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郎口之变——解析杜郎口中学课堂教学改革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40444081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2.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杜郎口之变——解析杜郎口中学课堂教学改革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杜郎口之变——解析杜郎口中学课堂教学改革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杜郎口之变——解析杜郎口中学课堂教学改革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杜郎口之变——解析杜郎口中学课堂教学改革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杜郎口之变——解析杜郎口中学课堂教学改革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杜郎口之变——解析杜郎口中学课堂教学改革》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杜郎口之变——解析杜郎口中学课堂教学改革(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杜郎口之变解析杜郎口中学课堂教学改革“杜郎口中学课堂的变化,绝不仅仅是课堂的变化,实际上是传统的教学系统向新的教学系统的变化。这样的变化是在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这样的理念引导下的变化,是深刻的而不是表面的。 ”现在,中国的基础教育界没有人不知道杜郎口中学的存在。从 1997 年因教育教学“双差”而面临撤并,到现在成为全国中小学校争相参观与学习的典型,是课堂教学改革让这所学校从低谷升到了山巅。1997 年 4 月,崔其升受命于“危难”之时,通过一系列管理措施使学校“由乱到治” 。1999 年起,他们又开始思索学校的改革与发展,决定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探索。到 2003 年,成效初步显现,学校从全县

2、中考垫底校一跃成为第二名。同年 10 月,全县教学工作会议在杜郎口中学召开。2004 年 11 月,聊城市初中教学工作会议在杜郎口中学召开。2005 年 11 月,山东省又在该校召开了初中教学改革工作现场会。短短 6 年时间,这所地处山东省西北部的普通农村中学成了全省课堂教学改革的先锋。其后,杜郎口中学的名声不胫而走,全国各地学习、参观、取经的人们纷至沓来,甚至成了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不小的力量。杜郎口中学成了人们学习的对象,也成了议论甚至非议的对象。现在的杜郎口中学,每天仍然呈现着同样的风景:前来参观学习的人络绎不绝,跟班短期学习的人也有不少。那里的课堂已不再是安静的课堂,学生与教师已经习惯了每

3、天在无数参观者的关注下上课。杜郎口的课堂教学对全国的课堂教学改革产生了积极影响。许多地区、学校甚至几赴杜郎口,学习、研究以后结合自己的实际,走出了课堂教学改革的新路。可以说,杜郎口中学成了新课程以来引领课堂教学改革的星星之火。那么,在人来人往的参观者与学习者的眼中,除了所见的各种现象外,还能看到什么呢?在各种各样的改革办法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样的规律与法则?我们可以这样解读,杜郎口中学的变化,绝不仅仅是课堂的变化,实际上是传统的教学系统向新的教学系统的变化。这样的变化是在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这样的理念引导下的变化,是深刻的而不是表面的。杜郎口的课堂教学改革与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理念基本

4、一致,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这样的改革探索就更加具有了现实性与典型性。理念之变从学生被动听到把课堂还给学生杜郎口中学教学改革的动因,很具有“穷则思变”的典型性。改革的基点是多年教育教学的“双差”校、问题校,面临被撤并的命运。除了用行政管理的手段治理学校的乱象之外,学校靠什么发展?影响学校发展的因素又在哪里?从一所学校的副校长到杜郎口中学的校长,崔其升思考的角度与高度有了变化。多年的教育教学与管理经验,让他对学校的发展有了一些思路。然而,面对当时的杜郎口中学,学校的发展该从哪里做起?崔其升首先从对学生学习状况的考查开始思考:“三个年级每班有一半的学生跟不上教学进度,教师一味地讲,学生被动地接受,这就

5、是当时的状况。 ”当时还有许多学生辍学,不是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是因为课堂太让人痛苦,听不懂、学不会,以致厌学而辍学。到课堂上去,学生上课不爱听睡觉者有之,不屑于教师的喋喋不休者有之。有一个学生曾说:“我上去讲都比他讲得好。 ”这让崔其升想起了自己小学时的一次经历。那时他数学不好,一位教师为了鼓励他学好数学,曾让他自己备课给全班同学上了一节课。就是那次讲课的经历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从此他改变了对数学课的态度。在师资队伍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崔其升在心中认定,课堂上让教师少讲一些,学生多说一些,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应该是一个好办法。从课堂突围,把课堂的话语权还给学生,改变课堂教学,应是改变学校

