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痴迷、依赖和上瘾脑机制的探究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0472672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49.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痴迷、依赖和上瘾脑机制的探究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对痴迷、依赖和上瘾脑机制的探究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对痴迷、依赖和上瘾脑机制的探究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对痴迷、依赖和上瘾脑机制的探究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对痴迷、依赖和上瘾脑机制的探究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对痴迷、依赖和上瘾脑机制的探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痴迷、依赖和上瘾脑机制的探究(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转载对痴迷、依赖和上瘾脑机制的探究(一)(2011-12-11 12:14:20)转 载标签: 转载原文地址:原文地址:对痴迷、依赖和上瘾脑机制的探究(一)作者:作者:jlbs 刘炳云 从大脑的工作原理,人的高级神经活动(就是心理活动,包括选择性注意)在同 一时间内所同时具有的兴奋与抑制的这种功能活动特性的角度,来解读痴迷、依赖和上瘾.为什么说除了强度、指向(就是文字表达、语言环境、褒义、贬义、是否 符合外在的社会要求)、持续性和持久性等方面的差异外,一个人对某种事物、 活动或者信息刺激的痴迷、依赖和上瘾与那种驱使、推动着一个人主动积极地 去从事某种活动(包括探索、工作或是学习)的内在动力源(

2、就是肯定与否定、 趋向与回避、好而趋之、恶而避之的这种决定着一个人对周围事物的选择性态 度、行为方式和行为活动积极性的需要、兴趣、动机、理想、信念、愿望和价 值观等个性心理倾向,其中包括它的强度、指向、持续性和持久性)的内在机 制(就是大脑的工作机制),是极其相似乃至完全相同的?或者说,一个人对某种事物、活动或者信息刺激的痴迷、依赖和上瘾之所 以至今都是一个无法破解的谜题而究其原因的话,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能够 驱使、推动一个人主动积极地去从事某种活动的内在动力源(就是肯定与否定、 趋向与回避、好而趋之、恶而避之的这种决定着一个人对周围事物的选择性态 度、行为方式和行为活动积极性的个性心理倾向

3、)的大脑工作机制,迄今为止 仍然是一个无法破解之谜题的缘故或结果。具体来讲就是,人们忽视了如果与某种事物、活动或者信息刺激有关的信息 记忆或是感觉记忆被强化到一定的程度,而在一个人的大脑中一直处于绝对的 优势,始终或经常处于被提取、被运用的优势状态,从而使存储中有关事物的 信息因此就可以较频繁或经常性的自觉不自觉地冒出来而萦绕或是浮现在个体 的脑海(个体的思维、意识、知觉、短期或是工作记忆)之中,而在当前、通 常情况下、一定乃至绝大多数的时间里,促使其不断、反复、情不自禁或不由 自主地去想、去琢磨有关的事物、所遇到的与其有关的各种问题,进而始终或 经常支配、调节并占用、占据着其头脑的思维意识空

4、间或认知(注意)资源, 进而也就支配、控制着其大脑,支配、调节着他的心理与行为,从而也就决定 了个体对周围事物的选择性态度、行为方式和行为活动的积极性的话,也就意 味着其大脑对存储、承载着无关尤其是相对较弱记忆的神经元的兴奋冲动已形 成或者很容易形成有效的抑制性作用,而使个体在当前、通常情况下、一定乃 至绝大多数的时间里,对环境或是现实当中无关尤其是相对较弱、不具备生动 形象等特性的事物、活动或者信息刺激已产生或者很容易产生较强的回避乃至 拒绝接受的抑制性反应,使个体往往只对环境或是现实当中与其大脑较频繁的 启动或是读取记忆(就是心理活动的具体内容)不仅有关、相联系而且是相符 合、相一致的事物

5、、活动或者信息刺激,抱有积极的态度和浓厚乃至强烈的兴 趣并且全身心的投入,而对无关的其他事物、活动或者信息刺激根本就漠不关 心、不感兴趣,而既没有心思和心情去想,更没有心思和精力去做的这种心理 活动的状态及其过程的存在的缘故或结果。戴维原本是一个快乐的正常孩子,在英国一个海边小城长大。到 18 岁的时 候,他变得可怜、孤僻和反叛。他逃学,容易被激怒,而且偷家人和朋友的东 西。他追求刺激,这占据了他整个生活。他失眠,有焦虑症,得不到想要的东 西的时候会变得凶暴。他的父母以及收集过他病史的英国诺丁汉特伦特大学的 心理医生马克格里菲思都确定他是个瘾君子。“瘾君子”这个词通常让人想到吸毒者或是酗酒者,

