务农三说农业要体面,人技策要强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39969147 上传时间:2018-05-21 格式:PDF 页数:1 大小:753.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务农三说农业要体面,人技策要强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务农三说农业要体面,人技策要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务农三说农业要体面,人技策要强(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经济导报记者 | 曲一歌忙于收售夏粮的时节里, 在黑龙江省北安市东胜乡附近的粮食市场, 一位种粮大户正忙碌于同各粮贩探讨今年粮食的市场行情。他就是家住东胜乡东安村的种粮大户程鹏文, 大家习惯称他为老程。现年60 岁的老程可谓是 “老农民了” , 现在和4个朋友合伙种近一万亩地, 并且全部实现机械化耕种、 收割, 产量颇丰。不过, 谈及他这几十年的种粮史, 老程可是有一肚子话要说第一说: 规模化和农机让农 业生产变了样“俺们这不产夏粮, 不过今年秋粮的长势蛮好, 现在农闲可以去市场探探行情, 正好为秋粮的销售进行一下市场对接。 ” 老程对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说。“打小我就在地里种粮, 种了快50

2、 年了。 ” 老程告诉记者, 早年刚种地时, 家里总共才有58亩地, 那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到后来,一家一户的小作坊式的生产方式越来越不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哪里敢想用什么机械化手段来务农啊, 那时种地就是用手拿锄头刨啊! ” 老程对记者说, 过去, 每到农耕时节, 早早就要起床, 带好一天的干粮, 扛起锄头到地里劳作一整天。后来, 随着农机专业合作社和现代化农业的兴起, 老程和几个朋友一起承包了大面积的土地, 利用农业机械化, 进行大面积的粮食种植。“通过规模经营和机械化生产,地好种了、 药好喷了、 收割好收了。而且, 种地国家还有相关补贴。 ” 老程说, 过去种几亩地的时候,

3、 每年能收获几百袋子大豆就是很好的收成了, 现在, 自己的地里可以产出几万袋的优质大豆。对此, 国家总部经济课题组研究员、 经济学家邱仰林对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说,“黑龙江省北大荒的农业大型先进机械, 每台每周的效率相当于几百名人工3个月所干的活。 ”事实表明, 农业机械化以先进的农业机械力替代人力、 畜力, 还突破了传统人力、 畜力所不能企及的粮食生产规模。“每到收获季节, 俺们的机械就能自动筛选出好种子包装出袋, 不需要人为筛选。地里成熟的粮食也会被机械化收装好, 根本不用镰刀拦、 手力掰。 ” 老程欣喜道, 自从机械化务农后, 秋收季节再也不用人力灌粮食袋子, 抗袋子了。“农业机械化在生产技

4、艺上能够满足更高的农业技术专业性要求, 对于抢季节、 抢收、 抢种具有决定性作用。 ” 粮食经济学家丁声俊对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说, 从实践上看,农业机械化确实把大批农村劳动力解放出来, 将农民从繁重的劳动负担下解脱出来; 大幅度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把农业粮食置于现代技术装备的基础上, 推动了农业社会服务体系建设, 为农村工业化、 城镇化、 农业现代化创造了条件。值得注意的是, 虽然农业机械化为农业生产带来了效益, 但其推广范围以及推广程度仍有限, 还有很大空间可以提升。现在虽非农忙时节, 但老程除了经常要到市场打探行情外, 也会去地里看看大豆的长势。他告诉记者,“现在的农业生产技术虽大大提高,

5、 但是农业仍未摆脱靠天吃饭, 遇到大旱或者大涝时, 还是会有不同程度的亏损。 ”“每年秋收时都要忙半个多月,最怕遇到 雪来早 , 近五年就有两三年出现玉米在地里被捂坏的情况。 ” 老程解释说, 这是因为现在烘干塔的存储量达不到收多少玉米就烘干多少的能力, 存不下的只能放在地里。此外,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对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表示, 在一些丘陵地带,例如湖南省, 农业机械化没办法在这种地形上实现, 人工劳作费力导致土地没人耕作, 从而出现撂荒的现象。因此, 在这类地方, 应因地制宜制定农业发展方案, 充分发挥当地特色优势。为有效推进农业机械化生产,邱仰林建议,“出台提高粮食生

