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七年级第二章测验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40361354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7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学七年级第二章测验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科学七年级第二章测验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科学七年级第二章测验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科学七年级第二章测验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科学七年级第二章测验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科学七年级第二章测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学七年级第二章测验(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选择题(每题选择题(每题 2 2 分)分)1随着手机的广泛普及,随处可见“低头族” ,长期用耳机听音乐可能会损伤对声波敏感的细胞,使听力下降;长期玩手机可能会损伤对光敏感的细胞,使视力下降,上述两类细胞分别位于( )A. 外耳道、虹膜 B. 鼓膜、瞳孔 C. 耳蜗、视网膜 D. 咽鼓管、脉络膜 2.北京时间 13 日 5 时 53 分,加勒比海岛国海地发生里氏 7.3 级地震,中国及其他好多国家都派出了救援人员。在救援中,采用了音频生命探测仪,它的多个探头接触废墟,收集废墟下幸存者的微弱呼救声、呼吸声、心跳声等,探测仪将音频信号放大,救援人员就可以发现幸存者。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探测仪收

2、集声音信号时利用了固体可以传声B幸存者发出的声音与外界噪声的音调、音色不同C幸存者能听见探测仪发出的超声波D白天噪声较大,探测仪更适合在安静的夜晚使用3.下列是小明列举的实验与事例,其中能够说明声音产生条件的是( )A放在钟罩内的闹钟正在响铃,把钟罩内的空气抽去一些后,铃声明显减小B吹响笛子按住不同的孔,发出不同的声音C人们先看到闪电,隔一段时间才能听到远处的雷声D在吊着的大钟上固定一支笔,把钟敲响后,将纸从笔尖拖过,在纸上被画出一条来回弯曲的细线4.构建思维导图是整理知识的重要方法。如图是小金复习光学知识时构建的思维导图,图中处可补充的现象是( )A镜子中优秀的“自己” B湖水中青山的倒影

3、C阳光下绿树的影子 D岸上的人看到水中的“鱼”5.在较长的一段自来水管的一端敲一下,如果另一个人耳朵贴在水管另一端能听到先后三次敲击声,则传来这三次响声的介质依次是( )A铁管、水、空气 B水、空气、铁管C空气、水、铁管 D水、铁管、空气6.下列现象描述,不符合逻辑的是( )A真空不能传声是通过实验与推理的方法获得的 B超声波作为子弹的枪。只要用薄薄的一层真空带 C如图做音叉发声实验时,乒乓球的作用是为了增加实验的趣味性 D飞机降落时,乘务员要求旅客咀嚼食物,目的是使咽鼓管张开,使鼓膜内外气压保持平衡7.一场大雪后,大地披上了银装,这时你会发现周围特别宁静,这是因为雪地的微孔能吸收声音。根据上

4、面的描述,你认为在会堂、剧院的四壁和屋顶都做的凹凸不平,或采用蜂窝状的材料,主要是为了( )A减弱声波的反射 B增强声波的反射C增强声音的响度 D装饰的美观些8.雨后晴朗的夜晚,为了不踩到地上的积水,下面的判断正确的是( )A迎着月光走时地上发亮处是水,背着月光走时地上暗处是水B迎着月光走时地上暗处是水,背着月光走时地上发亮处是水C迎着月光走或背着月光走时,都应是地上发亮处是水D迎着月光走或背着月光走时,都应是地上暗处是水9.鹦鹉在太阳光下可以看到,嘴是红色的,腹部是白色的,而尾部是绿色的在漆黑的房间内,小华在红光下观察该鹦鹉( )A. 嘴和腹部是红色的,尾部是黄色的 B. 嘴和尾部是红色的,

5、腹部是黑色的C. 嘴和尾部是黑色的,腹部是红色的 D. 嘴和腹部是红色的,尾部是黑色的10.如图,是“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装置示意图,凸透镜的焦距是 20cm,如图所示的情景,眼睛可能观察到烛焰经凸透镜折射所成的虚像的是( )11.某校新建成一个喷水池,在池底中央安装了一只射灯。射灯发出的一束光照在右边的池壁上,当池内无水时,站在池旁左边的人,看到在S点形成一个亮斑,如图2530所示,现往池内灌水,水面升至a位置时,人看到亮斑的位置在P点;如果水面升至b位置时,人看到亮斑的位置在Q点,则( )AP点在S点的下方,Q点在S点的上方BP点在S点的上方,Q点在S点的下方CP点在S点的上方,Q点

6、在S点的上方DP点在S点的下方,Q点在S点的下方12.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小明将蜡烛沿主光轴由距透镜90cm移至120cm的过程中,发现烛焰在图示位置光屏上的像一直比较清晰若他再将蜡烛移至距透镜7cm处,移动光屏,则屏上得到的像一定是( )A. 放大的像 B. 等大的像 C. 缩小的像 D. 正立的像13如图所示,一只烧杯中装有半杯水,放在水平木板AB上,一束光线竖直向下照在水面上。现在B端下方垫一个小木块C,使木板倾斜一个小的角度,则此时( ) A反射光线顺时针方向旋转 B反射光线逆时针方向旋转C折射光线逆时针方向旋转 D折射光线的方向不变14炎热的夏天开车行驶在公路上,常觉得公路远处似

