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上传人:腾**** 文档编号:40235066 上传时间:2018-05-25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http:/ 08-03-04 11:47 金黔在线贵州日报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报告强调,要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这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文明史的一种新的文明形态。与工业文明的自然观不同,生态文明的自然观是有机论的。对包括人类在内的整个自然界理解为一个整体,认为自然界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是有机的、内在的、动态发展的,人对自然界的认识过程只能是一个逐步接近真理的过程。就此,在生态文明时代,人类在自然面前将保持一种理智的谦卑态

2、度。体现出不是凌驾于自然之上而是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互动发展的道德伦理。科学技术不再是征服自然界的工具,而是维护人与自然和谐的助手。生态文明将从文明的重建高度,重新确立人在大自然中的地位,把关心其他物种的命运视为人的一项道德使命,把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视为人的一种内在的精神需要和文明的一种新的存在方式。由于贵州发展较晚,开发程度较低,生态保存较好。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不断加大生态建设力度,全省森林覆盖率已经达到40%左右,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两倍,因此,要实现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生态文明的奋斗目标,必须结合省内生态状况,从以下方面入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培育生

3、态文明观,树立“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理念。开展生态哲学、生态文化、生态经济方面的研究;加大生态文明宣传力度,提高公民的生态意识,增强人们的生态观念;开展形式多样的生态文明创造活动和各种生态文化的工程建设,培养符合生态文明的生活习惯;培养和提升公民生态文明素质,树立科学、文明的生态观念。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倡导绿色生产观。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因此,加快建设生态文明,主要任务还是要在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前提下,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千方百计提高生产力发展水平。生态文明是一种既要生态,又要发展的文明形态。目前,能源原材料工业仍是贵州最大的支柱产业,尽管其都对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相对

4、较大,但在发展阶段上还不能放弃,要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通过严格执行环保政策大力提高技术水平,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资源和环境的破坏。按照生态文明的要求,从长远来看,全省产业发展最大的希望在于生态农业等绿色产业,通过发展以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为重点的绿色产业,一方面能够减少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另一方面能够帮助农民增收,促进经济增长,这对于在建设生态现代化和生态文明过程中,能够实现与自然和谐相处、互动发展,是一个有效的途径。转变消费模式,大力推进生态现代化进程。大力倡导绿色消费方式,引导消费观念的转变,逐步转变消费模式,增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自觉性。建立具有经济发展 环境保护 社会

5、公正与稳定等基本功能的体制与秩序;依靠不断发展的绿色科学技术,进行适度规模的生产和消费,既能满足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又能满足人的物质需求、精神需求和生态需求,提高人类整体生活素质,实现“自然 经济 社会 ”复 合资 源的永续利用。巩固和提高青山绿水的优势,进一步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进一步提高森林覆盖率,大力实施荒漠化综合治理,扎实抓好国家确定的荒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县的试点工作,有效遏制荒漠化面积扩大的趋势;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减轻农村的环境压力,减少人的活动对自然生态的破坏。以建设生态农村为重点,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保留农村原有的自然和绿色的特点,同时消除环境污染,提高农村生活质量;加快绿色城市化进程,高度重视城市环保设施建设,切实抓好城市环境污染防治,正确引导城市居民养成尊重自然,爱护环境的良好、文明生活习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积极引进优势企业到省内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等产业,使绿色产业逐步成长为重要的支柱产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