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术语英译标准化问题探讨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40255878 上传时间:2018-05-25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273.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术语英译标准化问题探讨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中医术语英译标准化问题探讨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中医术语英译标准化问题探讨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医术语英译标准化问题探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术语英译标准化问题探讨(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医杂志2 0 0 6 年6 月第4 7 卷增刊中医相结合而成为更加完美的医学”的英明预言,充分显示了中医药学在2 l 世纪世界新医学发展进程中所占的重要历史地位。作为新世纪之初的中国医师,欣逢这场极其深刻的全球性医学大发展、大改革的新潮流,既是大好际遇,也是严峻挑战,尤其是在多年来一直居于主流地位的西医,应率先带头,正确对待西学中的启蒙教育。以达到弥补我们自身对中医传统文化缺失,改善知识结构,提高中西汇通文化素养,从而在更为深刻的文化层面,牢固树立以人为本、以病友为中心的思想理念,成为自觉推动中西医结合,贯彻落实中西并重方针的促进派,坚决不当数典忘祖、贻笑大方的盲目促退派。这是我们开展西学中

2、启蒙教育的首要目的所在。2 2 中医要自尊自强,勇当振兴中医,传播、发扬中医文化的坚强卫士:本院的专科医疗业务,一是老年病友的全身性慢性退行病变,二是各种伤残病友的功能康复。这两大医疗业务都迫切需要开展中医和中西结合的综合性治疗,是中医药大有作为的发展空间。我们针对居于主导地位的西医队伍开展西学中用的启蒙教育,等于大面积拓展了中医文化植被,改善了普遍开展中医、中西结合医疗业务的生态环境,为中医药广泛介入临床营造宽松平和的人文氛围。但是,要在临床实践过程中改变多年的历史积淀而定型化的“重西轻中”、“中弱西强”的客观定势,真正建立起中西医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切磋、携手共进的平等合作关系,从而充

3、分发展中西医互补优势,实现为广大病友带来最大福祉这一崇高目标,除了依靠党和国家宏观政策强有力的支持保护,本单位组织领导的大力帮扶,归根到底,要靠我们中医的自我解放,自我奋起,自我拼搏。一句话,振兴中医,实现与西医平起平坐、同步发展的宏图,只有依靠我们中医自己!本院的中医、中西结合医生的数量只有十几名,只占西医队伍的十七分之一,其中除了几位轮流坐诊的老中医专家和推拿、针灸、水疗等专科中医师外,其余中青年中医师从事中学西者居多,纯中医极少。多数同志爱岗敬业,在本职岗位上作出了成绩,但大都按照西医的常规办事,多数同志平时不显山,不露水,各自为战,从来不以中医身份相互沟通,中医似乎已成了他( 她) 们

4、遗忘的角落。究其实质,就是对待自己的老本行中医专业,存在着根深蒂固的自我贬薄的流行性通病。为了冲破这种似乎是积重难返的陈腐思想和陈规陋习,肃清那种低三下四、自己看不起自己的“贾桂思想”,真正改变本院中医队伍的整体形象,从根本上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应结合加强在职医护员工继续教育人手,侧重组织中医、中西医结合,开展一次普遍深入的重温中医学理论和实践经验的持久学习热潮。通过学习在思想观念上彻底转变对中医学所持种种错误看法,重新焕发大家正确对待中医、热爱中医的激情,增强大家回归中医、振兴中医的信心和决心。*江苏省南通市老年康复医院( 2 2 6 0 0 1 )中医术语英译标准化问题探讨赵国荣1 杨小利2

5、 王天明3在一门学科对外传播的过程中,这门学科本身所特有的术语的规范性翻译作用有时候非常重要。当我们接触一门新的学科的时候,第一时间往往接触的便是它所特有的术语以及这些术语的内涵。中医在对外交流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遇到这些问题,这些情况与1 0 0 多年前西医传人中国时相似。当年西医传人我国时曾经面临的译名混乱的翻译问题,恰好也是今天我们中医对外翻译中面临的最重大的问题之一。因此,当时惠特尼就很清醒的指出,医学教育这项伟大的工作的第一步就是形成统一的医学名词。中医是我国的瑰宝,是中华博大精深文化的体现,是中华文化的综合载体,它有着完全独立的体系。绝大多数中医术语根本不可能在西医术语中找到恰当

