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讲学稿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0227928 上传时间:2018-05-2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讲学稿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讲学稿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讲学稿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讲学稿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讲学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讲学稿(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罗布泊,消逝的仙湖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讲学稿讲学稿主备人:董文华 协助:李娜 吴振南 教材分析教材分析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是报告文学家吴刚的佳作,作者根据历史资料调查 研究和实地考察,怀着极为悲痛的心情向世人报告了罗布泊的今昔,报告水资 源的滥用怎样破坏了生态环境,警示人们要树立环保意识,搞好生态保护。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干涸、和煦、萧瑟、吞噬、裸露”等词的字音和字义 2.理清文章思路,了解罗布泊消失的原因,感悟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3.了解报告文学的特征。 【过程与方法过程与方法】 1.揣摩语言,体会课文语言的形象性和抒情性,增强语感。 2.培养学生搜集

2、资料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 在对比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的过程中,总结罗布泊消逝的原因,理解作者 强烈的忧患意识。 课时安排:课时安排:2 课时课时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多媒体出示一组画面,有美丽的仙境,有凄惨的荒漠,学生看后教师导入: 当我们眼见一个广阔、美丽、充满生机的仙湖变成荒漠;原本牛马成群、绿林 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变成一片死寂,我们会不寒而栗,但这种生态的巨 变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是什么原因使这个美丽的仙湖变得如此恐怖?是谁造 成了这样的悲

3、剧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罗布泊,走近这个神秘的地方去 寻找答案吧! 二、资料简介二、资料简介 罗布泊位于塔里木盆地东面,若羌县北部,原是新疆最大的湖泊,也是中 国第二大内陆咸水湖,因地处塔木盆地东部“丝绸之路”要冲而著称于世。罗 布泊蒙古语中有“汇入多水之湖”之意,历史上罗布泊最大面积为 5350 平方公 里,最后干涸时为 450 平方公里。 三、文体常识三、文体常识 报告文学是一种以文学手法及时反映和评论现实生活中真人真事的新闻文 体,兼有文学和新闻两种特点。新闻的特点要求真实;文学的特点则要求艺术 加工,讲究形象性、抒情性。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听读课文

4、,扫除文字障碍。 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边听边圈出难以认读的字词。教师抽查预习 情况,多媒体显示: 萧瑟(s)和煦(x)干涸(h)吞噬(sh)裸露(lu)娱乐(y) 戈壁滩(g)荡漾(yng)庇护所 ( b)近在咫尺(zh)2.词语释义: 教师任选几位同学回答,其余同学评价。 萧瑟: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形容冷落,凄凉。 和煦:温暖,多指阳光、风等。 干涸:(河道、池塘等)没有水了。 吞噬:蚕食、并吞。 裸露:没有东西遮盖。 戈壁滩:蒙古或新疆人称沙漠地区,这种地区尽是沙子和石块,地面缺水, 植物稀少。 沧海桑田: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很大。也说桑田 沧海。 3.默读课文,

5、感知文意 学生自由默读课文,并思考问题,然后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评,肯定学 生的个性化理解。 (1)罗布泊过去是什么样子,现在又变成了什么样子?找出文章中描写过去 和今日罗布泊的词句,试用简短的语言加以概括,然后再读一读。(2)归纳罗布泊消逝的表层原因和深层原因?(3)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五、精读课文,品读语言,体味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五、精读课文,品读语言,体味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1.指名朗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思考: 同样的悲剧还有哪些?它们正在上演怎样的悲剧?2.罗布泊从美丽的仙湖变成了让人恐怖的荒漠,让作者感到忧患,感到痛 心。文中语句有的是直抒胸臆,有的是引用数据,找出几个这样的

6、句子,品读 一下,体会它们各自的作用。(1)“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是向谁伸出求救之手!”(2)“那一片巨大的黄色沙地深深地刺痛着我们的心,使我们个个心情沉重。 ”赏析:(3)“站在罗布泊边缘,会突然感到荒漠是大地裸露的胸膛,大地在这里已脱尽了外衣,露出自己的肌肤筋骨。站在罗布泊边缘,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 的排列走向,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 ” 赏析:(6) “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赏析:(7) “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 赏析:六、连接中考 【山东滨州

