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劳务输出与人才外流的关系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0500484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2.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劳务输出与人才外流的关系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我国劳务输出与人才外流的关系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我国劳务输出与人才外流的关系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我国劳务输出与人才外流的关系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我国劳务输出与人才外流的关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劳务输出与人才外流的关系(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我国劳务输出与人才外流的关系劳务输出是劳动力空间流动的一种形式。国际劳务输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获得了较大发展,已成为许多国家开展对外经济合作的一种重要形式。据世界银行 1986 年统计,世界劳务市场的劳务容量约为 2000 万人。劳务输入国家和地区主要在中东、北非产油国、欧洲经济共同体、北美和南美洲。其中中东、西欧、北美洲吸收的劳务量约占世界总劳务量的 80。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中东已成为世界劳务洪流的主要指向。劳务输出国家和地区主要在亚洲,输出的劳务量约占世界劳务输出总量的 60,主要有印度、巴基斯坦、斯里兰卡、孟加拉国、泰国、菲律宾、南朝鲜等。劳务输出人员中,工人(主要是技术工人)

2、占 70,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占30。中国自 80 年代以来开始国际劳务输出,但迄今输出量甚少,且大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劳务(建房、筑路等) 。国内劳务输出规模较大,种类多样,有工程性劳务(建筑等)、技术性劳务和城市服务性劳务(包括家庭服务、环境卫生、园林、搬运等) ,以工程性劳务居多。劳务输入地区主要是大规模开展基本建设的地区;劳动强度大、劳动条件差的工矿区;技术力量不足地区(广大乡村乡镇企业) ,以及结构性劳力不足的大城市。劳务输出的地区主要是广大乡村劳动力富余地区和贫困地区(边远山区和灾区) 。目前,我国劳务输出的方式主要有 5 种:(1) 通过对外承包工程带动的劳务输出。各种形式的承包工

3、程需要承包公司派遣相关的项目管理、设计、施工、安装调试和技术培训人员为工程项目提供劳务。(2) 境内企业法人与国外雇主签订劳务合同派出劳务人员。(3) 在境外投资、兴办企业派出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以及培训人员。(4) 通过成套设备和技术出口需本国劳务人员进行安装调试、技术指导、人员培训等而产生的劳务输出。(5) 民间劳务输出。劳动者个人通过各种渠道自己联系出国谋职。与世界上许多劳务输出大国相比,我国的劳务输出仍很落后,总量偏低、规模偏小,与我国的国际经济地位和人口规模极不相称。输出的劳务人员占国际劳务市场的份额微乎其微,甚至远不及一些和中国发展程度相同甚至更低的发展中国家。主要表现在:1、对外劳

4、务合作总量保持稳步增长,但仍与我国人口资源总量不相称,并且创汇能力也远低于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据国际劳工组织估计,目前全球每年的流动劳务约为 3000万3500 万人,我国劳务输出总量仅占其中的 1.5%左右。我国的劳务输出规模远远没有发挥我国劳动力数量优势。我国与亚洲其他主要劳动力输出国相比,也存在较大差距2、普通劳务依然是外派劳务大军的主力,但在少数省份已有改观。最新的统计数字显示,从事制造业、建筑业和农林牧渔业的外派劳务人员仍然占据劳工大军的绝大多数,约为 75%。其中,又以制造业工人最多,占外派劳务总数的 40%左右,建筑业也是劳工较集中从事的行业,比重超过 10%。与之形成巨大反差的

5、是,科教文卫、设计咨询和 IT 服务业所占比重均不足 1%。不过,在有些发达省份如上海市的海外高级劳务发展较快,软件工程师,高级厨师、医师等“三师”在海外劳务市场走俏,外派高级劳务量已超过全市每年外派劳务总量的 30%。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副会长刁春和先生表示,中国劳务输出起步较晚,开始于 1979年,最初起步于对第三世界国家援助工程派出的劳务人员。截至去年年底,273.4 万中国人通过对外劳务为 GDP 贡献了 237.6 亿美元。但中国的劳工大多集中在纺织制衣、建筑、渔工和海员四大领域,基本都属于低收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白领”和“金领”不到全部出国务工人员的 1%。3、亚洲市场份额独大,

6、新市场开拓举步维艰目前,亚洲市场的份额连续几年超过 70%,非洲、欧洲所占的比重则徘徊在 10%和 5%的水平。今年欧盟东扩后 10 个新成员国的总人数约为 7500 万,这些国家的竞争将使我国外派劳务进入欧洲市场更加困难。下面我们再来看看我国的人才外流情况。人才外流一词首次出现在 1958 年,它是指英国学者和科学家移民美国这种现象,后来被广泛用来形容人力资源的国际转移,也就是熟练劳动力(如科学家、工程师、高级技术工人等)从一个国家移民到另一个国家。后来该词汇主要指发展中国家人才流失到发达国家这种现象。据 CNN 报道,根据中国社科院的一份报告,1978 年到 2006 年之间,在国外学习的

