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款蹙”商诂(原始文档)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0515512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6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款蹙”商诂(原始文档)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款蹙”商诂(原始文档)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款蹙”商诂(原始文档)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款蹙”商诂(原始文档)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款蹙”商诂(原始文档)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款蹙”商诂(原始文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款蹙”商诂(原始文档)(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款蹙”商诂呼叙利(绍兴文理学院 人文学院 浙江 绍兴 312000)提要 康振栋、吴欣也释“款蹙” 一文在例证分析、引申义推导等方面都有一些值得商榷之处。“蹙湘裙”来源于“蹙金莲” , “蹙”是表示“蹋”义的“蹴”之借用。下肢交替蹋动是“湘裙”摆动的根本原因, “款蹙”实质上就是“款蹴” 。关键词 款蹙 款蹴 蹙 蹴 湘裙 金莲 蹋近读康振栋、吴欣也释“款蹙” (中国语文 ,2008 年第 2 期)一文,获益良多。该文指出了王利器主编的金瓶梅词典 、王贵元和叶桂刚主编的诗词曲小说语辞大典 、张鸿魁主编的金瓶梅字典等有关“款蹙”释义的不当之处,认为:“轻移莲步跟款蹙湘裙形式对偶,语义也有联系

2、。 款蹙对应轻移 , 蹙应是动词,词义应与湘裙的摆动有关。 ”这是富有启发意义的。要正确解释“款蹙” ,关键在于“蹙” 。 “款”为“缓、慢、轻”等义,常与单音动词构成一个偏正短语,此类短语出现时间不晚于五代时期,在宋元明清时期口语性较强的诗词曲小说中多见。如:(1) 全唐五代词冯延巳抛球乐:“款举金觥劝,谁是当年最有情。 ”(p690)(2) 全宋词张炎瑶台聚八仙:“款语微吟,清气顿扫花妖。 ”(p3495 下)(3) 全宋词万俟咏芰荷香:“款放轻舟闹红里,有蜻蜓点水,交颈鸳鸯。 ”(p812上)(4) 董解元西厢记卷四:“走来根底,抱定款惜轻怜。 ” (p84)(5) 全元散曲关汉卿女校尉

3、:“款侧金莲,微那玉体。唐裙轻荡,绣带斜飘。 ”(p178)(6) 全元散曲奥敦周卿蟾宫曲:“画船款棹,妙舞轻讴。 ”(p152)(7) 全元散曲汤式甜水令:“则见他款解罗衫,轻分罗帐。 ”(p1476)(8) 全元散曲季子安题情:“雁柱轻移,冰弦款拨。 ”(p1458)(9) 水浒传四八回:“轻舒猿臂,款扭狼腰。 ” (古本小说集成本本,p1596)2(10) 红楼梦五回:“轻敲檀板,款按银筝。 ” (古本小说集成戚序本,p182-183)从以上例证可以看出,能受“款”修饰的动词范围非常广泛,如“款举” “款语” “款放”“款惜” “款侧” “款棹” “款解” “款拨” “款扭” “款按”等

4、。在此类短语中, “款”常与“微”“轻” “缓” “慢”等词对文。此类短语在宋元时期就已广泛使用,出现于明代水浒传 金瓶梅等小说中的“轻移莲步,款蹙湘裙”的“款蹙”不过是此类众多短语中的一个, “蹙”为动词无可置疑。王利器主编的金瓶梅词典及王贵元和叶桂刚主编的诗词曲小说语辞大典释“蹙”为“紧迫的” ,显然是把“蹙”看成了形容词。在此类短语中,能与动词搭配的对象的范围非常广泛,如“款举金觥” “款放轻舟” “款侧金莲” “画船款棹” “款解罗衫” “款扭狼腰” “款按银筝”等, “款”起修饰作用,刻画相关动作“缓缓” “轻轻” “慢慢”等情态,这些语句的核心是“举金觥” “放轻舟” “侧金莲”

5、“画船棹”“解罗衫” “扭狼腰” “按银筝”等,因此“款蹙湘裙”问题的实质就是“蹙湘裙” 。 也释“款蹙” 一文认为:“明清小说里还有轻移莲步,缓动湘裙之类的句子,其中荡湘裙 、 缓动湘裙跟款蹙湘裙所处语境相似,短语结构相同,意思相近,说明蹙也应该是摆动的意思。 ”该文又说:“近代作品描写女子湘裙的动态,除了款蹙外,还有荡、轻荡、摆动、缓动,轻曳、摇曳、荡漾、飘荡、波曳、小蹙等。 ”这是从能与“湘裙”搭配的动词角度推断“蹙”与“荡” “动” “曳”等词相同或相近,方法无疑富有启发意义,但从更广范围来考察,发现与动词“蹙”搭配的对象也不限于“湘裙” 。“蹙”可与“裙”搭配,但“蹙”更经常与表示“

