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向型战略不能作为沿海经济发展的总战略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0499138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外向型战略不能作为沿海经济发展的总战略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外向型战略不能作为沿海经济发展的总战略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外向型战略不能作为沿海经济发展的总战略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外向型战略不能作为沿海经济发展的总战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外向型战略不能作为沿海经济发展的总战略(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外向型战略不能作为沿海经济发展的总战略外向型战略不能作为沿海经济发展的总战略刘昌黎一、一、外向型经济是我国经济的一部分外向型经济是我国经济的一部分我认为,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经济活动在多大程度上依赖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 其经济结构(包括人口结构、劳动力结构、就业结构、消费结构、产业结构、城市结 构、地区经济结构、能源结构、进出口结构、教育结构、科研结构等等)是建立在以 国内市场国内分工为主的基础上,还是建立在以国际市场的国际分工为主的基础上, 乃是衡量内向型经济或外向型经济的根本尺度。不能从某一经济活动,如从对外经济 活动对经济发展的特殊作用来定义内向型经济和外向型经济。因为各种经济活动对经

2、 济发展的特殊作用都是客观存在的,如科技活动、工业生产活动、金融活动等对经济 发展也都有其特殊的作用,经济发展是各种经济活动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中国是一个拥有十亿人口的大国,地域辽阔,产业部门的种类齐全,市场的潜力 很大,各地区间、各产业间的分工和交换都有广阔发展的余地。根据世界上人口超过 1 亿以上的国家的经验,无论对外经济发展达到如何发达的程度,都不会改变我国经济 内向型的基本特点。即无论过去、现在或将来,建立在国际市场、国际分工基础上的 外向型经济都只能是我国经济的一部分。而且,根据世界各国的经验,在市场机制作 用下,我国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只能建立在内向型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从某一产业或某

3、一企业的情况看,只有在其产品基本满足了国内市场的需要,在国内已无继续发展的 余地或国内销售不如国外销售时,才会产生向国外发展的内在动力,才会真正进入以 国际市场为导向的发展阶段。因此,任何超越国内分工和国内市场的外向型经济,都 没有坚实的基础。它迟早要回到内向型的轨道上来。 关于中央提出在沿海地区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要求以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出口创 汇为中心,积极参加国际大循环,实现两头在外,大进大出,这实质上是大力发展对 外贸易的同义语。所不同的,只是在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口号下,突出了对外贸易 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特殊作用。即沿海地区在积极参加国际大循环的过程中,既可以实 现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又可

4、以避免同内地争夺材料、资金和市场;既能大量地创收外 汇,又能大量地引进外国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既能在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中占 有一席之地,又能借以引进市场机制,等等。从实际情况看,我们经常从报纸、书刊、 电视广播中看到或听到关于某某地区、某某企业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报导,其主要 内容,大都是讲其发展对外贸易的有关情况。 当然,外向型经济提出之后,部分理论工作者对外向型经济做了进一步的解释。 现在较为一致的概念是:外向型经济是一种以国际市场为导向的经济发展模式、经济 机制或经济结构,在这种经济发展模式、经济机制或经济结构下,不仅国家有相应的 政策体系和强大的出口产业,而且企业有自觉地参加国际分

5、工、国际竞争的意识和能 力,引进外资较多,出口贸易额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超过 40%以上,或出口收购值超 过工农业总产值的 20%以上,等等。然而,由于上述概念忽视了“经济”本身的含义, 忽视了对外贸易只是我国经济活动的一部分,也忽视了中国不同于其它小国的根本特 征,因而有必要重新探讨其科学性。二、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不能作为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总战略二、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不能作为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总战略众所周知,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是我国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的一部分。根据我国 沿海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在生产力发展水平方面的落差,突出沿海地区的作用, 让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先行一步,对带动全国经济的