6、的、对应的词汇,而且中医还有许多西医根本就没有的术语。因此,要想让中医真正能够走出去,为全人类的健康服务,中医术语的翻译问题首当其冲。但是中医术语英译标准的统一还面临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会让国外的学者误解中医、片面地理解中医,甚至可能歪曲中医。译名的混乱严重地影响了中医的对外交流、教学以及科研活动。1目前中医术语英译所存在的一些问题1 1 译名混乱:由于中医的独特性,且目前没有统一的标准等多种原因导致了目前的译名混乱。比方说中医的“心”,有些人翻译成“h e a r t ”;有人主张大写第一个字母以表示不同的含义而写成“H e a r t ”;有人采用音译写成“X i n ”。气功一词有人直接

7、就写成“Q i g o n g ”,有些人翻译成“m e d i t a t i o n ”或是“C h i n e s eY o g a ”。三焦一词的翻译有以下一些:“S a n j i a o ”、“t r i p j i a o ”、“t r i p l ee n e r g i z e r ”、“t h r e ew a r m e r s ”等等。这些让人无所适从。1 2中西文化置换现象严重:刘法公早就指出:“中医是在中国文化的环境中生长发展起来的,已有独特的体系。虽然中医近年来吸收了不少现代科学理论,借人许多西医的科学术语,但中医的生理和病理概念与西医的生理病理概念往往不同”就比

8、方说上文中提及到的“心”一词,中医概念中的“心”完全与西医概念中的“心”完全不同。中医认为“心”主血脉,还主神明。主血脉与西医的心血管概念有相通之处,但主神明这些概念却是中医所特有的,因此,这个“心”是无法简单的在西医词汇中找几个对应单词可以替代的。更何况在这些中医的生理学概念上产生了一系列的病理概念,比方说“心血虚”、“心阴虚”、“心火亢盛”等等。如果简单的用“h e a r t ”来翻译中医概念中的“心”就真的是大错特错。试想一位西方学者在接触了几十年西医学的洗礼之后再来接触“h e a r t ”一词时,怎么可能把中医概念的“心”完全代人他的脑海中。把“心火”翻译成“h e a r t

9、f i r e ”,亦很难让人理解。这是因为按照英语的实体概念一直代表的是人体解剖中看到的“心”以及自然界看到的火,现在企图用这类他早已经熟悉的概念去代表我们中医中通过对患者的症状、体征分析归纳综合后得出的一个抽象的病理概念,难度可想有多大。再说这个病理概念的“心”与“h e a r t ”在外延上也完全不同,一些在病理状态下出现的病位概念在正常的生理状态下以及解剖上是无法找到的。就像经络在活体上可以找到,但是在尸体上是无法找到的道理是一样的。在中药的翻译中,比方说“止血药”,很多人就主张仿照西药的格式而翻译成“h e m o s t a t i c ”,殊不知这样的翻译其实不甚恰当,因为中药

10、与西药有着很大的不同。中药中的止血药,完全是按照中医的理论,对不同的生理病理的规定性、不同的病理状态,采用的不同的药物才能达到止血作用,否则是没有治疗作用的。中医的止血可由活血化瘀止血、凉血止血、收敛止血、温经止血、健脾统血等概念组合而成的,其作用广泛复杂。与h e m o s t a t i c 指的主要是通过加速血液凝固或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来达到止血目的的一类药物的概念是不同的。“卫气营血辨证”翻译成“d i f f e r e n t i a t i o no fe p i d e m i cf e b r i l ed i s e a s e s ”,这个翻译不仅冗长而且错误,首先要纠

11、正的就是中医的“温病”并不完全就是西医概念中的“传染病”。温病包括大部分感染性疾病以及部分传染病,甚至可以是非感染性疾病,比如白血病、变应性亚败血症等。只要有热象偏重的临床症状,就可以按照温病的理法方药辨证论治。温病的“温”往往根据患者的自觉症状和体征( 如口渴、舌红、苔黄等等) 辨证得出的一个与“寒”相对应的综合的病理概念。临床上只要有“温”这样病性J T C M J u n e2 0 0 6 , V 0 1 4 7 , S u p p l e m e n t的疾病,就可以归附在温病的范围。它的概念内涵与外延与西医由微生物引起的、具有传染性则属于传染病这样的概念大相径庭。换言之,按照中医概念