6、鞋子”义的“金莲” “凌波” “履”等词语搭配。如:(11) 全元戏曲白仁甫裴少俊墙头马上第一折:“蹙金莲红绣鞋,荡湘裙鸣环佩。 ”(册 1,p516)(12) 全元戏曲马致远江州司马青衫泪第三折:“我这里淹粉泪,怀愁戚,忙蹙金莲,紧荡罗衣。 ” (册 1,p147)(13) 全元散曲刘庭信醉春风:“步锦袜蹙金莲,拭罗衫舒玉笋。 ”(p1444)(14) 古今小说卷二四:“见一妇女,媚脸如花,香肌似玉,项缠罗帕,步蹙金莲,敛袂向前。 ” (p978)(15) 绿野仙踪九三回:“云髻上飘拂珠冠,香裙下款蹙风履。 ” (p2257)(16) 绿野仙踪九七回:“翠黛忙收了宝珠和丝绦,也急蹙莲步追来。

7、 ” (p2369)从以上例证可以看出, “湘裙”可“蹙” , “金莲”亦可“蹙” ,但“蹙金莲”之“蹙”实为“蹴”之借用,为“蹋、踏”义。 孟子告子上:“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赵岐注:3“蹴,蹋也。 ” (p784) 说文足部:“蹴,蹑也。从足,就声。 ” (p46 下) 广韵屋韵:“蹴,蹋蹴也。 ” (p372)在近代文献中,也有“蹴金莲” “蹴湘裙”之类的例证,如:(17) 全元散曲高文秀咏惜花春起早:“蹴金莲懒把香尘践,忒坚心,忒心恋。 ”(p219-220)(18) 全元散曲曾瑞美足小:“地锦踏,香风飒,款步金莲蹴裙纱。 ”(p475)“蹴”在古代文献中就经常借用“蹙”字,例如

8、“蹴蹋” “蹴踏”就经常写成“蹙蹋” “蹙踏” 。如:(19) 全唐诗高适画马篇:“马行不动势若来,权奇蹴踏无尘埃。 ” (p2223)(20) 全唐诗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蚩尤塞寒空,蹴蹋崖谷滑。 ”(p2265)(21) 全宋词张炎清平乐:“辔摇衔铁,蹴踏平原雪。 ”(p3507 下)(22) 全宋词辛弃疾摸鱼儿:“看红旆惊飞,跳鱼直上,蹙踏浪花舞。 ”(p1868 上)(23) 全宋词辛弃疾贺新郎:“何处飞来林间鹊,蹙踏松梢微雪。 ”(p1889 上)以上“蹴踏” “蹴蹋” “蹙踏”均为“踩踏,践踏”义。由此可见, “蹴”与“蹋、踏”同义并列, “蹙”与“蹋”义无涉,实为“蹴”之

9、借用。 说文新附足部:“蹙,迫也。从足,戚声。 ” (p48 上) 广雅释诂:“蹙,缩也。 ” (p96 下) 也释“款蹙” 一文认为:“蹙有摆动、摇荡义,故今言荡秋千 ,古曰蹙绳 、 蹙秋千等。 ”其实, “蹙绳”“蹙秋千”之“蹙”均为“蹴”的借字。“蹙湘裙”之“蹙”与“蹙金莲”之“蹙”是否相同?其摆动、荡动义从何而来?也释“款蹙” 一文认为:“蹙的摆动之义当由其屈聚、收拢、收缩义引申而来的。 ”但该文对所引例证的分析值得商榷。 “大声漕漕奔屈屈,浪蹙波翻倒溟渤。 ”该文认为“浪蹙波翻”谓波浪起伏翻滚,这当然没有问题,但并非“蹙”为波浪翻滚义。 “蹙”当为收缩、收拢义,与“翻”相对应, “翻

10、”为波浪涌动,表示“起” , “蹙”为波浪收缩、消退,表示“伏” 。如洞玄子:“若缓冲似鲫鱼之弄钩;急蹙如群鸟之遇风。 ” (p70) “冲”与“蹙”相对, “冲”动作方向从内及外,相当于“去” ,而“蹙”动作方向从外及内,为“收缩”义,相当于“回” 。 “山蹙龙虎健,水黑螭蜃作。 ”该文认为“山蹙”为山势高低起伏义。其实“山蹙”状山之险峻、雄峻,指座座山峰收拢、挤压在一起,类似于“层峦叠嶂” 。 “蹙”当为“聚,收拢”义,相当于“层叠、重叠” 。如全唐文吴武陵阳朔县厅壁题名:“县界山间,其土壤方百里。其势险,其形蹙,千人守之,十万不能攻。 ” (p7388 上) “蹙”与“险”对文,状其山间