6、但是戴维不是对任何的 化学物质“上瘾”,而是对吃角子老虎机这种全年、全天候自由开放、貌似最 无害的赌博游戏“上瘾”。戴维的问题跟海洛因的吸食者一样严重么?把这种行为跟吸毒相提并论是 否明智呢?“上瘾”这个词现在已经常用来形容巧克力上瘾、工作狂和花太多 时间玩最新的电脑游戏的青少年。格里菲思说:“我们不能仅仅用过度来 界定这种行为。”但是 20 年的研究使他相信,过度的行为会越界,而且会“上 瘾”,像身体对毒品的依赖一样。持这种观点的不止他一人。多项针对大脑和行为的研究支持这种观点:一 个赌徒和一个吸毒者头脑中发生的状况在生理上没有多大差别。越来越多的研 究者相信,所有的上瘾背后都经历着相似的过

7、程,无论是行为方面的上瘾还是 针对某种化学物质的上瘾,无论是赌博还是购物、电脑游戏、恋爱、工作、健 身、色情文学、饮食或是性。在德国柏林沙里泰医科大学主持一个治疗行为上 瘾的临床和研究实验室的萨比娜格鲁塞尔西诺波利说:“这些行为间有很 多共性,上瘾其实都一样。”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项研究激励着研究者重新界定上瘾的模式和定义, 帮助他们搞清楚上瘾究竟意味着什么无论这些行为是不是真的“上瘾”, 找到应对这些行为的方法已经迫在眉睫。格鲁塞尔西诺波利说,越来越多的 人开始去诊所寻求帮助,来控制自己在购物、性或赌博方面的需求,因为这些 行为正在毁灭他们的生活。关于行为上瘾是否是真正的上瘾的争论并非新近出

8、现的。1975 年,心理学 家斯坦顿皮尔就写了一本叫做爱情与上瘾的书。书中认为,所有的吸毒 和非吸毒经历,包括爱情,都可以用上瘾来描述。他说,从前这只是一个用来 形容滥用海洛因的词。但是,看看失恋跟戒毒多么相似:我们什么事都不能想, 起不来床,又哭又闹,身心俱疲。他说:“真的没有办法来区分赌博、爱情或 是吸毒这些行为。”人人都以为自己知道“上瘾”这个词意味着什么,但令人吃惊的是,目前 对于怎样定义物质上瘾尚无定论,更不用说行为上瘾了。但是,许多研究者现 在支持一种对“上瘾”更宽泛的定义,该定义将行为上瘾包括在内。格里菲思 正为将极端着迷的行为归为上瘾做出努力。在过去的 20 年中,他一直研究病

9、态 赌博者和有其他行为问题的人,这项工作使他对上瘾有了一个新的定义。他说,可卡因、海洛因、酒精和尼古丁上瘾这些行为存在的共性描绘了所 有上瘾行为的特征,这些特征也同样适用于许多过度行为。他说,特征之一就 是上瘾完全控制了人们的生活,使他们对某种习惯充满渴望,全身心投入。这 一点也适用于物质上瘾以外的行为。格鲁塞尔西诺波利说:“如果一个人对 某种行为上瘾,他们必须先于其它行为实施这种行为:先于吃饭、喝水和睡觉。 他们这样做不是因为他们喜欢,而是因为欲罢不能。”行为上瘾和化学物质上瘾的相似性也在大脑研究中获得了证据。上瘾专家 埃里克内斯特勒说,毒品上瘾和“自然”上瘾似乎在大脑里有共享路径。他 说:

10、“以性上瘾者或病态赌博为例:他们的大脑都表现出不正常的回应跟 毒品上瘾的反应一样。”英国伯明翰大学的吉姆奥克斯福德说,对于行为上瘾的关注突出了一点, 那就是我们都有成为吸毒者的可能。他是一位向英国科学与技术办公室提交的 关于行为上瘾的报告的作者。他说,只要影响适当、时机恰当,其他因素具备, 我们中的每一个人都可能成为行为上瘾者。但是诱因有多种:个性、遗传因素 等等并不简单。很多人会上瘾,而其他人则能安享这些行为而没有任何病 态的后果,对于这一点的原因尚不明确。美国狂热的作者彼得怀不罗是洛杉矶加州大学神经系统科学和人类 行为学院的院长,他赞同当前正在变化的环境会导致行为上瘾大规模流行。他 说:“

