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统计学教学大纲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40522853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应用统计学教学大纲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应用统计学教学大纲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应用统计学教学大纲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应用统计学教学大纲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应用统计学教学大纲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应用统计学教学大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应用统计学教学大纲(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应用统计学教学大纲应用统计学教学大纲文档来自网络,是本人收藏整理的,如有遗漏,差错,还请大家指正!应用统计学教学大纲一 课程的性质和任务:应用统计学是一门运用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区域化发展、事业管理等学科中有关数据搜集、整理、分析的科学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在人类迈进 21 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面对日益增多的信息需求量和处理量,学习和掌握数据处理和分析技术的统计方法十分重要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掌握统计数据的收集、整理、特征数的描述统计方法,推断统计方法以及公共事业管理中常用的统计分析方法,掌握定性和定量有机结合的技能,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及今后科学研究和管理工作的开展奠

2、定基础教学时数:54 学时二 主要内容:第一章 绪论 (2 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1. 理解统计与统计学的含义2. 理解统计数据与统计学的关系3. 区分描述统计与推断统计4. 了解统计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5. 了解统计学的产生与发展过程第一节 统计与统计学一、 统计与统计学的含义二、 统计数据的规律与统计方法第二节 统计学的分科一、 描述统计学和推断统计学二、 理论统计学和应用统计学第三节 统计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一、 统计学与数学的关系二、 统计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第四节 统计学的产生和发展一、 政治算术二、 概率论习题第二章 统计数据的搜集(4 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1.了解数据的计量尺度与数据

3、的类型2.了解统计调查方式3.了解数据的搜集方法4.掌握调查方案的设计5.了解数据误差及数据的质量要求第一节 数据的计量与类型一、 数据的计量尺度二、 数据的类型和分析方法三、 统计指标及其类型第二节 统计数据的来源一、 统计数据的直接来源二、 统计数据的间接来源第三节 调查方案设计一、 确定调查目的二、 确定调查对象和调查单位三、 涉及调查项目和调查表四、 方案设计中的其他内容第四节 统计数据的质量一、 统计数据的误差二、 统计数据的质量要求习题第三章 统计数据的整理与显示(3 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1.掌握品质数据和数值型数据整理与显示方法2.掌握 Excel 作频率分布表和图3.合理使用

4、统计表第一节 数据的预处理一、 数据的审核与筛选二、 数据的排序第二节 品质数据的整理与显示一、 定量数据的整理与显示二、 定序数据的整理与显示第三节 数值型数据的整理与显示一、 数据的分组二、 定距数据和定比数据的图示三、 频数的类型第四节 统计表一、 统计表的构成二、 统计表的设计习题第四章 数据分布特征的测度 (3 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1.掌握集中趋势各特征数值的计算方法、特点和应用场合2.掌握集中趋势各特征数值的计算方法、特点和应用场合表和图形3.掌握偏态与峰度计算方法4.用 Excel 计算描述统计量并进行分析第一节 集中趋势的测度一、定类数据:众数二、定序数据:中位数和分位数三、

5、定距和定比数据:均值四、众数、中位数和均值的比较第二节 离散程度的测度一、 定类数据:异众比率二、 定序数据:四分位差三、 定距和定比数据:方差及标准差四、 相对离散程度:离散系数第三节 偏态与峰度的测度一、 偏态及其测度二、 峰度及其测度习题实验一:统计数据的整理及特征数的计算 (3 学时)用 Excel 作频率分布表和图形第五章 概率与概率分布 (4 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1. 了解随机事件的概念、事件的关系和运算2. 理解概率的定义、性质和运算法则3.理解随机变量及其分布,掌握各种分布的概率计算第一节 概率基础一、 随机事件及其概率二、 概率的性质与运算法则第二节 用随机变量及其分布一、

6、 随机变量的概念二、 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三、 连续型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习题用 Excel 计算分布的概率第六章 抽样与参数估计 (6 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1. 了解抽样和抽样分布的基本概念2.掌握总体均值、总体比例和总体方差的区间估计第一节 抽样与抽样分布一、 总体、个体和样本二、 关于抽样方法三、 样本均值的分布与中心极限定理四、 样本方差的分布五、 两个样本方差比的分布六、 T 统计量的分布第二节 总体均数和总体比例的区间估计一、 总体均值的区间估计二、 总体比例的区间估计三、 样本容量的确定第三节 两个总体均值及两个总体比例之差的估计一、 两个总体均值之差的估计二、 两个总体比例