11、地形险峻。 “海榴初绽,朵4朵蹙红罗。 ”该文认为“下句谓朵朵石榴花看起来像红色的罗绮在迎风摆动, 蹙谓摆动” ,其实“朵朵蹙红罗”义为朵朵海榴花像用红色罗绮簇成的一样, “蹙”为“聚集,簇集”义,描写海榴花初开时,花瓣未完全放开、层层折叠的形态。如全唐诗元稹遣春三首:“水生低岸没,梅蹙小珠连。 ” (p4548) “蹙”为“聚,收拢”义,状梅花含苞未放时像小珠子一般,串连在枝条上。 “香裙蹙兰屋”之“蹙”与“款蹙湘裙”之“蹙”相同,为“蹴”之借用。“蹙”的屈聚、收拢、收缩这些义项很难引申出摆动义。 “屈聚” “收拢” “收缩”等均为从外向内的单向动作,而“摆动”却是去而复返的双向动作。 说文

12、新附足部:“蹙,迫也。 ”(p48 上) 诗经小雅小明:“曷云其还,政事愈蹙。 ”毛传:“蹙,促也。 ”郑笺:“政事更益促急。 ” (p744)此“蹙”为时间上的“紧迫” 。 诗经小雅节南山:“我瞻四方,蹙蹙靡所骋。 ”郑笺:“蹙蹙,缩小之貌。 ” (p663) “蹙”为紧缩、狭窄义,为空间上的“紧迫” 。“迫”当为“蹙”的本义,表示本义的“蹙”是个形容词。 “蹙蹙靡所骋”义为狭窄局促没有驰骋的地方。由本义引申出一些动词义,如“聚集” “缩小” “收拢”等。这些动词义是由形容词义“紧迫”引申出来的,因此与形容词义有着密切的关系,大多带有很强的描写性,从配价语法的观点看,多为一价动词。而“蹴”为

13、“蹋”义,是二价动词,借为“蹴”的“蹙” ,带有“蹴”的语法特征。如:(24) 全唐诗韩偓江行:“浪蹙青山江北岸,云含黑雨日西边。 ” (p7813)(25) 全唐诗陈标江南行:“晓惊白鹭联翩雪,浪蹙青茭潋滟烟。 ” (p5770)(26) 全唐诗崔珏和友人鸳鸯之什:“红丝毳落眠汀处,白雪花成蹙浪时。 ”(p6859)(27) 太平广记卷六樊夫人:“欲至洞庭前一日,有大风涛,蹙一巨舟,没于君山岛上而碎。 ” (p373)(28) 太平广记卷二七刘白云:“白云乘马与从者四十余人,走于汉水之上,蹙波起尘,如履平地,追之不得。 ” (p180-181)例 24 中, “蹙”的动作主体为“浪” ,动作

14、对象为“青山” 。例 25 中, “蹙”的动作主体为“浪” ,动作对象为“青茭” 。 例 26 中, “蹙浪”实为“风蹙浪” ,隐含了动作主体“风” 。这些“蹙”均为“蹴”之借用,其具体义“撞击” “冲击” “荡击”等与“蹴”的本义“蹋”有密切的内在联系。例 27 中, “蹙”的动作主体为“风涛” ,动作对象为“巨舟” , “蹙”具体义为“冲击,撞击” , “冲击,撞击”亦为“蹴”之“蹋”义的具体化。例 28 中, “蹙”的动作主体为“刘白云、马、从者四十余人” ,动作对象为“波” 。另外,例 25、26 中的“浪蹙青茭” “浪蹙青山”之“蹙”为“蹴”之借用,为二价动词,而“浪蹙波翻倒溟渤”之

15、“蹙”为本字,为一5价动词,两者的意义与用法有明显的区别。“蹙湘裙”之“蹙”的屈聚、收拢、收缩等义项引申不出摆动、荡动义, “蹙湘裙”之“蹙”与“蹙金莲”之“蹙”实质上相同,都是“蹴”的借用。 “蹙”与“金莲”搭配非常普遍, “蹙”与“湘裙”的搭配其实来源于“蹙金莲” 。 “金莲”与“裙”相邻近,关系密切,连类而及, “蹙”的对象由“金莲”自然而然扩展到与之邻近的“湘裙” ,这样“湘裙”也就可“蹙”了。 “蹙”为“蹴”之借用,为“蹋”义, “金莲”踏动、移动,会导致下肢交替前移,从而带动“湘裙”扭动、摆动、飘荡, “湘裙”扭动、摆动、飘荡其实来源于下肢交替的蹋动、移动。这就像“蹴秋千” “蹴绳”一样,秋千、绳子的荡动其实就是足部动作“蹴”引起的,因此“蹴绳” “蹴秋千”又可称为“荡绳” “荡秋千” 。同样道理, “蹙湘裙”又可叫“荡湘裙” 。 “蹙”的具体义可以根据搭配的具体对象灵活解释。 “蹙巨舟”之“蹙”相当于“撞” , “蹙金莲”之“蹙”相当于“移” “挪” , “蹙湘裙”之“蹙”相当于“荡” “摆” 。由于观察的视点不同, “蹙湘裙”从实质上看就是蹋动、移动、拖动湘裙,从现象上看就是湘裙摆动、飘动、荡动, “蹋”与“摆动、荡动”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款蹙金莲” “款蹙湘裙”之“款蹙”实际上就是“款蹴” 。如全元散曲萨都剌妓女蹴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