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史部分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40521238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37 大小: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建筑史部分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中国建筑史部分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中国建筑史部分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中国建筑史部分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中国建筑史部分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建筑史部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建筑史部分(3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建筑史部分中国建筑史部分中国建筑史部分.txt一、中国建筑史部分一 中国古代建筑基本概念部分1、穿斗式汉时成熟,南方各省多用。沿进深方向布柱,柱比较密,而柱径略小,不用梁,用“穿“贯于柱间,上可立短柱,柱顶直接承檩。优点是用料较小,山面抗风性能好;缺点是室内柱密而空间不够开阔。2、抬梁式春秋时成熟,北方各省多用。沿进深方向布置石础,础上立柱,柱上架梁,梁上立瓜柱,架短梁,最上是脊瓜柱,构成一屋架;在屋架之间用横向的枋联系柱顶,梁头与瓜柱顶做横向的檩,檩上承受椽子和屋面,使屋架完全连成一个整体。优点是室内少柱或无柱,可获得较大的空间;缺点是梁柱等用材较大,消耗木材较多。3、井干式将圆木或半圆

2、木两端开凹榫,组合成矩形的木框,层层相叠作为墙壁-实际是木承重结构墙。它耗材量大,建筑面阔和进深受木材长度限制,外观厚重,应用不广。4、间中国建筑的“间“是两榀屋架所围合的空间。以“间“为基本单元,不同的间组成一栋建筑,直到一座城市;这就是由“间-栋-院-群-组群-街坊-城市“的形式。各间具体名称是:尽间-又梢间-梢间-又次间-次间-明间-次间-又次间-梢间-又梢间-尽间5、工官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和建筑营造的具体掌管者和实施者,对古代建筑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6、司空自周至汉,国家最高工官称作“司空“7、将作汉代以后,“掌握作宗庙、路陵、宫室、陵园土木之工“称做“将作“8、将作少府秦至西汉,将作

3、的称谓。9、将作大匠东汉以后,将作的称谓。大匠的副手称为“少匠“。10、将作监唐宋时期,将作的称谓。监的副手称为“少监“。11、工部隋朝开始设置的,用以掌管全国的土木建筑工程和屯田、水利等各项工务的机构,其职务范围比将作大很多。12、营缮司(营造司)明清时期,在工部下设营缮司,负责朝廷的各项工程的营建。清康熙以后,改为在内务府设营造司,负责宫殿和园囿的营造。13、都料唐朝掌握设计与施工的技术人员称“都料“,专业技术熟练,专门从事房屋的设计与现场施工指挥,并以次为生。14、宇文恺隋代著名的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大师。长期担任隋朝主管建造方面的官员,主持建造许多大型建筑,尤其是主持建造隋朝新都大兴城和

4、东都洛阳城,为以后各代都城建设树立了样板,展示了他高超的建筑技艺和卓越的设计才华。宇文恺著有东都图记2O 卷、 释疑1 卷和明堂图议2 卷。15、李诫宋代建筑师,字明仲,编纂了营造法式一书,是中国古代完整的建筑专著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16、蒯祥、徐杲(go)明代初期建筑名家、北京宫城设计者。蒯祥主要负责了总体规划和布局,徐杲负责了明代故宫三大殿的重建。17、样式雷明末清初“大木“匠师。清初主持设计故宫的改建,参与故宫太和殿的重建工程,后在工部样房主持营建和设计。后代子孙共七代都承续其业,举凡清代重要宫殿建筑的营建设计,都出自雷氏之手,被誉称为“样式雷“。18、梁九明末清初,著名建筑师,故

5、宫太和殿的设计者。二中国古代建筑断代发展概况 原始社会的建筑(旧石器时代晚期-龙山文化时期)1、巢居与穴居大约在一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出现了人为的生活空间。由于我国南北方气候、地理环境差异较大,南方为躲避潮湿与虫蛇而构木为巢,谓之“巢居“;北方为防严冬的风雪却掘土为穴,谓之“穴居“。2、仰韶文化在黄河中游,河南渑池仰韶村发现了一处新石器时代中期的原始村落遗址,发掘出了许多石器、骨器和陶器,其中有一种陶器表里光滑,表面彩绘,十分精美,因之又叫“彩陶文化“;距今 50007000 年,属母系氏族社会;已从族外婚发展为对偶婚制,以从事农业为主,定居,有房屋和聚落。主要遗址有:西安半坡古建筑遗址(

