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和东亚战略格局的变化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0473657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甲午战争和东亚战略格局的变化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甲午战争和东亚战略格局的变化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甲午战争和东亚战略格局的变化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甲午战争和东亚战略格局的变化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甲午战争和东亚战略格局的变化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甲午战争和东亚战略格局的变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甲午战争和东亚战略格局的变化(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甲午战争和东亚战略格局的变化甲午战争和东亚战略格局的变化摘要:甲午一战清廷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割让台湾,赔偿白银两万万两,实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之始。此战之后,原有的亚洲朝贡体系被打 破,并对我国及东亚格局的影响自 1895 年起延续数十年。本文即通过叙述原有 东亚格局在近代化的大潮下受到冲击,并在甲午一战后最终崩溃的过程来阐明 此战后东亚战略格局对我国的影响。关键词:朝鲜 日本 北洋水师1.半岛问题1.1 东亚朝贡体系及清末属国中国作为古代东亚地区最大的国家,其政治、经济、文化影响力在数百年 间一直持续地向周边国家辐射,以此形成以中国为宗主,以中国周边诸位为藩 属的东亚朝贡体系。在朝

2、贡体系影响下,东亚地区逐渐形成一个以汉字、儒家、 佛教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 朝贡体系发展至明清达到一个高峰。尤其是明朝成祖一朝,由于郑和出使 西洋而使西洋诸国“执圭捧帛而来朝,梯山航海而进贡”,但内向型经济结构和继 之而来的锁国政策最终使之成为历史上的昙花一现。及至清廷问鼎中原,我国 的藩属计有:朝鲜、安南、琉球、南掌、苏禄、缅甸、暹罗、廓尔喀、浩罕、 布鲁特、哈萨克、安集延、马尔噶朗、那木干、塔什干、巴达克山、博罗尔、 坎巨提等。其中中亚各汉国随着沙俄不断向东方扩张而被吞并、征服;南亚诸 国由于喜马拉雅山阻隔,及英国势力在印度的扩张而不再遣使来华;苏禄成为 西班牙殖民地。在此情况下东亚属国的

3、重要性就变得更为重要了。当时中国的 东亚藩属国主要有:琉球、朝鲜、安南三国。 首先说下琉球,琉球自明代开始成为中国藩属,但自 1609 年遭日本九州的 岛津藩入侵以来,国政逐步为日本所控制,只是为了避免中国方面的干涉而维 持着名义上宗藩关系,可谓有名无实。而日本自 1868 年明治维新之后,强行吞 并琉球,废琉球国,置冲绳县,变外务省管辖为内务省管辖,并禁止琉球向清 廷朝贡1。故琉球的属国地位止于 1879 年。 其次是安南。安南自汉唐以降都属于中国领土,明朝初年,为交趾郡,设 交趾布政使司。成祖朝,交趾叛乱,仁宗即位后决定从交趾撤军,自此交趾脱 离中国,为中国藩属,纳贡称臣。但到清末,至 1

4、862 年开始法国势力侵入印支 半岛,并最终在 1885 年的中法新约中确认越南为法国保护国,中国势力自 此退出越南。 因此自 1885 年以后中国实质上的藩属国仅剩下了朝鲜。1.2 朝鲜19 世纪末的最后二十年,朝鲜一直是国际斗争中的一个热点。2当时朝鲜 国国君为高宗李熙,但由于高宗天性软弱,且缺少政治头脑,所以国政一听生 父兴宣大院君李昰应决策。而此时高宗正室闵妃政治天赋极高,性格坚毅,手 段高强,于是不免影响其政局。大院君自然不能容忍后宫干政,可韩王到了亲 政之年,大院君也不得不“大政奉还”。在此期间中朝间的宗藩纽带出现了问 题。 于此同时,日本也开始觊觎中国在朝鲜的地位。柳元前光在 1

5、870 年 7 月曾 说:“朝鲜实为保全皇国之基础,成为今后经略万国之基石,倘被他人占先, 国事休矣”可以说是代表了当时相当多的日本人见解。同时清政府基于对自身 的考虑,希望将外部势力引入朝鲜,使多方平衡,以维持宗藩关系的稳定,如 将美国势力引入朝鲜,两者之间签订通商条约。31.21 壬午军乱 1882 年 7 月 23 日,汉城驻军因俸米事件发生兵变,根据传言断定是朝中 的闵氏重臣贪污克扣军粮,遂暴动队伍冲入王宫,杀死闵氏集团大臣,并袭击 日本公使馆,杀害 8 名日本人。大院君被暴动群众迎入宫中,掌握政权。闵妃 在乱兵入宫时,化装成宫女逃往忠州,与朝鲜派在中国的使节金允植联系,敦 请清政府出

