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 度 变 迁 纲 要——读《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

上传人:洪易 文档编号:40354033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制 度 变 迁 纲 要——读《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制 度 变 迁 纲 要——读《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制 度 变 迁 纲 要——读《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制 度 变 迁 纲 要——读《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制 度 变 迁 纲 要——读《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制 度 变 迁 纲 要——读《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制 度 变 迁 纲 要——读《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制 度 变 迁 纲 要读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 因为建立了包括产权理论、国家理论和意识形态理论在内的“制度变迁理论” ,诺思 1993年获得 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 (STRUCTURE AND CHANGE IN ECONOMIC HISTORY)是诺思的重要著作之一,发表于 1981 年(有关诺思著作见附录) 。诺思认为经济史的核 心问题是:一,解释决定和衡量一种经济体系实绩的制度结构;二,解释这制度结构的变迁。该 书旨在为分析经济史实提供一个新的理论框架。在该书中,“结构”一词指制度框架, “变迁” 一词指制度创立、变更及随着时间变化而被打破的方式(pp.225)。制度是

2、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 则、守法程序和行为的道德伦理规范,它旨在约束追求主体福利或效用最大化利益的个人行为 (pp.225226)。 (注:制度是人类创造的约束条件它们为政治经济、社会交往提供了结构。正规 的制度包括宪法、法律、财产权利等等。非正规制度包括禁忌、习俗、传统、社会谴责、行为规 范等等 North,1991, “institutions”, J.E.P. Vol 5, No.1 Winter pp.97-112) 。本文按照 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一书顺序,第一部分是解读理论(该书第 1 篇) ;第二部分是解读历史 (该书第 2 篇);最后一部分是要点和需要进一步讨论的问题。 一理论

3、诺思的制度理论有三大理论基石:1、描述一个体制中激励个人和集团的产权理论;2、界定实施 产权的国家理论;3、影响人们对“客观”存在变化的不同反应的意识形态理论。 1国家理论 关于国家的存在有两种解释:契约论(以卢梭为代表?)和掠夺(剥削)论(以马克思为代 表?) 。契约论认为国家起源于契约。掠夺论认为认为国家是某一集团或阶级的代理者,它的作 用是代表该集团或阶级的利益向其他集团或阶级的成员榨取收入。诺思认为两种理论都是不全面 的(pp.22),因为契约论解释了最初签订契约的得利,但未说明不同利益成员其后得最大化行为, 而掠夺论忽略了契约最初签订得得利而着眼于掌握国家控制权得人从其选民中榨取租金

4、。他提出 了“暴力潜能”分配理论把两者统一起来。契约论假定主体间暴力潜能得平等分配,而掠夺论假 定不平等的分配。 诺思构造了一个统治者福利或效用最大化的国家模型,该模型中的国家有如下三个特征:第一, 国家为取得收入而以一组被称为保护和公正的服务作为交换;第二,为使统治者收入最 大化而为每个不同的集团设计不同的产权;第三,面临能够提供同样服务的潜在对手的竞争,这 些对手是其他国家和现存政治经济单位中可能成为潜在统治者的个人。在这个模型里,诺思解 释了经济史的两个基本方面:一方面,解释了产生无效率产权与不能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的国家扩 展趋势;另一方面,解释了导致经济变迁并最终致使经济衰退的所有国家的

5、内在不稳定性。诺思 的国家模型有四个主体:统治者、代理人、竞争者和选民(如下图所示) 。统治者与选民的关系 印了中国的一句老话: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诺思认为国家提供的基本服务是博弈的基本规则。它有两个目的:一是,界定形成产权结构的竞 争与合作的基本规则;二是,在第一个目的框架中降低交易费用以使社会产出最大,从而使国家 税收增加(pp.24)。由这两个目的可以得出 3 个重要的推论:1、这两个目的并不完全一致,经常存 在着持久的冲突;2、国家基础结构的创立旨在界定和实施一套产权,并指定统治者代理人的权力 代表;3、统治者提供的服务有着不同形态的供给曲线。用国家理论解释制度变迁和经济增长使诺 思

