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城镇化建设 助推跨越式发展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40502218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加快城镇化建设 助推跨越式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加快城镇化建设 助推跨越式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加快城镇化建设 助推跨越式发展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加快城镇化建设 助推跨越式发展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加快城镇化建设 助推跨越式发展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加快城镇化建设 助推跨越式发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加快城镇化建设 助推跨越式发展(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加快城镇化建设加快城镇化建设 助推跨越式发展助推跨越式发展加快城镇化建设 助推跨越式发展城镇化是实现湖北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加快构建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的重要内容。近日,省委宣传部主办、省社科院承办了“湖北城镇化建设理论研讨会” 。来自中央有关部门、省直相关单位、有关市州、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参加研讨,现将部分专家发言予以摘登,敬请关注。对城镇化建设的思考和建议城镇化是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空间地域组织变化和转型的过程。表现为产业结构从农业经济为主向工业(非农)经济为主转化;社会结构从农村社会构成向城镇社会构成转化;人类聚居场所从农村空间形态向城镇空间形态转化。另一

2、方面,城镇化是生产力水平提升和生产关系调整的过程。湖北目前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迫切需要强化城镇化动力。要研究要素集聚的新动向、新需求,把握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关键环节和关键任务。如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整体提升带来的消费结构升级转型,形成的新需求和新市场。把九省通衢的优势落实到全省,针对不同目标市场,发挥全省各地区的优势。要调动多元积极性,积极发展第二产业,增强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的能力。把县域经济发展与调动民营经济发展活力结合起来,拓宽工业化路径;要积极提升第三产业发展能力和发展水平。按照时下流行的“城镇化阶段理论” ,只要让更多的人住到城市,就可以发展服务业,扩大内需;要发挥人才和技术优势,

3、发展绿色经济,创新发展空间。既然不能寄希望于重复发达国家“去工业化”的发展路径,就必须立足实际,坚持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新型工业化为方向。要把发展城市与繁荣区域经济紧密结合起来,奠定城镇化发展的基础,提升湖北省综合承载能力和发展实力。要提升大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在新的发展阶段,中心城市之间的竞争实质上是以其为代表的区域整体实力的竞争。从现代城市发展的本质看,武汉发展取决于能够在多大程度上为要素投入提供收益空间。武汉要争取的发展要素与省内其他城市要争取的发展要素不同(同是资本,获益途径不同) 。当前,武汉最重要的是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湖北经济社会的全面起飞必须在省域范围内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或增长

4、区域。湖北城市化滞后的问题出在哪湖北城市化滞后的问题出在哪里?从表面看是出在政策方针上。上世纪 80 年代,我省确定的城市化发展的基本方针是:“严格控制特大城市,适当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大力发展小城镇” 。这导致了我省城市结构的不合理,城市体系出现了“虎头蛇身”的现象。但实质上,湖北城市化发展滞后不仅仅是方针问题,很重要的原因是民营经济发展不足。城市化是工业化的产物,没有产业支撑,城市化就会变成“农民搬家” 。结合苏、浙两省的实践经验可以看到,大城市的崛起大部分有民营经济做支撑。而民营经济发展,又绝对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建议一方面实行城市化、民营经济、农村金融“三位一体”的推进战略。另

5、一方面,构建“联动机制” ,即银行等金融机构实行以县、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为主的“三为主”服务方向;改“城镇化”为“城市化” ;建立中小企业协会,搭建服务平台。城市化的集聚效应是众所周知的。然而,城市化的生态效应和社会效应也日显重要。日本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是我国的 3 倍,但其森林覆盖率达近 70%。这其中的主要原因:在日本,近 80%人口居住在大城市,农村变成了“稀疏的乡村” 。城市化不仅大大推进了农业现代化,而且大大改善了宏观生态环境。城市化可大大地推进社会的现代化。社会现代化的三大标志是:农民由传统的凝固式身份向现代流动性身份的转变、传统的宗法式家庭的消亡、由全能型的政府治理到政府与社会自

