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式太极拳用法汇编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40528195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杨式太极拳用法汇编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杨式太极拳用法汇编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杨式太极拳用法汇编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杨式太极拳用法汇编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杨式太极拳用法汇编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杨式太极拳用法汇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杨式太极拳用法汇编(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杨式太极拳用法汇编杨式太极拳用法汇编沈阳 84 叟丁吼涛 简简 介介 这本书是汇集了十二位杨式太极拳前辈,对各招各式的使用方法。 其出处是历年来摘录于十二家出版社(书局) (见第 4 页)的不同书 名中的有关部分。因杨式拳共有 85 个拳式,各该书的重点是分解讲 述各个拳式的练法,其中只有一小部分用法,我将其中的用法部分摘 录积累而成;原为是自已研究用的,无付印之意。后经几位拳友看后, 都认为“最好付印” 。由于尊重前人(练拳者都有尊师观念)故又将 个人看法删出,全用的是原文。但略去重复,只剩 38 式。 多年来因考虑是否触及出版法涉及版权和著作权等侵权问题, 故未敢妄动。 前前 言言 傅钟文

2、老师为传播杨氏太极拳,天南海北,世界各地,不顾年高, 不辞辛劳,贡献出毕生精力,诚可敬仰。 傅老授拳严谨,对一“着” (与“招”同义,下同)一式非常认 真。他说:“太极拳是一门高超艺术,每一拳式都有它的精义,必须 悉心揣摩,仔细领会,时时注意,着着用功,式式清楚,不可含糊。 ”又说“要想练出太极拳的劲来,单凭一股作气和韧劲还是不够的, 不去体悟它的涵义,钻研它的架势是办不到的。 ”我缅怀老师的教导, 在失去老师的亲聆,只得从太极拳前辈们的著作中去讨教。对他们的 一着一势的练法、用法有序的逐式研摩,并开始收集、摘录、积累。 俗话说“功夫不负有心人” 。从中确实尝到了甜头。例如:一、 过去常说:“

3、练拳时心中要有一个假想敌” 。但这个“假想敌”始终 是抽象的,飘渺无着落。在熟悉掌握着势用法过程中,这个“假想敌” 开始具体化,有了着落,从而增添了练拳的兴趣。 二、关于“用意”又是一个笼统的概念,也很抽象。过去用意局 限性很大,甚至于意念经常溜号,断断续续。经过对着势用法的揣摩, 用意多了一份寄托,可以延续和连贯了,从而“意”有所用了。对过 去难以控制的心猿意马、神不守舍现象,得到较有效的控制。 三、有的前辈是将太极拳的“体” (拳架的练法) “用” (着势的 运用)结合为一体来阐述的:(1) 、在拳法上指出如何演练、承接及其走向、部位等。 (2) 、在用法的阐述时:有的以“接前势”将前后两

4、势的用法和 演变有机的连系起来。不仅在用意上有了连贯和寄托,而且在拳式的 演练过程中展现出你来我往的应变概念和形象,兴味就更增浓了。从 而达到深一层的“心静” 、 “意专” 、 “气顺”以至意、动、劲、招的结 合与体会,感觉出进入了又一个境界。 这本摘录,有的拳友看后,觉得有用,颇为受益。就动员我把它 形成小册子,使更多的人受益,这就是此册形成的由来。 一、由于原来的摘录为自己所用,不仅比较简单,而且语辞也简 化了,甚至夹杂上自己的语言和看法,并删略了重复的表述。这次既 拟独立成册,由于本人孤陋寡闻,功底肤浅,不敢攥改。 (只是将有 的原文中把“对手”称谓为“敌人”或“敌” ,在此册中改用为“

5、对 方”或“彼” 、 “其”等较为友好的称谓) 。 二、对各家所述中有类同或重复之处,也未变动。考虑: (1)由于传统的尊师观念,所述多以杨公澄甫的太极拳体用 全书为蓝本,故似有类同之处。 (2)但在细节上及运用时,仍各有独到之处,有很多新的提示。 例如: “迈步”:含有勾、挂、套、插或踏、踩的意念。 “虚步”:含踢、蹬、踹的意念。从而对五字诀中的“虚, 非全然无力,气势要有腾挪” 。的“要有腾挪。 ” “实非全然站煞,精 神要贵贯注” 。的“要贵贯注” 。又增加了一份思路。又如:“踢” , 以对方的膝关节内侧,取其实中之虚。下“蹬” 、下“踹” ,以对方之 臁骨取其实中之弱。以及“十字手”的

