沛县部分村名的由来---沛县文史资料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39968251 上传时间:2018-05-21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沛县部分村名的由来---沛县文史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沛县部分村名的由来---沛县文史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沛县部分村名的由来---沛县文史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沛县部分村名的由来---沛县文史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沛县部分村名的由来---沛县文史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沛县部分村名的由来---沛县文史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沛县部分村名的由来---沛县文史资料(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沛沛县县一些村名的由来一些村名的由来赵涛赵涛在沛县一千三百多平方公里古老而又美丽的土地上,分在沛县一千三百多平方公里古老而又美丽的土地上,分布着一千五百多个大大小小的村庄,如果考究一下这些村庄布着一千五百多个大大小小的村庄,如果考究一下这些村庄的名称,倒也别有一番情趣。的名称,倒也别有一番情趣。沛县的村庄多以什么庄、什么楼、什么集和什么庙为名。沛县的村庄多以什么庄、什么楼、什么集和什么庙为名。粗略的统计,单是叫什么庄的就有六百六十多个,占村庄总粗略的统计,单是叫什么庄的就有六百六十多个,占村庄总数的百分之四十三。但不少村名却颇有来历,耐人寻味。归数的百分之四十三。但不少村名却颇有来历,耐人寻味

2、。归纳起来,大致可分为三类纳起来,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有的村名与沛一、有的村名与沛县县古代地理有关古代地理有关联联庙道口庙道口(安国乡安国乡)、金沟、金沟(湖屯乡湖屯乡)、沽头、沽头(胡寨乡胡寨乡)这些村庄都位于泗水沿岸。泅水发源于山东泅水县,经这些村庄都位于泗水沿岸。泅水发源于山东泅水县,经鱼台流入沛境,绕沛城,经徐州、靖江,注入淮河。元朝以鱼台流入沛境,绕沛城,经徐州、靖江,注入淮河。元朝以后,洒水又成为大运河的河道,因而它为古代沛县带来了水后,洒水又成为大运河的河道,因而它为古代沛县带来了水利和交通之便。铡水在沛县境内的渡口不少,主要是利和交通之便。铡水在沛县境内的渡口不少,主要是:庙道

3、口庙道口:在明沛城北三十里处,滨临泅水,元时起设有在明沛城北三十里处,滨临泅水,元时起设有运河水闸,过去在沛县民间曾流传着一歌谣运河水闸,过去在沛县民间曾流传着一歌谣:“丰县的烟,丰县的烟,沛县的酒,光棍沛县的酒,光棍(流氓、头面人物流氓、头面人物)出在庙道口。出在庙道口。 庙道口庙道口所以能与丰、沛县齐名,就是因为它当时是水路交通上的大所以能与丰、沛县齐名,就是因为它当时是水路交通上的大渡口。明朝武宗皇帝在正德十四年渡口。明朝武宗皇帝在正德十四年(1504 年年)沿运河南沿运河南下巡视,曾住过此处,并在宋氏楼设宴款待群臣。庙道口的下巡视,曾住过此处,并在宋氏楼设宴款待群臣。庙道口的名称与庙有

4、关,据民国九年名称与庙有关,据民国九年沛县志沛县志记载,庙道口的庙宇记载,庙道口的庙宇有武庙、火帝庙、玉皇庙、玄帝庙、四面佛寺、三元宫和地妃有武庙、火帝庙、玉皇庙、玄帝庙、四面佛寺、三元宫和地妃行宫等,众多的庙宇也说明当时庙道口的规模是颇为壮观行宫等,众多的庙宇也说明当时庙道口的规模是颇为壮观的。但后来随着地理变迁,旧观已不复存在了。的。但后来随着地理变迁,旧观已不复存在了。金沟金沟:在明沛城东南六里。民国九年在明沛城东南六里。民国九年沛县志沛县志上说上说:附近水中多沙,有的像金末,因此称为金沟。金沟也是泅水附近水中多沙,有的像金末,因此称为金沟。金沟也是泅水上一个重要渡口。泗水的济宁段地势北

5、高南低,河水常受浅上一个重要渡口。泗水的济宁段地势北高南低,河水常受浅阻,大船通行困难。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沿途设闸控制水阻,大船通行困难。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沿途设闸控制水流。元大德十年流。元大德十年(1306 年年)即在金沟建闸,以后在元、即在金沟建闸,以后在元、明时期多次对金沟闸进行改建,使金沟成为一个重要波口。明时期多次对金沟闸进行改建,使金沟成为一个重要波口。沽头沽头:在明沛城东南二十里泅水东岸。元大德十一年在明沛城东南二十里泅水东岸。元大德十一年(1307 年年)在此设闸,闸分大、中、小三个,每闸相距五在此设闸,闸分大、中、小三个,每闸相距五里,大闸里,大闸(湖西农场湖西农场)在北

6、,中闸在北,中闸(胡寨乡胡寨乡)靠近沽头,小闸靠近沽头,小闸(今属山东今属山东)在南。明、清两朝对沽头闸不断扩建,明嘉靖在南。明、清两朝对沽头闸不断扩建,明嘉靖二十二年二十二年(1543 年年)在沽头又建筑了城墙,城内设有在沽头又建筑了城墙,城内设有工部分司署工部分司署 ,专管沛县一带河道和闸座事务。城内还建,专管沛县一带河道和闸座事务。城内还建有仰圣书院和沽头精舍有仰圣书院和沽头精舍(学舍学舍),这些都是当时沛县较高的,这些都是当时沛县较高的学府。该城于嘉靖四十四年学府。该城于嘉靖四十四年(15 65 年年)毁于水灾,工部毁于水灾,工部分司署于次年迁到夏镇。现在沽头、大闸、小闸等村,都是分司

