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认识及规划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0524094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认识及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对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认识及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对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认识及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对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认识及规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认识及规划(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对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认识对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认识通过上网查询和老师的介绍,认识到热能与动力工程是研究热能的释放、转换、传递 以及合理利用的学科,它广泛应用于能源、动力、空间技术、化工、冶金、建筑、环境保 护等各个领域。 一一 热能与动力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专业业培养目标培养目标 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培养能源转换与利用和热力环境保护领域具有 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实践、适应和创新能力,较高的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的高级人才, 以 满足社会对该能源动力学科领域的科研、设计、教学、工程技术、经营管理等各方面的 人才需求。学生应具备宽广的自然科学、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流体工程、流体力学、

2、流 体机械、动力机械、水利工程等宽厚理论基础、热能动力工程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掌握 计算机应用与自动控制技术方面的知识。能从事汽车动力工程、制冷与低温技术、暖通空 调,能源与环境工程、电厂热能动力、燃气工程、船舶、流体机械等方面的科研、教学、 设计、开发、制造、安装、检修、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二二 热能与动力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专业业方方向向; 我校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设立了两个方向; 制冷与空调方向和热电方向。 主干学科: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机械工程、传热学、工程热力学。 主要课程;工程数学、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工程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机械 零件、电工与电

3、子学、机械制造基础、机械原理、机械设计、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传 热学、工程经济学,控制工程基础、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单片机原理、测试技术、制造 工艺学、优化设计等。 制冷方向专业科目:主要研究制冷与低温技术。主要有制冷与空调测量技术、制冷原 理与装置、低温技术、空气调节、制冷压缩机、制冷系统 CAD、计算机绘图、泵与风机、 制冷空调电气自动控制、冰箱冷库、制冷热动力学、热泵制冷空调故障诊断等有关课程。 专业方向培养从事制冷与空调技术和设备设计、科研、开发、制造和管理工作的高级工程 技术人才。 本专业方向毕业生可在制冷、低温和空调技术及其相关应用领域的企业和科研院所、 高等学校、设计院以及相关

4、政府管理部门从事制冷与空调技术和设备的研究开发、设计制 造、运行控制、管理、技术服务和营销等方面的工作。 热电方向专业科目;主要研究大气环境保护理论和技术,主要有电站锅炉原理核电技 术、燃气轮机及其联合循环、热力发电厂、循环流化床锅炉、电厂汽轮机原理,发电厂自 动化、电机学、发电厂电气设备、继电保护原理等有关课程。 毕业生主要从事热力设备的运行、维护、管理、科研开发以及热力系统的设计等工作, 还可以在航天、机械、化工、船舶、核能等行业从事相关工作,也可以在军事部门、核电 工业和辐射科学相关的科研设计单位、核电站、高等院校等从事规划、设计、运行、施工、 管理、教育和研究开发工作。 三三 热能与动

5、力工程专业前景: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前景: 伴随现实环境的发展,热能与动力工程的重要性正在日渐突出。 目前全世界常规能源的日渐短缺,人类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节能、高效、降低 或消除污染排放物、发展新能源及其它可再生能源成为本学科的重要任务,在能源、交通 运输、汽车、船舶、电力、航空宇航工程、农业工程和环境科学等诸多领域获得越来越广 泛的应用,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能源动力及环境是目前世界各国所面临的头等重大的社会问题,我国能源工业面临着经济 增长、环境保护和社会发展的重大压力。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产和消费国,煤炭占商品能源消费的 76,已成为我国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已

6、经探明的常规能源剩余储量 (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及可开采年限十分有限,2000 年的统计资料表明,我国化石能源 剩余可储采比煤炭为 92 年,石油 20.5 年,仅为世界储采比的一半;天然气为 63 年,优质 能源十分匮乏。未来能源发展中,如何充分利用天然气、水电、核电等清洁能源,加快新 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开发,推广应用洁净煤技术,逐步降低用于终端消费煤炭的比重,实现 能源、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将是“十五“以及中长期能源发展面临的重要选择。特别地, 我国核科技工业是国家的战略行业。完善的核科技工业体系是确立一个国家核大国地位的 基本条件。它既是国家战略威慑力量和国防科技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

