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命在场:对孔子教育思想的解读与追寻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40548528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让生命在场:对孔子教育思想的解读与追寻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让生命在场:对孔子教育思想的解读与追寻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让生命在场:对孔子教育思想的解读与追寻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让生命在场:对孔子教育思想的解读与追寻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让生命在场:对孔子教育思想的解读与追寻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让生命在场:对孔子教育思想的解读与追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让生命在场:对孔子教育思想的解读与追寻(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让生命在场:对孔子教育思想的解读与追寻让生命在场:对孔子教育思想的解读与追寻让生命在场:对孔子教育智慧的解读与追寻程 钢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朋友们,大家好!感谢陶西平先生,刘吉先生的光临,感谢各位在百忙之中来到这里,参加我们夫子庙小学的百年庆典,我更要感谢我的同事们,和可爱的孩子们的辛勤劳动。正是在场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使我们拥有这样一个美好的追朔历史、守护文化、畅谈教育的现场。我从不怀疑我所服务的夫子庙小学的办学业绩,从不怀疑我的同事们,以及在这里求学的一届又一届孩子们的能力,正如我们所有的“夫小人“对于追寻孔子教育智慧、践行孔子教育思想坚定不移、矢志不渝。夫子庙小学对孔子教育智慧的解读

2、与追寻,不断丰富着自己的办学实践,一百年来所取得的成就和所作出的社会贡献,是今天我们得以拥享百年盛宴的坚实基础。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夫子庙小学的百年过去了。一百年,多少事来来往往,多少人聚聚散散。值得庆幸,我们站在了夫小跨越百年的现场,共同见证这伟大的一步。一百年,我们追寻孔子,与贤圣在历史中相遇,与他的思想相遇;一百年,我们解读孔子,相邀贤圣来到我们身边,来在我们教育的现场,在我们的心间播撒理想、信念、学识以及人之为人的生命意义。孔韵流芳。积淀百年的夫小校园,每一处都在对我们述说着践行孔子教育思想的点点滴滴。开笔礼9 月 1 日清晨,夫子庙小学校园里彩旗飘扬,一年级的孩子们穿着自己最漂亮

3、的衣服,背着书包高高兴兴地走进校园。“欢迎你!“高年级的哥哥姐姐笑眯眯地问候每一个小朋友,并为他们戴上小红花。这一群小不点们刚刚跨进校门就感受到“夫小人“火一样的热情。悦耳的铃声响起,一年级新生在操场集合整队,他们要在老师的带领下前往大成殿,举行隆重的“开笔礼“仪式。古乐悠扬,香烟缭绕。两位新生代表手捧鲜花缓缓走到孔子塑像前,恭恭敬敬地向这位圣人鞠躬、献花。此时,孩子们已经“一“字排开,有的踮起脚尖,有的瞪大眼睛,正在发生的一切对他们来说是那么神奇。老师们手捧朱砂走到队伍中,挨个为学生点朱砂痣。每点一个孩子都送上一句祝福:“你一定会更加聪明!“你一定会更棒!“ 教美术的戴老师手中拿着一支大大的

4、毛笔,在纸上有力地写下一个 “人“字,她郑重地告诉学生:“人这个字虽然笔画简单,但是意义深远。在夫子庙小学学习,学会做人是最重要的!“ 大队辅导员蒋老师走上讲台,带领着孩子们一字一句地念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孩子们仰着头认真地诵读着,稚嫩的童声绕梁不绝。就这样,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经历着走进学堂的第一步。开笔礼结束了,可孩子们却不愿离去。他们捧着论语 、 诗经爱不释手,闪光灯频频亮起,记下难忘的瞬间;有的学生开心地拉着老师的手,围在老师身边像小鸟一样叽叽喳喳地说个不停;有的拉着我的衣袖,非要我看他在金桂树上许下的心愿.温馨的气氛感动着在场的每一个人。论语曰:有礼者敬人。敬人者,人恒敬之。

5、尚礼,是教育的第一步。开笔礼、“小小孔子研究院“、 星星论语.我们正是通过这样一些学生可接受的文化、仪式活动,将尚礼的教育目标具象到学生可知、可感,通过童谣、儿歌、小品等儿童喜闻乐见的方式,引导他们将自己所习得的礼仪画出来、唱出来、演出来。孩子们从小身处传统文化的浸润,心存敬仰,懂得感激,尊重他人,学会做人,为将来和谐、完满的道德和人格修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夫小人记得一位夫小的毕业生在给我的来信中这样写道:“或许有一天,岁月老去,我们已经记不起依稀往事,但在我心中,校训墙上那八个金光熠熠的大字-“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却不会褪色。夫小是我的童年,那独特的校园风景,伴着我成长,留下永远的记忆.“

6、是啊,夫子庙小学有太多的与众不同。我接待过很多前来访问的国内外教育同行,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鲜明的明清建筑风格让他们流连忘返。对于每一个就读于这里的学生来说,孔子塑像、孔子语录碑、孔子故事画、校歌墙、学生书画展无不时刻在教育和熏陶着他们,他们是幸运的,从小沉浸在儒家文化之中,在先贤智慧的启迪下,在时代精神的感召下学习、成长。所以,当夫子庙小学的学生离开母校后,他们还是能够记得这里的一草一木,一景一物。因为这里有孔子的塑像,有孔子的文化。夫子文化、儒家文化已经成了夫小的文化标识,成了校园文化建设的主题。这里的每一个人感戴着文化的力量,这一份虔诚与归属使得每一个生活在夫小的人成为了“夫