6、两手展开,既有掤开之意,又 有拿人手背之意。以及在“挤”时自己的后手,不用手指,或掌根, 而用掌心贴附前腕。 “按”时要伸腰长往等等。如何使用自己的、以 及如何控制对方的不同部位,才更能得机得势,都有所启示。 三、至于“用法” (着法) ,窃以为只能作为“学”与“练”和 “悟”太极拳过程中的一项依托,是进一步领悟太极拳的一条有效途 径,只此而已。至于要用于“实战” ,用以“防身” ,只明白了用法还 远远不够。正如拳谚所说:“拳无功,一场空” 。又说“十着九灵, 无功不成” 。太极拳变化多端,粘、黏、连、随,借力打人,忽隐忽现,神出鬼没。而且功夫越深,变化越莫测,决非几着用法所能概其 全。正如陈

7、微明所说:“用法不过言其大概,然敌之来势无定,我们 岂能执一法而御之。虽记得打法,解法数百手,也不能应付千门百派 的拳脚。故用于散手,非平时在推手中练出灵敏的感觉。太极拳唯一 有一个“粘”字,千变万化均由“粘”而出。 ” 太极拳论指出: “黏,即是走,走,即是黏;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互济方为懂 劲,懂劲后逾练逾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乃能达到“人不 知我,我独知人”的功夫。才能“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 。 所以说,实战要凭功夫。然而练好太极拳又必须知着、熟着、懂着, 才能登堂入室。 太极拳论:“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 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对此傅钟

8、文老师的教导很 深刻而具体,他说:“在练拳时就得把“着”与“劲”同时存于一心, 时刻记住,无动非着,无劲非着,心中没有着是没有目的练,则动不 知所动,劲不知所用,气不知所行。 ”又说“太极拳是一门高超的艺 术,经过入门口授,懂得方法后就得下功去练,要不怕苦不怕累的去 练。练拳别想走抄劲也没有捷径” 。还有他老人家常说的一句话: “方法对头下功夫” 。他说:“我所说的方法对头就是要照杨老师 (相澄甫)的拳架和太极拳理论去练” 。 “下功夫就是要天天练上十遍 二十遍。每天打一遍二遍拳,只能活动筋骨,对身体有好处,但出不 了功夫” 。以上都说明要练好拳必须“知着、 “懂着”而且还要不断熟 练深入掌握

9、,运用“着法” ,循序苦练,多练才能出功夫。否则只是 照葫芦画飘,只学了一套拳架的外形,这只是做太极操而已。 很多太极拳书籍对如何演练拳式的讲解,颇为详尽。而讲用法的 则较少,即使讲了,也所述简要,学者只能掠影而过,难以集腋成裘。 考虑若能将各家所述,甚至是点滴片语,都收集积累,再以着势分类, 就能便于逐式的综合钻研,深刻揣摩,其效益将会更为显著。据此经 前后数载的摸索、积累,但由于自己藏书有限,只抄摘了十二家的有 关用法。第一位杨公澄甫是当今传播国内外的杨式太极拳 (八十 五式)的定式人。相继则都是杨公的子、亲和门人弟子,而且都有著 作传世,享名国内外的杨氏太极拳名人。故将各该著作中的用法部

10、份 抄摘编篡成册,籍此以供与杨式太极拳同好者共享。 几点说明几点说明一、此册所引用十二位杨氏太极拳前辈除杨公澄甫大多数是傅钟 文老师的同辈人,都是在国内外享有盛誉而各有著作传世者。其排列 顺序不分前后,除杨公澄甫以后均以姓氏笔划为序。并在引用文段中 也不再重复出自何人,何书,而以其序号为代号。例如:(一)代表 杨公澄甫、 (五)代表李雅轩、 (七)代表杨振基、 (十)代表赵斌等 余类推。 (表另列于后供参阅) 二、此册中各拳式的释名取之于 (1)许禹生著的太极拳图解 (2)李先五著的太极拳 三、此册中各拳式的歌诀取之于 (1)赵斌赵幼斌著的杨氏太极拳正宗 (2)顾留馨著的太极拳术四、这是一本为

11、进一步钻研杨式太极拳颇有裨益的资料,它不是 一本籍此就可用以自卫或实战的书籍。 对没有学过太极拳的人,或者您所学练的不是杨式太极拳的人来 说,是“没有用的” 。或者说“基本没用” 。 五、有的表述您看后可能与拳架的演变结合不上,甚至摸不着头 路,但如果您能仔细的揣摩揣摩,再比划比划,甚或再多思考思考, 不但都能结合上,而且您会对着法的掌握和灵活运用更有好处。对拳 套的“体”和“用”的思路也能更开阔。 序列表序列表 本书所引用的各位杨氏太极拳前辈及其著作和出处排名不分前后, 除杨公澄甫以后均以姓氏笔划为序,该序号也即引文的代号。 (一)杨澄甫 1、 太极拳体用全书上海书店 1986 年根据中华书