7、之差的区间估计第四节 正态总体方差及两个正态总体方差比的区间估计一、 正态总体方差的区间估计二、 两个总体方差比的区间估计习题用 Excel 求置信区间实验二:概率和抽样分布 (3 学时)第七章 假设检验 (5 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1.了解假设检验的基本思想2.掌握假设检验的步骤,能对实际问题作假设检验3.利用置信区间进行假设测验第一节 假设检验的一般问题一、 假设检验的概念二、 假设检验的步骤三、 假设检验中的小概率原理四、 假设检验中的两类错误五、 两侧检验和单侧检验第二节 一个正态总体的参数检验一、 总体方差已知的均值检验二、 总体方差未知的均值检验三、 总体比例的假设检验第三节 两个

8、正态总体的参数检验一、 两个总体参数之差的抽样分布二、 两个总体均值之差的检验三、 假设检验中相关样本的利用四、 两个总体比例之差的检验第四节 假设检验中的其他问题一、 用置信区间进行检验二、 假设检验的 P 值三、 如何建立假设习题用 Excel 进行假设检验第八章 方差分析 (4 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1.理解方差分析原理2.掌握单因素方差分析的方法及应用3. 掌握双因素方差分析的方法及应用第一节 方差分析的基本问题一、 方差分析的内容二、 方差分析的原理三、 F 分布第二节 单因素方差分析一、 单因素方差分析的步骤二、 方差分析中的多重比较三、 单因素方差分析中的其他问题第三节 双因素方

9、差分析一、 双因素方差分析的类型二、 数据结构三、 离差平方和的分解四、 应用实例习题用 Excel 进行方差分析第九章 列联分析(3 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1.掌握一致性检验和独立性检验的原理和方法2.分析列联表的相关性第一节 列联表一、 列联表的构造二、 列联表的分布第二节 x2 分布与 x2 检验一、 x2 统计量二、 x2 分布三、 自由度的确定四、 x2 检验第三节 列联表中的相关测量一、 相关系数二、 列联相关系数第四节 列联分析中应注意的问题习题用 Excel 进行 x2 检验实验三:统计数据的方差分析和列联分析 (3 学时)第十章 相关与回归分析(6 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1.

10、掌握相关系数的含义、计算方法和应用2.掌握一元线性回归的基本原理和参数的最小二乘法估计方法3. 掌握回归的显著性检验4.了解可化为线性回归的曲线回归5.用 Excel 进行回归分析第一节 变量间的相关关系一、 变量相关的概念二、 相关系数及其计算第二节 一元线性回归一、 一元线性回归模型二、 参数 0,1 的最小二乘法估计三、 回归方程的显著性检验四、 预测及应用第三节 可化为线性回归的曲线回归一、 指数函数二、 幂函数三、 双曲函数四、 对数函数五、 S 形曲线习题用 Excel 进行相关和回归分析第十一章 时间序列分析(5 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1.掌握时间序列对比分析的方法2. 掌握长期

11、趋势分析的方法3. 掌握季节变动分析的方法4. 掌握循环波动分析的方法第一节 时间序列的对比分析一、 时间序列及其分类二、 时间序列的水平分析三、 时间序列的速度分析第二节 长期趋势分析一、 时间序列的构成要素与模型二、 线性趋势三、 非线性趋势四、 趋势线的选择第三节 季节变动分析一、 季节变动及其测定目的二、 季节变动的分析原理与方法三、 季节变动的调整第四节 循环波动分析一、 循环波动及其分析目的二、 循环波动的分析方法习题用 Excel 进行季节变动分析实验四:统计数据的回归分析和时间序列分析 (3 学时)第十二章 统计指数(3 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1.掌握加权综合指数的编制方法2.

12、 掌握加权平均指数的编制方法3.利用指数体系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4.了解实际中常用的几种价格指数第一节 指数编制的基本问题一、 指数的性质二、 指数的分类三、 指数编制的基本问题第二节 加权指数一、 权数的确定二、 加权综合指数三、 加权平均指数第三节 指数体系一、 总量指数与指数体系二、 指数体系的分析与应用第四节 多指标综合评价指数一、 多指标综合评价指数的构建二、 几种常用的综合评价指数习题三 教材:贾俊平 何晓群 金勇进编著 统计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年四 参考书目:1. 风笑天著 社会学研究方法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 年2. 袁卫等编著 统计学 中国统计出版社 19963. 何晓群编著 现代统计分析方法与应用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8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