6、兵,这一事件,史称“壬午兵变”。4 兵变发生后,代理直隶总督张树声遣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率领“超勇” “扬威”两舰携淮军吴长庆部鼓轮东行,在日军之前到达王京(汉城)控制局 势,并诱捕大院君,送至中国软禁。5日本公使在局势被清军控制的情况下, 抓住使馆被毁,8 名日本人被杀,迫使朝鲜政府签订日韩济物浦条约其中 规定日本可以派驻军队担任使馆警备。该事件中国海陆大军云集仁川、汉城, 在取得战略主动的情况下,居然默认日本前所未有地取得了原来只有宗主国大 清才拥有的驻兵权,为后来的中日冲突埋下祸根,不能不说是外交上的一大失 败。1.2.2 甲申政变 壬午军乱因中方反应迅速,军力强大而不能酿成大祸。但在大院

7、君被拘捕 后,保守势力受到打击,日本支持的开化党的活动日趋活跃,时值中法开战, 日本决定伺机起事。 1884 年,朝鲜邮政署落成,朝鲜政要及各国公使参加,日本政府策动开化 党发动反清政变,击杀数名亲华大臣,并挟持韩王召住韩日军进宫护卫。清军 闻讯后在清军提督吴兆有和袁世凯的带领下果断带兵沙伐,攻入皇宫救出韩王。 清廷也在此时电令南下援台的“超勇”“扬威”二舰停止南下,立即北上。中 方的迅速反应,在此即使克制了动乱的扩大。此后中日在天津签订天津条约 其中的第三条“将来朝鲜国若有变乱重大事件,中日两国或一国要派兵,应先 互行文知照,及其事定,仍即撤回,不再留防”最终为甲午一战日本出兵埋下 祸根。2

8、.北洋水师2.1 北洋水师成军中国近代的每一次入侵,没有一次不是来自海上。来自海上的威胁一直是 清末中国统治者的心腹之患,但是由于中国深厚的陆权传统,以及对近海海军 的缺乏了解,在很长一段时间里 18000 公里的海岸线一直处于有海无防的境地。 直到时间进入 1874 年,日本借口琉球船民被台湾原住民所杀,派军进犯台湾。 虽然此事后来经中日双方协商,日军撤回,但此事对清廷的震撼巨大,一个蕞 尔小邦、弹丸之国,在有了几艘铁甲舰后竟然就敢侵犯天朝上国。 因此此事件引发了一场在历史上十分重要的“海防大筹议”。讨论的结果 “海防论”战胜了“塞防论”,由此我国开始建立近代化的海军舰队。 此后数年间,我国

9、从海外订购了一批近代化军舰,至 1888 年 12 月 17 日, 在旌旗飘扬的刘公岛上,清廷正式宣告北洋水师成立,同日由刘步蟾等将领参 与制定的北洋水师章程也由清廷颁布施行。6中国人再次拥有了一支称为 第一的海军。 在 1888 年北洋水师成军至 1894 年,中日双方舰队实力处于一种此消彼长 的态势。1888 年,北洋水师计有在编军舰 25 艘,主力是“定远”“镇远”号 铁甲舰;“致远”“靖远”“经远”“来远”“济远”“超勇”“扬威”号巡 洋舰7,其余为守口用的蚊炮船,及鱼雷艇,练习舰,运输舰等,实力为亚洲 第一,世界第四之海军。但是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此一阵容至 1894 年并无变 化。

10、反观日本海军进过 7 次海军扩张案,其舰队无论航速、吨位、速射炮数量 至 1894 年总体实力已经超过中国。2.2 黄海大东沟之战1894 年 2 月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朝鲜政府军溃败请求清廷出兵,日军援 引天津条约第三条也同时出兵。同年 7 月 25 日袭击驻牙山清军营地,同日 爆发丰岛海战,中国海军高升号被击沉。8 月 1 日中日政府同时宣战。甲午战 争正式爆发。 9 月 16 日中午,北洋水师护送陆军抵达大东沟。次日返航时发现日军舰队。 水师提督丁汝昌命令升火准备战斗。北洋水师以夹缝雁型阵接敌,跟随“定远” 舰参加了海战的英籍洋员戴乐尔(William Ferdinand Tyler),

11、在其回忆录中 也有关于阵型的内容。“The signal was for Line Abreast with leaders in the middle instead of Line Ahead of Sections,as had been decided by the Admiral in consultation with his captains.” 8。该阵型为利萨海战 后的经典海战阵型,利萨海战中奥地利舰队司令特盖特霍夫正是以此阵型击败 意大利舰队。9此外对于该阵型镇远号的美籍洋员马吉芬也有回忆。10 日本联合舰队分为本队和第一游击队两个前后相接的纵队。构成第一游击 队的 4 艘

