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社会的本质是分工协作

上传人:洪易 文档编号:40551509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类社会的本质是分工协作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人类社会的本质是分工协作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人类社会的本质是分工协作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人类社会的本质是分工协作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人类社会的本质是分工协作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类社会的本质是分工协作》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类社会的本质是分工协作(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类社会的本质是分工协作(亚当斯密国富论),正是灵长类的一个分支慢慢掌握了分工协作,从而在不断加深的分工协作过程中进化成现代人类,随着人类的进化和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分工协作的模式逐渐多元化,分工协作程度也逐渐纵深化。分工协作就是劳动分工,产出交换。原始社会末期,由于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没有剩余产品,人类的分工协作范围主要局限在部落内部(内部共同生产,劳动产品大体上的平均分配),发生在两个部落之间的交换,只能是偶然的多余产品的物物交换。当时的劳动成果交换在双方的经济生活中只占极低的比重,因此,彼此都不十分计较交换的比例,有时用 2 只羊换 1 把石斧,有时用 2 只羊换 2 把石斧。随着社

2、会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发展,物物交换不断扩大,参加交换的物品种类越来越多,一种物品可与多种物品相交换。物物交换存在一个明显缺点就是:物物交换要求交换双方都需要对方的商品,交换才能成功,否则交换就无法进行。为了克服物物交换的困难,人们在长期无数次交换的实践中找到了办法:每次都用自己的商品换成一种人们普遍接受的商品,再用这个商品去换回自己需要的商品,那么这种“人们普遍接受的商品”就发展成为一般等价物。一般等价物就是从其它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可以和其它一切商品相交换并表现其它一切商品价值的商品。有了一般等价物后,方便了商品交换,人们只要经过两次交换,就可顺利换得自己所需的商品,即:“第一步,用自己的商品

3、换成一般等价物;第二步,用一般等价物换取自己需要的商品。一般等价物由什么商品来充当,各地区不同,一个地区的不同时期也有不同。在历史上,牲畜、布帛、贝壳、粮食、食盐、金属等都充当过一般等价物。 我国最早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之一是宝、贝。许多与商品交换有关的汉字,都有贝字作部首,如货、赔、赚、贩、购等。一般等价物固定在金银上,是金银自身自然属性决定的,即金银有许多适宜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征:体积小、价值大、便于携带、久藏不坏、质地均匀和容易分割等。首先是体积小、价值大。因为采掘金银要耗费巨大的劳动,所以金银的价值 大。这样,人们可以携带少量的金银,就能买到大量的商品。其次,金银不会腐烂,久藏不坏

4、。黄金、白银极易保存,即使埋在地下,几千年后挖掘出来,仍完好无损。再次,质地均匀、容易分割。金、银可以随便熔合,又可随便分割,其价值不会受到损失,而羊、布、贝壳等就不行。正因为金银有这样多的优点,所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重任就自然落在了黄金、白银身上。金银一旦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它们也就成了货币。从上述货币的产生过程可以看出,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货币的出现解决了商品交换发展的障碍,有利于商品交换和社会分工协作规模的扩大和发展,促使人类社会分工协作规模不断扩大和分工种类的不断细化。在人类社会的进化过程中,货币的出现是一个划时代的事件。在货币出现之前,由于达成交易非常困难,需要拥有彼

5、此能满足对方需要产品的交易双方在相同的时间,地点相遇,且能达成双方都接受的交换比例(相当于交易价格),人类社会的进化速度非常缓慢,分工协作规模和分工深度都非常有限。直至货币(一般等价物)出现以后,人类分工协作的规模得到空前的扩大,因而也推动分工不断细化和深入。其直接结果是导致人类文明的出现和发展。货币是人类社会分工协作的润滑剂,没有货币,现代人类社会大规模的分工协作就无法顺利进行。因此,货币是分析人类社会的钥匙,分析清楚货币,就可以进一步分析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化,经济活动的规模不断壮大,作为货币的贵金属的供给赶不上经济活动的需要(理论上毕竟贵金属是有限的,经济活动是无限的