7、国家政治、国防 安全的重要保障和外交利益所在,同时又是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核军工、核能、核燃料 和核应用技术产业,是我国核科技工业的主要组成部分。与此相适应,如何培养适应上述 21 世纪社会需要的能源动力类以及核相关专业人才,是每个大学相关专业以及每位从事能 源动力类专业教育的工作者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常规化石能源的使用是能源动力学科专业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而常规化石能源的使 用与环境问题密切相关。目前,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仍在整个能源构成中占据 主导地位,而且估计在今后几十年地时间内这一局面还不会改变。这些常规化石能源主要 直接应用于火力发电,这会带来一系列严重的环境问题,比如硫氧

8、化物、氮氧化物等的大 气污染、固体废物、水污染和热污染等。因此,对能源动力生产过程中的这些环境问题必 须进行妥善处理和控制,实现其环境友好化,才能保证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 展。环境问题已经成为能源动力技术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必须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 有相应的体现。也正是基于这一原因,浙江大学已经将原来的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改名为 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专业。核能发电虽然没有上述火力发电那样的问题,但有其独特的问 题,如辐射防护与保健、核废料的处置与处理等均与环境保护有关。迫于环境方面对能源 开发与利用的巨大压力,作为常规能源的水能由于具有清洁与可再生的特点,其开发与利 用越来越得到重视,

9、在我国能源发展战略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四四 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学习规划;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学习规划; 1 工具性知识 的学习; 比较系统地 学习并掌握一门外语, 具有较好的听、说、读、写能力,能较顺利地阅 读本专业的外文书籍和资料。英语应达到国家四级以上水平,掌握外文科技写作知识。 掌握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基本知识,具有在本专业与相关领域的计算机应用与 开发能力,具有一定计算机相关知识和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较熟练使用计算机工具, 解决工程中的有关问题。掌握通过网络获取信息的知识、方法与工具。能够进行中外文 文献检索。 具有较好的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基础及正确应用本国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掌

10、握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工程化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等方面的知识。具有 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熟练掌握高等数学、工程数学、大学物理、工程化学等基础性课 程的基本理论和应用方法。通过各门基础课程的学习,培养自己拥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分 析能力和创新意识 2 学科技术基础知识 。 掌握工程制图、工程数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设计基础、金属工艺学、电 工学、电子技术基础、 工程流体力学 、工程热力学、传热学、计算机原理与应用、 自动控制原理 等学科技术基础知识 。 系统地掌握本专业必需的技术基础理论,主要包括力学理论(理论力学、材料力学、 流体力学) ,热学理论(热力学、传热学等) ,机械设计基本理

11、论,电工与电子基本理论, 自动控制理论,能源动力工程基础理论等。具有本专业必需的制图、计算、测试、调研、查阅文献和基本工艺、操作、运行等基本技能。 掌握专业实验如 传热学实验、工程热力学实验、动力工程测试技术实验等 获得本专业领域的工程实践训练,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和外语应用能力; 熟悉本专业领域内三个专业方向或有关方面的前端知识,了解其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3 专业方向知识 主要学习热力发动机方向和制冷低温工程方向,学习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的基础 理论,学习各种能量转换及有效利用的理论和技术,受到现代动力工程师的基本训练; 具有进行动力机械与 热工设备设计、运行、实验研究的基本能力 两个专业方向知

12、识的学习; 制冷低温工程方向 ;系统学习并 掌握制冷、低温原理、人工环境自动化、暖通空 调系统、低温技术学、热工过程自动化、流体机械原理、流体机械系统仿真与控制 等方面的知识。使学生掌握该方向所涉及的制冷空调系统、低温系统,制冷空调与低温 各种设备和装置,各种轴流式、离心式压缩机和各种容积式压缩机 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方向 热电方向;主要掌握热能与动力测试技术、锅炉原理、汽轮机原理、燃烧污染与 环境、动力机械设计、热力发电厂、热工自动控制、传热传质数值计算、流体机械等知 识。 五五、就就业业方方向向的的认认识识1)电力行业,著名的电力公司:就是国家五大电力巨头了,华能集团、大唐集团、华电集团、国电集团和中国电力投资集团的电厂及其设计院。2)核动力行业,著名的公司:中广核、中核、国家核电技术中心3)、家用商用空调、压缩机行业,著名的公司有:海尔、三星、LG、西门子、三洋、松下、远大、开立、等等你能想到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