12、巡洋舰分别为“吉野”、“秋津洲” “高千穗” “浪速”。本队为 “严岛”“松岛”“桥立”“千代田”“比睿”“扶桑”6 舰。第一游击舰队 航速较高,利用其速度优势迂回至北洋水师右翼,本队则航速较慢但装甲火力 由于第一游击舰队。伊东右亨充分利用舰队航速的优势,布成这一阵型无疑是 非常高明的。 中午 12 时 50 分北洋水师旗舰“定远”主炮开火,揭开海战序幕。11 但开战不久提督丁汝昌即受伤无法指挥,通说为定远首发震坏飞桥,姜鸣先生在龙旗飘扬的舰队一书中也引用此说,但也有说法,定远舰飞桥与司 令塔连为一体,若炮击震坏说明主体结构已经完全朽坏,且海战后丁汝昌电告 李鸿章的电文中看到丁当日所受主要为烧

13、伤,故飞桥震塌导致提督受伤一说暂 时存疑。12 不过,无论丁提督是如何受伤,其无法指挥战斗直接导致刚开战不久北洋 水师便落入群龙无首额境地却是不争的事实。 随后中国舰队楔入日舰本队与第一游击舰队之间,集中攻击其本队,击伤 “松岛”“比睿”二舰,日军第一游击舰队则攻击北洋水师右翼的“超勇” “扬威”二舰,“超勇”沉没,“扬威”重伤搁浅。日舰继续发挥速度优势, 中方则处于内线防守,并始终受到弹药不足的困扰。此时,北洋水师航速最高 的“致远”号巡洋舰已受重伤,管带邓世昌欲撞沉日舰“吉野”,后被日舰火 炮击中(旧说“鱼雷击中”)沉没。与此对应的是“济远”号管带方伯谦临阵 脱逃并撞沉扬威13,这一行为也

14、被“广甲”仿效。北洋水师一下损失四艘军舰, 虽有“平远”“广丙”加入,实力也大受损伤,但大部分官兵仍酣战不退。激 战五小时,北洋水师沉 5 舰,日军重伤 5 舰,无一舰沉没,16是役北洋水师战 败。 对于战败原因众说纷纭,不一而足。我认为,战争的胜负是由多方面决定 的,并不是某一个单纯的角度去解释所能解释的了。黄海一战失利,既有装备 方面炮慢船缓、弹药不足、缺乏指挥,也有战术思想落后、应战准备不足的问 题,这自然也涉及到国家的当政者。在此本文非论述该主题,因此也不再赘述。此战失败,直接导致黄海制海权沦入敌手,日军可自由往朝鲜运送陆军部 队,甚至在辽东半岛登录,直接攻取北洋水师基地旅顺,因此此战

15、失败是甲午 战败的主要因素。3.东亚战略格局的变化首先对中国而言,最大的影响,是曾经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秩序的彻底破 产,自法国和日本将越南和琉球从中国的藩属国中分离出去之后,朝鲜是中国 维持该体系的最后一块阵地,是中国作为一个亚洲“大国”,可以发挥国际影 响力的重要标志。而甲午战后,这最后一块阵地也被攻破,中国亚洲的一流国 家,改革的领袖的地位彻底让与日本,甚至此后数十年间进入一种“万劫不复” 的境地。自此展现在世人面前的,是一个内外交困,疲敝不看的中国,和一个 中兴自强,领导者亚洲并逐渐步入列强行列的日本。即梁启超先生所说的“老 大帝国”和“少年之国”。 此外由于甲午战败,割地赔款,丧权辱国

16、,并引来各列强进一步地侵略, 各国均在之后数年在中国划定势力范围,要求清政府予以承认。马关条约 要求的两万万两赔款及三千万两“赎辽费”,清廷财政无力支付,所以不得不 向列强借款,各国则藉此更进一步夺取中国的陆权、矿权等各种权利。当是时, 帝俄势力范围为东北、蒙疆、新疆;法国影响着滇、桂两省;日本占据台湾, 势力达至福建;德国占据青岛,势力范围扩大到山东、直隶;英国势力范围更 是北至威海卫,南至香港、广东,对内则是整个长江中下游地区,导致中国时 刻有被瓜分的危机。 对于日本而言,则一举从东亚的二流国家,蕞尔小邦,一跃而成为能够与诸国平起平坐的新兴列强,自此日本在亚洲的地位越发被欧洲国家所重视。此 战之后的日本,受到战争胜利的鼓舞,开始与列强一样醉心于亚洲大陆的扩张, 尤其是在中国、朝鲜扩展其势力范围。在朝鲜,中国势力退出后,地位被帝俄 取代,中日矛盾被日俄矛盾代替,日本开始以沙俄为假想敌,利用中国的赔款 继续发展陆海军力。可是说日俄战争中日本的胜利,我们的两万万两白银“功 不可没”。 因此,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