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呼唤新一代有思想的农民

上传人:洪易 文档编号:40514749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农村建设呼唤新一代有思想的农民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新农村建设呼唤新一代有思想的农民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新农村建设呼唤新一代有思想的农民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新农村建设呼唤新一代有思想的农民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新农村建设呼唤新一代有思想的农民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新农村建设呼唤新一代有思想的农民》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农村建设呼唤新一代有思想的农民(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农村建设呼唤新一代有思想的农民杨华杨华(华中科技大学 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新农村建设在全国农村各地普遍铺开,但是新年能够厂建设的具体内容、发展方向以及实践状态却无法“运动式”的在一念之间明晰彻底,它需要各方力量有序介入,冷静下来细心研究探讨。因此农村需要有思想、有头脑的人将农民诉求形成体系、构成话语,但农村思想匮乏的现实致使农民先见不足,主题意识和动力缺失,农民不得不堕入被人牵着鼻子走的境地,丧失知道新农村建设的话语权。所以就农村现状和前景而言,新农村建设呼唤新一代有思想的农民。思想建设和积极培育有思想的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题中之意和要领所在。新一代有思想的农民意味着,这一代农民

2、对个人前途和农村命运的深刻关切,对于历史使命和时代精神的自觉意识。(一)(一)笔者在农村访谈时,普遍有这么个感觉,同农村中的老者,五十岁以上,特别是六、七十岁的农民聊天,总是如沐春风,访谈时间拖得老长,欲罢不能,到不得不结束时,望着这些老者手上、脸上深深的沟壑,有种说不出的感动,心中感叹时间流逝得太快,而这些老人留给我的机会又会太少。匆匆复匆匆,宇宙之奥妙,他们不知哪会儿离开了这个世界,只剩下无限疑问和神秘,遗憾之至。难道仅仅是岁月留给他们的丰富经验和奇特经历让我如此着迷,难道我只是神游于他们的世界而不能自拔,难道精彩只属于漫无边际、纵横驰骋的追忆?都不是。二、三十岁的农村小伙能带来我未曾经历

3、的打工生活,老板的苛刻与工作的艰辛以及外面缤纷世界的奇遇逸闻,再加上他们绘声绘色的描述,其间不时添枝加叶,或手舞足蹈或眉飞色舞,使人如入其境,似幻似真,那才叫纷呈精彩;四十多岁的农村男子讲述春耕秋收、田间地头趣事特别是砸锅卖铁送子女读书的真情,身为农村人的我,又岂不知拳拳之心,切肤之感,绞心之痛呢!并且,他们给我讲述的、透漏的都有相当的资料价值,丰富我的思路,我尽心笔录,唯恐有所遗漏,我应当百般感激这些热心的乡亲。但事实是,这些都未能给我以头脑的撞击,让我流连忘返,乃至废寝忘食,让我有久久回味悠远的感觉。只有与老者的交心,才能真真切切地体味到这种感觉。有时,在交谈的过程中不能即刻感觉到,等过后

4、整理访谈材料,回忆当时的情境和交谈内容,历历在目,回神过来,这种感觉便油然而生,心情忐忑不已。有诗云:“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只有诗方可形容这般心境。那么,原因究竟何在呢?思想的魅力!这些老人是农村中有思想的一代人,也是硕果仅存的农村思想者。这个判断可能会惹来不少的心存疑虑者,因为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在学问家的字典里,农民除了愚昧、落后和保守,就找不到其他的形容词了。农村里有思想者,这本来就是笑话了,更何况是一代人有思想,不是天方夜谭、痴人说梦是什么? (二)(二)怀疑也并非毫无道理,因为在中国历史上,农村中确如印象中那样很少有思想的人。在清末农村解体之前,中国的思想被儒家

5、士生所垄断,农村中很少有人家能读得起书应付科举考试,只有少数有家业、地产的大户人家能够办到,因此这些人家成为当地农村有头有脸的家户。这些读过书并且有功名的士绅一般都尊孔重道、知书达理,是为农村中仅有的思想者,他们上能通达官府,通报村庄状况,维持乡村社会秩序;下联结农民,调解纠纷,规划村庄发展,接济贫弱,成为勾连国家与社会的桥梁,扮演着乡村社会的实际领导者、教化者的角色。在农村解体之后,农村权力权威出现真空,社会秩序难以维持,混乱局面丛生。这时一部分乡村士绅举家迁移至城市避难,留下来的要么明哲噤声以求自保,不再参与和过问村庄公共事务,要么与乡村地痞恶霸勾结欺压乡里,为非作歹,有的还承担政府在村庄

