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日本经济发展与对外投资阶段性特征及启示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0174803 上传时间:2018-05-24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战后日本经济发展与对外投资阶段性特征及启示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二战后日本经济发展与对外投资阶段性特征及启示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二战后日本经济发展与对外投资阶段性特征及启示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二战后日本经济发展与对外投资阶段性特征及启示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二战后日本经济发展与对外投资阶段性特征及启示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二战后日本经济发展与对外投资阶段性特征及启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战后日本经济发展与对外投资阶段性特征及启示(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渝涪榨菜现货开户网 L9N4内容摘要:日本从二战后发展崛起用了不到 30 年的时间便完成了对西方先进国家的赶超,发展成为一个现代化的经济强国,与此同时,日本与世界的贸易摩擦不断加剧,日元被迫升值。在日元升值条件下,日本对外投资基本呈资源型、成本型以及当前的综合型,这有效地规避了投资风险。在世界经济发展历程中,中国有着与日本类似的经济现象。作为对外投资的后进国家,我国理应积极吸取日本对外投资的经验和教训。 关键词:日本 经济发展 对外投资 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历史阶段及特征 (一)第一阶段:日本经济复兴期(1945-1954 年) 在此期间,日本从战后的废墟中寻找经济发展的出路,采用倾斜生产方式

2、,将匮乏的资源重点投放在支柱产业。1947 年起,战后的物资短缺造成日本严重的通货膨胀。为缓解通胀,1948 年日本政府提出了严厉的财政政策,如“稳定日本经济 9 原则” ,该原则前 2 条要求政府严格压缩财政经费,早日编制平衡的财政预算,并彻底加强税收。该政策的出台使得中小企业面临严峻的局面。同年,日本成立了“中小企业厅”并逐步形成了以金融、组织化、诊断指导为支柱的中小企业政策。次年,日本政策提出了“道奇计划” ,以超平衡财政为核心,大幅偿还国债,并果断消减政府的各项财政补贴,对根治通胀起到较大作用。同时,日元大幅贬值,1949 年日元兑美元为 3601,并执行固定汇率,该汇率制度一直持续到

3、 1971 年,长期的低利率对日本成为一个外向型经济发达国家帮助极大(见图 1) 。 (二)第二阶段:高速经济增长期(1955-1973 年) 以 1955 年开始的“神武景气”作为起点,后续的“岩户景气” 、 “伊诺景气”接续展开,以制造业为龙头的日本经济得到快速成长。日本经济年平均增长速度为 9.13%,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约 28%左右,消费物价年平均上涨率为4.3%,低于世界及工业国的平均水平,而且这 20 年批发物价相当稳定,平均上涨率仅为 1%左右。日本的经济规模,1968 年超过西德的 GDP 成为世界第 2 位。为抑制物价上涨趋势,日本货币当局共采取了 6 次紧缩银根和 7 次

4、放松银根的措施,并于 1962 年开始对民间银行实行“日银贷款限额制度” ,以强制性的信用调节来控制货币供给量。这些措施基本保证了日本能在低通胀的条件下,实现经济的高速增长。在经济高速增长后期,日本坚持执行高积累、低消费、高投资的生活方式,1965 年到 1972 年间资本积累率就高达 31.9%,储蓄率为 30.8%。在此期间,日本资本密集型的重工业迅速发展,整个工业化水平急速上升。 (三)第三阶段:稳定增长期(1974-1985 年) 在“尼克松冲击”和两次“石油危机”的冲击下,日本经济结束了其持续高速的增长期,进入了稳定增长期,期间日本 GDP 的增长率一直在 1%-6%徘徊。这期间日本

5、重工业化基本完成,资本已经出现过剩。1973 年 2 月, “布雷顿森林体制”瓦解,日本和其他发达国家开始实行浮动汇率制。日元升值,产品出口竞争力减少,日本企业转向提高质量、改进技术、树立品牌、节约能源等非价格竞争方面。到 1985年,日元兑美元的汇率逐步升值为 2401。 与此同时,国际油价大幅上升,使能源 90%以上依赖进口的日本遭受了空前的打击,国际收支失衡,国内信用膨胀严重,近而促发了严重的通货膨胀。1973 年开始,消费物价指数出现两位,1974 年猛升至 24.4%,其中蔬菜上涨 2-4 倍,水产品和一些日用品上涨 80%至 2 倍。而食品及服装上涨 50%-80%。为抑制通胀,1

