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支撑粮满仓 创新发展铸辉煌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0572961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技支撑粮满仓 创新发展铸辉煌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科技支撑粮满仓 创新发展铸辉煌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科技支撑粮满仓 创新发展铸辉煌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科技支撑粮满仓 创新发展铸辉煌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科技支撑粮满仓 创新发展铸辉煌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科技支撑粮满仓 创新发展铸辉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技支撑粮满仓 创新发展铸辉煌(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科技支撑粮满仓科技支撑粮满仓 创新发展铸辉煌创新发展铸辉煌河南日报河南日报 2012 年年 08 月月 01 日日 第一版第一版今年我省夏粮总产量再创新高,达到 637.2 亿斤,实现了我省夏粮生产总产量“十连增”,为夺取我省全年粮食大丰收、再创历史新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进一步提升了我省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的重要地位。取得如此骄人成绩,农业科技发挥了不可替代的支撑作用。 推动河南农业腾飞,探索“三化”协调发展之路河南作为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大省和重要的商品粮调出大省,粮食总产已连续 8 年增产,连续 6 年过千亿斤大关,赢得了“天下粮仓 ”的美誉。在河南粮食连年增产的背后,科技的支撑作用功不可

2、没,正是有科技这把打开粮食连年丰收之门的“金钥匙”,才助推我省粮食生产不断跨上新台阶。特别是在粮食作物育种方面,郑麦 9023、郑麦 366、豫麦 47、矮抗 58、周麦 18、新麦 18 等优质高产小麦品种和以郑单 958、浚单 20 为代表的一批耐密高产玉米品种成为我省小麦、玉米生产的主导品种,有效促进了我省粮食生产的稳定提高。沉甸甸的果实,凸显了科技支撑的巨大力量。据统计,新中国成立以来我省小麦、玉米品种已分别经历过 9 次和 8 次大的更新换代,每一次品种更新,都会带动单产水平的大幅提高。尤其是 2004年和 2007 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郑麦 9023”优质专用小麦和“郑单 9

3、58”高产优质玉米,累计推广面积分别超过 2.1 亿亩和 4.9 亿亩,增产 41 亿公斤和280 亿公斤,引领和支撑了我省优质粮产业的快速发展。另外,低直链淀粉水稻、高蛋白大豆、转基因杂交抗虫棉、远缘杂交花生品种、双低油菜等新品种不断问世并在生产中大面积推广种植。正是这一系列高科技种子的育成和大面积种植,为河南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的跨越式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目前,我省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 95%以上,其中玉米良种覆盖率 100%,小麦良种覆盖率 98%以上。在农业与粮食生产的发展历程中,科技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农业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已达到 53%,对粮食生产的贡献率则更为突出。2在土地

4、资源约束日益强化的情况下,我国从 1992 年起明确提出了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发展新战略,国家粮食安全模式逐步从依靠扩大粮食种植面积转换到依靠提高土地生产率促进粮食供给安全的轨道上来。当前,伴随着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强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将取得跨越式发展,这需要更多的土地,而要保证实现粮食总产的持续增加也需要稳定粮食用地面积,二者之间存在着急需破解的刚性矛盾。那么如何才能做到既保障粮食稳定增产,又实现“三化”协调发展?卢展工书记在科技界调研时给出了答案:“科技创新是动力、科技创新是活力、科技创新是民生、科技创新是未来”,“我们要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坚持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

5、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就必须更加重视和依靠科技创新。”要通过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不断提高土地生产率,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粮食单产水平,进而提高粮食总产。同时,我国农业发展到今天,已经到了更加依靠科技突破资源环境约束、实现持续稳定发展的新阶段。要发展现代农业,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靠继续消耗农业水土资源已基本没有余地,靠继续增加化肥农药使用也难以为继,必须尽快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必须把农业科技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解决粮食增产难题,引领农业科技创新不断深入省农科院作为河南省农业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和排头兵,把引领农业科技创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历史使命,