6、的角色,成为赢利型经纪。直至 1949 年大陆基本解放,乡村社会一直处于无思想者的境遇。而有思想者的缺位,又进一步强化了农村社会的瓦解和混乱的趋势,形成恶性循环,村庄社区价值和生活衰落,人们专心于自身利益,除了力保个人安乐外,缺乏任何精神上的共同追求。这段时期的中国社会历史启示,没有思想者的乡村社会必然意味着村庄和农民对自己的未来没有明确预期和设计,没有可以团结在一起的中流砥柱。农村失去了可以辨明方向和目标的导航者,以至于农民无所适从,终日蝇营狗苟而活。这可以从梁漱暝等卷帙浩繁的乡村建设理论文献中窥探当时文化派的困惑。这时,如果外界输入某种思想或承诺,给予某种动力,农民生活的激情又会重新燃烧起

7、来,因为从中重新看到了自己的希望,村庄的未来。中国共产党在农村的革命动员之所以能迅速展开就是这个道理,而农村中的许多秘密社会组织如哥老会能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并持续半个多世纪又何尝没有这方面的原因呢,不同的只是所依据的思想源泉和内容。但是到了毛泽东时代,不仅扭转了中国农村社会解体以来农村思想者匮乏的局面,而且更重要的是,它结束了两千年的少数儒家精英对乡村社会思想的垄断,培养了整整一代具有新思想的农民。一方面在这一时期基础教育的逐渐普及,农村大部分学龄人从能上完初级学校,到后来的初中,到文革还有大批高中毕业生。识字运动又使更多的人能读报看书,学文化。为培养有思想的一代农民定奠了知识、理论基础。另一方

8、面意识形态的教育和灌输并同生产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因为正确的意识形态绝对的献身于集体主义、平均主义和共享的社会是革命成功的关键,必须在日常生活中实践之,并把这种意识形态作为评价任人物及其行为、社会和文化表现的重要标准。这充分体现在“抓革命,促生产”上,在生产过程中不忘推进革命运动,在革命斗争中不忘生产建设。这两位一体为思想和理论知识的应用定奠了实践基础,使书本上学来的理论思想,条条框框,既能在生产过程中,又能在革命斗争等各类运动中实现并丰满起来,锻炼了应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为他们在以后的个人人生、村庄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遇到问题、面对事态百象,能够独立思考,展开理论分析埋下了伏笔。

9、也使他们成为中华五千年历史上唯一的整个一代人都有一颗用思想武装起来的头脑,成为我称为的“有思想的一代人” 。农村有思想一代人在他们的生命车轮行至二十一世纪,差不多都已经是六、七十岁的老农民,尽管已是岌岌老人,大好年光已去,但仍然能参加农事生产,手脚灵便,仍在不断的思考,头脑也极好使。尽管他们的思考已经无多少人甚至根本没有人耐下性子来仔细聆听,也从来没有见诸报端,却不能否认他们思考这个事实。不妨仔细观察他们的眼睛,你会想起那句诗:为什么我的眼睛总擒着泪水,因为我深深地爱着这块土地。在他们的土地上,这些老人基本上生活了三个时代,体验过三种生活,有着三套截然不同的经验,受了三种社会教育,有着太多太多

10、无法言说得清的爱恨情仇了。 在这三个时代中,第一个时代即解放前,不少老人尚有少年时的个人、村庄记忆和社会历史镜像,但主要的还是后两个时代即集体时代和改革开放的这二十几年。在毛泽东的集体时代,他们度过了他们年轮中青壮年的黄金时期,接受了共产主义和阶级斗争的理论和实践教育,过着集体的劳动生活,领导并参与了新中国农村建设的全过程。可以说,村庄的每寸土地和基础工程都出现过他们的身影,挥洒过他们血汗。在四五十岁左右,他们开始过着分田单干的生活,进入改革开放的时代,同样有着二十几年的经历。期间变化是巨大的,心灵的冲击同样无法轻易抹去。两个时代泾渭分明的对比,使他们思想的火花一刻也没有停止过闪烁,因为碰撞是