6、973 年 4 月至 12 月,日本银行连续 5 次提高贴现率,从 4.25%-9%。1980 年第二次石油危机时,日本银行及时实行紧缩银根的措施,于 1979 年 4 月到 1980 年3 月,五次提高贴现率,由 3.5%-9%。期间,日本的资本累计率不断上升,1973-1978 年达 35.9%,1979-1983 年为32%,1980 年为 28%,同时储蓄率也在增加,1973-1978 年为33.6%,1979-1983 年为 36.8%,1986 年为 32%。这些不断累积的过剩资金急需寻找投资出路。日本银行所采取的非常宽松的金融政策,一定程度上刺激了经济的发展,但缺乏合适的投资项目

7、,多数资金流入房地产市场以及股票市场,致使资产价格暴涨,埋下了经济隐患。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日本对外贸易不断扩大,商业银行的国际间合作加强。1974 年日本海外投资 1911 件,23.9亿美元,1981 年 2563 件,89 亿美元,8 年间投资增长 3.7倍。1951-1983 年海外投资总额已达 930.9 亿美元。外贸出口 1980 年 1298 亿美元,1984 年 1701 亿美元,五年间增长31%。外贸顺差 336 亿美元。 (四)第四阶段:转折期(1986-1991 年) 1986 年 12 月至 1991 年 4 月是日本经济中的“平成景气”。伴随着日本经济的赶超

8、,日本与世界的贸易摩擦日益加剧,1985 年 9 月的“广场协议”签订,日元的快速升值导致日本经济短期的萧条。1985-1988 年日元升值幅度高达 46.3%,导致出口产品价格提高了 40%。除了竭尽全力降低生产成本,日本将生产转移到劳动力成本低廉及接近销售市场的海外,降低生产成本,占领国际市场。同时,日元大幅升值,提高了日元在国际市场上的购买力,日本利用这一优势,大量兼并、收购国外企业,推动海外投资的迅速增加。1986 年以来,日本的海外直接投资规模急剧扩大,到 1988 年底,海外直接投资累计额已高达 1863 亿美元,超过了英国的 1836 亿美元而跃居世界第二(数据来源于日大藏省财政

9、金融研究所金融评论1990 年 12 月第 18 号) 。据统计,1985-1990年日本海外直接投资额为 2393.7 亿美元,是 1951-1984 年间对外直接投资额的 3.35 倍。1991 年 3 月底,日本海外直接投资累积额高达 3108 亿美元,相当于美国对外直接投资累计额的 74%(根据日本大藏省统计资料和美国商务部现代商业概览 (1991 年第 6 期)资料计算) 。 据统计,1984 年兼并外企 44 家,兼并约占海外直接投资额 10%左右,1985 年,日本对外国企业兼并大幅增加,1985 年 100 件,1986 年增至 204 件,1987 年为 228 件,1988

10、 年为 315 件,1989 年达到 405 件,1990 年 1-6 月为 227 件(数据来源于世界经济评论 ,1990 年第 10 期) 。收购兼并外企的资金占海外直接投资的比重上升到 20%左右。据统计,近 7 年来,日本银行对外债权约增加了 3.5 倍,到 1990 年 9 月末,日本的银行对外债权额高达 2 万亿美元,市场份额达到 36%,居世界第一位(朝日新闻,1991-3-15) 。 1990 年,日本生产性行业的贷款比重下降为 25%,非生产行业的贷款比重上升为 37%。大量过剩的资本充斥造成了房地产泡沫的物资基础。为抑制泡沫经济,日本银行连续 5次加息,把利率从 2.5%下

11、调到 1990 年 8 月的 6%。货币政策180 度大转弯,银根大幅收紧,房地产市场来不急做出调整导致了迅速崩盘;政府主导大造压低房地产价格的舆论,这进一步加速了泡沫的破灭。 (五)第五阶段:日本失去的十年(1992-2001 年) 20 世纪 90 年代,伴随着泡沫经济的破灭日本国民财富遭受了巨大的损失,日本经济也陷入战后最严重的萧条时期,近而开始了日本经济“失去的十年” 。以股价和地价为代表的资产价格的崩溃,使日本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由 1990年的 5.5% 骤然降至 1991 年的 2.9%。面对如此严重的经济衰退,日本银行果断实施了宽松货币政策。1991 年 7 月,再贴现率从

