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及其联系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0584282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及其联系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及其联系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及其联系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及其联系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及其联系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及其联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及其联系(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摘要:摘要: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世界金融危机已对中国的宏观经济形势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此背景下。如何看待当前中国的宏观经济形势?中国政府当前的宏观经济政策有什么特点?该如何看待当前的宏观经济政策?面对此次金融危机,中国政府应该采取什么对策?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来共同解答。 关键词:关键词:宏观经济 调控 政策 形式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及其联系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经济增长,物价稳定 货币政策四个最终目标要同时实现是非常困难的。它们之 间既有一致性又有矛盾性。 1 物价稳定和充分就业之间的矛盾: 。 2 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 。 3 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之间的矛盾 4 物价稳定与国际收支平

2、衡之间的矛盾 总之,实际经济运行中,要同时实现四个目标非常困难,因此,在制定货币政 策目标是,要根据国情,在一定时间内选择一个或两个目标为货币政策的主要 目标。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变化市场经济各国从自由放任转向国家干预始于 1930 年代。政府系统地调节经济的宏观政策起源于这时的大萧条而不是凯恩斯主义。这场史无前例的大萧条使市场经济各国的经济倒退回一战前的水平,失业率高达 25,用当时一位经济学家的话来说,整个社会是“革命就在拐弯处” 。面对这种形势,无论有没有凯恩斯主义或其他思想,政府都不能无动于衷,听其自然。各国政府都不得不“亲自”挽救经济。美国罗斯福新政、北欧国家的就业与社会福利政策,英国

3、增加政府投资,都是病急乱求医的做法。并没有系统理论的指导。凯恩斯只不过是把政府已经做过好事加以理论化,系统化,证明这种政府干预的必要性。这正如美国经济学学克莱因所说的,是先有国家干预的政策而后有凯恩斯主义,并不是相反。但凯恩斯主义时战后各国运用宏观经济政策调节经济有重大的影响。美国国会 1946 年通过的“就业结案”显然就是凯恩斯主义的结果。这个结案明确指出:“促进充分就是和生产是联邦政府一贯的政策和变化。 ”经济学家认为,该法案确定了政府对宏观经济状况的变化。但这种责任实际上有两种含义。温和的含义是政府应该避免成为经济波动的原因。根据这种含义,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应该是稳定。另一有野心的含义

4、是政府应该刺激经济实现增长和充分就业。战后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是逐渐从增长转向稳定的。在托宾这样的凯恩斯主义者看来,美国政府在 1950 年代的做法“胆子仍不够大,步子也迈得太小” 。因为这一时期经济并不够繁荣。他们提出了“新经济学”的思想,强调美国经济能够而且应该实现充分就业的增长目标。他们把美国的潜在 GDP 定为每年增长 3,低于这一目标就是要用宏观经济政策进行刺激。他们主张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双管齐下刺激经济,尤其是财政政策要从惧怕财政赤字的框框下解放出来,用赤字支出刺激经济。这种主张与雄心勃勃地要振兴美国经济的年青总统肯尼迪的思想不谋而合,从而由理论变为政策实践。这时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是

5、增长。用宏观经济政策,尤其是赤字财政政策来刺激经济正是凯恩斯本人思想的原意。1960年代美国的经济政策实现了这一点,所以,美国被称为“凯恩斯主义的实验室” 。以增长为目标的宏观经济政策的确实现了美国经济 1960 年代的高速增长,迎来了战后第一个繁荣时期。这也使凯恩斯主义迎来了它的全盛时期。但这种大好形势并没有持续下去。以稳定为目标的宏观经济政策这种转变不仅是政府上的,而且也是实践中的。1980 年代之后,里根政府、撒切尔政府和许多国家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都按这个方向进行了重大调整。风向的确变了,政府不再刺激经济繁荣,只是通过微调来实现稳定。 。这段历史告诉我们,把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定为增长还是稳

