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流域产业结构与水环境污染关系初探

上传人:洪易 文档编号:40387177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太湖流域产业结构与水环境污染关系初探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太湖流域产业结构与水环境污染关系初探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太湖流域产业结构与水环境污染关系初探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太湖流域产业结构与水环境污染关系初探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太湖流域产业结构与水环境污染关系初探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太湖流域产业结构与水环境污染关系初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太湖流域产业结构与水环境污染关系初探(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太湖流域产业结构与水环境污染关系初探太湖流域产业结构与水环境污染关系初探摘要:太湖流域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所面临的环境与发展问题深刻而复杂,水环境问题更是关系到太湖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关键。本文从太湖流域水质变迁和产业结构演化的历史趋势分析着手,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对应关系,并进行了产业结构调整对太湖流域污染减排的影响分析,为从根本上解决太湖流域水环境污染问题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关键词:太湖流域 产业结构 水环境污染太湖古称震泽,起源于浙江天目山的苕溪和苏南茅山的荆溪,是我国第五大淡水湖泊,面积约 2427 平方公里。以太湖为中心的太湖流域,面积为 36895 平方公里,分属苏、浙、沪两

2、省一市,位于江苏省境内的主要有苏州、无锡、常州等 3 座大城市。太湖流域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近年来社会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区域经济的总体水平逐年提高。太湖流域地区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问的矛盾也进一步加剧,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问题比其它区域更加深刻而复杂,水环境问题更是关系到太湖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关键。太湖流域水环境污染的态势与流域产业结构发展与变化有很密切关系,因此,开展太湖流域产业结构的动态变化与水污染关联性研究,从而为产业结构减排的水环境贡献提供量化的考核依据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 太湖流域的水质变迁太湖流域水质在 50 年代基本没有

3、污染。60 年代初上海黄浦江水质开始恶化,出现黑臭。到 80 年代中期,太湖流域的主要纳污河道,即江南运河各城市段已相继出现黑臭,太湖水域也有 1 的水面受到轻度污染。到了 90 年代,苏南运河水质 90为 v 类水或劣于 v 类水。太湖作为本流域的开放型水体,接纳沿湖各市大量的工农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流入。随着太湖地区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太湖受到了越来越严重的污染。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太湖是有机物和营养物污染型湖泊,由各种途径进入湖体的污染物有 26 种,影响太湖水质的主要污染物为氮(凯氏氮)、磷和 codmn,主要来自环湖河道,其含量在不断增加。按国家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太湖 60 年代属

4、水体;70 年代发展至类,80 年代初平均为类;80年代末则全面进入类,局部 和 v 类;90 年代中期平均已达 类,三分之一湖区为 v 类近 20 年来,太湖水质有加速恶化的趋势高锰酸盐指数(cod )、总磷(tp)、总氮(tn)质量浓度总体上有缓慢上升的趋势。根据相关机构公布的数据,2007 年太湖西部与东部沿岸区各项指标全部超标受总氮影响,全湖平均水质劣于 v 类,高锰酸盐指数达类水质标准,总磷达 v 类水质标准;目前湖泊富营养化以及所带来的夏季蓝藻大暴发已经成为太湖主要水环境问题之一。2 太湖流域产业结构的演变苏锡常地区的产业结构在初期由轻工业占主导地位,目前已逐步演变为重化工业为主体

5、。1949 年,无锡市轻重工业比值高达29.0,1978 年降为 1.2。轻重工业大体协调,从 1992 年开始降为1 之下。1997 年轻重工业比值为 0.9。常州市解放初期霍夫曼系数为 12.9,轻工业比重选 92.8。从 1989 年开始霍夫曼系数降为 1之下,1995 年为 0.8。1996 年苏州市乡及乡以上工业产值中轻重工业产值比为 59:41,1997 年调整为 58.2:41.8。由此,苏锡常整个地区工业化过程已开始进入第四阶段的重化工化后期阶段。进入 21 世纪,第三产业逐步加快发展。2006 年苏锡常三地实现gdp9689 亿元,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 2.7:62.2:35