7、乎有水,水中还有汽车、电杆等物体的倒影,但当车行驶至该处时,水却消失了。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光的( ) A漫反射 B镜面反射 C直线传播 D折射 15小光在听讲座时,想把银幕上用投影仪投影的彩色幻灯片图象用照相机拍摄下来,由于会场比较暗,他使用了闪光灯,这样拍出来的照片 ( ) A反而看不清投影到银幕上的图象,倒是把银幕上的一些污渍拍出来了 B色彩鲜艳,比不用闪光灯清楚多了 C色彩被“闪”掉了,拍到的仅有黑色的字和线条 D与不用闪光灯时效果一样,因为拍摄的是银幕上的像,而不是实际的景物填空题(每空填空题(每空 1 1 分)分)1. 唐诗枫桥夜泊中的诗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在枫桥边

8、客船里的人听到了寒山寺的钟声,是因为寒山寺里的大钟受到僧人的撞击,产生 而发出的,客船上的人能辨别出传来的是“钟声”而不是“鼓声”或其他声音,实际上根据 来判断的。2. 太阳光通过玻璃后呈现红色,则玻璃是 颜色。一面旗子能反射全部黄光,则旗子是 颜色。一张纸几乎将所有色光全部反射,则纸是 颜色。一块棉布几乎将所有色光全部吸收,则这块棉布是 颜色。3.检查视力的时候,视力表放在被测者头部的后上方,被测者识别对面墙上镜子里的像(如图所示) 。视力表在镜中的像与被测者相距 m。4.闻名于世的“芜湖铁画”以铁代墨,以锤为笔,锻铁成画。在制作微型铁画时,工人师傅常使用放大镜,从科学的角度分析,放大镜实际

9、上是_透镜,这种透镜对光线具有_作用,可用于矫正_(填“近”或“远”)视眼。5.如图所示,公路边设有一大平面镜,我们从镜中看到一辆汽车向东驶到十字路口向右拐弯,这辆车实际上是向_行驶,向_拐弯。作图题(每图作图题(每图 2 分)分)1.如图 257 所示,有一束入射光线 AO 经平面镜反射后沿 OB 的方向射出,请作出平面镜的位置。2.完成光路图:探究题(每空探究题(每空 3 分)分)1.图 231 是人耳的结构图,请读图填空:图 231(1)是 ;是 ;是 。它们共同构成了 。(2)内有 感受器内有 感受器。这两类感受器神经纤维合在一起组成了听神经。(3)声波引起鼓膜振动,经 传到内耳。(4

10、)当飞机下降时乘客常要咀嚼糖果并不断吞咽,其目的是使 开放,使空气由咽通过咽鼓管进入鼓室,以保持鼓膜内外气压平衡。2.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1)实验时应选_ (填“较厚”或“较薄”)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竖立在水平桌面上。来源:Zxxk.Com(2)在玻璃板前放置棋子 A,将完全相同的棋子 B 放在玻璃板后并移动,人眼一直在玻璃板的前侧观察,直至 B 与 A 的像完全重合,由此可得结论:_ 。(3)为了探究平面镜成像的虚实情况,将一张白卡片竖直放在 B 所在的位置,应在玻璃板 (填“前”或“后”)侧观察白卡片上是否有 A 的像。(4)改变 A 的位置,重复(2)中步骤并分别测出

11、 A 和 B 到玻璃板的距离,记录在下表中。序号123A 到玻璃板的距离/cm3.005.008.00B 到玻璃板的距离/cm3.005.008.00分析表中的数据,可以得到结论: 。3.在科学实践活动中,某活动小组的同学通过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他们用 f 焦距进行了若干次操作,并把实验数据及部分现象准确地记录在下页表中:凸透镜焦距(cm) 物到凸透镜距离(cm) 像到透镜距离(cm)像的性质正、倒 大、小 虚、实U2ff2f倒立实像U=f不成像fUf正立放大虚像小敏童鞋不小心将奶茶洒在了实验表格上,请你帮助她完成表格中被污渍遮盖的空白部分从分析他们实验记录表中得知: (1)在成实像的情

12、况下,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增大时,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就 ;像 的大小就越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2) (填光学仪器名称)是利用 Uf 原理制成的。(3)下图,能正确表示爷爷远视眼成像和矫正情况的是( )A BC D 加分题(每空加分题(每空 2 分)分)物理兴趣小组想知道某只透镜的焦距 f 为多少,做实验甲,镜面垂直于阳光,在透镜下面放上白纸(纸、镜平行),测出透镜与白纸间距 s 与对应的白纸被烤焦的时间 t,绘出图线乙,则可判断该透镜的焦距 f 为 。将该透镜及蜡烛、光屏置于光具座上(如图丙)做成像实验,记录每次成实像的物距 u、像距 v、物像间距 L(Luv),绘出图线丁(以 f 为长度单位)。由图可知,要想成实像,蜡烛与光屏的间距应满足 L_(用 f 表示)。经“百度”发现,物理学中有一个凸透镜成像的“新概念”:放大率 n 。结ABABvu合丙、丁两图,可知当物距 v1.5f 时,n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