12、6%降至 5.5%,到 1993 年 9 月降到 1.75%时已经过了七次下调。但此举并未收到明显效果,经济增长率继续大幅下滑,1992 年为 0.4%,至 1994 年经济依然停滞不前,增长率仅为 0.6%。为了使扩张性财政政策更加有效,日本银行需要大幅降低短期利率才能足以抵消财政扩张引发的“挤出效应” 。1999 年 2 月 12 日,将银行同业间无担保隔夜拆借利率诱导目标值设定为 0.15%,同年 3 月,继续下调至0.04%,扣除中间费用,名义利率实际上已经为零,日本进入零利率时代。 伴随着世界范围的信息科技泡沫逐渐达到顶峰,日本经济有了一段短暂的恢复,GDP 增长率从 1999 年的

13、 0.6%上升到 2000 年的 2.8%。由于经济的短暂好转,日本银行曾于2000 年 8 月解除了“零利率政策” 。将银行同业间无担保隔夜拆借利率由 0.03%上调至 0.25%。同期,日本受美国 IT 泡沫破灭的影响,经济再次跌入谷底。20002001 年间消费物价指数降幅增大, 分别达到-0.5%和-1.0%,2001 年 GDP 增长率降至-0.8%。为了克服通货紧缩,日本银行再次采取了扩张性货币政策,多次下调再贴现率。2001 年 3 月,再贴现率从 0.35%下调至 0.25%,银行同业间无担保隔夜拆借利率从 0.25%降至 0.15%,零利率政策再次恢复。2001 年 3 月

14、19日,日本银行通过大量购买长期国债和外汇计价资产等方式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向同业拆借市场注入流动性资金,加大了超宽松货币政策的力度,数量宽松货币政策正式出台。 (六)第六阶段:日本经济回暖期(2002-2007 年) 在“零利率政策”和“数量宽松的政策”为核心的非常规货币政策和扩张性财政政策的刺激下,日本资本市场资金丰裕,金融市场稳定,日本经济开始逐渐回暖。2002 年日本GDP 实现了 1.1%的增长,之后的 2003-2007 年间,GDP 分别比上年增长了 1.4%、2.7%、1.9%、2.0%和 2.36%。日本政府持续多年的扩张性财政政策,致使日本政府债务余额不断累积,至 2007

15、年度末,中央和地方政府的长期债务余额高达773 万亿日元,超过 GDP 的 120%,远远高于国际公认的 60%的警戒线。2006 年 3 月 9 日的货币政策会议上,日本银行宣布结束“定量宽松货币政策” ,此后数月日本银行减少存款准备金规模,依旧将短期利率维持在 0%水平。为了避免长期利率的急速上升,每月继续买进 12000 亿日元的长期国债。日本银行的“新货币政策机制”将物价稳定定义为“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包括生鲜食品)处于 0-2%的活动区间” ,而这一数值区间需要每年进行休整。 (七)第七阶段:剧烈波动期(2008 年至今) 日本在“国际金融危机” 、 “欧债危机” 、 “311

16、日本大地震”的连续冲击下,经济波动剧烈,2009 年 GDP 增长率为-6.3%,是二战后最大的年度负增长,2010 年 GDP 又突增到4%,2011 年 GDP 又骤然下降为 0-0.1%。非常规的财政货币政策,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刺激经济的作用,也加重了日本的债务水平和流动性的过剩。 日本对外投资变化的阶段特征 据上文所述,战后日本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为适应经济的发展,日本当局也提出了相应的投资政策。为了更好地了解战后经济快速崛起的缘由,本文进一步对日本的投资倾向展开研究。总体而言,战后日本的对外投资也有明显的阶段特征,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五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20 世纪 60 年代,日本对外投资微不足道 1951-1962 年,日本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年平均额 439 万美元,主要投资于距离日本较近的东南亚地区,以资源开发工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为投资核心,如对印尼进行石油开采,对印度、马来西亚投资开采铁矿石, 对菲律宾铜矿等的直接投资。此时,日本刚刚从战后的衰落中刚刚复苏,国内财富匮乏,主要集中精力发展本国的工业。 (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