6、产的机械化补贴政策刻不容缓, 还要加快推进集约化、 规模化农业的发展,逐步提高种粮综合效益。 ”第二说: 农忙出现用工难, 未来劳动力恐现断层“农忙时都有机械化手段进行播种、 收割, 那岂不是不需要什么人力了? ” 记者问。老程连忙对记者摆手说,“不不不, 虽然需要的人力少了, 但扛肥料, 到田间喷药、 补种啥的都需要人工。现在一到农忙时, 在村里连青壮年劳动力都不好找。 ”提到种地, 老程是有感情的。他说,“也不能让我们这些半百老人种一辈子地吧, 我们虽然有经验但是体力也不行了, 现在年轻人都往城市奔, 不培育出下一代新型职业农民, 用工时农村找不到人, 不久就会出现断档。 ”国家统计局近日

7、公布的2016年上半年经济运行数据显示, 今年, 农民外出务工劳动力同比增加 73 万人, 增长0.4%。农村青壮劳动力不断外流的现象, 折射出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农村留下务农的人越多越好吗?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的专家学者普遍表示, 务农的人当然不是越多越好。郑风田为记者举例说,在发达国家, 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占总人口的1%左右, 而我国务农人口远远超过这些发达国家, 如此看来我国城镇化还是面临很大压力的。邱仰林告诉记者, 由于从事农业收入低, 农民不愿意务农。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流, 折射出我国农业发展存在农业生产人力不足、 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不高、 农业生产政策需要完善等

8、问题。老程的愿望是以后有专业的职业农民来进行务农。他告诉记者,几年前在北京工作的儿子被自己叫回老家跟着一块种地。“我会把我的经验传授给他, 而农业生产上具有技术含量的活都是他去做, 包括上网找销路, 分析行情等。 ” 在老程看来, 作为年轻一代的农业劳动力, 具有对现代农业技术掌握的独特优势。但他提醒,“培育职业农民可不是上一年学补补课就行了, 真正的新型职业农民是需要技术和经验都称职的。 ”在老程的家乡, 农忙时虽会出现用工荒, 但撂荒现象并不多见。不过, 在湖南和河南等地, 土地荒废不种, 劳动力流失现象较为明显。这让种了一辈子粮的老程越来越担心未来谁来种地?统计数据显示, 农村劳动力平均

9、年龄在 50 岁上下; 留在农村务农的劳动力文化程度较低, 小学、 初中文化程度占 70%以上, 有效推广农业新技术的难度加大。此外, 农民“种粮意愿” 普遍较低, 多数新生代农民对现代农业缺乏兴趣。“过去是什么都做不了的人才去种地, 以后种粮大户要经过农业职业院校培训, 优秀人员可进行评职称, 建立起职业体系。 ” 郑风田对记者说, 现在有些地方在进行职业农民培育的试点, 比如陕西、 浙江都做得很好。“ 未 来 职 业 农 民 不 需 要 那 么多。 ”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在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未来职业农民会进一步分化, 一部分是职业农场主, 一部分是从事农业

10、生产以农业为职业的人。以后, 可通过家庭农场主、 从事农业的职业农民、 普通农民、 一般农户形成多元化农业组织结构, 让新型主体带动整个现代农业的发展。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年轻且未来有可能成为家庭农场主的这一部分应该作为国家重点培育对象。第三说:“探市场+做融合” 探索农业增收路现在, 不光经常能在粮食市场上看到老程的身影, 春种前, 老程也是这里的常客。他告诉记者,“农民不能只顾低头干, 脚要迈出农田到市场上多转转。 ”回想起自己对市场行情的估算失误, 导致曾经50多万元的损失, 老程现在 “探市场” 的步子便不敢停。那是2012年的年初, 老程在家里屯了2000多吨的玉米粒, 本打算正月初

11、六开卖, 可是那几天下大雪影响玉米运输, 且市场行情不好, 物资成本高, 几千吨的玉米粒没卖出去, 在家里被生生捂坏了。老程当年这样的遭遇, 不少种粮人应该都会经历过。专家学者普遍表示, 多数农民是根据国家政策进行种粮, 或者盲目追崇 “什么挣钱种什么” , 而忽视对市场行情的分析, 因此会影响种粮收入。现在, 老程的儿子会在网上找来各种消息分析市场行情。然后建议大家可屯什么粮食, 屯多久再进行售卖, 一般情况下都是盈利的。而老程也不闲着, 他会学习每年国家对农业的各项政策, 从中获取有益信息。根据老程今年春种前的市场“探情” , 外加对农业政策的分析和研究, 他告诉记者,“今年我种的还是大豆

