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禽健康养殖的细节深度思考 (11)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39986491 上传时间:2018-05-21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畜禽健康养殖的细节深度思考 (11)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畜禽健康养殖的细节深度思考 (11)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畜禽健康养殖的细节深度思考 (11)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畜禽健康养殖的细节深度思考 (11)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畜禽健康养殖的细节深度思考 (11)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畜禽健康养殖的细节深度思考 (1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畜禽健康养殖的细节深度思考 (11)(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我国鸡群免疫抑制病感染现状与防控我国鸡群免疫抑制病感染现状与防控一、鸡群免疫抑制病的感染现状一、鸡群免疫抑制病的感染现状1.经对鸡群中禽网状内皮增生病病毒、鸡传染性贫血病毒、禽呼肠孤病毒3 种病毒感染的血清学调查发现,绝大多数鸡场中鸡传染性贫血病毒、禽呼肠孤病毒的母源抗体阳性率都非常高,在经过 13 周母源抗体消失后不久,从 5周龄开始出现自然感染引发的抗体阳性率逐渐升高;到 20 周龄时,不论什么遗传品系和地理分布,绝大数鸡群中鸡传染性贫血病毒、禽呼肠孤病毒的抗体阳性率可达到 95%100%。2.发病鸡群中免疫抑制性病毒发生共同感染,也就是说几种免疫抑制病同时存在于动物的体内。3.禽呼肠孤病

2、毒、禽白血病 J 亚群可对鸡胚垂直传播。如果鸡蛋中含有此病毒的话,那么肉鸡的鸡苗中也会有此病。4.免疫抑制性病毒对疫苗免疫的影响可以持续 3 个月。5.免疫抑制病可诱发和加重细菌和寄生虫的感染并减弱药物的作用。如,成为大肠杆菌、支原体、球虫等疾病发生的诱因。6.免疫抑制病使细菌和寄生虫病更容易产生耐药性。免疫抑制性疾病在动物体内形成,是引发动物发病的重要因素。二、免疫抑制病发生的危害二、免疫抑制病发生的危害在生产第一线的兽医工作者往往会有这样的困惑:为什么绝大多数抗生素对雏鸡或是青年鸡细菌性心包炎和肝周炎不起作用,但是在 90 年代,像皮肤烂、隐性杆菌等细菌性疾病,使用抗菌药物就会立马见效。原

3、因是这些免疫抑制病的病毒感染雏鸡后,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免疫抑制,表现为中枢免疫器官胸腺和法氏囊的萎缩,从而造成机体抵抗力下降,易继发其它疾病混合感染,因此,单纯的应用抗菌药物效果不明显。经对临床病料进行病原菌分离时发现,在大部分“包心、包肝”的病死鸡体内,确实可以分离到大肠杆菌,但还有 20%的病例分离出的却是沙门氏菌,还有 15%的病例是大肠杆菌与沙门氏菌的混合感染。据此推论,所谓“大肠杆菌病”只是一种继发性感染。崔志中(山东农大)的研究表明,只要在 1 日龄时感染禽网状内皮增生病病毒,不需要接种大肠杆菌就能诱发一定比例(15%20%)的鸡发生“包心、包肝”,并从中分离到的大肠杆菌或是沙门氏菌

4、,这也直接证明了禽网状内皮增生病病毒诱发的免疫抑制可直接继发细菌感染。研究结果证明,多数免疫抑制性病毒(传染性法氏囊病毒除外)的免疫抑制作用与年龄密切相关,以 1 日龄感染特别是垂直感染造成的免疫抑制最为严重。三、免疫抑制病的流行和防控三、免疫抑制病的流行和防控(一)流行发生时的表现1.免疫抑制性病在我国呈多发态势。各种鸡均容易感染,饲养管理不良的鸡场发病严重。1 周龄雏鸡表现为弱雏多、生活力差、死亡偏多,存活鸡生长差异显著。2.13 次免疫后,尤其是首免 23 天后,即表现出生长受阻、体重差异大、全身羽毛粗乱、无光泽、脱水、死亡率上升,有明显的死亡曲线,容易继发大肠杆菌病、副伤寒、新城疫等疾

5、病。蛋鸡体重不达标,开产延迟,可在饲料里面加入牛奶、蛋白质;肉鸡不能同期出栏。死亡率一般在 3%10%之间,严重的可达 50%以上。(二)临床症状1.在 13 次疫苗免疫后,鸡群出现数量不等的鸡精神沉郁、减食,有的呼噜,羽毛粗乱、无光泽,生长受阻;有些鸡群出现少量死亡,且死亡数量逐渐增多或是不断出现新发病例。2.成鸡表现为体重差异明显,开产延迟,采食量长期低于正常水平,产蛋减少,畸形蛋或是白壳蛋增多,没有产蛋高峰,并不断有死亡鸡出现;肉杂鸡仅表现为采食量低下,个体参差不齐,不断检出死亡鸡只,不能正常出栏。肉鸡表现比较明显。(三)病理变化如果没有继发感染,剖检可见肝、脾肿大出血,肠道内容物呈粘液