6、),所以人类必然要寻求金属货币的代替品,而且要求这种替代品可以无限供给,否则人类社会的分工协作规模的发展就会面临巨大的阻力。于是纸质货币(钞票)就诞生了,人类社会从此迈入纸币时代。不管是金属币,还是脱胎于金属货币(金属货币金属本位货币信用本位货币)的信用货币,人们用自己的产品换回货币,其最终目的不是要消费货币,而是要用货币去换回将来需要的消费品,一个人用商品换回货币,再用货币换回需要的消费品,这个过程的本质是商品交换,货币只是用来帮助解决商品交换过程中时间、地点等因素带来的不便。为了帮助读者理解货币的本质,我们先看如下的简化模型。假设有一个岛国,有 A,B,C,D,E 五位居民,还有一个叫中央

7、银行的机构;有一天,中央银行印了 100 元货币,并借给 A 居民,居民 A 从居民 B 处购买了一批粮食,居民 B 付出粮食,100 元流通到居民 B。之后,居民 B 又用获得的 100 元从居民 C 处购买了一批蔬菜,居民 C 付出蔬菜,100 元随之流通到居民 C 处。过了几天,居民居民 C 把获得 100 元借给了居民 D,居民 D 用 100 元从居民 E 处购买了一批工具,之后居民 E 用 100 元从居民 D 处购买了一批日用品,居民 D 付出日用品,获得 100 元。居民 D 将 100 元还给居民 C。居民 C 用 100 元从居民 A 处购买一头牛,居民 A 付出一头牛,获

8、得 100 元。居民 A 将 100 元还给中央银行,中央银行随之将这 100 元销毁。至此,100 元完成了一个循环,从中央银行印刷,并借出来,再回到中央银行被销毁掉。假设之前,这个岛上没有货币,之后,这个岛上也没有货币。从货币的存在角度看,一切又回到起点。但对于岛上的居民来说,状态却发生了一些改变,如下: 居民 A 付出一头牛,获得了一批粮食;相当于居民 A 用一头牛与市场交换了一批粮食。 居民 B 付出一批粮食,获得了一批蔬菜;相当于居民 B 用一批粮食与市场交换了一批蔬菜。 居民 C 付出一批蔬菜,获得一头牛;相当于居民 C 用一批蔬菜与市场交换了一头牛。 居民 D 付出日用品,获得一

9、批工具;相当于居民 D 用日用品与市场交换了一批工具。 居民 E 付出一批工具,获得日用品;相当于居民 E 用一批工具与市场交换了日用品。从上述例子,我们可以看到,100 块货币从产生流通销毁的过程中,促使了市场交易行为的发生。我们现在来假设一下,如果没有这个货币的流通过程,这个岛上居民的交易行为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错位可能难以进行,因此,货币起到一般等价物的作用,促使了交易行为的发生。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货币虽然起到一般等价物的作用,但货币决不是一般等价物,居民 A 用 100 元货币交换居民 B 手中的粮食,对于居民 B 来说,他绝不是相信这张标有“100 元”字样的纸片和他手中的粮食等值,居民

10、 B 之所以愿意交换,是因为居民 B 相信将来,可以用这张标有“100 元”字样的纸片交换回和他付出的粮食等价值的东西,因此货币表面上起到一般等价物的作用,但其实质并不是一般等价物,而是“债权债务”的清算工具,居民 B 获得这张纸,他便拥有在将来某个时候从市场要回和他当初付出的东西价值相当的商品的权利。所以,货币是起到一般等价物作用的债权债务清算工具,它不是一般等价物,仅仅是一种债权凭证,这就是货币的本质。为了进一步看清问题的真相,我们进一步对前述例子做些修改,即假设岛上之前也有货币,且央行在借给 A 居民 100 元之前,岛上货币存量为 1 万元,央行收回 100 元之后,岛上货币存量仍然是

11、 1 万元。先来看通胀,在前述的例子中,假如央行不断的贷出货币,那么岛上经济会如何变化呢。很显然,央行每贷出 100 元,岛上就多出 100 元需求,而岛上商品确没有增加,按照时下流行的经济学观点,岛上应该会出现通货膨胀,而通过前面的例子,我们发现尽管岛上凭空多出了 100 元,并没有发生通胀现象,究其原因在于,凭空多出的 100 元,等于多出 100 元的商品债权,只要市场存在提供价值 100 元所能要求之商品的供给能力,那么这多出的 100 元需求,就能得到满足,就不会产生通胀。如果央行贷出的 200 元货币,而市场新增的供给能力只能提供原有价格体系下价值 100 元的商品,那么必然出现价