6、.1 调整为2.4:62.0:35.6。由此可以看出,苏锡常第一产业比重较上年下降了 0.3 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下降了 0.2 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较上年提高了 0.5 个百分点。从与江苏全省比较看,2006年江苏省实现 gdp 21 548 亿元,其中苏锡常占 45;江苏省三次产业结构从上年的 7.6:56.6:35.8 调整为 7.2:56.5:36.3。苏锡常第一产业比重低于江苏 4.8 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高于江苏 5.5 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低于江苏 0.7 个百分点。与产业结构的高度化相适应,苏锡常地区主导产业经历了从轻纺工业向重化工业的转变,制造业成为工业主体,并由加工

7、、组装工业为主体向以机械电子一体化为重点的工业化后期转化。在地区工业总值构成中,比重超过 5的有纺织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普通机械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服装及其他纤维制造业和专用设备制造业,他们在全省同行业部门产值中均占相当份额。除化学原料与化学制品制造业外,其余七大部门均为江苏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苏锡常地区的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工业部门产值占地区工业总值的份额虽仅有 2.4,但在全省该行业部门产值中份额达 60.2,也应作为该区的一个主要产业部门。上述九大产业部门产值占苏锡常工业总值的 65.9 ,形成目前该区的支柱产业群。总

8、而言之,建国以来,太湖流域苏锡常三市的产业结构经历了从轻工业到重工业,从工业化初期到工业化中后期的巨大变化,而这种产业结构的变化对太湖流域水环境的演变产生了深刻的影响。3 太湖流域产业结构与水环境污染的关系3.1 产业总量与水污染的关系2000 年到 2005 年苏锡常的三次产业结构变动基本呈现如下特征:(1)第一产业比重均出现下降趋势;第二产业比重大体均呈现上升趋势。这主要是因为自从我国经历过高污染、高消耗的高速经济增长后,国家越发关注污染的治理,在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同时,提倡城乡协调发展,工业反哺农业,同时大力提倡发展第三产业,尤其是服务业的发展,进而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促进经济增长方式

9、的转变。(2)苏州的第二产业比重较高。这是因为苏州一向是外商投资比较集中的区域,而外商投资一般集中在制造业,因此促进了苏州的工业化集约式发展。(3)太湖水质对产业结构出现明显响应。经济增长以资源的高消耗和废物的高排放对环境产生巨大压力,从太湖水体的 tp 和codmn 的变化来看,两者与 gdp 的增长和三次产业的增加值变化具有高度相关性。(4)工业废水排放量与工业总产值的关联密切。制造业对水污染的影响首先体现在制造业的总量增长上。从苏锡常地区 19902000 年工业废水排放量与工业总产值的变化趋势看,在不同的时期两者变化规律不同。19901992 年,随着工业总产值的增加,工业废水排放量大

10、幅度增加。19921995 年,随着乡镇工业结构的调整,原有的电镀、印染、造纸等污染严重的行业压缩规模,尽管工业生产总值在增加,但是工业废水排放量在相对减少。1996 年有所反弹。到 1998 年前后,虽然工业总产值在增加,但是工业废水排放量急剧减少。此后,工业废水排放基本持平,并没有随工业生产规模的大幅度扩张而急剧增加。这是因为从 1998 年起,政府采取了一些强制措施,开展工业废水达标排放,并在太湖流域实行了“零点行动”计划。除关停并转了“十五小”企业外,同时还加大了技术工艺改造和升级的力度,加强企业技术管理,转变粗放的工业经济增长方式,降低排污系数,从而工业废水排放得到了相应的控制。3.