6、性变化,少数有局部点状或片状出血,胸腺显著萎缩,这是重要指标。有些病例气囊轻度浑浊,严重者十二指肠、空肠、直肠、泄殖腔黏膜及心肌、胆囊、胰脏上有多少不均、大小不一的突出性结节,法氏囊萎缩变性,有黏液,有的出血,胸肌和腿肌黄染,但不一定出血。(四)处理措施1.严格拒用被污染或是非 SPF 来源的弱毒疫苗,特别是 2 周龄内的雏鸡用疫苗,以防止由于疫苗因素造成鸡群感染免疫抑制性疾病。网状内皮细胞增生病病毒是禽类疫苗中最为常见的污染病毒之一,所以建议大家使用正规厂家的SPF 疫苗。2.要求鸡场或饲养户对鸡群的母源抗体状况、鸡群日龄、免疫间隔时间、所用疫苗的性能有充分的了解。原则上正常鸡群首免不用中等

7、毒力和中等偏上的法氏囊疫苗免疫。3.接种疫苗后的 23 天内对鸡群加强管理,不让其受冷、过热、拥挤,并避免转群、断喙及其他对鸡群有应激影响的活动。在饮水中添加优质的电解质多维,也可配合使用提高免疫力的药物,比如,左旋咪唑、黄芪多糖、干扰素等,以防止免疫抑制和并发病的发生。4.已经发生免疫抑制的鸡群,要详细的了解整群鸡的状况。处置原则是:消除应激,提高免疫力,控制继发感染。建议用免疫增强剂配合优质的电解多维和抗菌消炎的药物饮水或拌料。只要用药及时得当,一般经过 23 个疗程的治疗,病情会有所缓解或痊愈的。5. 鸡传染性贫血病毒或禽呼肠孤病毒已有商品化疫苗,建议所有种鸡在开产前免疫,并对鸡群抽样检

8、测抗体阳性率,通常一个群体抽取 3040 份血清。鉴于在鸡场中鸡传染性贫血病毒和禽呼肠孤病毒自然感染非产普遍,鸡群在开产前几乎所有的鸡已经产生抗体。在这些鸡群里,为了节约成本就没有必要实施免疫。根据我国的血清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建议在 16 周龄龄时取 3040 份血清,如果鸡传染性贫血病毒或禽呼肠孤病毒的抗体阳性率不到 60%,就应尽快实施免疫,如果在 60%以上,一般来说,到开产前,抗体阳性率可以通过横向感染自然达到 95%以上。6.对于还没有商品化疫苗的网状内皮增生病和禽白血病,必须设法完成原代种鸡场的净化,比如,淘汰带毒鸡,从而减少和避免垂直感染或早期感染。近两年来,经农业部批准,我们正

9、在研制用于免疫种鸡的网状内皮增生病疫苗,经过 23 年的田间试验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目前已经开始申报规程。另外,对于免疫抑制病的预防原则是增强机体免疫力、健脾、开胃、保肝、健肾,可使用益生素、酶制剂、低聚糖、中草药、多种维生素、葡萄糖、微量元素替代抗菌药物的使用,常常可取得良好效果,能从根本上避免细菌感染的发生。养鸡场如何防控疫病的发生养鸡场如何防控疫病的发生1.重视鸡场卫生。养殖户应始终把搞好环境卫生放在重要地位。要定期清扫、消毒,每周至少 1 次,场区内不能有鸡粪和鸡毛。死鸡不能乱扔,要及时进行焚烧或深埋。从鸡舍清出的鸡粪要及时运走。并进行发酵或烘干处理,鸡舍排出的废水要进行无害化处理。

10、2.严格隔离饲养。鸡场位置的选择要有利于隔离,要建在地势高燥,开阔平坦,排水方便、水质良好,远离村镇、工厂、肉类加工厂的地方,既要求僻静,又要交通方便。场内鸡舍间距不小于 12m。鸡舍不得让外人参观,进场人员要经过严格的消毒方可进入。不从疫区购买饲料、鸡苗等。还要做好防鸟、防鼠、防蚊蝇等工作。3.坚持全进全出。目前,很多养鸡场(户)尤其是农村养鸡户,常常在一个很小的区域里把雏鸡、育成鸡、成鸡都养在一起,而且老鸡还没淘汰,新雏又进场,鸡场没有间歇的时间,也就不能进行全场的彻底消毒,所以,一旦发生传染病,很快就会殃及全群鸡。科学的养鸡方法是把成鸡和育成鸡、雏鸡分开饲养,绝对禁止把不同日龄的鸡放在同

11、一鸡舍内饲养,最好做到全进全出。4.加强饲养管理。在断喙、转群、免疫或饲养条件发生较大变化及天气骤变时,鸡群会发生应激反应,鸡对维生素 A、K、C 需求量增加,应及时补充。也可以在饲料中添加一些微生态制剂(如:EM 菌),能增强鸡体质和抗病力,对防治某些特定疾病,如大肠杆菌病等有显著作用,并能提高鸡的生产性能。5.彻底消毒。要把消毒工作制度化、经常化,不仅要做好鸡场的各个环节(如大门口、生产区入口及鸡舍入门等)的消毒,而且要坚持做好带鸡消毒,即在鸡舍有鸡的情况下用适当的消毒剂对鸡群进行喷雾消毒,这对环境的净化和疫病的防治具有很大的作用,而且,夏季鸡消毒还可降温。被污染的饲料和饮水是引发多种疫病