6、定是有本质差别的。目标错了,难免一错再错。说到底,用政府宏观经济政策来刺激经济是计划经济的做法。当年有的自由主义经济学家曾把凯恩斯的国家干预政策划入计划经济思想一类,凯恩斯颇感冤枉,曾在通论第二十四章为自己辩护。无论凯恩斯的本意是什么,当国家干预以增长为目标时,离计划经济的做法也就不远了。只有从这种高度认识问题,才知道以增长为目标的宏观经济政策有多么危险。宏观经济政策工具宏观经济政策”.是指国家或政府有意识有计划地运用一定的政策工具,调 节控制宏观经济的运行,以达到一定的政策目标。宏观调控是公共财政的基本职责所谓公 共财政,指的是为弥补市场失效、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政府分配行为或其它形式的经济

7、 行为。宏观经济政策体制的根本转轨尚未完全实现,计划经济的影响仍然强烈存在,这不 能不说是目前包括财政政策在内的宏观经济政策未能实现预期效果的关键原因所在。 现阶段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的主要特征即其宏观经济政策的选择现阶段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的主要特征即其宏观经济政策的选择 宏观调控是现代市场经济的一个显著特征,是指国家为了保持经济总量的基本 平衡,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引导国民经济持续、迅速、健康发展,推动社会 全面进步而采取的经济措施。 政府对经济的管理主要是通过制定并实施各种经济政策来进行的,针对不同 的目标,政府可以采取不同的经济政策。 各种经济政策在具体实现手段上可以是各不相同的,例如财政政策

8、主要是通过 运用政府开支与税收等工具来干预经济的运行,而货币政策则主要运用公开市 场业务、调整再贴现率和存款准备金比率等三大工具来实现政策目标。但是从实质上讲,各种手段、工具都是通过对社会供给总量与需求总量的调节来实现 各自政策目标的;如果总需求小于总供给,有效需求不足,就会存在紧缩的缺 口,引起经济增长停滞等问题,此时政府就应采取扩张性的政策措施来调节总 需求,促进总供需的平衡;如果总需求大于总供给,存在过度需求,则会存在 膨胀的缺口而引起经济过热、通货膨胀等,政府就应该采取紧缩性政策措施来 抑制总需求,促使供需趋向平衡。 政府所采取的这些或松或紧的政策,将对经济运行产生重大影响,自然也会涉

9、 及到投资领域。投资是在整体经济大环境中进行的,当经济出现过热局面、总 需求大于总供给时,政府必然会采取各种紧缩性政策抑制过度需求,如增加税 收、紧缩银根、提高利率等等,对投资者来说势必增大其筹措投资资金与投资 物品的难度,降低其投资收益水平,因此投资行为受到抑制。反之,景气不旺、 总需求小于总供给时,政府的扩张性政策措施如增加政府支出、降低税率与利 率、增加进口等,都将会刺激有效需求,投资者此时投资不仅易于筹措资本与 投资品,还可降低投资成本,所以投资需求将会增大。如果投资者能够及时预 测政府针对不同经济运行态势所采取的政策措施,那么必可先发制人,提前做 好各项准备工作;等到政策公布之后,即

10、可稳收厚利。因此,对投资者来说, 经济政策分析技术构成了宏观分析技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经济政策分析的首要步骤是了解各种经济政策的功能特性等。只有对各种经济 政策的目标、政策手段、政策工具、种类等等有全面认识,才能知道在何种经 济形势下应采取何种政策措施,才可能作出正确的分析与预测。其次,是对现 行政策有效性的评价,目的在于了解目前实行的政策取得了何种成效,在哪些 地方还存在不足,在哪些领域失去效用等,为预测下阶段可能的政策措施打基 础。最后,是对计划年度政策目标及政策目标选择的预测。前面已经讲过,政 府制定各种经济政策的主要依据有以下几方面:当前经济运行中的问题、经济 发展的客观要求及其他

