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院科学技术史一级学科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40301095 上传时间:2018-05-25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12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文学院科学技术史一级学科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人文学院科学技术史一级学科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人文学院科学技术史一级学科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人文学院科学技术史一级学科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人文学院科学技术史一级学科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文学院科学技术史一级学科》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文学院科学技术史一级学科(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文学院科学技术史一级学科人文学院科学技术史一级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建设与发展规划(2013201320202020 年)年)名称:理学名称:理学 学科门类学科门类 代码:代码:07名称:科学技术史名称:科学技术史 一级学科一级学科 代码:代码:071220132013 年年 1010 月月 1010 日日1科学技术史一级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科学技术史一级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2013-2020 年)一、基本情况(一)学科(一)学科发发展概况展概况我校科学技术史专业(农史学科)前身为 1952 年由辛树帜、石声汉、夏纬瑛、周尧教授等发起成立的古农学研究小组。1956 年经农林部批准成立西北农学院古农

2、学研究室。1999 年与西北林学院林史室合并成立中国农业历史文化研究所。2010 年组建中国农业历史文化研究中心。我校科学技术史一级学科硕士点于 1984 年开始招生。以之为中心,2008 年成功获批专门史和科技哲学两个二级硕士点。截至 2013年 7 月,已培养博士研究生 67 名、硕士研究生 221 名。目前在读博士生 6 人、硕士生 20 人。目前农史学科专职在岗教师 7 人,其中,教授 3 人,占 43%;副教授 1 人,占,14%;讲师 3 人,占 43%。具有博士学位的 5 人,占 71%;具有硕士学位的 2 人,占 29%;研究生以上学历教师占 100%。教师队伍中 50 岁以上

3、 2 人;40-49 岁 1 人;40 岁以下 4 人,教师队伍年青化趋势明显。教师中来自外校毕业的达 71%,学缘结构合理,先后有 4人次在国外学习或做过访问学者。农史学科作为我校的特色与优势研究领域之一,早在 20 世纪250-60 年代已经在国内确立了明显的领先优势,与南京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的农史学科并驾齐驱。历经六十余年的积累与发展,具备了较为完备的学科发展条件与平台,形成了“一中心”(中国农业历史文化研究中心)、 “一库”(珍本古籍特藏库)、 “一馆”(中国农业历史博物馆)、 “一基地”(陕西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的学科发展支持体系,在国内外具有广泛的学术影响和较高

4、的学科地位。樊志民教授还被推选为中国农史学会副会长、陕西省科技史学会副理事长,朱宏斌教授被推选为中国农史学会副秘书长,我校也成为中国农史学会副理事长单位之一,同时也是陕西省科技史学会副理事长单位之一。在科学研究方面,近年来先后承担了中华农业文明通史、 中国农业通史战国秦汉卷、 中华大典农业典、 陕甘宁边区志经济志农林经济卷等国家级重点研究项目以及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剑桥大学李约瑟研究所国际合作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陕西省社科基金等课题十余项,出版了中国农业通史战国秦汉卷、 秦汉时期区域农业开发研究、 周秦汉晋时期农业灾害和农业减灾方略研究、 中外园林史、 问稼轩农史文集

5、、 农业灾荒论、 中国园林史、 中国传统农业文化转型研究等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学术成果。(二)学科(二)学科现现有特色和有特色和优势优势(1)学科特色本学科以历史学、农学等学科理论为基础,重点开展区域与断代农业历史、灾害史与生态环境问题、中国农业思想文化等方面的教学3与科研,形成了稳定的研究方向和特色。在区域与断代农业历史方面,围绕秦汉农业历史文化、西北农牧史、丝绸之路与农业科技交流史等问题开展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在灾害史与生态环境问题方面,围绕黄土高原旱作农业技术体系、中国农业灾害历史及防治、灾荒与古代粮食安全、西北生态环境变迁史等问题多有创获,对西部大开发和山川秀美工程的实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6、和史鉴价值。在中国农业思想与文化方面,对中国传统农业中阴阳五行、天人关系、圜道理论、哲理化趋势、科技文明与人文精神、科技传播与农民职业教育等皆有精到研究。在农业与农村社会发展方面,围绕乡村治理结构研究、农村社会发展与转型、土地制度变迁等重大问题展开广泛而深入地研究。(2)学科优势研究能力研究能力强劲强劲的学的学术团队术团队。 。现拥有专职研究人员 7 人(其中教授3 人,副教授 1 人,讲师 3 人,具有博士学位 5 人),兼职研究人员 10余人。近年来,围绕农史学科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主持的科研项目、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出版的学术专著逐年增加。2008-2013 年,共计获批科研项目 13