6、超越了新古典增长理论。在该书的开篇诺思就对新古典增长模型进行了批评。它在解释长期的 经济史中的变迁上存在明显的缺陷。 国家最佳规模是由什么决定的呢?毫无疑问,国家在提供服务方面存在规模经济优势。国家规模的 决定因素主要有两个:第一,地理因素;第二,军事技术。 2产权理论 科斯在他的论文“企业的性质”( 1937)中发问为什么存在企业。他认为企业能够超越市场在于企 业能够降低交易费用。对市场上的考核费用与科层组织的度量费用抉择决定了企业的边界。阿尔 钦和德姆塞茨(1972)认为企业内的对生产(Team Production)具有规模经济。张五常把企业看成 一组契约。诺思认为为了分析经济组织,我们

7、必须结合国家理论来运用交易费用理论(pp.35)。因 为国家仅仅在使那些统治国家的人的福利最大化目标的范围内促成和界定有效率的产权,并且统 治者租金最大化和降低交易费用两个目的并不完全一致的。由于稀缺性和竞争的存在,那么更有效率的组织形式将替代无效率的组织形式。但是国家征税形 式能改变相应的考核费用和相应的组织。诺思认为,假如对统治者来说是有利可图的话,那么非 自发的组织形式将出现。假如来自内部或外部较有效率的组织形式对统治者的生存产生威胁的 话,那么相对无效率的组织形式将存在下来(pp.45)。 3意识形态理论 大多数经济学家在对待意识形态上都采取了模棱两可的态度。确实,在新古典经济学范式里

8、难以 考虑意识形态问题。经济学假定人都是理性的。每个人都有机会主义倾向。搭便车行为无处不 在。奥尔森的集体行动逻辑给我们太深的印象了。他发现,当个人在团体活动中收益大于成本时 或个人被迫卷入活动中时,一个小集团就会产生;当成员能得到排他性的个人收益而外人却不能 获得时,大集团就会出现。他同时指明,当大集团被组建并产生变动,而这并没有给成员们带来 排他性的收益时,他们将趋于不稳定和解体。统而言之,当个人仍能通过“搭便车”方式得益 时,理性人就不会承受参与大集团活动的成本(pp.1011)。但是我们现实中观察到太多的反面事 实了。诺思并没有否定经济学理性人的假设,而是觉得个人效用函数远比新古典理论

9、迄今为止体 现的简单假定复杂。社会科学家的任务是拓展理论以便能预言人们什么时候像搭便车那样行动和 什么时候他们不那样。理论不扩展,我们就无法说明由大团体行为所导致的大量现实的变化 (pp.50)。 马克思主义者把阶级做为制度变迁的主导力量。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再到上层建筑的模式,我们 再熟悉不过了。诺思并没有完全同意马克思主义者的套路。他认为解释经济史中的制度变迁需要 一个意识形态理论。 二历史 1第一次经济革命及其组织结果 第一次经济革命是指发生在 1 万年前的人类生产生活方式从狩猎采集业向定居农业的转变。诺思采 用一个比较静态经济模型来考察可以用来解释第一次经济革命的条件。大致有三种变化可以

10、用来 解释 从狩猎业向农业的过渡:第一,狩猎劳动生产率的下降;第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第三,劳动力规模的扩大导致人类从一个单纯的狩猎者逐渐向农民转变。这三种变化分别地或共同 地在发挥作用。但是以上 3 种解释与历史事实上都没有完全吻合。诺思从产权理论角度对狩猎业向 定居农业地转变做出解释。他认为作为排他性地公有财产而组织起来的原始农业,从产权的效率 来看,优于狩猎业(pp.90)。狩猎的公有产权与农业的排他性公有产权的差异是解释第一次经济革 命的关键。这里的排他是群落与群落之间。而部落是作为一个共同体存在的。此时没有主要考虑 群落内部的产权清晰是有其合理性的。第一,群落的成员数量比较少,监

11、督比较容易;第二,群 落可以通过规则、禁忌和戒令来约束其成员。 经济的实绩取决于这种经济的组织结构。这里主要考察从定居农业的出现到罗马帝国的鼎盛时期 八千年间经济结构的变迁。国家的出现是古代世界最主要的成就。在这段时期里,国家的规模是越来越大。 2封建主义的兴衰(公元 5001500 年) 诺思认为,人口变化和战争在解释有关结构转变中起关键作用(pp.143)。战争是政治单位的规模 和结构的决定因素,人口变化则通过影响土地和劳动的相对价格,从而在改变经济组织和产权中 起着同样的决定作用。庄园制是欧洲封建主义的主要特点。领主是统治阶级,他们的生存及其原 因依赖于军事技术。封建主义产权实际上是有条

