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艺术》--聂圣哲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0236096 上传时间:2018-05-2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什么是艺术》--聂圣哲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什么是艺术》--聂圣哲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什么是艺术》--聂圣哲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什么是艺术》--聂圣哲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什么是艺术》--聂圣哲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什么是艺术》--聂圣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什么是艺术》--聂圣哲(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本文最初发表于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后被美国 哥伦比亚大学全球顶尖杂志发表。什么是艺术,艺术是什么?这是一个问题的两种表述,其本质都是试图定 义艺术与非艺术的区别。多少年来,人们一直尝试着很清晰地规定出艺术的范 围与界限,对艺术和非艺术有一个很直观的判断,就好像水和火,黑与白的截 然不同一样。可遗憾的是,艺术的表现形式的动态变化和对艺术的各种单项的 定义,使得人们对事物的艺术性时常只能凭感性做出判断,甚至,不少的情况 下,人们对艺术的定义是在人云亦云中进行的。 如果不能对艺术有一个准确的、被人们广泛接受的定义,我们的艺术创作 、思维模式、文化呈现、修养水平、甚至道德操守都

2、会因此受到严重影响。历 史的经验告诉我们,这种影响是巨大的,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也极有可能因此 受挫或停滞不前。 其实,对艺术的界定首先是对艺术感的界定,这是一个生理学和哲学层面 的问题。艺术的感觉产生于人们对世界认识的一个动态工程,这个动态过程往 往导致人们对艺术的定义的渐变,这种渐变又使得对艺术的定义脱离了哲学的 本质,也就失去了哲学层面的对艺术的定义的意义。所以,对艺术的界限,迄 今为止还没有公认的标准和参照系。 人类社会中每一个体,都拥有同为精神生命体的大同人性。艺术是精神生 命体的个人既自我实现又相互分享的一种创造性的审美方式;或者说是人类个 体在大同人性的永恒存量基础之上,激发与升华

3、增量或变量的一种审美方式。 一般来讲,一种艺术的感觉最初产生于各种非生活态、非寻常化的元素的 突然出现。人们的感官受到了刺激,这种刺激往往是从出乎预料开始的。但是 ,任何刺激经过一定的时间后就会导致感觉的麻木。然而,随着越来越多的人 被同一元素刺激后发出感慨,麻木的人群会逐渐醒悟,感觉再一次被激活,激 活后又渐渐麻木人们对这个循环往复的过程进行的普适化的总结这种 总结首先来自感觉,其次是情感归纳,然后是使用语言工具做出概括性甚至抽 象化的定义。 在研究什么是艺术的问题时,有四个问题必须要弄清楚,它们分别是:1、 艺术感觉;2、艺术创作的过程;3、艺术创作的工具;4、艺术作品的特殊属性 。 一、

4、艺术感产生的两个外部条件1、艺术感首先来源于差异性新鲜感是艺术感觉的初级状态 我们可以设想,人类最初的艺术感,可能来源于用于遮羞的第一片树叶; 或者,是某一古人,有韵律的一种悦耳的嚎叫。因为在习惯于裸体和乱嚎的原 始人面前,这第一片树叶出现得突然,其冲击力显而易见;第一声有韵律的嚎 叫虽然悦耳,留给倾听者更多的感觉是新奇和出乎预料。当极少数人用树叶遮 羞时,差异就产生了。这种差异就是一种新的状态,状态差就有势能的存在, 要消除这种势能就必须完成一个跃迁,这个跃迁需要时间,智慧、勇气甚至技 巧。 所以说,艺术感首先来源于差异。比如,当视觉中习惯于彩色图片的时候 ,黑白就是艺术;相反,黑白世界中突

5、然出现的彩色也是艺术。再比如,在蓝 色的海面上,一叶白帆的出现,人们的感觉就是艺术性的;在茫茫雪原中的一个蓝色的身影,留给人们的感觉主要是艺术层面的感觉。又例如,长期生活在 城市里的人,一旦来到风景优美的名山,这时的感觉就是艺术性的;相反,一 个长期在山顶上生活而从未走出大山的山民,第一次来到城市的感觉是兴奋, 也是一种很朦胧的艺术感觉。以上几个例子充分说明,虽然产生这些景象的主 体并不一定具有艺术性,也不一定有艺术的动机,但产生景象的效果却完全是 艺术性的,正如百灵鸟的歌唱及孔雀开屏。 艺术感首先来源于差异。这是因为,差异导致了新鲜感,这种新鲜感是艺 术感的最初始阶段,也是不可缺少和不可逾越