6、的关键。应该说,这样的认识是朴素的,来自于他本人多年来教育教学及管理的实践。那时的崔其升已经从各种渠道接触到了“成功学” 、 “目标教学” 、 “合作学习”等一些现代教育教学理论,那种朴素的感知与这些现代理论形成了深深的一致性: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策划者、组织者、合作者,学生是整个学习过程的主角,学会学习比掌握知识更重要。把课堂的话语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不容易,阻力首先来自于教师的传统观念讲那么多学生还学不好,让学生自主学习,那不是胡闹吗?为了推动还话语权给学生的课堂成为现实,学校曾规定了一节课的时间分配,即“10+35” ,教师在一节课上的讲授时间不超过 10

7、分钟,学生活动和参与的时间为 35 分钟;还曾经推行过“0+45”的极端办法。这也是曾被许多人诟病的一个办法,一堂课被硬性规定为学生占多少时间,教师占多少时间,听起来有点无厘头,但在当时的杜郎口中学却是起到了推动改革的作用。把话语权还给学生,只是理念变化的第一步。直接的变化就是课堂活起来了,学生动起来了。然而,活起来以后,如何处理活与实的关系;动起来以后,如何处理动与静的关系;如何关注到学生在课堂上的生存状态;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知识、发展能力。除了话语权,学校还要让学生深度参与,在课堂上说、评、议、演、写,进而了让学生感受学习之乐趣、成长之幸福、生命之意义的要求,使学生知能并进、身心健康、

8、勇敢有为,更加关注学生的生存状态、自由人格、理想追求及终身发展,最后凝练出了“以人为本,关注生命”的课堂教学新理念,这样的理念把对课堂教学的认识又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评价之变从评价教到评价学来引导教课堂教学要转变,评价就必须有相应的改变。在杜郎口中学,从课堂教学改革之初,便以评价的变化来引导整个课堂教学改革的进程,并且随着改革的深化,每一个阶段都了不同的评价标准。改革之初,为了实现还话语权于学生、让学生成为主角的课堂教学,学校了一个新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这个标准一共有三条四方面的要求:一是对课堂气氛的要求:教师微笑授课,学生积极主动,情绪高涨,勇于自我表现。二是对活动形式的要求:形式多样,情趣

9、浓厚,寓教于乐,能使学生动脑、动手、动耳、动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三是对学生活动量的要求:学生活动 35 分钟以上为优,30 分钟以上为良,29 分钟以下为一般。四是对教师备课的要求:杜绝抄袭教学参考及现成的教案,主要把上课的措施显现出来,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活动形式多样。学校还用简明的 16 个字来要求课堂,即生龙活虎、欢呼雀跃,争抢问答,喜笑颜开。这个看似简单的标准却体现了评价观念的转向与变化。过去,教学评价主要评的是教师教得怎么样,而这个评价标准的显着特点却是要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及活动情况,背后隐含了对教师教学的新要求与新挑战。2002 年 9 月,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发展,

10、学校又进一步深化了课堂的评价标准,对学生的活动和参与了更为具体的评价要求。一是师生必须用普通话。二是课堂气氛要求和谐、民主,学生敢问、敢说、敢爬黑板、敢下桌讨论,形成一种积极主动、争先恐后的氛围,学生读、说、议、评、写贯穿始终。三是不集体、集中背答案、做练习题。课堂要拓展、挖掘、提高,重视培养能力。四是学生活动人次多,密度大,人人有份,课堂效率高,效果好,达标率高。这个评价标准对学生的活动形式、参与方式、参与广度与课堂效果了细化的要求。可以看出,学校对课堂教学在深度上有了更进一步的思考。现在,杜郎口中学的课堂评价标准与前两个标准相比又有了新变化,标准已经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一是精气神的要求:师

11、生精力充沛,精神饱满,耳聪目亮,朝气蓬勃,激情高涨,渴求强烈。师生、生生意相通、心相融,心领神会。举止文雅高尚,幸福快乐。二是导学探究的要求:课堂学习体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交流。教师的导为学生的学服务,教师立足于引导,引导学生活学;着力于疏导,变难为易,删繁就简;着眼于诱导,激活思维,乐学善学。拓展,宽而阔,挖掘,透而深。努力探索,积极研究,善于发现和总结规律,运用所学解决问题。三是展示汇报的要求:乐于把自己的学习成果汇报展示给大家。展示过程流畅,环节衔接自然。表达发自肺腑,声情并茂,思路清晰,表演是对文本和作者对话的演绎,高雅生动,惟妙惟肖,激励人。操作则科学规范,呈现科学规律,启迪人。尊重欣