6、发展,进而实现我国经济发展总 战略目标,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然而,由于沿海地区是我国经济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国经济的精华,包括经济 中心城市、主要工业部门、主要科研机构和优秀劳动力等大都集中在沿海地区,所以, 不仅我国经济发展的总战略要着重体现于沿海地区,各子战略也要着重体现于沿海地 区。 可见,如果强调沿海地区的特殊性,把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作为沿海地区经济发 展的总战略,并把沿海地区的人口发展战略、科技发展战略、工业发展战略、农业发 展战略、城市发展战略等都置于为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服务的地位或其子战略,则沿 海地区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实际上拥有了和我国经济发展总战略一样的地位和作用。2这不

7、仅在逻辑上是矛盾的,而且在实践上也是有害的。 从近一年来的情况看,沿海在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号召下,经济获得了显著的 发展,特别在出口贸易和引进外资方面都取得了相当的进展,这是不容忽视的事实。 尽管如此,我们仍不能不正视把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作为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总战略的 下述弊端: 1给产业结构调整带来了混乱 在我国重化工业尚不具备国际竞争能力的情况下,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中心发展 出口创汇乃是符合实际的选择;其次,由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资本和知识密集程度都 很低,适于乡镇企业发展,所以说乡镇企业是发展外向型经济的主力军也有充分的道 理。然而问题在于,由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不是我国经济发展和参加国际分工

8、的方向, 乡镇企业也不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骨干力量,所以在外向型经济不是做为沿海地区经济 的一部分,而是做为沿海地区经济发展中心和发展方向的情况下,就产生了很大的矛 盾。特别在一些重化工业基础较好的省区、如在辽宁就产生了发展外向型经济以城市 企业为中心还是以乡镇企业为中心,以大中型骨干企业为中心还是以中小企业为中心、 以轻纺工业为中心还是以重化工业为中心的问题。与此同时,由于一些尚处于进口替 代阶段的工业部门也提出了出口导向的发展战略,并从简单的劳动密集型的零部件或 机电产品起步发展了外向型经济,所以不少人就提出沿海地区要以发展外向型经济为 中心来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有人还建议辽宁省重化工业和

9、大中型企业要为轻纺 工业和乡镇企业生产机械设备等。 在我国工业化水平很低的情况下,不是以产业政策为中心而是以外向型经济为中 心来调整产业结构,分散了重化工业以世界先进水平为目标,抓紧进行进口替代的精 力,这不能不给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带来很大的混乱。 2不利于形成“以出养进”的良性循环 总结一些后进国家在赶超过程中的经验,如日本在 50 年代赶超欧美的过程中,南 朝鲜在 70 年代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其外贸出口大都形成了“以出养进”的良性循环。 即通过本国优势产业部门的出口创汇(国家给予必要补贴和优惠) ,为本国劣势产业部 门提供了购买技术专利、机械设备、原材料和关键零部件的资金,然后通过本国劣

10、势 部门实现进口替代,迅速缩小了同先进国家的差距。在这个过程中,轻纺等劳动密集 型产业的出口创汇起到了为重化工业发展做“嫁衣裳”的作用。 就我国的情况而言,在外向型经济成为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方向的情况下,由于这 种经济本身需要获得效益,因而在我国贸易条件不能改善的情况下,它无助于改变我 国外贸出口中所形成的“以进养出”的局面。 “以进养出”局面的形成过程是:由于我 国许多商品高价收购、低价出口,因而外贸部门在出口中出现了亏损;在外贸出口部 门自负盈亏的情况下,为了弥补出口的亏损,便不得不在进口上作文章。这几年来, 我国小汽车、电视机、录相机、电冰箱等耐用消费品的进口屡禁不止,乃因为外贸出 口部门

11、从这些商品的低价进口、高价销售中获得了用以弥补出口亏损的利润。 “以进养出”是外贸出口追求短期效益的表现,违背了后进国家出口主要是为了 创汇的原则,因而是对“以出养进”的反动。它意味着我国是要通过对外贸易买来现 代化,而不是通过对外贸易来推动现代化建设。联想日本和南朝鲜等国在赶超过程中 很少或基本不进口小汽车和家用电器等耐用消费品的成功经验,我们必须对片面发展 外向型经济的战略进行反思。 3不利于正确处理国际分工和国内分工的关系 自国际大循环战略提出后,国内产生了一种由西向东推进的外向型经济构想:即 一些人认为沿海地区实现两头在外、大进大出以后,将不再和内地争夺原材料和市场 了,这给西部和中部

