与人时时相伴,有画面,有声音,有字幕与解说。不仅如此,还有电视散文、电视诗

10、画等节目,既保留了文学作品文字上的优美,又带有情景上的想象。 在电子传播媒介如此周到的关照之下,文学阅读一统天下的黄金时代已过去了。早在 40 年代,郁达夫就有这样的观点,他认为 20 世纪以来,小说艺术的衰弱,皆由一个“声光的巨兽在那里作怪的缘故”, “所以若照左拉之所说,则左拉假使生在现代的话,那他将不做一个小说家,而在经营电影,做一名导演与高级的 Scenario(银幕,笔者注)的编者无疑”。8郁达夫悲观地说,在那个时代似乎显得超前了些,但是五六十年之后的当代社会倒是应该认真地反思这个问题。 现代电子媒介对传统阅读的文学观念构成了挑战。首先,它们是以一种复制形式生产文学的,它复活了被复制

11、的对象。以电子媒介为载体的文学式样只能在特定的环境下供人们一次性、不间断地欣赏。文本的本真性不存在,是复活者按照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进行复制活动。文学作品与读者保持神秘的、韵味无穷的个体性接触,也被复制技术改变了,人们阅读时的独处、沉静,享受着淳厚的美感愉悦,被声色震撼、感官冲击所取代。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变成一个哈姆雷特就完全占据着千千万万个受众的想象空间;其次,文学成为一种构件,成为脚本,是影视形象的文字注释。影视作品是各种技术的结合体,从创意到呈现于受众面前,经历无数道工序和中介,文学的个性化风格被消磨殆尽,文学首先得服从于观赏;其三,电子媒介尤其是电视作为日常生活的基本内容,

12、一个巨大的功能就是占据闲暇时间,而在过去,这些闲暇时间是有可能用来阅读小说、诗歌、散文的。再加上 VCD、卡拉 OK 等文化消费领域市场的出现和竞争,大有取代传统的阅读习惯之势。 面对影视媒介对文学的紧逼,如何应对挑战?从艺术表现手段着手,一些传统的艺术表现规范被打破,如风景环境、人物肖像等的描写,文学的语言叙述很难像影视中的直观画面那样,给人轻松的、身临其境的体验感。而臆造的情节和虚构的人物,在视听媒介大量的、还原生活般的信息冲击下,显得苍白无力,作为艺术元素它们已不能满足现代人的阅读要求了。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敏感的文学家,开始把文学的艺术重点从外在描写转移到内心描写上,希望在心理描写和精神分

13、析方面确立文学独立的审美地位。这种艺术手段使得文学在经历影视艺术的冲撞中尽显其独到之处。 从文学的传播方式上重新调整,可以产生出一些富有建设性的成果。通过正视电子媒介的视听传播优势,寻找各种文学媒介传播的最佳结合点,实行所谓的“强强联合”,努力使读者、听众、观众兼容为一个整体。像围城 、 水浒 、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电视连续剧的播出,由电视剧的人气聚集效应带动了读书市场,人们回过头来再购买和阅读小说,从文字语言独特的审美角度重新欣赏小说艺术。另一种运作模式则是先直接写电视剧本,电视剧一炮打红之后,再把剧本改成小说。像爱你没商量等就是这样进入读书市场的。这些都突显了媒介对文艺市场的整合作用。 3

14、.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以来,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崭新一代的媒介正扑面而来,这就是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网络。它可同时传递文字、声音、图像、数据等信息,囊括了传统媒介的一切表现形式,其特点为数字化、全球性、多媒体、实时性、交互式等。网络的范围之广泛、变革之剧烈、意义之深远是前几次媒介革命所不及的。从中国的互联网网民 2002 年上半年已达 4500 万9,且近四、五年每年以翻番的速度增长的数据统计可见一斑。有资料表明近十年来美国人平均每天用于看电视的消闲时间少了近一个小时,那么他们去干什么呢?主要是上网“冲浪”去了。 电脑网络上的世界丰富多彩、斑斓夺目,网络文学发展势头强劲,冲

15、击着传统文学观念和法则,甚至于变革传统文学的某些程序和章法。网上的文学作品象印刷文本一样可以保存、翻阅,象广播影视那样有声音、有画面,直接进入人们的感官。作为接受者可以不受时间和频道的限制自由选择,甚至可以与作者和作品进行对话,表达自己的观点意见。对于满意的、需要细读的部分可以下载,同时一张薄薄的光盘能容纳上百万字的内容,就经济花费而言,更是书籍、音像制品所不可比拟的。 网络文学是一种超文本的结构形式,是由文字文本、声音文本、图像文本综合运用制作出来的,还具有超级链接的非线性特点。这里强调的是原创性,而不是简单地把原有的文学文本搬到网络上来。所以,对其欣赏、评价也不单纯是从故事、人物、情节出发。由于电脑网络处理信息能力的巨大潜力,可以穿插有关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卫生、体育、民俗、旅游等信息,增厚了作品的社会底蕴。通过这种信息量的供给,使接受者不仅获得精神生活的调剂,也得到了知识上的补充。另外,在网络文学中,人物间的对话简捷频繁,生动直率,这与电脑网络的交互特点相一致,由此而形成结构紧凑,场景之间、人物之间快速转换等特点。 网络文学的制造主体有别于传统文学作者有名份有地位,或者关注名份地位的特点(这里主要指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