12、局 1948 年版。2、 太极拳使用法中国书店 1984 年根据文光印书馆 1931 年版。(二)许禹生 太极拳图解中国书店 1984 年根据京城印书局 1921 年版。 (三)陈微明陈微明太极拳遗著汇编陈微明始作于 1925 年中 华书局版,人民出版社 1994 年再版。(四)陈炎林太极拳始作于 1933 年、1988 年中国书店再版。 (五)李雅轩杨氏太极拳精解陈龙骧李敏娣著,四川科学技术 出版社 1992 年版。 (六)李先五太极拳始作于 1933 年,中国书店 1988 年再版。 (七)杨振基杨澄甫式太极拳严翰秀整理,广西民族出版社 1995 年版。 (八)杨振铎中国杨氏太极拳世界出版

13、社 1997 年版。 (九)吴志青太极正宗上海书店 1982 年根据大东书局 1940 年 版。 (十)赵斌杨氏太极拳正宗赵斌赵幼斌路迪民著三秦出版社 1992 年版。 (十一)顾留馨太极拳术上海出版社 1982 年版。 (十二)傅钟文杨氏太极拳教法练法傅钟文傅声远编著姚明华 执笔,同济大学出版社 1998 年版。目目 录录 一、 起式 二、 拦雀尾 掤法 捋法 挤法 按法 三、 单鞭 四、 提手上式 五、 白鹤亮翅 六、 搂膝拗步 七、 手挥琵琶 八、 进步搬拦锤 九、 如封似闭 十、 十字手 十一、抱虎归山 十二、肘底锤 十三、倒撵猴 十四、斜飞式 十五、海底针 十六、扇通背 十七、搬拦锤

14、 十八、云手十九、高探马 二十、左右分脚 二十一、转身蹬脚 二十二、进步栽锤 二十三、右蹬脚 二十四、左右打虎 二十五、双凤贯耳 二十六、转身右蹬脚 二十七、野马分鬃 二十八、玉女穿梭 二十九、下势 三十、金鸡独立 三十一、高探马穿掌 三十二、十字脚 三十三、进步指裆锤 三十四、上步七星 三十五、退步跨虎 三十六、转身摆莲 三十七、弯弓射虎 三十八、合太极一、太极拳起式一、太极拳起式 “歌诀”: 混沌未开太极前,摄得真精顶内煎。 提神顶劲精神注,平腕坠肘势自然。 “又诀”: 沉气举手腕须平,粘缠双臂肩宜松。 按下松腹归元候,吐尽浊气清气生。 此为太极拳出势预备动作之形势,站定时,头宜正直,内含

15、顶劲, 眼向前平视,胸微内含,脊背拔起,不可前俯后仰,两肩下沉,两肘 微坐,两手下垂,指尖向前,掌心向下,腰胯稍松,两足距离与两肩 相齐,在此时,精神内固、气沉丹田、一任自然,不可造作。守我之 静,以待对方之动。然而人们每于此姿势,容易忽略,殊不知无论练 法用法,俱不得脱离此势,望学者首当于此注意也。 (一) 凡拳路于演习之前,必有予备,以唤起全身注意,若警告其振作 精神,从事练习。且有致敬礼于参观者之意,与体操之立正相同。太 极拳以心意作用运动筋肉,将练习时必须精神专注,方克有济。故此 式于太极拳术中尤为重要。 (二) 两臂含有掤意,双手含有按意,肩能靠,胯能击。 (四) 起式以安静心神,养

16、其虚灵之气,以备对方不测之来手,周身各 部都可相抗而动,切勿轻视之。 (五) 此式为予备之姿势,用以注于全身,以备接演下式,为太极拳之 开门式。此拳术为一气浑沦,空空洞洞 ,无思无虑,以心意为主旨, 不作半点勉强态度。学者须在此中理解,则深得自然式之太极拳三昧 也。 (九) (1)设对方于我身后,两手分握我下臂近腕处,我两手即以松 沉劲向前平举,其握必解, (2)设彼于我前方双手按握或推我双手近 腕处,我腕部以松劲接住对方双手,以掤劲向前举起,则对方直推之 力自卸。 (十) “百拳之法,以眼为纲” 。 “眼为心之苗” ,眼是先锋,在整套拳 路内,眼光在始终严正的注视目标。目光的转移,应当略先于动作, 凡意欲去何处,必须目光先去,随即身、手、足前去。起势是一波三 折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