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时(1937—1945)南京学运与战后反甄审运动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0588549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战时(1937—1945)南京学运与战后反甄审运动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战时(1937—1945)南京学运与战后反甄审运动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战时(1937—1945)南京学运与战后反甄审运动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战时(1937—1945)南京学运与战后反甄审运动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战时(1937—1945)南京学运与战后反甄审运动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战时(1937—1945)南京学运与战后反甄审运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战时(1937—1945)南京学运与战后反甄审运动(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战时(战时(19371945)南京学运与战后反甄审运动)南京学运与战后反甄审运动李国瑞李国瑞(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江苏(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江苏 南京,南京,210097)内容摘要:内容摘要:汪伪政权成立后,南京地区的教育便陷入到一片阴霾之中。以奴化思想占主导地位的战时教育激起学生的极大愤懑,加之城市中各种黑恶势力的存在,随即引发了一场规声势甚大的清毒运动。运动的爆发加强了中共力量在南京高校的存在;而战后国民政府出于清除日伪奴化教育影响之考虑,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所谓的“甄审政策” 。该政策部分的失误,即被高校中中共力量所利用,进而引发了战后第一波学运,即反甄审运动,影响深远。关键词

2、关键词:南京学运;清毒运动;反甄审运动;国民政府作者简介:作者简介:李国瑞,出生于 1986 年 11 月 23 日,民族汉,江苏连云港人,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 09 级中国近现代史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主要是中国近现代政治与人物。1940 年 3 月汪伪政权成立后,在南京地区逐渐恢复了 1937 年后被日军肆意破坏的大中小学校。然而,由于日本对汪伪政权实质意义上的控制,南京市无论教育行业,还是其他各行各业,均存在着诸多问题与矛盾。出于控制中国民众之需要,日伪逐步展开并加强了所谓的“伪化教育” 。其在南京地区的欺凌横行,奴化思想昭然若揭。这些举动,激起了南京市学生的极大不满与愤懑。一场学运应

3、运而生,而这场学运的影响一直延续到战后,这点就连当局政府也始料未及。本文试从战时南京学运、战后国民政府的甄审教育政策以及南京地区的“反甄审运动”三个方面进行探究。一、战时南京学运的原因及经过一、战时南京学运的原因及经过日伪当局在南京地区逐步恢复了一些小学、中学、大学及其他各类学校,建立起殖民教育体制后,就大力实施与不断强化奴化教育,加强思想灌输,严格控制师生的人身自由与思想自由,妄图培养任凭他们所驱使的亲日、媚日、崇日、降日与“和平、救国”的“汉奸人才” 。为此,他们制定了种种措施与办法。其一,制订亲日教育方针,加强殖民主义思想灌输;其二,全面加强对师生的人身控制与思想控制;其三,强设“党义”

4、课程,编写汉奸教材,2实施奴化教育;其四,强令各类学校一律开设日语课程,把日语教学放在各校教学工作的首位;其五,实施特务监控,镇压抗日师生。1这些举措,遭到学生们的怒斥与抵制。他们不甘愿接受日伪的奴化教育,一有机会就纷纷转学,转学或辍学现象日益严重。汪伪中央大学学生平均每学期流失率高达到10-15%。在校学生勤奋读书,深信日后会有报效祖国之时,同时秘密地组织社团,宣传爱国进步思想。时而也同日伪当局展开激烈的斗争,通过各种方式投身于抗日救国活动中,对汪伪的奴化教育和卖国行为进行抵制。在伪中央大学内,学生当中有自己的抗日团体,例如理工学院学生组织的“群社” 、 “青年救国会” ,教育学院学生组织的

5、“民社” 、 “中国救国会中央大学分会”等。有时也在公共场合通过文字或语言来表达他们对日伪的憎恶之情。例如伪中大秘书处编订的第一、二届学生毕业纪念刊是很受日伪当局“重视”的,前文已有所提及。在第二届学生毕业纪念刊中,政经系的一个学生在此书中这样写到, “中日战火的弥漫,侵及了大半部国土,祖国是受伤了!残留在沦陷区的萃萃学子们,心境是多么地凄楚,是多么地愤慨吧!”说出了学生的心声。在后文中又继续写到, “现在呢?欧洲的战事,总算是告一段落了。太平洋的战局,往临到结束的前夕。中日战事,也降至最后的关头。所以我们的级史,固然是平凡的,然而已经是有异于平常了” 。道明了自己在日伪统治下心中的压抑感与日