7、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 1 项,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 1 项,省部级项目 4 项,科研经费 104 万,发表学术论文 50 余篇,出版著作 4 部。丰富的丰富的农业历农业历史文献典藏。史文献典藏。目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史中心珍本古籍特藏库拥有各类中国古籍 1.2 万余种,50000 余册,其中善本文献 40 余种,尤以古农书收藏为特色。全国现存农业古籍三百余种,本库收藏二百八十余种,居全国农林院校之冠。西北地方志收藏亦丰,以陕西省、府、县志最为齐备。该库为国内农史教学科研与农牧、科技4志编纂的指定查阅检索平台之一。具有世界水平的具有世界水平的农业遗产农业遗产整理工程。整理工程。积六十年、数代人之

8、努力,将氾胜之书(1956)、 四民月令(1962)、 齐民要术(1961)、 农政全书(1979)、 农桑辑要(1982)、 授时通考(1995)等历代大型骨干农书校注出版, “完成一项规模浩大的、具有世界水平的农业遗产整理工程” (人民日报报道),先后获全国科学大会、国家教委人文社科奖等奖项。国国内内展展示示体体量量最最大大的的农农业业历历史史专专题题博博物物馆馆。 。配合学校博览园建设,经我们主持设计、规划和布展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农业历史博物馆,建设面积 4000 平方米,馆藏农史文(实)物达到2000 余件(套),其中珍贵农史文(实)物 500 余件(套),是国内目前展示体量最大的

9、农业历史专题博物馆,既是了解我国的悠久农业历史及其辉煌成就的窗口,也是传播农业科技与历史知识、进行学术交流的重要场所。持持续续不不断断的的高高水水平平农农业业历历史史研研究究。 。自 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我校的农史专家对中国农业发展历史进行了持续不断的研究。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潜心探索,在中国农业经济史、科技史、文化史、历史文献等方面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先后出版学术专著 40 余部,涌现了中国农业科技史稿、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史卷、 中国农业通史战国秦汉卷等标志性成果,发表论文数百篇,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本领域的最高研究水平,受到国际学术界的一致好评。广泛的学广泛的学术联术联系。系。在 20

10、 世纪 50 年代,以氾胜之书、齐民要术5等农史名著英译本在西方的出版发行为契机,我校农史学科较早地与英、日、法等国外农史界形成人员互访、学术交流、资料交换、信息沟通机制。随后与英国剑桥大学李约瑟研究所、以色列本古里安大学、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以及韩国、日本、台湾地区的农史学者建立了广泛的学术交流机制。在国内,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农业历史文化中心是中国农业历史学、陕西省科技史学会副理事长单位,是国内外农史学术研讨与交流的组织与主持者之一,长期与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陕西师范大学、郑州大学等几十家相关科研单位保持密切合作与交流。(三)与国内外一流学科的差距与不足(三)与国内外

11、一流学科的差距与不足近年来,我校农史学科在实现持续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逐步拉大了与国内外一流学科之间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人员的国际化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主要表现为在专兼职研究人员中,在国外获得博士学位的人员尤其是在国外一流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的人员为空白,长期到国外进行学术进修的人员还较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际化交流的层次;其二,有影响的研究成果的国际知名度还不高,与国外知名大学相比,目前本学科点在国际重要杂志上发表的成果较少,在国际一流杂志上发表的成果几乎为空白;其三,学科体系不完备,学科层次单一,学生培养体系和模式单一,生源质量和毕业生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