12、格上涨,引发通货膨胀。反之,如果市场新增的供给能力能提供原有价格体系下价值 200 元的商品,而央行只贷出 100 元,要么价格下跌,引发通缩,要么劳动力失业或工厂减产。因此可以总结出如下规律:货币投放可以显著推动市场交易行为的发生,从而推动经济增长,一个经济体如果货币投放速度大于供给能力增长的速度,则引发通胀;如果货币投放速度低于供给能力的增长速度,则引发通缩或就业不足。通过这个结论,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的推论: 货币的增发速度有个度,超过这个度,必然导致通货膨胀。这其实就是所谓的“货币主义”者的主要思想。 在市场供给能力未得到充分利用的情况下,增发货币可以显著推动经济增长,在市场供给能力已经充

13、分得到利用的情况下,任何增发货币的行为只能导致通货膨胀。以下我们将通过对这个本质的理解来分析各种经济现象。第一、首先来看经济中无所不在的价格问题。如果世界上没有货币,人类社会的分工协作依然存在,交易依然存在,则交易的数量比例也当然会存在,而货币作为交易的媒介,交易的数量比例就必然表现为交易品的价格,价格(交易的数量比例)决定了交易的参与各方在社会分工协作中的劳动成果分配比例。这个分配比例不管交易是否以货币为媒介,都必然存在,因此反映劳动成果分配比例,并用货币多少为计量单位的交易比价关系并不受交易媒介货币的影响,只受交易参与各方分配地位的影响。那么人类社会分工协作体系中,不同人和人群的分配地位又

14、由什么因素决定呢?毫无疑问,由不同人和人群的实力对比决定(参见笔者宇宙的基本法则一文,内有该结论的详细论述)决定。因为,对于一个实力强的个体和集团来说,如果当前的比价和其实力不相配,即其实力强过分配地位,则打破当前的比价关系对于强者来说是利大于弊的(注:有能力破坏当前比价关系才是实力强者),因此比价关系将会不断变化,直至达到某个平衡状态,在这个状态下,任何利益攸关方打破平衡,都是弊大于利,从而比价关系得以稳定。当然,各利益方的实力总是随时间变化的,实力变化了,最终一定会反映到比价关系上来。所以,任何经济体系中,各种价格都是不断变化的。如果某个经济体系内某种产品的价格持续单向变化,肯定是当中各利

15、益方的实力对比在持续单向变化。反观中国本世纪头十年中的房价,易知期间中国社会各阶层和各集团的实力对比出现持续显著的变化。表面上看,价格由供求关系决定,但供求关系本身却受制于实力对比,因为如果供求关系对应的价格不匹配实力对比,那么实力强的一方可以动用自身的力量改变供求关系,看看当今中国的现状,举目望去,“为了推动房地产比价关系向有利于自身的方向变动,全国不是暴力拆迁,就是土地拍卖,或是大规模放贷”,就不难理解这一点了。所以对于价格,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实力对比决定供求关系,供求关系决定价格,或者实力对比通过供求关系决定价格。 第二、经济危机。在人类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上,经济危机总是一个不断出现的梦魇

16、,人类社会始终摆脱不掉。就连申称找到经济危机解决办法的社会主义国家,也一样周期性出现经济危机。那么经济危机究竟是什么?其本质如何?为什么人类社会总也摆不掉?既然经济危机是人类社会的产物,那么要认识经济危机,必须从人类社会的本质出发。我们知道,人类社会的本质是分工协作(见笔者宇宙的基本法则),正是因为分工协作导致人类的出现,反过来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推动人类分工协作规模的不断壮大和分工层次的不断细化深入。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证明了分工协作在每个个体的劳动效率没有提高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分工协作提高每个人的产出。人类个体之所以要参与分工协作,是因为其趋利避害的本性。在中国,一个农民为什么要离开农村到大城市打工(离开原来农村的分工协作体系,加入到城市的分工协作体系),是因为到城市打工有利可图。正是因为大家一致的趋利或避害动机,使得人们愿意走到一起,部分人做饭(开饭馆),部分人做衣服(开服装厂),部分人建房(开房地产公司),部分人教育(办学校),然后大家通过交换劳动成果来实现满足每个人的多重需要,即参与分工协作个体通过交易来分配劳动成果,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