6、木骨泥墙) ,浙江余姚河姆渡建筑遗址(干阑式建筑)3、龙山文化在山东章丘龙山镇发现的一种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其年代为公元前 2800 年至公元前 2300 年,发掘的陶器中,多为灰陶和黑陶;农业与畜牧业都很发达,开始了产品交换。父系社会已确立。西安客省庄半地穴住宅遗址,分内、外二室,中有隔墙,由窄门联通;内室有柱洞和火塘,外室有柱洞、灶、壁炉和窖穴。4、茅茨土阶以茅盖屋,夯土为阶。 奴隶社会的建筑(公元前 21 世纪-公元前 476 年)(夏、商、周、春秋)1、西亳宫殿遗址河南偃师二里头发现的成汤都城-西亳宫殿遗址,是目前发现的我国最早的封闭式庭院和最大木构架夯土建筑。2、羡道商周的陵墓,地下

7、以木椁(gu)室为主,其东南西北四向有斜坡道由地面通至椁室,称为“羡道“。天子级用四出“羡道“,诸侯只可以用南北两出“羡道“。3、僭(jin)越西周时期,规定只有天子和诸侯才可以造城,规模按等级来决定:诸侯的城大的不超过王都的 1/3,中等的 1/5,小的 1/9。城墙高度、道路宽度以及各种重要建筑物都必须按等级制造,否则就是“僭越“。4、陕西歧山凤雏村西周建筑遗址陕西歧山凤雏村西周建筑遗址是一座相当严整的四合院,一条明显的轴线,前后两进院子,是我国发现的最早的最严整的四合院实例。5、瓦的发明是在西周重要知识点:夏-河南偃师二里头发现的成汤都城-西亳宫殿遗址商-殷墟建筑遗址西周-第一次城市建设

8、高峰(考工记 ) 、陕西歧山凤雏村西周建筑遗址、瓦的发明春秋-秦国的宗庙(陕西凤翔马家庄一号建筑遗址)和陵寝(陕西凤翔秦国陵园区) 、砖的使用 封建社会前期的建筑(公元前 475 年-公元 589 年)(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1、墓阙墓阙是墓前神道两侧的建筑物,它渊源于早期社会建筑群入口处的两侧的一种木构建筑物。阙的初期用途只是作为建筑群大门口处的标志,到后来人们逐渐赋予其更多的功能,阙起到了表现封建等级制度的作用。到了西汉,为了祭祀的需要,为了表示对神的敬重,以及表示死者的身份、地位,就出现了墓阙。东汉则是墓阙发展的顶峰时期。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隋、唐、宋代,墓阙则仅限于帝王陵墓专

9、有,到了元、明、清三代,墓阙就悄悄地退出历史舞台了。代表建筑有:四川雅安高颐墓阙。2、四大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山西大同云岗石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3、“舍宅为寺“ 北魏洛阳有很多佛寺是由贵族官僚的邸宅改建的,所谓“舍宅为寺“。前厅改为大寺,后院改为讲堂,于是佛寺进一步中国化。4、佛塔佛塔是为埋藏舍利供佛徒礼拜而修建的,传到中国以后与中国东汉已有的多层木结构阁楼相结合,形成了中国式的木塔。典型的有:河南登封嵩岳寺砖塔、应县木塔。5、石窟石窟是在山崖上开凿出来的洞窟型的佛寺。著名的有四大佛寺等。6、石辟邪辟邪是中国古代传说中一种可以镇邪除凶的神兽。石头雕刻的辟邪一般成对的摆在陵

10、墓的神道上。7、兆域图河北省平山县中山王陵墓出土的金银嵌错铜版兆域图,是公元前三世纪中叶为中山王陵墓群所作的总体规划与建筑设计,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建筑总平面图。重要知识点:战国-第二次城市建设高潮(齐临淄遗址)台榭建筑的盛行(陕西咸阳秦国咸阳一号宫殿遗址)秦-咸阳城、秦始皇陵、长城汉-城市建设(汉长安) 、斗栱的普遍使用、楼阁建筑的发展(几件明器)阙(四川雅安高颐墓阙) 、石墓(山东沂南汉代石墓)三国、两晋、南北朝-佛教建筑:佛寺(洛阳永宁寺) 、佛塔(河南登封嵩岳寺砖塔) 、石窟寺(四大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山西大同云岗石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 、石刻(南京梁萧景墓墓表、河

11、北正定北齐石柱) 封建社会中期的建筑(公元 581 年-公元 1279 年)(隋、唐、五代、宋、辽、金)1、 安济桥(赵州桥)安济桥,建于隋大业年间(公元 605617 年),在河北赵县的皎河上,由李春主持建造。它是一座单孔石栱桥,跨度 37.47m,有28 条并列拱券。在拱的两肩各有两个小拱,这即能减少桥的自重,又有利于泄洪以降低洪水对桥的推力,成为世界上最早的敞肩桥。2、开封铁塔宋朝,河南开封祐国寺塔,在砖砌塔身外面加砌了一层铁色琉璃面砖做外皮,是我国先存最早的琉璃塔。3、福建泉州开元寺石塔宋朝、福建泉州开元寺两座石塔,用石料仿木建筑形式,高度在 40 米以上,是我国规模最大的石塔。4、河

