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体现朗读的意境美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39984153 上传时间:2018-05-2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如何体现朗读的意境美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浅谈如何体现朗读的意境美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浅谈如何体现朗读的意境美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浅谈如何体现朗读的意境美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谈如何体现朗读的意境美》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如何体现朗读的意境美(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如何体现朗读的意境美内容摘要:优秀的文学作品,无论是哪种体裁,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意境美”,朗读的意境是朗读者运用有声语言依据稿件再造的艺术形象(符号)和它们所表现的艺术情趣、艺术气氛以及他们可能触发的丰富的艺术联想和幻想的总合。那么如何通过朗读者的再度创作,来表现这种意境美呢?笔者试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剖析。一、 理解全面细致二、 情感真挚充沛三、 状态积极集中 气息与停连、重音、语气、节奏的声音技巧的综合运用,共同营造朗读的意境美。关键词:朗读 意境美导言:朗读是一种审美活动,这种审美是依据稿件二度创作而得来的。不同的人朗读同一篇作品,可以令人感到其文化气息、文化品位的不同。如何使

2、朗读产生美感,创造出意境美,使创作主体与接受主体都获得审美愉悦,本篇试从实际操作层面上加以说明。同时写这篇文章是想告诉喜爱朗读的朋友,若想使你的朗读更大程度地感染受众,需好好掌握语言表达的基本功,另外也想使更多的朋友们通过阅读本文激发出对朗读的兴趣,使大家明白朗读并非高深莫测,如果你掌握了朗读美感创作的规律,你同样能够得心应手的去进行创作。正文:优秀的文学作品,无论是哪种体裁,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意境美”,何谓意境,“意境”就是特定的艺术形象(符号)和它们所表现的艺术情趣、艺术气氛以及他们可能触发的丰富的艺术联想和幻想的总和。作品中特定艺术形象的意境常常是静伏的、暗蓄的、潜在的,只有在

3、创造者、欣赏者的头脑中,意境才浮动起来,明现出来,生发出来。朗读作为有声语言表达的一种形式,它是以文字语言为依据进行再创作,把文字语言转变为有目的、有思想、有感情、有对象的有声语言。文字作品的意境美正是通过朗读者的艺术再创作,才浮动起来,呈现出来,生发出来。这种创作并非只是简单的将书面语言发出声音,而是通过自己独特的有声语言形式使语言进入了民族化、风格化、意境美、韵律美的境地。试想,为什么同一篇作品,有的人朗读会使人觉得平淡无味,而有的人朗读就会使人沉浸其中,获得一种美感享受?对于朗读来说,朗读的意境是朗读者运用有声语言依据稿件再造的艺术形象(符号)和它们所表现的艺术情趣、艺术气氛以及他们可能

4、触发的丰富的艺术联想和幻想的总合。它在朗读创造与欣赏中表现为实境与虚境的统一。它的实境是有声语言再造出来的特定形象,即“一种真且美,虽少而精,导向力很强的画面,具有能感触和捉摸的品格”;它的虚境是“不确定的颇难捉摸的部分,”“是蕴含丰富间接形象、充满特定艺术情趣、艺术氛围的虚”,它是由特定形象引发出来的情趣、意味以及某种想象联想,具有一定的空灵性,能意会但难以言表。从朗读的需要来说,情与景合、心与物合、神与形合,是我们所追求的境界。那么如何通过朗读者的再度创作,来表现这种意境美呢?笔者试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剖析。一、 理解全面细致既然朗读是以文字语言为依据,那么对于作品的理解与感受就要全面细致。这

5、不仅包括作品主题、基调、重点,还包括作品体裁、题材、结构、语言,直至作者的世界观、创作方法、创作特色以及作品的时代背景等等,都要充分认识和把握。只有深入理解稿件,朗读时才能了然于胸,才有可能选择恰当准确的声音形式,将作品形之于声、达于受众。比如我们在读史铁生秋天的怀念时,这篇文章要传递的仅仅是怀念母亲的一种情感吗?只有了解史铁生的生平经历,通读他的其他作品,才会对其人其文有很深刻的把握,这篇文章所要传达的是一种对人生的哲学思考,母亲用自己的生命,让残疾的儿子懂得了去思考人为什么活着,人生的价值所在。这正是此篇文章的美学特征,而有声语言表达就应该把握住这一点,而不仅仅停留在一种煽情的情感层面,这