6、本帝国主义即将灭亡的欣喜之情。2而到了1943年,随着日本在南京毒品交易的猖獗、国际形势的变化以及汪伪政权内部矛盾的不断激化,直接促成了1943年底声势浩大的反清毒运动。1943 年12 月17 日晚, 100 多名中央大学学生与100 多名中学生前往南京商业中心区的朱雀路、夫子庙一带, 冲砸了多家鸦片烟馆, 收缴了毒品、烟具, 声势所及, 吸引了大量民众围观, 学生们乘机向民众发表演说, 宣传“宏济善堂”贩卖毒品毒害中国人民的罪恶, 矛头直指日本当局。第二天, 在多方面爱国反日力量的支持配合下, 一场更大规模的反烟毒运动开始了。各学校学生在国民大会堂门口整队出发, 沿途不断有群众自动加入到队

7、伍中来, 清毒斗争人数增加到3000 多人。 “清毒”这一深得民心的运动很快波及无锡、苏州、上海、北京等地区, 这些地区也掀起了“清毒运动” 。这场清毒运动历时4个多月, 其声势之大, 影响之广, 在当时的南京, 甚至在整个沦陷区都是空前的。这场清3毒运动的爆发, 并不是偶然的事件, 而是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3二、战后国民政府甄审教育政策的出台与失误二、战后国民政府甄审教育政策的出台与失误面对战后中国百废待举的现实状况,各行各业都需要有所改变。具体而言,就是对日伪各项财产进行处理(即接收) ,对抗战期间日伪侵略较为严重的部门进行必要地甄审与处置。教育部门因其特殊的地位,受到了较严重的奴化与压制

8、,自然而然就成为了战后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1945年9月下旬,全国教育善后会议在重庆召开。经过了几天紧张的讨论会,会议形成了若干决议,最重要的就是收复区学校及教职员处理办法 ,办法规定:“(甲)收复区专科以上学校处理办法案决议:由教育部统筹处理,其办法:(一)收复区敌伪所设之专科以上学校及未经教育部认可之专科以上学校,一律由教育部派员接收,其在校员生处理办法另定之。 (二)收复区之专科以上学校,如系敌伪所设,专为教育敌人或带有政治侵略性质者,接收后一律予以停开。 (三)收复区专科以上学校之敌籍学生,一律劝其返国。 (四)收复区专科以上学校有继续办理之必要者,由教育部规定设置地点,派员分别改组。

9、 (五)收复区专科以上学校应改归省办者,由教育部移交办理。 (六)收复区私立专科学校未经教育部认可者,接收后如认为继续办理者,应一律予以承保部核准备案。 (乙)收复区专科以上学校教职员处理办法案。决议办法:(一)由教育部组织委员会先作详尽调查,并加以审核。 (二)收复区专科以上教职员,敌伪专科以上学校校长,私立专科以上学校校长之附逆有据者,敌伪专科以上学校教员及重要职员附逆有据者,均应依法惩处。 (三)敌伪专科以上学校教职员凡曾负我特殊任务,经原派机关证明者,与确曾参加抗日活动有确实证据者,得继续任教,并分别奖励。 (四)东北台湾方法另订。”4会议还对学生甄审提出办法:“(一)敌伪中等专科以上

10、学校毕业生资格,由各省市教育厅局组织中等学校学生资格甄审委员会审查,成绩合格者(发)学业证书,必要时并得予以相当时期之训练。 (二)敌伪所设中等学校经接收后仍继续办理者,在校学生由甄审委员会委托学校举行编级试验决定其年级,其接收后停办或归并学校之学生,由甄审委员会试,发给证明书,转入他校。 (四)(五)专科以上学校甄审委员会由教育部派员组织,甄审地点分在南京、武汉、广州、杭州、平津六区举行。 (六)(七)甄审科目一律为国文、英4文、三民主义为共同必试科目。”5客观来讲,大会决定的事项有其必要性,也相对比较合理。在日伪对教育渗透如此之深的形势下,出于清除奴化教育影响的需要,这一政策是可行的。然而

11、,仍有若干问题处理欠妥:其一,国民政府忽视了敌占时期学生中有许多抱持着刻苦学习、等抗战胜利后为祖国奋斗的信念,甚至有许多人亲身参加了反日运动,这些上文当中已有述及;其二,抗战前就已经为学生痛斥的三民主义学科,照旧在甄审科目范畴内,这不得不令学生所反感;其三, 扫荡报不负责任的将敌占时期的学生称为“伪学生” ,则更加激起了学生的反弹。事实证明,甄审政策出现了重大的失误。社会各界对这一政策众说纷纭,褒贬不一,难免引起许多不良的反响与躁动。更令人感到不安的是,甄审政策在实施过程中仍旧失误频频,这让原沦陷区学生大为不满。就南京而言,经过19431944年学运的洗礼,中共已经牢牢地掌握了一批学生,有组织

