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论语》中的“教”、“学”看孔子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0237044 上传时间:2018-05-2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论语》中的“教”、“学”看孔子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从《论语》中的“教”、“学”看孔子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从《论语》中的“教”、“学”看孔子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从《论语》中的“教”、“学”看孔子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从《论语》中的“教”、“学”看孔子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从《论语》中的“教”、“学”看孔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论语》中的“教”、“学”看孔子(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从从论语论语中的中的“教教” “学学”看孔子形象定位看孔子形象定位周海春(湖北大学 哲学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2)1内容提要:内容提要:孔子“教”弟子之所要“学”的是真善美相统一的人格。孔子是一个纯粹 致力于人性完善的“学” “思”的事业的人。 论语中孔子的“教”和“学”涵盖了多种 具体的活动类别,但落脚于人格的完善。这也表明孔子自身的“即凡而圣”的人格特征。 关键词:关键词:论语 教 学 人格特征钱穆在孔子传序言中指出,孔子一生三项最重要的事业是自学与教人、政治事业、 著述事业。在这三项事业中,最重要的是自学与教人。孔子毕生的事业乃是致力于“学” 与“教” 。孔子的自学与教人的精神是

2、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呢?由于一般的对孔子及论语 的解读都把“教” 、 “学”放到孔子的认识论思想中一笔带过,这一精神并未得到有效的探 讨。其中可能的深意往往被忽视。而对“教”与“学”的把握涉及孔子的人格形象,涉及 中国哲学的本质特征。的逻辑范畴系列。其中比较典 型的话是在述而篇。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 (论语·述而 )1“学”本身就包含有教授的意义。 “学”侧重于自己努力获得另一个 存在者或者存在传递出来的意义讯息, “诲人”则是不逃避责任、勇于担当起另一个“觉他” 者,把觉悟和意义的讯息传递给每一个渴求意义交流和领悟并愿意传递出意完善。在论语中,孔子提

3、供了 不同的人格层次,包括民、小人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季氏篇记载孔子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 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 (论语·季氏 )君子要以“学知”为 起点,来进一步提升人格,成为仁者。 论语之“学”归结为一种人格的归宿,它常常与 “君子”的概念相联。 “学”是成就完全人格的不可或缺的要素。在“学”的基础上,通过 一系列的思想和实践活动,君子一步步成就“仁者”或者“圣者”的人格。 孔子所要培养的人,也是从君子人格开始的。君子人格是孔子从正面价值肯定了的人 格特征。 论语中对君子有很多的论述。但比较根本的论述是孔子对子夏说得一段话。

4、“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 ” (论语·雍也 ) “君子儒”指的是什么呢? 这要看论语中孔子对君子人格的限定。 “子曰:君子不器。 ” (论语·为政 ) “器”只 是一种工具,君子不把自己降到工具性的器具的地位上。相应的,君子也就不把自己人生 限定在工具价值的获取方面。如此看来, “君子儒”就是不把自己的活动和技艺限定在世俗 的功利性目的上的人。君子不把自己降到器具的意义上,而是要成为一个具有内在生命意 义领悟的自由的人。同时, 论语中的“君子”也不是给别人树立一个工具性的典范来模 仿。工具性的典范并不能给人提供内在的价值和意义。 “学”具有意义获得的意义,当

5、然包 括对有道者的追随活动。但这种追随,是领悟内在的价值,在他人那里获得自己要做什么 和成为什么样的人的价值指导。外在的模仿性的活动要归本于内在意义的领悟。 “君子不器”1 周海春(1970-) ,湖北大学哲学学院道德与文明研究中心,副教授。2是要求君子不能把自己局限在个别性的、或者是特殊性的活动之中。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 避免人格的片面性。君子是致力于人性的完美境地的人,其存在不为任何特殊性的和个别 性的、片面的功利实用性目的服务。君子是与任何看起来比较世俗的实用目的保持距离的 人。君子的价值和尊严并不仅仅在于君子对什么东西或者事物有用。马克思曾经指出: “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也就

6、怎样。 ” “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 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 ”2 (p67-68)孔子似乎对于这种 把握人性的方式有着深刻的哲学洞见。在孔子看来,一个人如果把自己的身心全部关注于 某一具体的活动之中,包括农圃之事、工匠性活动、读书活动或者伦理和政治活动,而没 有相应的意义把握的话,会极大把自己降到相应的片面的存在中去。这样就会失去人性的 自由和全面的本质存在。 “君子不器”这句话,体现了孔子对那种单纯的功利性的人生价值 观的否定。 退一步,如果说君子或者人都不能彻底摆脱手段性和工具性存在的命运的话,人所要 成就的器也不应该是与个别的、或者特殊的价值或者意

7、义体系联系在一起的。人应该成为 具有意义整体的标志的“道”的器,成为弘扬“道”的器。 “人能弘道,非道宏人。 ” (论 语·卫灵公 )子贡和孔子的一段对话比较好的说明了这一点。 “子贡问曰:赐也何如? 子曰:女器也。 曰:何器也?曰:瑚琏也。 ” (论语·公冶长 )子贡还是 “器”的水平,但已经不同于一般的器了。孔子以“瑚琏”这种庆祝丰收用的玉制礼器来 表明其中可以装满丰盛的普遍性意义,华丽的外表和内在的意义觉悟足以和形而上的普遍 性相合。 与“君子不器”相应,孔子自己也不仅仅是一个工匠家,而是一个“思”者,一个致 力于觉悟而有所成就的人。达巷党人说“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