12、赏别人的精彩。善于质疑,思维碰撞中提升。委婉点评别人的不足,加以戒勉。五是创造应用的要求:人人有所生成,感则激动人心,悟则大彻大悟,明理悟道。解证则思路清晰,有理有据。写则胸有成竹,一气呵成,思维发散,观点鲜明,见解独特,敢于发明创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能用学到的方法、技巧、规律,解释、解决社会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六是参与要求:全员发展,人人参与,个个展示。培养优秀,同时保证最后一名学生达到基本目标,下要保底。发掘所有学生的潜能,每一名学生得到与其潜能相一致的发展。七是效率要求:实而不虚,通过努力学习,积极思考,探究交流,每个学生真正理解、把握、体会、感悟、应用所学内容,达成学习目标。低耗高

13、效,学生用最短的时间,投入最少的精力,习得更多的知识,形成更高的能力,增长更多的智慧。这个看起来有点大而全的评价标准与改革之初的把话语权还给学生,把时间、空间还给学生的评价相比,显然对学生的学了更高标准的要求,更加关注师生的生命状态,更加关注课堂教学的实效。简单地说,评价更加关注学生的参与度、深刻性与精彩性。这样的标准,看起来是对学生的评价,实际上是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要求与评价,将以人为本、关注生命与追求高效的课堂有机联结在了一起。结构之变为学生参与课堂提供时间与空间始于理念,从还学生话语权开始的课堂教学改革,在不断研讨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以往的复习旧课、引入新课、教授新课、练习巩固、课后作业的

14、课堂结构模式已经不适应新的课堂理念的要求。比如,在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以后,学生对这样的课堂却有些无所适从。让学生说话,为什么学生反而无话可说、 “启而不发” 、“导而不行”呢?通过座谈、听课等,崔其升又发现,不是学生不愿意在课堂上发言,而是他们确实没什么可说的,也不知道说什么。针对这个问题,学校就如何才能让学生有话可说开始研究。其实原因也很好找,就是学生在上课之前没有很好地准备,所以没话可说。应该给学生充分的预习时间,然后学生在课堂上才会有的可说,说得有质量。让学生预习在先,展示在后,就这样,学校又开始了课型及课堂结构模式的研究与探索。以预习课为基础,展示紧随其后,但是光有预习与展示还不够,还

15、要检测学生学习的效果到底怎么样。这样,一个新的课堂结构模型诞生了,预习展示反馈三个环节,就像是课堂教学的三个板块。这三个板块视教学内容可以独立成为三种课型,即预习课、展示课和反馈课,同时也可以作为一节课上的三个教学环节。每一个模块的功能是不一样的,在这里预习是基础,展示是提升,反馈则是对目标达成的检测。基本的结构明确以后,又对每一个结构进行了流程细化。尤其是作为这个结构中核心部分的展示课,又被细化为六个环节:即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现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评。这个模式曾被山东省教科所的专家们总结为“三三六”课堂模式。第一个“三”是指这种课堂的特点,也就是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立体式

16、的含义是指教学目标不单指知识,而且关注到三维、任务分配到小组、从不同角度关注,大容量是指课堂内容不光是课本上的知识,而且通过学生的参与与生成,拓展了教材内容,并且不仅是问答,学生的展示形式多样而个性。第二个“三”即预习、展示与反馈三个模块。 “六”是指展示课或展示环节的 6 个步骤。这个结构突出了学生的参与,预习的主体是学生,在这样的课堂或环节之中,学生无疑是主角,展示课更是学生展现自己所学、所思、所惑的空间,反馈环节也突出体现了学生所学的情况。这样的课堂结构让学生有了参与课堂的基础,有了参与课堂的机会,有了参与课堂的动力,课堂结构的改变为学生成为主角的课堂提供了时间与空间。环境之变促使教师转变角色形成新型师生关系杜郎口中学的教室有两个显着特点,一是没有教师的讲台和讲桌。二是黑板多,三面墙上全是黑板,有的还在门外的走廊上也设了黑板。没有了讲台与讲桌,教师不能再高高在上,让教师走入学生中间,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组织者与引导者;没有了讲台与讲桌,预示着教师已不是喋喋不休地讲授。三面都是黑板,使教室从一个面向变为多个面向,而且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