12、的反对力量必将引起更大的风潮。三、南京市教育三、南京市教育“反甄审反甄审”运动的前前后后运动的前前后后最初起来反对这一政策的是南京部分中学的教师学生。虽然这些中学生的运动并没有发挥较大的作用,然而,作为伊始的星星之火,迅即在南京城内熊熊燃烧,形成燎原之势。在国民政府还未正式提及如何甄审汪伪政权时期的大学生时,这些学生就已不满于教育甄审中有关学习中国之命运等内容1,已经出现了异动。10月中旬,伪中大、伪南大正式解散,平津京沪将设大学补习班,对所有大学生进行甄审。虽然全国各高校中学生明显表示对教育甄审中三民主义学科的不满,然而,在南京,经历了中学生短期的反抗,大学生依然按部就班的寻求政府相应的渠道

13、进行学习。真正引发大学生发起大规模抗议运动的,是源于青岛等地的示范效应与英语学科甄审政策的再失误。12月下旬,青岛学生寻求罢课,反对甄审政策,大中小学校教师学生俱参加,在政府高压(文德女中教员费筱芝枪杀)下,风潮逐渐平息。6北平的反1 可见王嘉猷:从“清毒运动”到“反甄审”忆抗战期间中大学生的地下斗争 ;高澎主编永恒 的魅力校友回忆文集 ,2002 年,内部本。文中便提及了对国民政府要求所有学生学习中国之命运 的反感。5甄审运动则从1945年10月一直持续到第二年的6月1。上海等地也接连发生了相关事件。更为引人注意的的昆明“一二一”惨案也随即发生,震惊全国。在南京,补习班主任王书林制订的考核办

14、法中,明确了三门考试的具体政策,其中关于英语的规定是这样:“不管英语学习水平如何,统一考试最基本的英语,试后编入最低级年级。 ”由于学生中很多英语水平很高,有些甚至可以直接选读外国著作。一场风波就此展开。1月8日,不满的学生在部分活跃分子的组织下围殴王书林,并挟持其至教育部,要求面见教育部长朱家骅。后在妥协下杭立武次长见之,王书林才被送至医院救治,相关肇事学生被捕,在各方关注下,被捕学生最终释放,而国民政府也被迫修正了甄审政策。显然,学生运动的基本出发点是反对国民政府的甄审政策,然而,在制定的行动方针上却存有不妥,策略上尚有失误。在国共关系斗争已进入新阶段的形势下,学运也不可避免地含有与当前若

15、干时事相关的因子。中共切入到反甄审运动中,正是成功打开了一块缺口,成为解放战争时期第二条战线的滥觞。2综上所述,从战时南京学运的发生,到战后国民政府出台“甄审教育政策” ,再到其后学生发起的“反甄审运动” ,其间,国民政府并不是“不作为” 。其出发点在于清除奴化思想,达成全国范围内教育界的统一,进而有助于维护统治秩序,并使学校师生去政治化。然而就像黄坚立在难展的双翼中国国民党面对学生运动的困境与决策(1927-1949) 一书中所指出的那样:“国民党希望学生好好求学,不希望学生参与政治;然而党政内均有反制的声音,更重要的在于共产党实际上已经介入到学校工作中来,国民党的双翼政策实际上受到了钳制,

16、不得已失败。 ”7国民政府实施的甄审政策,结果却南辕北辙;轰轰烈烈的学生运动,已然汇聚到反对国民党腐朽统治的洪流当中,在国民党统治的最后岁月里,成为了它的梦魇。参考文献:参考文献:1 .经盛鸿:南京沦陷八年史(下)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849-868页.2.邱从强等:试论抗战期间日本在华东沦陷区的奴化教育以伪中央大学为个案研究,载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2 年第 3 期.1 具体可参见宋汝芬等:第一次打击回忆北平地下党学委领导的反甄审运动 ,载北平地下党斗 争史料 ,政协北京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1988 年。 2 详见王豹等:国共两党在战后教育甄审下的政争评析 ,载沈阳大学学报2009 年第 1 期;殷昭鲁 等: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对教育甄审的政争 ,载党史研究与教学2009 年第 6 期63.朱守云:抗日战争时期南京学生清毒运动原因探析 ,载党史文苑 (下半月) ,200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