6、种属于人生哲学的意境美,不悟透文章是不可能用声音表达出来的。很多优秀作品都是语言精练含蓄、以一当十,使人感到言有尽而意无穷,这种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就是文字语言的内在语。内在语就是文章所不便表露、不能表露或没有完全表露出来和没有直接表露出来的语句关系和语句本质。朗读时我们必须深入挖掘探讨语言的内在含义,反复推敲,找出那激发作者创作的真正意图。如果抓不住文章的内在语,表达时就会出现偏差,体现出来的感情就不准确、不真挚,文章的意境也就体现不出来。比如补旧这篇文章,写彭德怀被组织上安排住到吴家花园,里面有几段与警卫员的对话,彭总说:“以前,什么活儿没干过,什么苦没吃过?如今住到圆明园,皇帝老子住过的地

7、方啊!”仅从字面上理解就会得出,彭总说这番话时是一种很知足的心态,“皇帝老子住的地方,如今我能住在这里,能不知足吗?”如果这样片面理解,那体现出来的思想感情,是有悖于人物真实感情的。当时的历史背景是彭总因为说真话而被软禁在“皇帝老子住过的地方”,受到政治上的冷落,乃至最后被迫害致死。抓住了这个历史背景和文字背后的内在语,那么在表述这段话时就不应该是很知足的语气,而是一种无奈、一种自嘲、一种对中国百姓受浮夸风之苦又无从摆脱的痛惜。这么深入理解了作品之后,朗读时情和声与文章的内涵相吻合,就会细致地传达出这种韵味,听众就会明白为什么彭总会遭到“四人帮”迫害,说真话是多么难啊!联想到当今社会,这样,这

8、种“真”又是多么难等可贵啊!就能够使观众产生共鸣,文章的意境也就自然呈现出来。二、 情感真挚充沛理解得再深刻,而如果表达时感情冷漠、木然,这还算不上语言艺术的再创作。我们理解作品的目的是为了朗读,我们要把这种理解转为自己的播读愿望,产生跃跃欲试、非说不可的欲望。所以朗读者要让自己在深入开掘作品的基础上,使自己的思想感情处于运动的状态中,才可能使诸多感受、多层体验升华、飞动,并把种种技巧巧妙综合融汇到语流中去。如何调动自己的情感,使之随着作品而运动起来呢?个人的人生体验和阅历固然是一种积累,能够帮助朗读者更快地进入角色,但不是每一篇文章里所体现的情感都是我们所体验过的,在更多情况下,思想情感是需

9、要采用一些手段和方法来酝酿的,较常用的就是情景再现。比如在朗读草地夜行这篇作品时,开头写“茫茫的草海一眼望不到边,大队人马已经过去了,留下一条踩得稀烂的路,一直伸向远方。”这是一个十几岁的红小鬼的视线所至。我们就要思考作品展现的是什么样一种意境?我们在朗读时该是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红军长征的历史离我们已经很遥远了,我们无法去亲身体验爬雪山、过草地的真实情景,但可以设身处地的通过情景再现的手段,一点点把感情蓄积起来。在茫茫的草海里,一个可能还没有枪高的小鬼,正一个人一步一挨的往前走,又累又饿又困,但无论怎么走,这茫茫的草海还是一眼望不到边,只有一条踩得稀烂的路一直伸向远方,看不到尽头,从电视镜头

10、景别来看,这是一幅远景,画面辽阔而又阴霾,天快黑了又要下雨了,一望无际的草地中间有一个小小的身影在移动。在这样一个场景,该是一种怎样的感情,这么一再现,情感马上就调动起来了,我们既要表现出红军过草地的艰辛,但又不能是一种过于感伤的情怀,否则后面的赞美坚定的情绪就会被压制。尤其是开头基调得定准,是一种平缓的、叙述的语气,为后面的情节作铺垫。我们还可以以诗词为例,由于诗词的语言极度简练,往往把感情的变化和内容转换的过程省略,这就需要通过想象,把这些跳跃部分予以补充和丰富,把它衔接连贯起来,想到的内容应该比写出来的语句丰富得多,使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没有空白点,才能传达出深远的意境。如李白的黄鹤楼

11、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字面上是景物的描写,但却充分表达了诗人心中的感情。“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两句,在我们的脑海中呈现出的是这样一幅画面:船渐渐远去,最后连帆影也看不见了,只有浩浩江水向天际流去,送别人依依不舍的伫立遥望,目送神往。诗人的深情寓于景中,这幅画面使我们深深体会到诗人与孟浩然的深厚真挚的友情,我们的感情也被调动起来了。三、 状态积极集中在朗读中,朗读者的状态应该是积极的、集中的,这样才会有更强的感染力,使听者获得美感享受,否则再真挚充沛的感情也无法通过朗读体现出来。我们在朗读作品时不只是要把文学作品原原本本表达出来,而是要切切实实的把自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感受、审美认

