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中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0518566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在阅读中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在阅读中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在阅读中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在阅读中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在阅读中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在阅读中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在阅读中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在在阅读阅读中丰富学生的中丰富学生的语语言言积积累累东营市胜利第五十八中学 王霞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多次提到“语言积累”这个问题:“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积累课文中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语言材料。 ”“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尝试在写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等。可见语言积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但是,在具体教学中,有的教师让学生两

2、耳仅听一人说(老师说),一心只读一本书(语文书),使学生语言匮乏。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在会听“一人说”、会读“一本书”的基础上,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博览群书,吸收名家名篇的语言精华, 从而真正促进学生的语言发展。我认为具体可从课内、课外两个渠道进行尝试:一、抓住课堂,扎实进行课内阅读。课堂教学是语言积累的主渠道。语言积累需要大量阅读,大量阅读需要有一定的阅读能力,浓厚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这一切都要凭借课堂教学来培养。整个小学阶段,小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文质兼美的课文有两三百篇,这些课文既是语言的范例,又包含着大量的语言材料和语言知识。认认真真地掌握好这些课文是学生语言积累的坚实基础。所以

3、,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审时度势,根据课文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抓住课文的重点难点,不绕弯路,提高效率。一篇文章中包含有重要材料和非重要材料。阅读理解的重要任务就是能从大量材料的比较中选出最重要最本质的部分,并把它加以集中,挑出文章之筋脉,吸取其语言之精华,以此形成敏锐的语感,而并非简单的一古脑儿的对字、词、句、篇的面面俱到的“肢解”。小学阶段的课文有些毕竟简单,有时只要读上一两遍,就能把握个大概。这样,阅读能力的形成就在不知不觉中慢慢地形成。在课内阅读中,我们就要凭借教材这个例子去见缝插针,举一反三,选择合适的补充材料扩展阅读。补充的可以是一句话、一段话或一篇文章,或开阔视野,或加深理解,或升华课文

4、的思想内涵,或抛砖引玉,引发学生合理而大胆的想象,或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体会文章语言之美,用词之妙,结构之新,描写之实。这样,便自然地形成了以课文的词、句,段、篇为中心辐射的课文与课外材料有机融合的大阅读格局。如教了第一场雪,总结文章的表达方法后,补充阅读了镜泊湖奇观,让学生比较两篇课文表达方法的相似点。学生基本上能说出“抓住了事物的动态和静态进行描写”“饱含作者的喜悦之情”“把视觉感受和听觉感受结合起来进行描写”等这些和第一场雪相似的表达方法。这样,学生凭借大量的语言材料,深刻地掌握了这些表达方法。自古以来,人们都强调读的重要性,如“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三分文章七分读”,“一章三遍读,一句

5、十回吟”。小学阶段利用孩子记忆的黄金时期,把一些经典不加讲解的牢牢刻在孩子的脑海里,随着孩子心智的成熟,这些幼儿时期积淀到生命深处的东西,慢慢酝酿,慢慢发酵,最后会化为一个人独特的素质和修养这是后天无论怎样学习也无法弥补和赶上的。看看我们的鲁迅、胡适、巴金、茅盾、老舍这样一批大师级的人物,无一例外不是在少年时期下了诵读功夫的。巴金曾说过,我不懂什么文章作法,就是滚瓜烂熟地记下了几百篇经典篇章,然后自然而然地就会写文章了。诵读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语言积累的重要途径。因此课内教学应以读为本,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理解,在理解中读,熟读成诵,读出滋味,读出情趣,读有所得,在读中自然而然地积累丰

6、富的语文材料。二、拓宽渠道,丰富课外阅读。有关资料表明,学生语言的积累 50%左右来自课外。因而,要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就必须开展广阔的课外阅读天地。新编教材阅读量虽然增加了 1/3 左右,但毕竟有限,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师不能让学生的目光只停留在教材上,而应通过这个例子让学生获得读书的方法,采取各种形式激励学生运用在课堂上学到的读书方法,广泛涉及各种题材、体裁的课外读物,充分感受祖国语言文学的魅力,学习丰富多彩的表达方式,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传统封闭教材是上课了才向学生公布教学的内容,教学的起点从零开始,学生时时处在被动接受的地位。新型的开放式教学则先向学生公布教学内容。这样,学生事先可通过

7、查找资料、搜集信息、预习课文,对新授教学内容有充分的了解和准备。正式教学时,学生则处在相当的起点,学习过程中则处在时时主动探索的境界。如教詹天佑,部分学生找图书资料或从网上下载了很多关于詹天佑的资料及当时的时代背景,上课时由学生自己简介詹天佑的生平及时代特点。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知识储备,学生学起课文来认识更全面、兴趣更浓厚了。通过这样查资料学习,积累一定的相关知识,学生学习的起点就高,自学能力提高得很快,学习更加主动了。陶行知曾说过“儿童的学习除跟教师学习外,还要跟伙伴学习,去图书馆学,到社会与自然中学。 ”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

8、,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 100 万字”。所以在学懂课文内容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走出教材,走向更为广阔的知识海洋中,从而激发学生更强烈的求知欲,因而也有利于学生课外知识的积累。如学习了赠汪伦这首送别诗,让学生找出古代送别诗中的名篇。学生广泛查阅,先后学习了赋得古原草送别、 芙蓉楼送辛渐、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别董大等影响深远的送别诗。这样,学生由一个知识点进行扩充,经过积累和交流,形成一个知识体系,由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扩大了知识面。叶圣陶先生曾说:“惟有从生活中多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积累得越多,了解越深刻。 ”因此,不要把孩子关在室内读书,要把儿童带到生活中去,引导儿童

9、走向大自然,走向生活。在活动中、在观察玩赏中,自然有序地学习语文,积累丰富的阅读知识。如让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培养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让学生听广播、看电视、上网和用现代视听手段,拓展语文积累的渠道;让学生成立“错别字纠察队”,到校外、大街小巷去纠正错别字;春节期间,让学生摘抄、搜集春联,对比赏析;让学生到花园中、校园里、街头上去摘抄文明警示语,自己也写上几句类似的文明警示语,制作文明警示牌,插到校园的花圃中,挂在本班分包的小树上。作为教师应该履行这样的职责:导向和服务。 “导向”即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想象、学会记载。 “服务”即帮助学生解决采集中遇到的困难,帮助学生将生活中积累的素材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我们的语文教学不应再囿于“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教教科书”的封闭式教学机制,必须营造一个开放式的学习氛围。实践证明,只有扎实进行课文阅读积累, “开放搞活”课外阅读积累,才能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