11、因素如国内国际政治条件的变化等。因此,投资者进行 预测也应该从这几方面进行。 主要经济政策 政府经济政策的种类很多,其中对经济影响最大的主要有以下几种: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价格政策与外贸政策。下面分别介绍这四种政策。 1.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是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概括地说,它是政府财政行为的准则。 政府财政行为主要是指政府财政收支行为,因此,财政政策就是政府管理财政 收支的准则。 (2)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也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为促进经济稳定发展服 务的。它是指中央银行利用自己所掌握的利率、汇率、信贷、货币发行、外汇 管理等工具,调节有关变量,最终影响整个国民经济活动的一种

12、政策手段。与 财政政策一样,货币政策也体现了政府对国民经济财力的管理,但是这部分财 力主要是指由银行信贷所代表的财力。另外货币政策并不像财政政策那样体现 国家对一部分社会产品的分配管理。 货币政策目标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货币政策对经济运行的调控是一种间 接调控,它不能直接作用于实际经济活动,而必须经由一定的中间目标才能实 现其最终目标。因此,必须选取一定的中间目标作为货币政策的直接调节目的,同时还可将这些中间变量作为反映货币政策操作效果的指示器。中间目标在整 个货币政策的实施过程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传导环节。 选取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必须坚持一定的原则,即一个合适的中间目标必须与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

13、标-国民收入稳定密切联系,又能为中央银行所控制,且能 很快地起到宣示货币政策意向的作用。目前,各国提出的较有影响的中间目标 有利率、货币供给量、贷款总额、货币基数、股票价格等,但是,能够被普遍 认可的只有利率、货币供给量、贷款总额等三项。这三项指标能较好地体现上 述原则,且与经济体制与金融体制有较好的适应性,因而被广泛运用于货币政 策的操作中。 选择性信贷控制除上述两类工具外,中央银行还可运用自己在金融体系中的特 殊地位和威望,通过对各金融机构实施“道义劝告“(或“窗口指导“),来影响它 们的放款数量和投资方向,以达到控制信用的目的。同时,依照法令,中央银 行对商业银行的信贷活动实施直接干预和

14、控制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种选择工具。 创新怎样推动经济发展创新怎样推动经济发展在经济学的历史上,熊彼特是较早从创新的角度理解发展的一位经济学家。在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熊彼特提出了“循环流转”的概念,用以概括那种只有数量扩张而没有创新、没有质的突破的现象,认为这种状况并不是发展。熊彼特把发展定义为创新,是质的突破,是对“循环流转”的打破。依据当时的情况,他将创新概括为五个方面:一是开发一种新产品或一种产品的新特性;二是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三是开辟一个新市场;四是控制原材料或半成品的一种新供应来源;五是实现工业的一种新组合。一系列连绵不断的创新推动了经济发展。那么,技术创新的主体是谁呢?历史

15、证明,在市场经济下,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对此,熊彼特概括道:“我们把新组合的实现称为企业,把职能是实现新组合的人们称为企业家。”历史发展到当代,大型企业更是通过在研发活动上的巨额投资而成为技术进步的主要推动者,有的企业甚至专事技术的创新和转让。经济学分析表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技术创新的主体之所以是企业,就在于企业必须源源不断地将消费者的潜在需求变成现实需求,将消费者的抽象需求变成具体需求,在这个过程中企业才能生存、发展和壮大。从一定意义上讲,所谓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是能够引领消费者需求、不断开拓新产品和新服务并将其推向市场的能力。这样的能力是以创新为基础的。当然,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之所以要源源不断地创新,还在于激烈的竞争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不创新就等于死亡。于是,甲企业可以把马车造得更好,乙企业却可以创造出比马车效率更高的火车。有时一项新技术的出现,甚至可以使企业之间的竞争格局重新洗牌。参考文献:1.宏观经济学;2.百度知道;3.宏观经济资讯;4.经济观察网;5.中国报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