7、超过 100 万中国留学生,在毕业后有超过 70%没有回国。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07 年全球政治与安全指出:中国流失的顶尖人才数量居世界首位。截至 2008 年,中国已经派出近 140 万名留学生,居世界之最,而归国留学人员不到三成,滞留在海外的留学生超过百万。 人才战争一书的作者、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王耀辉透露, “2009 年,我估计留学生累积总数达到了 150 万人,2008 年的数据显示,归国留学人员只有 39 万,滞留在海外的留学生已经超过百万,无论数量还是比例都是世界罕见。 ” 更有数据表明,不光放弃高考赴海外读书的高中生明显增多,办理赴海外读高中的学生也比往年增加了两到三成。

8、他还认为,虽然官方没有给出一个准确的数据,但根据某些行业内的一些统计显示,单是中国富商聚集地浙江,每年至少有 1500 人成功办理移民,并以每年 10%到 20%的速度增长。在这些人中,大多数人的职业一栏填的是商人。在这个保守的数字背后,还有大量的人跃跃欲试。截至 2009 年,中国送出留学人员约 162 万,世界最多,但归国者只有 49 万。根据中国科协的数据,自 1985 年以来,清华高科技专业毕业生 80去了美国,北大这一比例为76。而美国科学杂志也把清华、北大称为“最肥沃的美国博士培养基地” 。从以上 2006 至 2008 年的数据来看,我国人才外流数量大,并且逐年地递增,面临着第三

9、次人才严重外流的危机,流失对象不仅包括富裕的商人,顶尖大学的大学生,还呈现了年轻化连同高中生也有外流趋势。这与我国普遍的劳务输出的对象截然不是同一人群。2009 年北京曾推出过一个“千人精英”计划,以优厚待遇吸引了不少高级研究人员和企业家回国。但是一年半时间过后,其引到的回国人士数停止在 600 人左右。同样是在去年,中国借“投资移民”签证渠道前往美国和加拿大的富人数目,却激增至历史最高水平。美国新闻周刊发表文章,原题为中国的人才流失:随着中国经济向超级大国地位挺进,这个国家目前也在推出一项浩大计划吸引海外精英回国。但问题是很多人好像不愿意回去。这是为什么呢?究其原因如下:国外一方面能提供更好

10、的教育条件,另一方面加大了对中国人才的吸引力度,在移民政策方面制定了很多优惠措施。国外在“拉”,而国内教育、用人、移民制度改革缓慢,等于是在“推”,在“推拉因素”双重作用下,留学人数这几年激增。并且各国还在争抢,手段变幻多样。中国人才研究会副会长王通讯曾总结了人才大战的 10 种武器,比如在华设立研究机构、合作办学设奖等隐形手段。据了解,2003 年左右,清华大学近百种奖学金里,外企公司占了一半,北京大学总额 400 多万元的奖学金中,外企占了 300 万元。而商务部公布的 2006 年统计表明,外国公司在华投资设立的研究中心将超过 800 个,而 6 年前这些研究中心仅为 100 个。再次,

11、国内缺乏一种使用人才的合理环境,很多人才关注的不是小车和别墅,也不是官帽,而是一种政府和社会的认可。首先是“权利垄断下的”人才观念,我们提倡尊重人才,但这样的“尊重”好象总是局限在生活待遇和“政治待遇”上,而在合理使用上却不尽人意,有些地方招聘了大量人才,甚至给他们不菲的待遇,但是这些人才除了在特定的场合露露面,给领导人当当“花瓶”外,平时根本没有多少事情做,更谈不上专业研究,有的即使出了成果因得不到开发生产,最后也成一堆图纸被束之高阁,这也是造成人才浪费的重要原因。 而另一方面,因为有一些人有科技成绩在前,又掌握了一定的权力,总是以“权威”的姿态对待其他人才,对待“冒尖”的一打二压,对待“听

12、话”的就当牲口使唤。以至有不少年轻的人才出现“过劳死”现象。而且出了成绩是上边的,出现了问题却得自己扛,这就使不少人才感到心灰意冷。 对于科技人才来说,还有一种至关重要的现象,那就是埋头苦干的,不如上跳下窜的,有些人才善于“公关” ,不把心思放在科研上,而是善于跑经费跑项目,而且这样的人往往成为领导的“宠儿” ,争取到了经费,跑到了项目就成了功臣,甚至能从科研经费里提取大量好处,而那些埋头苦干的往往昼夜钻研,出来了成果又变成了别人的,也就是人们俗话说的“累的累死,闲的闲死” 。这就严重打击了一些人才的工作和科研的积极性。 从当前的人才外流原因来看,也与我国劳务输出并无太大关系。而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际交流服务中心境外就业处负责人李璟则认为,中国境外劳务输出必须改变以普通劳动力为主的状况。换句话说,政府必须根据不同国家的具体需求,寻找适宜的劳动力输出方向,并通过培训为劳务输入国培训特色劳动力。这样,合法途径的海外劳务输出渠道,才有可能逐渐畅通。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两者也具有一定的联系,当我国扩大劳务输出改变普通劳务输出占主导地位的情况时,高级劳务输出也就是人才的输出很可能导致人才的外流。因此劳务输出与人才外流既区别又联系,在一定的条件下劳务输出可能向人才流失进行转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