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教育异化的方向与路径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40529435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消除教育异化的方向与路径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消除教育异化的方向与路径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消除教育异化的方向与路径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消除教育异化的方向与路径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消除教育异化的方向与路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消除教育异化的方向与路径(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消除教育异化的方向与路径消除教育异化的方向与路径消除教育异化的方向与路径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学说,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共产党人所确立的奋斗目标,便是人的解放、人的自由、人的全面发展。而这也正是教育的本意,是教育的本原和目标所在。马克思主义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学说的内涵马克思主义关注的是人的解放,这一思想是基于人被束缚被奴役的状态而提出的,是针对人的片面发展的状况而言的。人的解放,就是要把人从这种被奴役被束缚的异化状态中彻底解放出来。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人的解放是指“人的一切感觉和特性的彻底解放” ,是指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即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作为一个完整的人,

2、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马克思主义的核心问题是实现人的彻底解放,使人成为完整的人、真正的人、自由的人;共产主义社会的本质就是自由人的联合体,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作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在马克思看来,人的本质特征便是人的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争取自由的过程,就是争取人的本质的复归过程,也是人的解放的过程,是人成为独立的、有个性的个人,成为全面发展的自觉自由的个人的过程。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主要包括人的劳动能力的发展、人的社会关系的发展和人的个性的发展。马克思认为,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需要三个条件:必须以高度发达的生产力为基础,还需要高度发展的生产关系,还需要通过一定的教育或训练。当今教育

3、领域中的异化现象分析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促进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既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点。然而,从现实来看,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一教育目的却并不尽如人意。马克思在分析劳动异化的表现时谈到了四种对立:劳动者与自己生产的劳动产品相对立、与自己的劳动过程相对立、与人的自由自觉的类本质相对立、与他人相对立。以此来分析教育,同样也存在着四种异化现象。教育目的的异化:本来教育应该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现在却在培养“工具” ,培养作为某一职业的局部劳动力而存在。分工的日益精细更加剧了教育中专业的细化,接受教育便意味着成为某一领域的“劳动力” ,成为某一行业的“专才” ,受教育越多,所

4、涉及的专业就越狭窄。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与其预期的结果发生了偏离。教育内容的异化:本来教育是传递知识和传播文明的过程,这一过程应该是饱含着审美的快乐和享受的过程,现在却变成了对分数的崇拜,对文凭的追逐,本应促进人全面发展的知识反过来变成了奴役人控制人的手段,于是,教育过程不再是享受,而成为折磨,受教育者在教育之中感到痛苦,在教育之外才感到幸福。教育本质的异化:本来教育是关乎人的生命的活动, “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 ”教育应促进人的个性的自由发展,现在却变成了划一的模式,流水线的生产,标准化的考试,人的个性受到压抑,独特受到限制,教育日益远离灵魂和精神,日益功利化,日益与

5、人的生命疏离。教育价值的异化:本来教育应该促进自由人的联合体这一理想目标的实现,这一联合体的前提建立在自由公民享有的各项公平的权利包括教育权利上,然而现在,教育还无法满足人们公平接受教育的机会和接受相同教育质量等方面的要求。不仅如此,教育自身还成为科层体制中的重要一环,教育分层决定着职业分等,教育不公平的现象依然严重。因而,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一理想的实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消除教育异化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路径我国当今教育中异化现象的存在,其原因,一是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还不高;二是我国的生产关系还存在着许多不完善的地方;三是我国教育的整体水平也还不高。因此,消除教育异化,首先,

6、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只有生产力高度发展,才能保证人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发展和运用,实现人的自由个性的发展。其次,必须完善生产关系。只有劳动者在拥有自己的劳动这种财产的同时也占有生产资料,劳动者才能实现真正的解放,才可能真正实现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再次必须提高教育水平。教育是传递知识和经验的一种手段,是培养人的一种途径。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消除教育的异化,真正造就出全面发展的人,就必须从以下方面着手:第一,强化教育固有职能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的终极目的是造就人,教育具有开发人的潜能,使人获得全面、自由、充分发展的可能

7、。这是教育的固有职能。培养劳动者、合格公民、文明人等则是教育的工具职能或教育的经济职能、政治职能、文化职能的具体体现。教育应该改变过去注重工具职能却忽视固有职能的状况:教育不是从外部塑造或改造学生,而是帮助学生学会选择、学会建构并为着理想目标的实现而不懈努力;教育不是要求学生仅仅关注外部世界,而是要引导学生去进行积极的自我探寻,使学生在观照自身中意识到“我”的活生生的存在,使自己作为一个真实的生命存在去交往、去体验、去理解、去创造;教育不是仅仅使知识以单纯的符号形式存在,而是能展示知识本身发展的无限性和生命力,使知识活化,真正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理论与实践、知识与人生的统一。这样,教育就成

8、为富有生命和灵魂的饶有趣味的“此”在,成为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有意义活动。第二,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以促进教育公平。教育公平是人发展起点的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含着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两项内容,其核心是教育机会均等。教育机会均等又包括就学权利平等、就学机会均等和学业成就机会均等三个方面。换言之,教育公平指教育的起点公平、教育的过程公平、教育的结果公平,意味着教育是面向所有人的,是为所有人举办并为所有人服务的。国家应该通过法律规范等形式确保全体公民受教育权的实现。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 “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

9、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 。这就在促进教育公平方面做出了明确的制度安排。其中,促进教育公平的措施主要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是缩小教育差别,目的则是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这是对民生社会基本底线的维护,是对和谐社会牢固基石的坚守。第三,提高师范教育质量以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我国的师范教育自 1896 年南洋公学特设“师范院”开始,已经走过了100 多年的历程。师范教育因其培养以提高国民素质为使命的教师的定位而具有了一种特别的意义。 学记明确提出:“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

10、君民,教学为先。 ”既然教育具有化民成俗的作用,那么,教育者的素质,教师的水平如何,将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的风气,影响着民众的心态。因此,必须加强“师范”教育,培养师范生应坚持“normal”的标准。这是一种“师范精神”的锻造,是“人之楷模”的熏陶,是“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内省,是“立己立人” “德才兼备”的修养。师范大学造就的应是堪称人师的教育家,是人之模范的榜样。广西师范大学每年新生入学时进行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尊师重道,敬业乐群;德才兼备,立己立人;独善其身,兼善天下”的宣誓正是对“师范”精神的弘扬,也是提高师范教育质量的努力。教育即发现人的价值,教育即发掘人的潜能,教育即发挥人的力量,教育即发展人的个性。教育的使命就是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为幸福人生奠基。教育必须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与自己的关系及自己应尽的社会责任。教育应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并努力去创造生命的价值。只有当教育帮助个人自由地成为他自己时,教育的异化才得以消除,人的解放才得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才不再是梦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