12、分类,西医的某些传染病就不属于温病范围而可能属于伤寒范围。e p i d e m i cf e b r i l ed i s e a s e s 就不能代表中医的温病的概念。以上这些翻译,等于是把西医中的概念替换了中医的概念,导致了中西医文化的不等值对换,这样的对换根本就不能够全面地翻译中医特有的概念,甚至有的时候还会导致误解。这些现象正如许崇信谈到的那样:“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思想基础,不同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因此,不同的文化问的翻译,如果任意拿自己的东西去代替别人的东西,把一种异质的文化血液输入到别一种文化的血液中去,这无异往人身上输羊血,得到的不是文化交流,而是文化凝血。”黄振定也谈到翻译“

13、要求严格的科学对等”,而不是替换。中医翻译对翻译者本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没有深厚的中医功底,仅凭着对中医初步肤浅的认识,出色的翻译从何谈起7 2 我们的对策笔者有幸受国家教育部基金委派赴捷克首都布拉格查理大学第三医学院做高级访问学者,并受捷克中医学会邀请讲授中医课程。归来以后感触颇多,鉴于目前中医术语翻译存在的问题,特提出几点不成熟的意见,以期有抛砖引玉之功。2 1 所有的术语应统一规范,建立统一规范的中医术语翻译词汇库:在国外讲学过程中经常遇到此类问题,明明是同一事物同一概念,不同的译者却偏偏有着不同的翻译,让外国学生茫然。其实有时候译者无须过分强调字母组合上的不同,而是应该把精力放在把术语

14、解释清楚明白上去。应该在权威机构的支持下建立一个大家都能够接受的词汇库,我想应该是广大的中医工作者,尤其是翻译人员的心声。首先不能够苛求把所有的词汇都可以规范翻译,但是可以把这个工作分成若干步完成。先把大家都经常使用的、能够接受的一些词汇的译法编入库中,然后再逐渐更新扩充。一旦已经规范的词语必须强制性地使用,以保证在日后的翻译工作中逐渐规范起来。当年西医传人中国的时候,当时的博医学会正是如此强制性地要求所有的出版机构凡涉及到医学的名词都必须采用他们审定的标准化名词。这一做法对当时的西医译名标准化做出了决定性的作用。我们中医术语英译的过程中是否也可以多多借鉴他们的经验呢?2 2 将中医术语整理归

15、类:中医术语其实可以分成几大类。中医杂志2 0 0 6 年6 月第4 7 卷增刊第一类就是中医最基本最常用的术语。这些术语包括中医基础理论的名词、中药、方剂名等。这些词汇无法找到相对应的英语词汇,因此,还不如直接采用拼音后详加解释。在入门级或是基础性质的书籍资料中,当这些词汇第一次出现的时候可以先给出拼音后再用英语详加解释,然后再遇到这个词汇直接使用拼音即可。在其他书籍中无须再加解释直接使用拼音即可。当然这必须建立在强制性地推广译名的基础上。有些学者担心这样会增加中医学习的难度,其实接触这些内容的外国人都具备一定的中文基础尤其是拼音基础,外国人容易学习拼音且易于接受;最大的好处在于区别开了中医

16、术语与西医术语的不同,避免了外国人对中医的误解。也方便了与国内中医进行交流。这样一来就不会出现外国人也看不懂,中国人也看不懂译文的尴尬局面了。英语是门发展得比较成熟,来源异常广泛的语言。英语的词汇量可能达到1 0 0 万之多,可是据统计至少有一半以上是来自其他语言的。英语本身具有的高度的开放性让我们无须担心。Y i n 、Y a n g 、Q i 等等这些音译词汇逐步得到英语国家的认可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而且其他的一些外来医学在进入英语国家的时候也有过类似的成功范例。笔者在国外教学的过程中,在这种情况下一般都采用拼音,外国学生反到容易理解与接受一些。第二类是由基本术语所派生的一些术语。比如说由“肝”派生出的“肝阳”、“肝气”、“肝阳上亢”等。这一部分词汇中如果都是由基本术语构成的,如“肝阳”就可以考虑翻成“G a n y a n g ”,“肝阳上亢”可以翻成“h y p e r t e n t i o no fG a n y a n g ”。这一类术语就可以采用拼音与英语相结合的方式。第三类就是一些动词短语。中医中有很多有特色的动词短语。就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