6、坚持以科技创新为中心,以服务农业、农村、农民为己任,围绕“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技术支撑能力和产业发展能力,为河南省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增产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十五”以来,省农科院共获得省级以上科技成果奖 126 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2 项、二等奖 7 项,技术发明二等奖 1 项,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15 项,国家奖获奖数量处在全国省级农科院前列;通过省级以上审(鉴)定农作物新品种 205 个,其中国审(鉴)76 个,国审(鉴)农作物新品种数量居全国省级农科院第一;申请植物新品种权 96 个,获农业部授权 60 个;申请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 13

7、0 件,获得授权 67 件。3(一)调整科研任务,着力提升品种选育能力为保障我省粮食增产需要,省农科院及时调整科研方向任务,集中全院优势科研力量加强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工作,实现了粮食作物新品种选育领域人才资源的优势聚集,保持了主要农作物(小麦、玉米、棉花、高蛋白大豆、花生、芝麻、双低油菜)的遗传育种研究水平处于全国前沿。在优质小麦育种方面,先后育成豫麦 47、郑麦 9023、郑麦 366、郑麦004、郑麦 7698 等系列小麦新品种,不断刷新河南优质小麦单产记录。其中,郑麦 9023 累计种植面积超过 2.1 亿亩,增产小麦 42 亿公斤,20032008 年连续六年居全国种植面积第一位,作为我

8、国优质小麦产业发展中的标志性品种载入史册,2004 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郑麦 366 连续两年刷新河南省优质小麦单产纪录,在黄淮麦区累计推广近 5000 万亩,已成为当前全国优质强筋小麦第一大种植品种。在高产玉米育种方面,先后育成了郑单 18、郑单 19、郑单 136、郑单 958等系列高产玉米新品种,其中,郑单 958 引领了我国玉米育种进入高密度育种时代,累计推广 4.9 亿多亩,增产玉米 270 多亿公斤,2003 年以来连续九年居全国种植面积第一位,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年种植面积最大的玉米品种,2007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在花生育种方面,先后育成豫花 7 号、豫花 15 号、

9、远杂 9102、远杂9307 等系列花生新品种,年度种植面积覆盖全省 50%以上,推动我省花生种植面积迅速扩大到 1500 万亩以上,成为全国花生种植面积第一大省,开创了我省花生生产新局面。(二)着眼生产实际,着力提升技术创新能力省农科院坚持“课题来源于生产、成果服务于生产”,根据农业产业发展需求,突出抓好先进生产适用技术研究,着力突破农业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瓶颈。“十五”以来,一批操作难度低、劳动强度低、生产成本低的简化栽培技术相继应用于生产,对推动我省农作物生产水平的提高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依托国家“十五”重中之重科技攻关项目“ 小麦优质高效生产技术研究与示范”,省农科院科研人员研究了小麦

10、品质形成规律,完善了我省小麦品质生态区划;提出了强筋小麦“ 前轻、中重、后补充”的施氮模式、水氮配合模式和协4调氮硫比例的运筹模式;组装了强筋、中筋、弱筋小麦优质高效生产技术体系。使项目区优质小麦的品质达标率得到显著提升,2005 年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棉花工厂化育苗无钵移栽技术”大大降低了植棉劳动强度,使工效提高了150 倍,亩生产成本降低 460 元以上,显著增加了棉农的收入,被国内权威专家评价为“我国植棉史上继地膜覆盖、营养钵育苗、化学调控之后的第四次重大技术革新”,2004 年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三)打造人才高地,着力提升核心竞争能力长期以来,省农科院始终坚持“人才是第一战略资

11、源”的发展理念,强力推进“人才强院战略”。一是不断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并制定优惠政策广泛吸纳高层次人才,实行“一人一策”引进特需人才。二是改革用人制度,建立了“公开招聘、公平竞争、择优聘用”的用人制度,全面实行聘用制,逐步实现人员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三是推动学科平衡发展,优化创新团队。设立 5000 万元院级科研专项资金,实施了“优势提升和学科扩张计划”,在巩固和发展传统优势学科的同时,积极开拓新的研究领域,推动学科平衡发展,以学科为单元带动优化科技创新团队建设。通过以上措施,省农科院造就了河南农业科技界第一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当选中原学者 4 名,培养了一批国内外知名领军人物,引进了 16