12、知、独特体味融入作品中。通过朗读使文学作品内涵更丰富,意境更深远,甚至比听者自己去看这部作品能获得更多的东西。所以在深入理解稿件,调动起真挚充沛的感情之后,就要将其形之于声、达于受众了。而在形之于声的过程中,具体思想感情的进程和朗读意境美感表达主要是通过气息状态和声音状态来体现的。1. 气息通畅、变化灵活一定精神状态下的气息状态体现着具体思想感情的进程,而这种气息状态,应该是运动的通畅的,更重要的是气息要随着思想感情运动状态的需要有感而发,它不是一种松懈的气息状态,而是一种通畅自如、变化灵活的状态,不散不僵、有多有少、有快有慢。我们还以史铁生秋天的怀念为例,“母亲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

13、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这句话是此篇文章最富有感情色彩的地方,母亲在临终时还在牵挂有病的儿子能不能好好活下去,这句话的朗读气息就不能使用胸腹联合呼吸法,不能还像叙述语言那样平缓。读到“母亲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时,按照一般的读法,可能会吸一口气,接着把剩下的句子读完,但如果这样处理,感情是平淡的,母亲那种临终对儿女的牵挂之情,母亲独自忍受病痛折磨,默默鼓励支撑着儿子坚强活下去的崇高的爱,以及作者有感于母亲为了自己用心良苦的揪心之痛,是无法表达出来的。那么我们在处理时,可以吸一口气读完“母亲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此处不换气,而是丹田用力顶,用残存的气息,托着声音缓缓读到“我那个有病的儿子

14、”处,此处虽然气息用尽,但不要大口吸气,而是用胸式呼吸法,用口浅浅的微吸气,气息不断,接着读“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这种气息状态是符合病痛中母亲的状况的,但又不是软弱无力的,而且还要有那种牵挂,那种想让儿子珍惜生命好好活的强烈愿望蕴含其中,这种意境的表现是通过气息调整和合理使用而表现出来的。我们知道赵忠祥配音的动物世界是相当成功的,笔者认为最主要的是他在气息运用上面所作的尝试,气息非常规的使用,吐字时更多地加入了气声、虚声,把人与动物之间的距离拉近了,从声音造型上显示了人对动物的更多的关怀,营造了动物世界节目整体的意境美。2. 声音热情生动我们把平淡冷漠的声音叫“冷声”,把热情生动的声音叫

15、作“暖声”,暖声就是一种满含着强烈表达愿望的声音。这种愿望使我们处于积极主动的心理状态下而“非说不可”,我们的全部注意力就会投入到文字作品中,倾情表现于朗读作品中。而在朗读时,气和声要形成互动互随的关系,在气随情动的同时,必须声随情转,气托声、声传情,达到情声和谐的美,我们刚才所说的朗读的意境美,就是意与境合,那么形之于声时,便为情与声合。这种声音的外部形式主要通过停连、重音、语气、节奏四方面来体现,而这四者在朗读中往往是统一而不可分割的,它们的综合运用构成了朗读的意境美。就拿诗词来说,为了体现出诗词的韵律节奏,语言的速度要稍慢,音域要放宽,句中的一些音节有时要作适当的延长。比如“孤帆远影碧空

16、尽”,要把船越走越远、逐渐消失的情景表达出来,就需要用音节的舒缓延长的方式来体现才行,若读得太快,会给人造成一逝而过的感觉,诗的意境就完全被破坏了。我们以方明老师为例,方明老师在朗读中对意境的再创造可以说是个典范,他的朗读描绘出的画面精细而又传神,有身临其境之感,抒发的情感真挚、细腻,而又感人肺腑。在这真情与真景的交融契合之中,一个可供听众驰骋想象的艺术空间被创造了出来,给听众带来极大的审美满足。如他朗诵的李白诗梦游天姥吟留别很好的表现出了诗人那种不事权贵的品格和豪放飘逸的秉性,把诗人描绘的梦游仙境活灵活现的展现在人们面前。在进入梦境部分,他用多变的语气层层推出飞腾、登天、熊咆龙吟,雷电霹雳一幅幅迷离恍惚的画面,铺展了神奇背景。一定的目的要通过一定的手段来实现,一定的思想是要通过一定的手法来表现的。要想做到语言清晰准确,语调抑扬顿挫,语言刚柔相济,语意褒贬分明,就要运用技巧对语言有所设计和处理,正确处理语言的轻重、断连、刚柔、快慢的辩证关系,不仅使语言生动形象,还会富有表现力和音乐性,从而创造出朗读的意境美。小结: 本文沿着理解稿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