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自主学习 培养创新精神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0566325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引导自主学习   培养创新精神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引导自主学习   培养创新精神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引导自主学习   培养创新精神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引导自主学习   培养创新精神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引导自主学习   培养创新精神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引导自主学习 培养创新精神》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引导自主学习 培养创新精神(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引导自主学习引导自主学习 培养创新精神培养创新精神作者:廊坊师范学院化学系 2005 届 刘素娟指导教师:陈金凤摘要摘要: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二十一世纪中学化学教育的主旋律。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不仅靠教师的灌输,也来自教师对自主学习情境的创设及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如小组合作学习,问题解决学习等,都是开展自主学习的有效教学组织形式。通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促进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我实现,自我创新,自我发展。关键词:关键词:自主学习 创新精神前言:前言:自主学习,顾名思义就是学生依靠自己的努力,自觉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自觉学+习能力则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

2、表现出来的一种综合能力。具有这种能力的学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善于积极思考,敢于质疑问难,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强烈的探索和进取的精神。“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通过能动的创造性学习活动,实现自主性发展的教育试讲活动。它是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人才的基础,有利于智力开发和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引导自主学习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一、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要意识到:教师是外因,要通过学生这个内因才能起到作用。教师要想方设法让学生自己主动地学,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而仅仅教师有“学生是主体的认识是远远不够的。教师

3、要加强教育,让学生真正意识到“自己是主体”教师应让学生明白“学习是自己的事。应该怎样听课、复习和作业,怎么思考、发言和讨论,逐步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自主性。教师可以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让学生明白:自己还要做什么,还有什么也是自己的事,这样学生就能不断增强自己的独立性。二、创设最佳的学习氛围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领导,指导和辅导等方面。为了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教师要善于采用以旧引新为学生创设学习,获取新知识的情境。1、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教师在课堂上不断设问,学生不断回答;比起“平铺直叙“的教学方式,这种问答式教学往往被误认为是“启发示” 。但实际2上,对于教师依据教案设计提出一连串

4、问答,学生只能沿着教师的思路去思考和回答,有的老师甚至要想方设法“启发”到学生的回答与“标准答案”一字不差。这实际上是一种通过学生之口“灌输”的表现。久而久之学生的发散思维探索倾向被抹杀,而盲从思想却逐渐产生。因此,在开展素质教育,在化学教学渗透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中,我们一直探索如何创设情景结合教材内容,将提出问题的权利还给学生,一旦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经过探索有所发现,则巨大的成就感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科学钻研精神。2、在实验教学中贯彻“让学生自己设计,独立操作,自我评价”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为了加强双基和培养能力,教材编写了一些有助于理解和巩固基础理论,元素化合物知识和培养学

5、生技能的实验。而且还在此基础上加入了一些让学生自己设计,独立操作的实验。比如:怎样检验食盐中是否含有碘元素,学生就要考虑如果食盐中含有碘它是游离态还是化合态?如果是化合态那么它又是什么形式存在?用什么试剂可以它转化为游离态?整个实验过程中需要哪些仪器和药品?又如,镁在空气中的燃烧产物中含有Mg3N2,可以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去检验。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让学生在设计方案的基础上去动手去做,而不能仅靠纸上谈兵。我们开展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使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展,积极参与知识获取的进程。我们抓住化学实验这一手脑并用的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从而注重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角度出发,大

6、力改进实验教学。3、由知识的实际应用,创设问题情景。根据生活和生产实际提出问题,创设实际问题情景,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学习的现实意义,认识到化学知识的价值。这样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更能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教学实例铝离子,偏铝酸根离子,氢氧化铝 三者的相互转化的教学中,先让学生课前查找铝元素的危害及进入人体的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进而提出课题:如何降低实验室中废水中 Al 的含量,课题从实际生活中的环保问题出发,以设问的形式提出,引起学生关注和思考,提高学生的探索兴趣和欲望,与实际生活结合紧密,具有很强的现实性,课题既有针对性,又留给学生广泛的思维空间。教学实例讲述氯气的