8、名。子闻之,谓门弟子 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 ” (论语·子罕 )孔子自比“执御”是说 他以人生意义的领悟来统领具体的、知识性的、工具手段性的技能的掌握。正如海德格尔 所说:“教比学难是造成这样一种印象,学生在他那里什么也他应学的东西远比学生多, 这就是让人去学。 ” 3(p1217) 孔子自我努力的人格是自主、全面的人格,而不是某一种工 具性的人格。相应的,孔子也不是把自己的弟子塑造成工具性的匠人。执御者并不是造御 者,这说明,孔子努力成就的是仁者和圣人是一种“监护人” ,而不是“匠人” 。 “匠人” “乃是环绕着匠我、材料我和工具我所成的一组核心观念而发展的。 ”

9、4(p103) “学”地取决于一个能教诲该学徒如何进事的师傅的在场。 ”3(p1217) 孔子到底教导弟子的 是什么呢?这涉及到孔子的形象定位。孔子曾经分科授教,包括德行、言语、文学、政事 等等。 论语也曾加载:“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 (论语·述而 )但孔子之觉 悟是广泛的、深刻的,孔子之师也是广泛的。孔子教导弟子也要以此为榜样。 “卫公孙朝问 于子贡曰:仲尼焉学? 。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 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 (论语·子张 )形 而上和形而下之间在根本上是有机贯通的。就“不学”而言,人也没

10、有脱离文武之道。 “子 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 ” (论语·卫灵公 )原则上讲,人都不能脱离形而上 的根据。正是从这一形而上学的根据出发,孔子才说“有教无类” 。 (论语·卫灵公 )但 这种贯通要依赖一定的认识和觉悟来体认。在觉与不觉,识与不识之间,则还是会有根本 不同的人生。 形而下通达形而上有独特的道路,形而下的事物也有自己的道。两条道之间是没有桥 梁的。正如海德格尔所说:“从科学到思没有桥梁,只有跳越。这一跳越把我们带向的地3方并不只是对岸,而且是一个全然不同的境地。 ”3 (p1210) 孔子不是一个一般意义上的哲学 家。因为“说人们对哲学颇有兴趣,这丝毫

11、没有证明人们已准备去思。 ”3(p1207) 一般意义 上的哲学家并不是像孔子那样致力于生命的形而上学意义的领悟。君子在形而下的器和形 而上的道之间要有所选择,二者之间有不同的“道” ,有者一条鸿沟。 “道不同,不相为谋。 ” (论语·卫灵公 ) 论语·卫灵公记载孔子说:“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 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 (论语·卫灵公 )对此,子夏具有深刻的领 悟。 “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 (论语·子张 )匠人对应的是技 艺和器具。工具性的知识具有工具性知识的用处。 “肆”和学具有同等的意义。 “肆”

12、是造 作之处。工匠在作坊做出器具, “学”相当于“道”的作坊,君子在这个作坊里做出“道” 的事业来。各有各的“道” 。二者不可混淆。 “君子学以致其道”中的“学”和“道”不是 静态的手段和目的的关系。 “学”的过程自然就是走在“道”上的过程。 “学”的“道”的 延伸和完成自然就是“道”的过程。可以说“学”就是“致其道” ,君子是通过“学” (觉 悟)走在(致)君子该走的或者说是觉悟(其)的道路(道)上的。 “致”是对“学”的进 一步说明,其是对“君子”和“学”的综合说明,道本身不是一个脱离了前者的一个独立 的对象和目标。 “道”所参指的对象就蕴含在“君子”和“学”中, “道”只不过是“学” 中

13、尚未敞明的内容敞开罢了。 “道”参指的对象自然不同于“学” ,从而具有独立的范畴意 义。 “学”也有自己的利益或者功利性,但其利益是生命本身的人性完善的“禄” ,远非一 般世俗性的、片面性的和外在性的功利所能涵盖。 宪问篇记载孔子说“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 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 (论语·宪问 )学为下,但可以达上。 在“学”那里,下与上之间没有内在的鸿沟,自然也不存在需要沟通的桥梁。 “学”与“道” 的关联是“体用合一”的关联。自然的,君子在“学”的道路上前进,就是走在形而上的 “道”上,形而下的生活、凡俗生活从此具有了自觉的圣人的意义

14、,入世的生活也同时具 有了出世的意味。本体和致用,形而上和形而下之间并没有根本的鸿沟。 如此,是否说,君子就不能从事一些具体的技艺性的活动了呢?在孔子看来,只有在 意义觉悟了的基础上,其它的具体的活动才有了形而上的意义,才是值得肯定的。君子是 在具体的器艺性活动中能够领悟“一贯之道”的人。 “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 诸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 (论语能够导向自我人格的完善,并把 此作为“一贯之道”贯穿在其他事务中。 二、 孔子所教授的是“学”本身。对“学”的理解极大地制约了孔子的人格形象的把握和 塑造。孔子教授的宗旨就是论语首章所表在和人生的意义的道路上,这不也是一种世界和生存的意义的显示吗?有同样觉悟的 人从远方来,这是一件快乐的事情,这完全是得道的快乐。 孔子所学、所教的“一贯之道”就是学道、觉悟道。 “学”字是从象形这个层面来看, 是教授小孩子的具体形象。其抽象的含义是意义的觉悟,包括自觉。 “之”字表示人们由一 处往另一处前行时的足趾,也就是出发点和道路。其核心意义是,其哲学意义是说在意义领悟的道路上走得好,走得熟练。海德格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