12、的原因。因此,一定要十分重视饲料和饮水卫生,鱼粉和骨粉中常含有沙门氏杆菌和大肠杆菌,最好不要用来直接喂鸡;发生霉败变质、污染严重的饲料不能喂鸡;鸡的饮水应清洁,无病原菌或病原菌数量不超标。6.合理免疫。免疫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学过程,免疫能否成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疫苗的种类、疫苗的质量、免疫的时间、免疫的方法等等。所以,养鸡场一定要根据本场的疫情和生产情况,制订本场的免疫程序,并严格执行。要有计划地对鸡群进行抗体监测,以便确定最佳的免疫时期,并要常检查免疫后的效果。使用的疫苗要确保质量,免疫的剂量要准确,方法要得当。免疫前后,一定要保护好鸡群不被强病毒侵袭,还要避免各种应激。对鸡群增喂维生素 E

13、 和维生素 C 及免疫增强剂,以提高免疫效果。7.科学投药防病。根据本场的发病情况和疫病的流行特点,制定一个投药程序,有计划地在一定日龄或季节对鸡群投药,可防止或减少发病。为了有针对性地用药和避免抗药性的产生,应作药敏试验,选用敏感药物,并常变换给药的种类。一旦发生病情,要及时诊断和采取有效措施,尽快把疾病控制或扑灭,把损失降到最低。提高种鸡生产性能的综合措施提高种鸡生产性能的综合措施1993 年我场分别于 6、8 月份从北京引进海赛克斯父母代种鸡 9000 套和8000 套。通过一个生产周期的精心育雏与培育,并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综合措施,该鸡群的生产性能达到了较好水平,取得了满意的经济效

14、益。一、改善饲养环境,培育高质量的育成鸡育雏是蛋鸡生产的最重要环节,不仅直接影响雏鸡的生长发育和成活率,而且还会影响到以后的生产性能,在引进优良品种、给予优质饲料的前年下,改善饲养环境是提高育雏质量、培育高质量育成鸡的关键。1封闭式育雏法:为了净化种鸡,彻底杀灭细菌病毒,切断传染源,避免疫病的发生,每批鸡入舍前,在彻底清扫鸡舍内外及其配套设施的基础上,用高压水枪对鸡舍顶棚、墙壁、笼具及其它设施进行彻底冲洗,然后用 10的福尔马林(编注:此浓度太大,12的福尔马林即可)喷湿鸡舍的全部设施与每个角落,封闭鸡舍。育雏舍的所有用具用 1:200 的磺伏溶液浸泡消毒。育雏人员在进雏前两天沐浴更衣上岗工作

15、,42 天内一切活动限制在“特区”内。实施此法以后,大大减少了来往人员的污染和弊病的发生,提高了种鸡的育成率。2温度与湿度控制:雏鸡入舍时温度为 35,以后视情况降温,一般为第 37 天 33,之后每周降温 2。育雏舍 13 天内相对湿度应提高到7075,因雏鸡经长途运输,加上头三天育雏舍温度高,加大湿度可避免雏鸡脱水和抢水现象。以后降为 5060。3光照、密度的控制:头两天实行 24 小时光照,强度为 1020 勒克斯,37 天每日 22 小时,218 周龄保持 12 小时恒定光照,强度为 510 勒克斯。在 18 周龄开始至少给予 13 小时光照以刺激产蛋,每周增加 30 分钟,直至 16

16、小时为止。光照强度在入产蛋舍时增加至 10 勒克斯。育雏期采用重叠式四层育雏笼,育成期为网上平养。每平方米面积的饲养密度为:015 日龄 50 只,1642 日龄 26 只,612 周龄 20 只。4饲喂方式:雏鸡接回后,稍息一下就开始饮水,每只鸡入笼前先沾饮12 口水,饮水中加口服补液盐、速补14 和 50ppm 的氟哌酸。13 天喂湿拌料,3 天以后喂干粉料。饲喂次数是 17 天龄时每隔 3 喂饲一次,以刺激雏鸡食欲,828 天龄时每日 5 次,以后至成鸡每日喂 4 次。一周龄后,饲料中加喂 12(直径为 0205 毫米)的砂砾。二、加强饲养管理二、加强饲养管理1适时分群:在鸡的育雏、育成过程中,为把鸡群体重、体尺控制在品种标准要求范围内,提高均匀度,每批鸡皆于 20 日龄及 7、13、18 周龄时各进行一次体重、体尺测定,将鸡分为大、中、小 3 群。育雏、育成期以量胫长为主,辅以称重的方法;18 周龄时按鸡冠的发育程度和体重进行分群饲养。当鸡群体重不超过标准的 10时不限饲。特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