6、治相结合。这三大标志,无一不和城市化水平与质量相关:农民离开土地,进入市场,身份选择必将流动化;人口的大量迁徙必然会打破宗法式家庭结构;城市化导致利益多元化,农民观念淡化,必然催生社会治理模式的现代化。城镇化建设中政府的职能政府在推进城镇化建设中应该管,而且是管得了、管得好的职责主要体现在做好规划、提供服务、减少震荡、保护生态,惠及民生,也就是“四管”:管规划、管服务、管社会、管环境。 “管规划”。坚持“富规划、穷建设” ,保证城镇建设规划的科学性、合法性、合理性,避免规划失误。所谓“富规划” ,是指要在规划上舍得花大钱,下大工夫,注重投入;而“穷建设” ,是指要在建设上量力而行,量体裁衣,注

7、重资金资源的效率产出,不瞎折腾。 “管服务” 。坚持“富民兴镇,惠及民生” ,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避免公共服务的“缺位” 。要把“富民兴镇”作为政府推进城镇化的第一要务,防止“重建设,轻民生”倾向,坚持推进城镇化与完善公共服务的一致性。同时,要在构建适合城镇化的公共服务体系上下工夫,它的着力点应该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公共服务,重心放在农村人口向小城镇的转移和聚集,优化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促进城镇第二、三产业发展。 “管社会” 。坚持“小城镇,大社会” ,提高社会管理水平,避免过多的社会震荡。要建立城镇化的社会风险评估机制。政府及有关部门对城镇化建设中可能出现的因搬迁改造、集约用地、征地补偿、

8、园区规划等带来的矛盾冲突、利益摩擦,应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和机制应对,对其风险进行科学的预测和评估,并作出正确的选择。要建立健全城镇化所要求的社会管理体系。 “管环境” 。坚持“绿色城镇化” ,提高人居环境水平,避免先污染后治理。 “所谓理想的城市就是把城市的活力带到农村,而把农村的优美的环境、田园般的生活带到城市里来” ,这应该是我国城镇化建设中政府应该担当的责任和追求的理想目标。政府在推进城镇化中应扮演生态文明的建设者,要有明确的优化城市环境和人居环境的目标导向,或者说要有一个良好的行动纲领。湖北城镇化 多“化”湖北人2000 年我省城镇化率为 40.2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4.13 个百分

9、点,排名全国第 12 位,紧随江苏省之后。2010 年我省城镇化率为 47%,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0.5 个百分点,在全国排名下跌到第 16位,而江苏省跃升至第 5 位。出现这样的结果,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们流出比流入的人多得多。以两次人口普查数据为例。据 2000 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全省常住人口为 6027.82 万人(包括外来常住人口,不包括常年外出人口) ,而当年户籍人口 5936.15 万人,常住人口比户籍人口多91.67 万人;据 2010 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全省常住人口为5723.77 万人,而同期户籍人口为 6175.97 万人,常住人口比户籍人口少了 452.2 万人。人都

10、到哪里去了?主要到了沿海,特别是广东。凡是常住人口比户籍人口多的省都是城镇化提高较快的省份。因为按照国家规定,常住人口包括居住在本乡镇街道且离开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半年以上的外来人口,这些人基本上都是来本地从事非农生产经营的,他们在“统计”上提高了流入地的城镇化率。如果我省净流出的 450 多万人回到湖北,城镇化率可以提高至少 7 个百分点。因此,湖北城镇化要多“化”湖北人,重点是外出的农民工。我省要大力发展“回归经济” ,吸引外出能人回乡创业。在这方面,一些县市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2010 年通山县共引进投资过千万的“回归”项目 36 个,到位资金 12.5 亿元,回归经济成为推动县域经

11、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和新增就业的主渠道。汉川市狠抓回归创业带就业,2010 年新增投资额在 10 万元以上的回归企业 100 多家,吸纳农村劳动力 1.23 万人。这些经验值得推广。湖北的城镇化再也不能走“重点发展小城镇”的老路了,必须走“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以特大城市为依托,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应当让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县级以上城市,包括大中城市,充分发挥城市的规模效益和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载体作用。要通过户籍改革、土地制度改革、住房制度改革等体制机制创新,化农民为市民,使“准城镇化”变为“真城镇化” 、 “浅层城镇化”变为“完全城镇化” 。旅游名镇名村建设与城镇化