7、实验室制备原理时,学生通过阅读下列材料产生疑问,氯气如何产生的?进一步分析原理还可以用什么物质制备氯气,制备氯气的原理是什么?据报载,广州一家庭主妇在家庭中打扫卫生时突然昏倒,经医生的诊断为氯气中毒。3通过上述知识的实际应用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关心社会,了解化学在社会发展和人类活动中的作用,激发学生联想,拓宽思路,活跃思维,训练思维的深刻性。三、积极挖掘学生的自学潜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的目的之一就是要使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而中学阶段是学生由赖学习进而独立学习,由他主学习转向自主学习的关键时期。所以,在化学教学中,我们一直注重挖掘学生的自学潜力,激发其自学积极性,并通过质疑来了解和深化学生

8、自学的效果。第一阶段,自学质疑、提出问题。学生利用网络、图书、报刊等资料,对教材内容分阶段,分层次进行自学,发现问并记录问题,且利用已有知识对新知识进行积极探索。此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体现在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发现问题,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启迪科学思维,指导科学的研究方法等。第二阶段,相互交流、合作释疑。由于化学中的概念有的比较抽象,难于理解,学生容易产生疑问。故在此过程中,教师帮助学生指出重点,解答难点,体现师生合作。另一方面又引导学生讨论、争论问题,互相交流看法,发表不同见解,共同提高,体现学生之间合作。课堂内气氛融洽,充分体现教学民主。教师在此过程中起到了引导启发学生学会“学习” , “发现

9、”的作用。第三阶段,学习报告、集体总结。在整个自学过程中,我们要求学生及时记录自己的新思想、新感受,最后在教师指导下写出完整的学习报告,有知识总结、专题分析、争论热点方法归纳、待解问题等。然后,以分组或集体答辩的方式在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深化交流。教师的主导作用,则体现为充分挖掘教材内在的思想性将科学内容和思想内容有机结合,渗透哲学指导,努力使学生通过化学知识的学习、领会、掌握科学方法,形成科学世界观。四四、总述和指导学习方法良好的学习方法,是学好知识的前提和保证,并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在教学中要以身示范,明确要求,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学习方法。教师还要注意进行学法交流,对解

10、一道题,学一段内容,比一比谁的方法好,让学生自学取长补短,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以处处为学生着想,4以学生为本,努力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热情高涨地自己动手、动脑、动口、学习知识、巩固知识,学生才能不断独立,不断自主地学习新知。只有让学生积极参与,才能不断提高课堂效率。五、激活实验思维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第一、变演示实验为分组实验增加创造体验传统的演示实验的教学是老师做,学生看。但有不少的演示实验由于条件的限制,学生(特别是后面的学生)是很难看清现象,闻到气味的。就是看到、闻得到但由于缺乏“参与”意识,往往调动不起积极性,发挥不了自身的主体作用,学生的独立操作能力以及

11、创造能力就难以得到充分培养。变演示实验为分组实验,就是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将演示的过程转化为学生独立地运用实验去探讨知识或获取必要的感性知识,从而自己去总结得出结论的过程。这样做不仅可以在课堂增加学生动手动脑的机会,加强实验基本功的训练,而且还可以通过实验探求知识、获取知识。对学来说,按照思维发展获取知识的过程,本身就是创造的过程。变演示实验为分组实验,增加的就是学生的创造体验。这种效果是单纯的演示实验所不能达到的。例如:在演示乙醇实验时,把红热的铜丝插入试管里的乙醇中,反复几次后,观察铜丝表面颜色的变化,闻生成气体的气味。对此学生总是皱着眉头,这是因为乙醇和氧化铜反应生乙醛,铜和水,由于反应只