7、 2011 中考】祸从天降,谁为真凶2010 年 8 月 7 日,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降临甘肃省舟曲县,昔日秀美的山中小城顿时满目疮痍,许多同胞不幸罹难。罪魁祸首,就是泥石流。那么,泥石 流到底是怎么发生的呢? 泥石流是暴雨、洪水将含有沙石且松软的土质山体经饱和稀释后形成的 洪流。相对于普通洪水,泥石流含有大量泥沙石等固体碎屑物,最高体积含量 可达 80%,因而具有更大的破坏力。它往往发生在山区等沟谷深壑、地形险峻 的地区。 舟曲县城所在的白龙江地区地势起伏较大,山谷地势高差达 1000-2000 米,而且舟曲正好处于两山之间的峡谷地带,这给泥石流汇集和流动形成了天 然的地理条件。舟曲位于龙门山

8、地震活动带北缘,又临近天水地震活动带。由 于历史上的几次大地震,舟曲附近的地质构造岩性松软、破碎,风化程度严重, 堆积物很多。此外,灾害发生之前持续的干旱造成附近山体干缩,加大了岩石 间、山体间的缝隙,使原本已十分松散的岩体、山体互相之间更加没有黏性。这些地质条件给舟曲埋下了安全隐患,但如果没有力量去推动这些 松散物质的话,泥石流依然不会发生。暴雨就是推动泥石流的“手” 。处于黄土高坡上的舟曲县原本是一个干旱的地区,多年的平均年降水量 不到 200 毫米。有历史记载的暴雨近百年来只发生过 2 次,分别是 1973 年 7 月 12 日的 57.2 毫米暴雨和 1994 年 8 月 8 日的 6

9、3.3 毫米暴雨。舟曲泥石流暴发 当晚,该地区在短短 40 分钟内突降 97 毫米的大暴雨。大量的水浸透沟床中的 固体堆积物质,使其稳定性降低。饱含水分的固体堆积物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发 生运动,形成了泥石流。作为生命之源的水成了这场灾难的导火索和帮凶。 如果说强降雨是“导火索”的话,山体风化、水土流失则是“火药” ,而 人类活动担当了“催化剂”的角色。20 世纪 50 年代,舟曲县森林覆盖面大,生态环境平衡,有“陇上江南”之称。然而之后的半个多世纪,舟曲的森林覆盖率从 67%锐减到 20%。森林的 过度砍伐导致舟曲水土流失严重,山体风化,土地裸露,一旦遇到狂风暴雨, 泥石流就容易形成并沿着山谷倾

10、泻而下。另外,近 10 年来,舟曲县获批的大小 水电站有 55 座。修建水电站要炸山辟地,会令岩体变得松动,植被遭到破坏, 制造了大量的松散物质。更有甚者,舟曲矿产资源丰富,开矿遗留的废弃土石 处理不当,使松散碎屑物质量大增。这样,在自然状态下需数十、数百乃至上 千年才能聚集起来的松散碎屑物质量,现在几年内便达到了。桶里装满了“火 药” ,自然一点就炸。 由此可见,舟曲泥石流的形成不完全是因为天灾,人为因素也促进了泥 石流的发生发展,扩大了它的规模,加重了危害程度。在经济发展中应该重视 环保,只有真正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才能避免悲剧重演。 13.请简要概括舟曲泥石流形成的原因。 (3 分)(1) (2) (3) 14.第段中划线句运用了作比较、 ( )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15.第段“它往往发生在山区等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一句中,加 点的“往往”一词不能删掉的理由是什么?(2 分)16.第段文字,在结构上起着 ( )的作用,在语言 上体现了说明文语言 ( )的特点。 (2 分)17.为了避免悲剧重演,结合你所掌握的知识对泥石流易发生山区的居民提 出两条预防泥石流的建议。 (2 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