11、我们已经创造出难以置信的新环境,充满各种各样的好机会,但是我们 的回报体系的发展却远远不够。”他认为,在物质极端丰富的状态下,唯一能 够阻止我们的是自我约束。(楷体部分摘自参考消息 2006 年 10 月 17 日科学技术版转载的【英国新科学家周刊文章】题:就是不够)。在心理学中,个性倾向性是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动力系统,是个性结构中最 活跃的因素。它决定着人对周围世界认识和态度的选择、趋向、以及个人行为 的积极性。主要包括需要、兴趣、动机和价值观等。而心理学中的兴趣是指人们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 以认识或探索外界的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们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重要动机。 人们对感兴

12、趣的东西会表现出巨大的积极性,并且产生某种肯定的情绪体验。动机是直接推动有机体活动以满足某种需要的内部状态,是行为的直接原 因和内部动力。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当某种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时, 它就会推动人们寻找满足需要的对象,这个对象就是目标,目标引导个体行为 的方向,并且提供原动力。个体对目标的认识,由外部的诱因变成内部的需要, 成为行为的动力。动机虽然不能直接被观察到,但可以通过任务选择判断个体 行为动机的方向、对象或目标;可以通过努力程度和坚持性判断个体动机强度 的大小。有机体的各种行为和活动都是由动机引起的。需要是个体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个体行为动力的重要源泉。人们日益发展 的各种需要

13、是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人们对事物评价的内在因 素。需要一旦被意识到,就形成一种寻求满足的力量,驱使人朝着一定的对象 活动,以满足这种需要。一般来说,需要的强度越大,活动积极性越高;反之 越低。(楷体部分摘自医用普通心理学全国医学院校心理学专业教材 2003 年 9 月第 1 版第 209-215 页)。而同样的事物之所以能引起某些人的注意,却不会引起另一些人的注意, 是因为需要、兴趣、动机和价值观等个性心理倾向在注意中起重要作用,它决 定着一个人注意的方向。凡是能够满足人的需要和引起人的兴趣的事物都会使 人产生期待的心情和积极的态度,从而引起注意。1而人们在需要、兴趣、动 机和价

14、值观等方面的不同,通常就决定了他们在与周围事物的相互作用中会选 择与舍弃什么、看重与轻视什么、趋向与回避什么、接受与拒绝什么等,从而 导致了人们对待事物的态度和行为积极性方面的差异。2(楷体 1、2 分别摘自医用普通心理学2003 年 9 月第 1 版第 80-81;4 页)。在心理学中,人根据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先在头脑中确定行动的目的,然 后根据这个目的来支配自己的行动,并力求实现此目的的心理活动就是意志。 而意志行动作为具有自觉目的的行动,有两方面的意义。它既发动和维持符合 目的的行动,又制止不符合目的的行动。1创造性思维的成功离不开创造意志 的调节。创造意志的调节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发动

15、,即推动创造者为达到 既定的创造目标而采取行动;制止,即抑制创造者产生与预定的创造目标相 矛盾的愿望或行动。二者的统一保证了思维的方向不会离开既定的创造目标。2意志就表现在克服内心冲突、干扰及外部的各种障碍上。必须克服原有的知识经验及内心冲突对执行决定所产生的干扰。3(楷体 1、2、3 分别摘自医用普通心理学2003年 9 月第 1 版第 187;138;198 页)。好而趋之,恶而避之。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在别人说些自己不感兴趣的话题时,我们会想别的东西而听不见他人的言语。1当人们专注于一件事情时,通常会对其他事情视而不见。在同一时间内可以进入意识的信息量是有限的,

16、意识很难在同一时间内容纳过多的东西。2(楷体1、2 分别摘自医用普通心理学2003 年 9 月第 1 版第 96;92 页).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征。注意的指向性是指心理活动有选 择地反映一定的对象,而离开其余的对象。注意的集中性是指心理活动停留在 被选择对象上的强度和紧张度,它使心理活动离开一切无关的事物,并且抑制 多余的活动。注意的指向性和集中性表明注意具有方向和强度的特征。指向性 不同,心理活动的方向不同,人从外界所接受的信息也不同;而人在高度集中 注意时,注意指向的范围也就缩小了。这时候,他会对自己周围的事物“视而 不见,听而不闻”。(本段落内容摘自医用普通心理学2003 年 9 月第 1 版第 75 页)。注意的基本功能就是对信息进行选择。但注意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是 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一个人心理活动的强度越大,紧张度越高, 注意也就越集中。(楷体部分摘自医用普通心理学2003 年 9 月第 1 版第 75-76 页)。而注意越集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