11、不断的。面对村庄公共基础设施凋零,公共文化事业渐次推出村庄生活舞台,仅存的有举步为艰,最痛心疾首的莫过于有思想一代的农民。当年轰轰烈烈、大干快上的热血场景依然历历在目,而挥汗洒血留下来的却已是残损不堪,每每谈及于此,无不有英雄迟暮之感。(三)(三)“拔根一代” ,指称农村中的另一代人,即有思想一代人的后辈农民。农村拔根一代是农村社会转型过程中已丧失了传统,却没能建立起新的社会寄托和依靠形式,在农村中找不到方向感,在其他地方有没有方位,实际上没有根漂浮的一代人,与有思想一代的扎根状态相对应。这一代人在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或主要的的生活经历在这段时期,受着新思想、新风气的熏陶,基本上完成了义务教育,

12、只有改革开放的微薄经验和粗劣印象。因此拔根一代在这里具体指现在二三十岁的一辈农民。拔根一代和有思想一代相比,最大的差距和差别是前者能赋予个人和村庄以思想,而后者则放弃了思考的权利,以至于生活在农村却无法真正体验农村,已经没有思想可言,说明在农村思想的继承出现了断裂,在思想上面临断裂的事实。 在“拔根一代”的身上几乎很难再找到他们父辈般对村庄的悲壮的危机感,更不可能依靠他们对村庄进行蓝图规划。这一代的经验告诉自己,他们的所见所闻便是农村的本真面目,世世代代都是如此。 “本来就是这个样子” ,是他们最普遍的回答和最普遍达到的境界,这里潜在的意思是,如果农村换个样子,不是现在这个样子,那就不是农村了

13、。正是因为“本来就是这个样子” ,也就无所谓建设与否,发展与否了,唯一的希望是要么尽快离开这个地方,要么寄托于下一代。 “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 ,撇开具体语境不论,说到底就是意味着农民和农村愚昧落后。拔根一代对自我角色和、农村社会的态度和看法,正与某些学者的论断遥相呼应。(四)(四)随着有思想一代的各无奈地退出村庄社会政治(公共)生活,以及迫于自然规律,不得不遗憾地离开他们所挚爱的土地, “有思想”这一词组已很难再找到与其匹配的恰当形容对象了, “思想”在农村趋于零落和凋敝。缺少思想的精神滋养的支撑,农村社会进一步衰败,没有人再为村庄也即自己的未来设计理想图景,农村充斥着庸庸碌碌、

14、蝇营狗苟,没有激情、没有生气,容颜憔悴、精神萎靡的现代“奴隶” 。自我满足、相互精彩的农村生活同一个时代一起已成历史的追忆,化作云烟而虚无缥缈。还有谁曾想过这样的情景:一个农民在地里一边干活,一边想着他之所以是农民并正在干活,不是因为他没有足够的智力和本事端坐办公室或做学校教师或在工厂里做工,而是他秉承了这样的思想和信念村庄或国家的美好生活靠我们的共同创造。当高举半空的锄头“唰”地落地,一种精神“砰”地破地而出时,我们可以好不犹豫地断言:村庄的生活是可以想望的,村庄的价值是高贵而为共同所有的,村庄的规则是自觉遵守并因经常援引而得以加强一句话,村庄共同体因思想而凝聚。进而我们可以断想:这个社会的制度在根本上是健康并符合最高原则的。新农村建设不仅要建设一个山川秀美、景色宜人的崭新农村,还要重建村庄的价值生活,提高农民精神层面的收益,拓宽农民的主观福利,使农民在村庄里也能获得生命的意义,从而使农村能留得住人、能吸引人。因此,新农村建设有必要培育新一代有思想的农民,活跃农村的思想氛围,激活农民的智力宝藏,使每一个农民都能对他们的个人前途和村庄命运给予深刻关切,对整个社会有着敏感的体悟和关怀,并对人类的历史使命和时代精神有着自觉的意识。只有这样,农民才能既过能过上体面的物质生活,有享受丰富的精神创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