12、。导致与国内外一流农史学科之间差距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1)没有对应的本科专业和博士学位授权点,只能单一地培养硕6士研究生,限制了学科发展的后劲。尽管在 2003 年获批农业与农村社会发展二级博士点,在一段时期内缓解了学科发展的一些压力,但目前该博士点已经划归经管学院,今后不得不面临学科体系与学生培养平台体系的“断层”问题。相比而言,南京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等却具有完备的“本-硕-博”学生培养平台体系和多元化的学科支撑体系。在此方面,我们与它们之间存在实实在在的差距。表 1:农史学科体系之比较院校院校博士点博士点硕硕士点士点本科本科专业专业南京农业大学140华南农业大学011西北农林科技大

13、学030(2)学科发展平台少、层次低。除了在 2011 年正式获批“陕西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之外,农史学科仍缺乏其他学科发展平台的支撑,尤其是国家层面和部委层面的高层次学科发展平台的支撑。(3)师资队伍存在“断层”风险。对于学科发展而言,合理的师资队伍无论在职称方面还是在规模方面,应该保持“梯形”体系,但在目前 7 位专职科教人员中,在职称上有教授 3 人、副教授 1 人、讲师 3人,在年龄上 50 岁以上 2 人、40-49 岁 1 人、30-39 岁 4 人,因此,无论在职称方面还是在年龄方面,都呈“哑铃型”结构,存在师资队伍“断层”风险。并且,现有的师资队伍中,缺乏年青的

14、、更高层次的学术带头人,制约着学科的未来发展。7表 2:我校农史学科师资与兄弟院校之比较院校教授副教授讲师总计南京农业大学712827华南农业大学64919西北农林科技大学3137(4)研究生培养模式需要改进。在研究生培养方面,目前存在培养模式和培养手段单一问题,制约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在目前的学生培养中,受学习年限、单一培养结构等的限制,存在着实践教学匮乏、对外交流与合作难与学生培养直接挂钩等一系列现实问题,制约着学生素质的提升。另一方面,因缺乏博士培养资格,高素质的硕士研究生在选择继续深造的过程中,不得不选择南京农业大学等单位,造成了大批高素质学生的流失,加大了与兄弟单位的差距。(5)线

15、装古籍农书亟需保护。自建校之始我校就非常重视历史文献的搜集与购置,至 20 世纪 60 年代,已经拥有各类线装古籍 50000余册。据统计列入国家善本书目有 20 余种;乾隆及其以前珍本有 150余种;古代农书约 280 余种,居全国农林院校之冠。此类文献己属特藏与文物范畴,一般不允许流通借阅。但是近年来缺乏应有的特殊保护举措,在管理利用过程中出现了水浸、断页、虫蛀、霉变等现象,造成了不可弥补的重大损失,亟需划拨转款,加大保护力度。(6)相关运行经费无法落实。实行校院两级管理后,农史研究中心因切断了既有经费渠道而虚体化,由于没有相关运行经费,学位点申报工作、对外交流与合作等受到一定影响。同时,

16、农史学科作为基础8研究学科,与其它应用学科相比属冷门学科,在相关兄弟单位近些年发展经费充足、投入力度大的背景下,我们与它们的差距在逐步拉大。(7)国际交流与合作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在研究生国际学习交流、教职工国外学习与进修等方面,仍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提高对外合作交流水平。二、本学科领域的发展趋势及需求分析(一)学科(一)学科发发展展趋势趋势自清末民初高润生氏首倡“古农学”始,中国农业历史研究经历了农业历史文献整理与研究、农业科学技术史研究、农业经济史研究、中国农业通史编纂等发展阶段,具有百余年的学术积累与实践。国内外农史学科也在此背景下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其一,多学科合作研究趋势日趋明显,越来越多的农史问题与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等问题有机结合,形成了一系列跨学科研究领域,不同学科的基本理论、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越来越多地运用到农史研究;其二,对问题的研究越来越细化、越来越专门化,一些较小的农史问题越来越引起研究者的关注和研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