12、0 多名博士等高层次人才。这些领军人物和高层次人才在项目争取、学科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使省农科院科技竞争实力得到大幅度提升。“十五”以来,省农科院共争取到 863 计划、973 计划、科技支撑计划、自然科学基金、高新技术产业化等国家级科研项目 190 余项;在农业部、财政部启动的 50 个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中,省农科院共争取到国家级产业研发中心 1 个、功能研究室 6 个、综合试验站 8 个,入选首席科学家 1 人,岗位科学家 17 人,试验站站长 8 人;在省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中,入选首席专家 4 人、后备首席专家 1人、岗位专家 7 人。(四)构筑创新平台,着力提升载体驱动

13、能力为进一步巩固省农科院在农作物新品种选育上的领先优势,我们把科研条件升级作为主要突破口,积极搭建自主创新平台。一是投资 12 亿元建设河南现5代农业研究开发基地,基地占地近 6000 亩,涵盖现代化的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以及设施农业、精准农业、节水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等内容,目前总体框架已建好,全部建成后将成为功能齐全、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现代农业试验示范重要平台,成为展示河南省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窗口。二是强化实验室建设。投资 1 亿多元建成了一座面积为 35000m2 的综合实验楼,在此基础上,计划投资 1.5 亿元建设河南省农作物创新中心。三是集中优势建设好国家和省部级研发平台,

14、先后承建了小麦国家工程实验室、农业部动物免疫学重点实验室、国家小麦改良中心郑州分中心、国家大豆改良中心郑州分中心、国家油料改良中心河南芝麻分中心和国家油料改良中心河南花生分中心等 50 多个国家或省部级研究中心(基地、实验室)。四是投资 1000 多万元,建成了农作物种质资源中期库和海南科研工作站。通过以上措施,全院科研条件得到了根本改善,为农作物新品种选育提供了强力的条件支撑。(五)强化成果转化,着力提升服务“三农”能力省农科院在强化科技创新的同时,十分注重成果的转化应用。 “十五”以来,常年组织 200 多名科技人员,深入全省 80 多个县(市、区)农业生产一线创建科技成果示范基地;累计示

15、范推广种植农作物新品种 80 多个,推广新成果、新技术 150 余项,创造社会经济效益 100 亿元以上。一是紧密结合我省现代农业生产需要和农民增收需求,大力创建科技成果示范基地(点)。“十五”以来,省农科院先后创建了安阳、驻马店、新乡 3 个国家优质小麦综合示范基地、80 多个单项示范基地和 10 个现代农业、特色农业示范基地,平均每年创建不同类型的粮食高产示范方 80 多个,形成了示范作用辐射全省的农业科技成果示范基地网,通过科技成果示范基地的辐射带动,大大加快了优良品种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在当前河南年种植面积千万亩以上的四大农作物(小麦、玉米、花生、大豆)中,省农科院培育的品种均占主导地

16、位,并在周边省份大面积推广。二是组织实施科技成果示范推广项目,加快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十五”以来,先后承担实施国家大型优质麦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国家和省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省农业结构调整项目、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河南省食用植物油生产倍增计划项目等各类科技成果示范推广项目 350 余项,组织实施全省农科6系统科技成果示范推广协作项目 300 余项,极大地加快了科技成果示范推广力度。三是广泛开展科技合作,搭建科技成果转化新平台。省农科院先后与安阳、驻马店、濮阳、新乡、信阳、周口、漯河、开封等市政府开展“院市”科技合作,组织实施了种植、养殖、加工方面 73 个科技合作项目。先后与中粮集团、众品集团、永达食业集团、上海烟草集团等 50 余家涉农企业开展了多方位的科技合作。(六)创新管理模式,着力提升科技发展活力创新是发展的灵魂,改革是创新的动力。省农科院通过大胆探索,积极实践,有力地激发了干部职工的创新活力,促进了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一是实行“权利下移”的课题组长负责制度。采取公平竞争或民主推荐的办法选好课题组长,采取公开报名、公开演讲、公开打分的办法,由课题组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