12、, 国家给大豆每亩补贴 130元, 比去年多40元, 对今年的市场我很看好。 ”想要留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就是要帮助农民增收, 让大家不白忙活。据了解, 目前的农民收入结构中, 家庭经营收入和工资性收入大约各占40%, 都是农民增收的支柱。今年我国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比去年同期下降1.6个百分点。但目前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价格下行, 以及农民外出务工人数增幅下降, 必然对农民增收带来新的困难。郑风田坦言,“例如, 玉米价格一下跌, 有些承包户连承包费都付不起。 ” 他认为, 种植环节占整个产业链利润的20%30%, 如果把第二三产业做起来, 能提高两三倍的收

13、入, 因此新型主体应该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邱仰林也表示, 家庭农场、 专业合作社等新型主体的发展方向是对的, 当前的困境是由于农产品价格下跌, 而这源于这些新型主体的农产品营销没有符合现代人的消费理念个性化、 定制化。“发展这些新型主体, 应该完善国家农业政策,进行补贴和政策引导、 扶持, 这些新型主体发展理念应该完善。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的重要途径。农业部副部长陈晓华表示, 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客观上要求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 拓展农业功能。特别要着力于优化农业产业布局, 为产业融合创造有利条件; 着力于支持发展新产业新业态, 激发产业融合的活力; 着力于培育新

14、型农业经营主体, 增强产业融合发展的引领; 着力于健全完善利益联结机制, 强化产业融合发展的核心。“三农” 专家谈2016.7.30本版责编: 曲一歌电话: 63691895邮箱: 本版校对: 蔡娜组版: 孙红涛A2A2由于从事农业收入低, 农民不愿意务农。大 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流, 折射出我国农业发展 存在农业生产人力不足、 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不 高、 农业生产政策需要完善等问题。编者按“三农” /THREE RURAL“三农” 头题 务农三说: 农业要体面, 人技策要强提起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 的形象便会在人们脑海中浮现。虽然, 我国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随着技术的发展有所提高,但总体

15、而言, 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 农民靠天吃饭、 种粮劳动强度大、 工作环境艰苦等现象依然存在。劳动力的外流, 增收的困难, 农业机械化程度低等,都是我国发展现代农业道路上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 若要将农业发展好, 种粮人、 科技、 国家政策一个都不能少。种粮人不光希望粮食能长得好, 也希望能卖得好。图为一位农民正在自家地里收玉米。中国经济导报记者曲一歌/摄中国经济导报记者 | 曲一歌近年来, 我国农业经济总体运行平稳, 农业规模化、 现代化得到进一步推广。然而, 农村劳动力流失、 农业增收难等问题仍普遍存在。应该怎样利用好现有资源, 多辟新径让农民种好地, 使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让规模化和农

16、业机械化发挥更有效的作用呢?对此,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专访了粮食经济学家丁声俊。中国经济导报: 在我国部分农村常常看到, 青壮年劳力外出打工, 地里干活的多是老人和妇女, 有些地方还出现土地撂荒现象。您怎样看待这种现象?丁声俊: 你提的这个问题很重要。涉及 “土地” 和 “劳动” 两个层面。现在应引起关注的是,“土地”和 “劳动” 两方面都产生了必须解决的问题。这类现象, 确实在不少地方存在, 这是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必须解决的难题。在我国广袤的农村地区, 专职务农的劳动力数量大幅减少, 农村 “老龄化”“空心化” 现象相当普遍, 应引起重视。诚然, 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是农村经济的基石, 必须长期坚持。但是, 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 仍然采取传统的耕作方法, 已很不适应农业现代化的需要了。解决这个问题的必由之路, 就是通过深化改革、 创新农村土地制度。实际上, 从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农地制度不断调整和变迁, 已逐步形成了 “三权” : 农民对耕地承包经营权; 承包耕地经营流转权; 农民对承包耕地财产享有权。这些具有我国特色的调整与改革措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