12、在铜丝表面进行,反应的量较少,故铜丝表面由黑色变红色的现象不太明显,特别是生成的乙醛不多且大部分溶于乙醇中,又有乙醇气味的干扰。如果把上述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分组实验,让学生每两个人为一小组,用较粗的螺旋状的铜丝反复多次进行实验,则效果十分明显。有的学生通过银镜反应检验生成的乙醛,结果只需将红热铜丝加热两次即可明显检验乙醛的生成。师生在此基础上加以总结并得到结论就变得顺理成章,水到渠成。此外,由于学生直接参与了实验,增加了创造体验,印象一定比只看老师演示深刻得多。第二、变验证实验为探索性实验激活创造思维教材中属于验证性的实验较多。传统的化学实验常常是教师把实验目的、内容、步骤、详细而周密地安排好,

13、甚至连结论也预先说给学生听,学生只需依葫芦画瓢地被动实验。这样的结果是学生失去对实验的“神秘”和探索欲望,思维单一呆板,缺乏灵活性和创造性。如果教师能选取一些灵活性,变通性大的问题,积极创设情境,鼓励学生发散思维,进行多方位、多角度观察、思考、探索、想象,从而提出多种设想的解决问5题的方案。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进行收敛思维,确定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这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而且能训练生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从而激活创造思维。例如:高中第二册化学课本上的一个实验是:铜与浓硝酸反应,教师先让学生看教材,再让学生看教师按照课本上的要求所演示的实验,然后要求学生思考:这个实验是否存在缺

14、陷?若有,缺陷何在?怎样设计较合理的装置?通过仔细的观察和思考,有的学生认为,这个实验产生的气体有毒。对人体危害大,必须控制产生气体的气体量;有的学生认为,这个实验药品浪费多。然后教师要求学生从解决上述问题出发,设计原理跟启普发生器相同或相似的简易气体发生器,这样既可以减少毒气的污染,又可防止药品的浪费。学生通过想象和操作设计出多种改进方案,效果良好。在设计出众多方案后,引导学生进行多方案的选择,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重要方式,学生通过分析、探索各种方案的利弊,实验成功因素的影响,结果准确程度的比较等等,选择一种最合理、效果最好的实验方案,这就是发散后的收敛。通过发散和收敛,可大大激活学生的创造

15、思维。第三、变实验知识为实践能力总结创造成果人的思维虽有其共性规律,但同时又有其鲜明的个性。传统的课堂实验教学注重较多的是培养学生掌握实验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注意的是学生思维的共性特征。实际上每个学生的思维过程又是别人的思路所代替不了的。而人的创造性往往又潜伏在个性差异之中。因此,我们要把面向全体和因材实教统一起来,为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进一步调动学生探索研究的积极性,变实验知识为实践能力,启迪创造活动,可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开展实验活动和“小创作” “小论文”等活动,以求升华创造意识,总结创造成果。(1) 将“小实验”变成现实。在化学必修本和选修本中提供了许多“小实验” 。 “小实验”具

16、有取材方便、方法简单趣味性强,效果明显等特点。 “小实验”除可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整理数据等能力外,还可以培养创作能力、发现能力和设计能力。教师除了可在授课过程中巧妙恰当地穿插“小实验”外,还可组织课外实验小组有计划地进行“小实验” 。教师要积极帮助学生创设实验条件,使“小实验”能顺利进行。例如利用铅笔做石墨的导电实验;结合硬水软化的教学,布置学业生检查水壶,热水瓶中的水垢,动手用化学方法除垢;学习“金属6的腐蚀和防护”的知识时,让学生观察家里的金属用品金、银、铝、铁、等物品的锈蚀情况,并采取防护措施。这样做,扩大了学生的实验范围,训练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深受学生欢迎。(2) 开展实验设计方案竞赛。根据教材所涉及的内容,教师可提出一些研究的方向,启发学生自行设计方案,认真审阅对合理性强、可操作性强、实验结果准确性高的“作品” ,要给予表扬和鼓励。(3)开展“小创作、小发明”活动在学生进行实验设计方案竞赛的基础上,让学生自行创造条件进行实践活动。活动方式可多种多样,既可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所设计项目的实践过程,又可搞现场制作比赛,还可将现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