11、2 制造业内部结构与水污染的关系太湖流域的工业结构中,纺织、化工、机电、食品、医药等传统产业占有较大比重,其工业总产值要占到 80以上,结构性污染矛盾仍十分突出。据调查:1997 年太湖流域工业重点污染源废水排放量中,化工行业最多,占重点源的 37.27;造纸行业位居第二,占重点源的 10.12;纺织行业占重点源的 9.38;医药行业占重点源的 6.81;食品饮料占重点源的 5.02;制革行业占 0.93。实现了工业达标排放的 1998 年前后,太湖流域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主要是对污染严重的行业结构进行调整。19972000年,纺织工业所占全流域主要行业的产值比重由 19.2下降到12.4

12、 ,年均下降速度为 13.6 ;皮革制造行业产值比重年均下降速度为 36.8。同时可以看出,这两个行业的排污系数变化相对较小,达标排放率的年均变化幅度又比较大。说明这种变化正是 1998 年对产业结构调整、关停污染 15 小企业和对重点污染企业实行限期达标的结果。4 产业结构调整对污染减排的影响分析总体而言,太湖流域苏锡常三市普遍存在服务业发展不足,第二产业比重较高的现状。具体而言,各产业的典型行业(第一产业农业,第二产业工业,第三产业服务业)的对环境污染减排的影响各有不同。4.1 农业1980 年至 2000 年的 20 年中,太湖流域农业用水比例由 59%降为 36%,整体呈下降趋势,但农

13、业依旧成为造成太湖水体污染的主要来源,这主要是由农业内部结构的不合理所造成的。近年来,太湖流域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减少了水稻播种面积,但与此同时农业生产方式也发生了变化,由现代的化肥、农业和除草剂代替了传统的有机化肥,磷、氮物质大量流失,进入水体,并已成为太湖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因素之一。4.2 工业太湖流域工业呈现重工业化和高加工度化的特点,工业用水是流域水资源利用的最主要方面。随着工业用水量的不断增加,随之而来的是第二产业废污水排放量的增加。根据太湖流域及东南诸河水资源公报 ,2003 年第二产业(未计火电直流冷却水)废污水排放量 33.1 亿吨,2004 年为 33.0 亿吨,2005 年则

14、上升为 36.0 亿吨。工业废水的排放主要集中在纺织业、化工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冶炼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等部门中,而且排放量大体上逐年增加或者经过下降趋势后又上升,而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是 2006 年废水排放量陡然增加,这与石油原料的价格上涨,进而促使对石油的深加工不无关系。以上工业废水排放量多的行业本身也是该流域的重点行业,但由于这些行业并未有效的实行清洁生产,所以导致污染排放的加剧。4.3 服务业随着第三产业在经济中地位的不断提高和范畴的不断扩展,第三产业的环境污染也不容忽视。根据太湖流域及东南诸河水资源公报公布的数据结果显示,第三产业的废污水排放量不断上升,由 2003

15、 年的 6.6 亿吨到 2004 年的 8.4 亿吨,一直到 2005 年的 9.4 亿吨。造成此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太湖流域的第三产业大多还是传统服务业地域分布比较分散,污水随河排放,诸如太湖风景区的旅游餐饮业,给太湖水体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污染。此外,尽管以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被沿湖各地列为发展重点,但总体上看来,服务业内部结构不合理,传统服务业比例过高,高层次、强辐射的现代服务业比重不高,从而导致第三产业的发展也对太湖流域的水环境带来负面影响。5 当前太湖流域产业结构污染环境的主要问题5.1 传统产业比例较大,第三产业相对滞后太湖流域苏锡常地区长期重制造业、轻服务业,导致传统产业比例较大,三产长

16、期徘徊于 35左右而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国际发达的中心城市,其第三产业在 gdp 中比重一般为7080。相比之下该区中心城市第三产业比重偏低、影响其功能发挥,成为一个重要限制因素。由于传统产业污染物排放量较大,第三产业排污量较小,因此现有的产业格局就造成了太湖流域的污染物排放量较多,减排压力逐年增大。5.2 农业面源污染控制难度较大太湖流域内有耕地 151 万公顷,其中水田 124 万公顷,旱地 27万公顷,复种指数 200,稻麦轮作是太湖流域农业生产的主要方式。近年来,农业面源污染逐渐成为太湖水质污染的一个重要来源。若以太湖流域现有耕地 151 万公顷来计算,则 n 的年排放量为 51514t,p 的年排放量为 2644t。据研究农田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可减少 5-6%的氮磷径流流失量,而确保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以及农业生态健康的合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