12、件地转让土地使用权以换取军事服务。庄园制最 鲜明的特征就是农奴领主间契约实施的性质。领主给农奴提供土地使用权,农奴给领主提供劳 役及其事物,相当于税收。但是这里有一个问题,农奴为什么没有用货币缴税给领主?领主可以 用农奴上交的货币去市场购买所需的物品。这里涉及到通过市场获得消费品所需的交易费用与分配劳役的交易费用谁高的问题。 在第一次经济革命与第二次经济革命之间,欧洲处于马尔萨斯陷阱里。十四世纪的瘟疫(黑死 病)对欧洲的打击是致命的。瘟疫再三复发。人口出现了急剧的下降。劳动相对与土地变得稀缺了。农民在和领主谈判时的实力增强了。这是导致庄园制解体的主要因素。制度安排和产权方面都发生了变化。 3近

13、代欧洲的结构与变迁(公元 14501650 年) 在欧洲,从 1450 年至 1650 年这两个世纪中有两个显著特征,第一个特征是,大范围的探险、开发 和贸易以及向新世界和印第斯的殖民;第二个特征斯,危机范围和政治经济单位的结构转换 (pp.162)。这时期有四个主角国家:法国、西班牙、荷兰和英格兰。马尔萨斯危机依然是这时期 欧洲发展的阴影。十七世纪的危机横扫欧洲。四个国家的情况如下:英格兰和荷兰因为产出增长快于人口增长而逃脱了马尔萨斯危机;法国尽管没有发生经济萧条,但明显地落后与英国;西班 牙以前是欧洲最强地国家,但此时陷入了绝对下降的状态。 诺思结合国家理论和产权理论来解释这四个国家发生的

14、不同。国家一方面要保证统治者租金最大 化,另一方面要降低交易费用以增加社会产出。这其中国家与选民之间关于税收权的谈判实力对 比决定产权配置。在英格兰和荷兰这两个国家里,所建立的产权激励人们更有效地使用资源,并 把资源投入发明与创新活动之中。而在法国和西班牙,税收地绝对量和取得财政收入地具体形式 刺激个人做相反的事情。法国的三级会议制增加了法国皇室和官僚机构的收入,但对生产率的影 响却是抑制了经济增长。把梅斯塔作为皇室筹措与摩尔人作战经费的主要收入来源是西班牙堕落 根源。国家行政垄断对生产的破坏是极大的。但是,西班牙却转让垄断权当作收入的主要来源。垄断、重赋和没收的结果是贸易和商业的衰落(pp.

15、171)。而贸易和商业的发展是荷兰经济的 主要动力(pp.173)。贸易的扩张提高了荷兰市场运行的效率。英国经济能成功地拜托 17 世纪地危机,可以直接地归因于逐渐形成地私有产权制度(pp.174)。 4第二次经济革命及其后果 技术使用同样面临着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约束。但是基础科学的研究是技术的新发明更加容易。诺思认为产生第二次经济革命可以分成三步。第一步是科学法则的提出;第二步是产业革命期间 科学家与发明家之间的知识交流;第三步是产权的演变,使私人收益率更接近于社会收益率。诺 思在这里是明显的制度派(制度先于技术) 。产业革命并不是一夜之间完成的。早在产业革命之 前,英国就颁布了第一部专利法

16、独占法 。但其实比专利法本身更重要的是一个非人格的 法律的建立和实施,这个法律要保护和执行界定产权的契约。他考察十七世纪初“荷兰长笛”得 出结论是比较有意思的。由于海盗减少,船队规模扩大,贸易增长,以及往返时间缩短,使交易 费用降低,从而导致了在产业革命之前 150 年就开始的持续的生产率增长,它们比技术变化更多地 促进了生产率地提高(pp.187)。 第二次经济革命重复经历产权保护技术进步交易费用上升经济组织创新交易费 用下降。诺思批判钱德勒关于美国企业的管理革命是实现新技术生产潜力的努力的看法。他认为 管理革命的主要部分是试图设计一套规则和服从程序以降低伴随新技术而来的交易费用。由于专 业化和分工致使交易费用上升。经济进步的一个表现可能就是对庞大固定资产的投资。这可能会 带来一系列的结果。首先,考核产出质量的资源费用增加;其次,虽然班组生产存在了规模经济,但却因消极怠工增加而付出了代价;另外,由于得自机会主义行为的潜在收益同样是丰厚的,这就导致了企业内和企业间契约关系的策略性行为;最后,存在着外部效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