6、的阶段。艺术感不是一成不变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错觉导致的艺术感觉会被抛弃。有些感觉会由于变得 越来越司空见惯而慢慢淡出,而只有具备永恒的感觉占有力的事物,才会长时 间的留在人们的记忆里,这种记忆经过多次反复、相传,再运用语言工具进行 描述,一种类型的艺术感就被越来越多的人承认了。正如第一个绘画的人、第 一个歌唱的人、第一个雕塑的人的作品当时都不可能被称为艺术品一样。他们 之所以后来被归纳为画家、歌唱家和雕塑家,这都是差异引起刺激,导致了一 个认识、总结、怀疑、再认识、最后达成共识的过程。 2、艺术感其次来源于距离感神秘感是艺术感觉的重要来源 距离,无论是空间距离还是时间距离,都是物理学概

7、念。从哲学角度来说 ,距离有时是产生差异性的一种条件,尽管这种差异性经常是错觉所致。因为 距离的这种特殊属性,就导致了它在艺术感的产生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 首先,让我们举一个天体的例子来说明这个作用。 晚风习习的浩瀚的秋夜,有时是皓月当空,有时是繁星点点。生活在地球 上的人们,从第一次看到星星或月亮时,内心的愉悦便会油然而生,这种远在 天边的美丽景色,留给人们的感觉,从本质上说是艺术性的,尽管在天文学家 及天体物理学家的眼里,这些放射出美丽的光芒,充满着迷幻的星球本质上都 是要么冰冷、要么火热的球体,实际上是一大堆自然形成的泥土、岩石或气团 ,自己发光,或者反光,通过遥远的距离呈现在人

8、们眼前。但是,它们留给人 们的感觉绝对是艺术性的,留下的印象也绝对是艺术印象了。当然,产生这些 景象的主体并不一定具有艺术性,也不一定有艺术的动机,但产生的效果也同 样完全是艺术性的。 这是因为距离感会导致神秘感,这种神秘感往往首先是朦胧的感觉,有可 能是美丽的印象,有可能还伴有错觉,让人们看到了平时及身边看不到的景象 ,感觉上产生了差异,激发了愉悦,最终就萌发出艺术的感觉。 距离感产生艺术感觉的例子举不胜举。例如,夕阳下一群非洲妇女在田间 耕作,她们的直立,她们的弯腰,她们的臀,她们的胸她们的一举一动, 在遥远的东方人眼里,艺术的感觉占了绝大比例。相反,在她们丈夫的心目中 ,这仅仅是自己的老

9、婆在地里劳动而已。又如,明星在大众面前,充满着色彩 与光芒,艺术的感觉自不在话下。而在他们的配偶面前,仅仅是自己的妻子或 丈夫,艺术感恐怕要大打折扣了。 婚外恋的存在是否合理,偷情是否要受到道德的审判,这是社会学家,伦 理学家及法学家探讨的问题。但是,就偷情的本质而言,是距离产生艺术感的 一个生活中的实例。现实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配偶长得很美丽或英俊的人 ,也可能去偷情。这就是生活中的距离产生感觉的一种状态。这种因距离导致 的感觉,无外乎是神秘感、诧异感、甚至错觉或富有目的联想的幻觉,最后升华为艺术感。这种偷情,从本质上讲也是人们满足艺术感的一种追求,尽管这 种追求有时是不道德的。有人说距离

10、产生美。其实,这种说法并不十分准确。 严格地说,应该是距离产生艺术的感觉。这种感觉可能是美的,也可能是不美 的,但这种感觉绝对是艺术性的。 文物留给我们的感觉,艺术性占了很大的成分。一件当时很普通的器皿或 者工具,经过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时间距离,艺术感自然会产生,这当然是 由时间距离产生的艺术感觉。 现在我们可以来讨论一下人们观看摄影作品的感觉是否为艺术感觉了。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摄影是不是艺术一直是一个争论的话题。尤其是它 与绘画所呈现的都是平面视觉作品图片。人们往往会用朴素的情感做出以 下判断:摄影使用复杂工具,瞬间就能完成;绘画使用简单工具,要经过很复 杂的创作;摄影只要按快门即可,

11、不需要技巧,绘画需要高超的技巧其实 ,这种判断标准太过于生活化,甚至情绪化。我们从差异性来判断,首先,照 片并不等于产生这张照片的物或者人,它是摄影者在某一瞬间的感觉判断的基 础上所记录而产生的平面视觉作品。有经验的摄影家,还会在光圈、快门、光 造型等手法上进行设计,这样拍出的照片更具有不同于肉眼所能看到的实际景 色,差异性就更大。现实中的一句话是很能说明这种差异性的,这句话就是这 个人拍照的时候是否上相。此话就充分反映出摄影的差异性本质来,要么上相 ,要么不上相,但这都不是现实中的这个人。镜头记录的世界因有别于眼睛所 看到的景象,其中的差异性就导致了艺术感的产生。 其次,我们再从距离感来分析