12、北开元寺料敌塔宋朝、河北定县开元寺料敌塔,高达 80 米,是宋朝最高的石塔。5、应县木塔辽代、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是我国唯一的木塔,是古代木结构高层建筑的实例。6、 木经 木经是一部关于房屋建筑方法的著作,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木结构建筑手册,五代喻皓所著。 木经的问世不仅促进了当时建筑技术的交流和提高,而且对后来建筑技术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大约一百年以后,由李诫编著的,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宝典“的营造法式一书,在很多部分上都是从木经上参照的。重要知识点:隋代-大兴城、大运河、河北赵县安济桥唐代-城市建设(唐长安) 、宫殿建筑,唐大明宫,建筑设计的专业化,建筑技术与施工水平的提高,建筑艺术加工的

13、真实与成熟;五代-前蜀永陵,南唐、吴越的石塔和砖木混合结构塔,喻皓及木经 ;宋代-城市里坊制的瓦解, 营造法式的颁行及其价值,单体与建筑群的组合,建筑装饰、技术的发展,园林的兴盛;辽、金、西夏-辽代建筑的特点,金代城市与建筑的特点,西夏建筑的特点 封建社会后期的建筑(公元 1279 年-公元 1911 年)(元、明、清)1、外八庙清朝,康熙、乾隆两朝,在承德避暑山庄东侧与北面山坡上建造了十一座喇嘛庙,作为蒙、藏等少数民族贵族朝觐之用,俗称“外八庙“2、无梁殿明朝时期,随着砖砌技术的发展,出现了全部用砖拱砌成的建筑物,称为“无梁殿“。多用于放火建筑。实例有:南京灵谷寺无梁殿。3、窑洞山西、河南、

14、陕西等地黄土地区挖土为横穴,用砖石衬砌成拱顶住房或在地面筑拱顶住房,统称为“窑洞“。重要知识点:元代-元大都,宗教建筑的兴盛,元代木构技术的特点明代-木构架的定型化,砖的普遍使用及琉璃瓦的广泛应用,建筑群布局的成熟与风水的极盛,江南私家园林的兴盛,建筑装饰的定型化和室内家具的成熟清代-皇家与私家园林的极盛,藏传佛教建筑的兴盛,住宅建筑的多样性,建筑设计方法的简化与提高, 工程做法的颁行,样式雷的建筑设计成就,施工技术的创新。一 中国古代建筑基本概念部分1、木架建筑的优势与缺憾优势:. 取材方便;. 适应性强,承重结构与围护结构分工明确,“墙倒屋不塌“. 抗震性能好;. 施工速度快;. 便于维修

15、、搬迁;. 木构参与了生物链过程,属生态建筑,不会残留永久性垃圾;. 适用于不同气候条件的南北地区;缺憾:. 木材越来越少,造成自然生态的严重破坏;. 不耐火,不耐潮湿,不耐腐蚀,不耐虫蛀,不耐久;. 采用简支梁体系,难以满足更大更复杂空间的需求;2、中国古代建筑群体组合的特点中国古代建筑特别擅长运用院落的组合手法来达到各类建筑的不同使用要求和精神目标。庭院是中国古代建筑群体布局的灵魂。.建筑群以中轴组织群体,规则、有序、主次分明。.园林则自然而无拘束,有构图重心而无程式布局。3、中国古代建筑处理与环境的关系的特点儒家和道家-中国古代两大主流哲学派别-都主张“天人合一“的思想,在中国促进了建筑

16、与自然的融合,从而使中国建筑有一种和环境融为一体的、如同从地中生长出一般的气质。历史上处理建筑与环境的手法主要有:. 善择基址-注重对建造地点的选择;. 因地制宜-善于利用和结合地形设计建筑;. 整治环境-不一味顺从环境,而是能动的改造;. 心理补偿-采用风水、文学的手法进行补偿;4、中国古代主要建筑设计著作?早在春秋时期的考工记一书中就论述了城市规划建与筑设计的原理?五代,喻皓的木经?宋朝,李诫的营造法式?元朝,薛景石的梓人遗制?明代, 鲁班经 、计成的园冶?清代,工部工程做法二 中国古代建筑断代发展概况 原始社会的建筑(旧石器时代晚期-龙山文化时期) 奴隶社会的建筑(公元前 21 世纪-公元前 476 年)(夏、商、周、春秋)1、简述西周王城形制及等级制度西周的“国“,即“城“。周朝建立之后,根据宗法分封制度,在奴隶主内部规定了严格的等级;其中天子和诸侯可以建“国“;因此,出现了一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