12、地区的发展提供了机会,从而西部地区的产品可以打入中部地区, 中部地区的产品可以打入沿海地区,沿海地区的产品可以打入国际市场。这种用国际 分工代替国内分工的构想意味着要切断内地和沿海之间的分工和交换关系,意味着要 在西部和中部地区重复投资、重新建厂。且不说这种构想能否实现,即使实现了,那 对我国经济发展又有什么好处呢?除必要的结构性调整,如果已由沿海地区,特别是 已由上海、江苏、京津唐和辽宁供应全国的商品,都改为由内地自己生产,那沿海和 全国的经济关系何以维持呢?其中,与全国分工和交换关系受到限制和削弱的上海, 又怎能继续成为全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呢?难道今后全国不再需要有经济中心了吗?可 见,矫枉

13、过正,因要在沿海地区大力发展国际分工而丢掉国内分工,只讲外向,不讲 内向,这是一个很大的误解。 4不利于充分利用国际环境 我国经济发展的国际环境和我国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国际环境是两回事。从目前情 况看,由于和平与发展已成为世界的主题,世界经济联系日趋密切,东西南北的关系 趋于缓和,世界性科技革命、改革浪潮和经济结构调整都在发展,再加上世界经济中3心向太平洋转移,亚太地区的经济发展尤为迅速等等,可以说我国经济发展的国际环 境是空前良好的。然而,从外向型经济发展的角度讲,我国对外贸易的国际环境却相 当严峻。 80 年代以来,世界贸易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但由于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经济在第二次石油

14、冲击后一直低速增长,各国间的贸易收支不均衡和贸易摩擦日趋严 重,因而世界贸易发展极其缓慢。1980-1986 年,世界出口总额只增长了 6.4%,而 50 年代年均增长 8.7%、60 年代年均增长 9.4%、70 年代年均增长 19.3%。因此可说是天地 之差。1987 和 1988 年,世界按美元计算的出口额虽都增长了 10%以上,但扣除美元贬 值因素,实际只增长了 3-4%。由于导致 80 年代前期世界经济低速增长的因素依然存在, 有的还趋于恶化,美国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不仅将继续低速增长,而且随时有 发生新的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可能性,再加上世界性贸易保护主义倾向已经形成,世界 贸易增

15、长的前景并不乐观。 不仅如此,80 年代以来世界贸易还发生了许多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特别是落后的发 展中国家的变化,其主要表现是: 第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出口增长。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减少。1980-1986 年,发 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出口额由 12679 亿美元增加 14713 亿美元,增长了 16.4%;发展中国 家(不包括社会主义国家)的出口额由 5601 亿美元下降为 4431 亿美元,下降了 20.9%。结果,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占世界贸易的比重由 63.3%提高到 69.0%,发展中国 家则由 28.0%下降到 20.8%。 第二,中进国的出口增长,其它发展中国家的出口下降。 1980 年以来

16、,尽管发展中国家的出口下降了,但中进国的出口却明显增加。其中, 亚洲“四小”的增长尤为迅速,分别增长了 0.5-2 倍左右。因此,如果扣除中进国的 增长,其它发展中国家出口下降的幅度就更大了。 第三,工业品出口增加,一次产品出口减少。根据主要出口国的统计,1980-1986 年,工业品出口增加了 30.2%,一次产品出口减少了 19.3%。结果,工业品占出口的比 重由 51.9%提高到 63.5%、一次产品则由 48.1%下降到 36.5%。 第四,初级产品的价格下跌,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恶化。与 70 年代发展中国家 的贸易条件改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贸易条件恶化相比,由于 1987 年一次产品的价 格比 1980 年下降了 34%等原因,所以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不断恶化,而发达资本主 义国家的贸易条件却不断改善了。如以 1980 年的贸易条件为 100,则 1987 年 3 季度发 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恶化为 77,发达资本主义的贸易条件改善为 113。 世界贸易发生了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的变化,既是现行国际经济秩序不合理的产物, 也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使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