12、。比如说,一张喜玛拉雅山的照片呈现在我 们面前,我们看到的是千万里之外的喜玛拉雅山的被拍成的照片,空间距离是 很大的;另外,它也是某一瞬间的图像记录,时间距离也显而易见。我们如果 凭着这张照片再去喜玛拉雅山,想寻找照片中的感觉,这几乎是不可能的,最 多只能是“这个地方有点像”的感觉而已。 所以,只要从产生艺术感的差异性、距离感两个特性来判断,摄影作品的 艺术感是显然存在的。其它的形式的作品,如文学、戏剧、舞蹈、影视、建筑 等等,人们在阅读、观赏、倾听时的感觉都可以用这两个特性来判断是否 具有艺术特征。 二、艺术创作的两个过程 一件艺术作品的诞生一般要经过两个过程,即物理加工过程和文化(情感 )

13、加工过程。 1、物理加工过程是艺术品诞生的第一步 任何艺术品之所以成为艺术品,都是以物理形式来传播的。音乐是通过声 波;绘画、造型、表演类等视觉艺术是通过光波(文学也是通过光波传递字码 ,然后转化为内容),烹调艺术是通过味觉的分子接触(主要为物理过程,也 伴有少量的化学过程)。在艺术创作之前,雕塑可能是一块石头,或一堆塑泥 ;画作可能是画布、纸、画笔或油墨;文学可能就是纸和笔(现在是电脑); 音乐就是音符和乐器;摄影就是相机、对象物及光,建筑就是建筑工人、建筑 机械及建筑材料 物理加工的过程就是加工和制作的过程。雕塑家用刻刀、榔头和凿子;画 家用油彩和画笔,演奏家用各类乐器,作家、诗人用纸和笔

14、,摄影家用相机, 建筑家用图纸指挥建筑工人于是,雕塑、绘画作品完成了,小说、诗歌写出来了,音乐演奏出来了,照片拍出来了,建筑物呈现出来了,这也就是说, 创作的物理过程结束了。 2、创作者自行的文化加工过程往往会伴随物理加工过程出现 文化加工又称情感加工,分为前文化加工及后文化加工。前文化加工过程 始终伴随物理加工过程而存在,是创作者自行完成的一个过程。一个艺术家在 创作时,往往有着明确的艺术动机。这种动机会伴随着创作的整个过程,这就 是一个前文化加工过程。这种文化加工过程会使得艺术家在物理加工过程中不 断修正或升华自己的创作,最后使得作品变得或栩栩如生,或充满着梦幻,或 怪诞离奇,会使作品更具

15、有艺术特质。但是,这种来源于创作者本身的前文化 加工,往往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这种过程会随着物理加工过程的结束而结束, 其效果是有限的。后文化加工过程,是人们对一种包括艺术品在内的事物带着 各种目的及情感的无限的想象,这种想象通过语言工具的传播,循环往复,给 作品和事物附加了更多的艺术生命和价值来,这种附加往往难以预料,达到无 限膨胀的程度。 3、后文化加工过程游离于作品及创作者本身 后文化加工过程虽建立在作品个性、品质及灵魂的基础上,但往往是作品 诞生以后才真正开始。后文化加工是真正的文化加工,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永不 停止的过程,其结果往往会远离创作者的初衷。这种文化加工是对一件作品或 一个事物

16、的感觉者,凭着想象、个人经历、各种目的、宗教信仰、民族自豪感 、地位、经济利益,而展开无限遐想,艺术情感不断放大的过程。这种文化加 工的能量是巨大的,大到难以想象的程度。人工创作的艺术品进行后文化加工 是显而易见的,如梵高的向日葵,达利的红唇沙发,都是后文化加工到达极至 的产物,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多更精彩的文化加工会使得这些作品更有价 值。其实,当时的梵高、达利对自己的作品的期望值,决不会像今天这样高, 也许在他们的心中只是很普通的作品,甚至会诚惶诚恐,怕别人看自己的笑话 。但是,历史的变迁,特殊的社会历程、商业操作及人文关注,使得这些作品 的文化加工从未间断过,而且愈演愈烈,越加工越红火。这种现象,恐怕是这 些创作者当初始料未及的。九泉之下的他们,可能已经笑得嘴都合不拢了。所 以,从这种层面上来讲,向日葵及红唇沙发等这些作品,是梵高、达利和全世 界后来的关注者共同创作的作品,因为这个庞大的后文化加工过程都是后人来 完成的。 人工创作的作品会有后文化加工,有些自然物或虚无物也有被后文化加工 的可能性。山上的一块岩石,一颗古松,经过一代又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