12、目前我省正处在城镇化发展的关键时期,以旅游名镇名村为抓手推动城镇化建设无疑是我省创新发展的必然选择,更是我省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有效路径。合理布局,制定旅游名村名镇发展相关规划。在落实主体功能规划的基础上,根据各个地方的资源优势和赋予的不同情况,通过盘活资源存量、提升旅游功能、创新旅游产品、优化产业结构、合理地布局,规划先行。创新政策,加大旅游名村名镇建设的支持力度。为更好地适应城乡区域的发展,以旅游名镇名村建设促进城镇化,就需要深入实际,根据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状况,及时创新改革有关的制度和政策,为名村名镇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撑。强化主题,推进旅游名村名镇目的地形象打造。我省在旅游名村名镇

13、建设中要强化主题概念,打好文化牌。即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紧扣名村名镇建设的主题,打造和强化旅游名村名镇主题形象。注重品牌,塑造旅游名村名镇的精品品牌。我省现有的名村名镇为数不多、影响力也不够大。今后要以品牌打造为支撑,走好品牌化发展的道路,突出主题、加强宣传、强化功能,从而进一步扩大旅游名村名镇建设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拓展视野,创新名镇名村互动发展的模式。通过扩展视野,积极吸收各方经验,借鉴成熟景区的成功经验,不断创新旅游名镇名村的发展模式,依托名镇名村周围知名景区的影响力,发挥自身特色,进一步增强旅游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拉动作用。加强监督,保障旅游名村名镇建设的实施。目前旅游名镇名村建设和发展

14、得还不够成熟,这就需要相关的部门强化监督,对旅游名镇名村的建设实施加以监督,对其服务质量、住宿条件、基本配套设施的工作加以改善,对其发展有个良好的定位与规划。谨防城镇化中的“花瓶”工程中央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精神实质,主要是为了解决农业发展慢、农民增收难、城乡二元结构顽固,城乡差距越来越大这一特殊的“三农”问题而采取的一种对策,与一般意义上的“城市化”概念有明显区别。因此,我们不能把城镇化片面地理解为单纯的城市建设和城市发展问题,也不能把城镇化道路简单地理解为到底是建设大城市好还是建设小城镇好的问题,而是要全方位地深刻领会中央关于城镇化发展的丰富内涵,坚持城镇化前进的正确方向。按照这个思路去理

15、解,我认为城镇化的范围应该主要在县域,对象是农村,平台是城镇,主体是农民,任务则是让绝大多数农业人口有效地转移成为非农业的城镇人口。同时,农村的地域自然景观、产品产业结构、生产生活方式、社会组织体系、行政管理制度等也要随之变化,使整个社会形态由传统的乡村社会向现代的城市社会转型。2010 年,我省城镇化率已达 47%。但也要清醒地看到,在已纳入城镇化统计的人口中,相当一部分为“候鸟式”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这部分人口由于不能在就业、住房、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领域享有与城镇居民相同的待遇,绝大多数在事实上并没有真正完成向城镇的“落户”迁徙。这些历史遗留的问题,无疑会对我省“十二五”时期的

16、城镇化工作形成巨大压力。因此,在新一轮城镇化进程中,我们应该紧密围绕城镇化的主要任务来研究相关的方针、路线和政策,科学编制城镇发展规划,妥善推出各项行动措施。我认为,检验城镇化建设成败的一个重要的客观标准,不是数你建造了多少座新城,也不是看你改造了多少旧城,更不是评比豪华排场的所谓“城市”广场,而是要看你通过工商经济活动的繁荣和公共服务体系的完善等途径,最后有效地实现了多少农村劳力的稳定就业,真正地完成了多少农村人口的城镇化进程。这个核心目标达不到,你的城镇化建设就有可能是劳民伤财的“花瓶”工程。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路径推进我省新型城镇化是省委、省政府面对新形势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当前和现阶段应该重点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快调整,优化省域城镇空间布局。从总体上看,我省城镇化年均增速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呈现“在前进中落后”的趋势,必须跨越式发展。造成这一局面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我省的城镇布局结构不够科学合理,城镇首位度奇高,城镇等级和规模不平衡,中间层次的大中城市数量少,下位层次的小城镇数量多规模小。为此,我省提出优化城镇空间布局思路,以特大城市、大城市为龙头,以加快中小城市和中心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