7、小人“。沐恩夫子文化、儒家文化的熏陶,“夫小人“享受着不同一般的精神生活。夫小的教师这样说:“在这里我们感受到的是关怀,体验到的是幸福。职业的幸福感充斥着我们的心灵,我们被认可、被尊重、被理解,我们的需要得到满足。我们希望用自己的劳动和辛勤的汗水来回报这份感动。做夫子庙小学的老师真好!“夫小的学生这样说:“父母之爱,让我们感受到养育的艰辛;朋友之爱,让我们体会到互助的温暖;老师之爱,让我们享受到了不求回报无私无隐的博大胸怀。“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为文。“孔子用这句话来告诫弟子,一个有道德、有品格、有德行的人,首先必须爱人重人,不爱人不成其为人,更

8、不能成为仁人。爱众亲仁,是“夫小人“立身、为学的最高境界。开笔礼上,孩子们用仍显稚嫩的手写下“人“字,正是寄希望于他们从成为“夫小人“的那天起,就把一个大大的“人“字写在心中。欣赏每一个人,理解和重视每一个人,生命在这里得以舒展,汲取更多的养分,为未来奠基。我一直以为,教育是认识活动,更是人的生命活动。校长要以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个人,从深层次上唤起师生的主体意识;校长还要给师生提供发展自我的“支点“,让他们的发展逐步步入最优化的境界。现在,这已经成为夫子庙小学的办学理念,成为“爱众亲仁“思想在夫小办学中的最好诠释,更是全体“夫小人“追求个人、学校和谐发展的共同操守。夫子气国家督学成尚荣先生曾经

9、为我校出版的研究专著走进自主探究作序,序言的最后一段是这样写的:“夫子庙小学有浓厚和独特的文化背景,如今,传统的学校文化在教育教学研究中得以提升和超越,形成了研究文化,我们完全可以说,夫子庙小学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夫子庙小学的夫子文化夫子气有了新的内涵。我过去看好夫子庙小学,今天我发现了夫子庙小学的好“。尚荣先生是了解夫小的,他准确地点出“夫小人“的人格特征-“夫子气“。夫子气,是一种文化气质,是一种精神特质,今天,我要说,夫子气更是“夫小人“直面新的时代指向未来发展的全新的生活方式。夫子气,在夫小首先表现为“志学“。 论语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夫子庙小学正是在这一教育

10、智慧的导引下,弘扬“博学、持恒、善问、勤思“的治学品质,以提高师生的生命质量为主旨,走出了以科研为先导的高质量高品味的创新之路。从“八五“起步,叩问考试改革,创新“系统性分散考查“;到“九五“发展,探问“教育模式“,实施“五自教育“;再到“十五“攻关,切问“课堂教学“,构建“自主探究型课堂教学模式“;再到“十一五“拓展,追问“学习方式“,探索“自主探究型学习方式“。我们始终坚持不懈地追求教育的真谛,追求着学生最优化学习与发展的理想境地,也真切地享受着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的学习生活之美。夫子气,在夫小还表现为“善艺“。圣贤之人注重“礼乐“,将它作为修身养性的一门“必修课“。孔子说,“六艺

11、“是作为一个君子、贤人应该具有的技艺。夫子庙小学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重“礼乐“,习“六艺“,并以此为基点,赋予了“艺术“更丰富的内涵,更广阔的外延,提出了“善艺“的培养目标:即以提高素养为宗旨,以注重体验为核心,通过课程教育、社会实践活动、体验教育活动等方式,让每个学生都能拥有自己“擅长“的“一技“,都能得到主动全面地发展。“善艺“,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使每个学生都有权利学习和享受人类优秀的文化艺术遗产;使每个学生都具有为生活增添色彩的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探究、实践与创新的快乐;使每个学生率真的个性自然流露,以活泼自信、美好的童心去叩响生命的乐章。“尚礼,亲仁,善艺,志学

12、“,我们对孔子教育智慧的解读,成就了“夫小人“精彩的校园生活。对于我们来说,孔子是陌生的,距现在很远很远;但同时又是熟悉的,离我们很近很近。那是精神上的相遇与对话,是思想上的传承与坚守。我们沐浴着孔子的光辉,我们汲取着孔子的教育智慧,我们追寻着至真、至纯、至善、至美的教育理想。我们自豪地走在“孔子“路上,这是一条艰辛的路,又是一条幸福的路。合上百年的书卷,我们期待着夫小下一个百年的精彩! 让我们手挽着手,共同守望!谢谢!编后记:编后记:听着程校饱含热情并且略带沙哑的声音在偌大的演讲厅回荡,不禁感慨万端,夫子庙小学对孔子教育智慧的解读与追寻,不断丰富着自己的办学实践,一百年来所取得的成就和所作出的社会贡献,让夫子庙小学的百年庆典更加地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