7、署于次年迁到夏镇。现在沽头、大闸、小闸等村,都是在原处建起的村庄。在原处建起的村庄。头堡、二堡头堡、二堡(沛城镇沛城镇),三堡、四堡,三堡、四堡(郝寨乡郝寨乡),五堡,五堡(朱寨乡朱寨乡),六堡,六堡(安国乡安国乡),七堡、八堡,七堡、八堡(八堡果园八堡果园),闵堤口、吴堤口、扬卜口闵堤口、吴堤口、扬卜口(鸳楼乡鸳楼乡):以上村庄都是沿着沛县古堤一一太行堤建成的村庄,明以上村庄都是沿着沛县古堤一一太行堤建成的村庄,明孝宗弘治五年孝宗弘治五年(1492 年年),黄河在河南黄陵岗大决口,黄河在河南黄陵岗大决口,黄水分数道东流,浸吞了无数田园和村舍,安徽和江苏北黄水分数道东流,浸吞了无数田园和村舍,

8、安徽和江苏北部,山东西南部的广大地区受害很深,运河航运也遭到破部,山东西南部的广大地区受害很深,运河航运也遭到破坏。明政府派官员多方治理,于弘治八年坏。明政府派官员多方治理,于弘治八年(1495 年年)修修筑了一条西起河南昨城筑了一条西起河南昨城(今汲县东南今汲县东南),经滑县、长垣、东,经滑县、长垣、东明、曹县,东至丰、沛县的长堤,全长三百六十多里。因明、曹县,东至丰、沛县的长堤,全长三百六十多里。因其耸峙起伏如山,故名太行堤其耸峙起伏如山,故名太行堤(又名泰黄堤又名泰黄堤)。以后对该堤。以后对该堤不断进行修复,如明隆庆六年不断进行修复,如明隆庆六年(1572 年年)修丰、沛泰黄修丰、沛泰黄

9、提,并在险要地段,实行提,并在险要地段,实行三里一铺,铺十夫,设官划地而三里一铺,铺十夫,设官划地而守,措施。守,措施。 明史明史.河渠志河渠志太行堤的沛县一段是从明沛城西关向西北,经今沛城镇太行堤的沛县一段是从明沛城西关向西北,经今沛城镇西北部、郝寨乡西南部、朱寨乡北部、安国乡南部、八堡果西北部、郝寨乡西南部、朱寨乡北部、安国乡南部、八堡果园,至鸳楼乡中部入丰县境。堤的东段是险要地带,所以实园,至鸳楼乡中部入丰县境。堤的东段是险要地带,所以实行三里一铺行三里一铺(堡堡)的护守制度。从一的护守制度。从一(头头)铺一直设置到八铺一直设置到八铺,传说还有九、十铺。在设铺的地方,逐渐居住了人家,铺,

10、传说还有九、十铺。在设铺的地方,逐渐居住了人家,形成了村庄。村名也就以铺为名的称呼下来,就是今天的头形成了村庄。村名也就以铺为名的称呼下来,就是今天的头堡堡八堡。堤的西段在堤上的一些重要过往路口,逐渐八堡。堤的西段在堤上的一些重要过往路口,逐渐形成了村庄,便以姓氏叫做张堤口、吴堤口和杨卜口等。年形成了村庄,便以姓氏叫做张堤口、吴堤口和杨卜口等。年代久远,土堤已不存在,而村庄却保留了下来。代久远,土堤已不存在,而村庄却保留了下来。魏堤口魏堤口(栖山乡栖山乡),田堤口,田堤口(河口乡河口乡),崔堤口、闵堤,崔堤口、闵堤口、孔堤口、刘堤口口、孔堤口、刘堤口(孟庄乡孟庄乡),魏堤口,魏堤口(崔寨乡崔寨

11、乡):这些村庄的名称,与另一条古堤有关,就是拦黄堤。乾这些村庄的名称,与另一条古堤有关,就是拦黄堤。乾隆二十三年隆二十三年(1758 年年),为了防止黄河从南而来内灌微,为了防止黄河从南而来内灌微山湖,以减少滨湖各县受水灾之害,在微山湖南修一条拦黄山湖,以减少滨湖各县受水灾之害,在微山湖南修一条拦黄堤。该堤西起丰县的华山,东到沛境微山湖边。在沛境内西堤。该堤西起丰县的华山,东到沛境微山湖边。在沛境内西起今栖山,经河口、孟庄、崔寨等乡的北部,至魏庙乡中起今栖山,经河口、孟庄、崔寨等乡的北部,至魏庙乡中部,在斗虎店南到微山湖边。时经二百多年,拦黄堤已无迹部,在斗虎店南到微山湖边。时经二百多年,拦黄

12、堤已无迹可寻,但在此堤一些交通路口处形成的居民点,大多以主要可寻,但在此堤一些交通路口处形成的居民点,大多以主要姓氏命名,称为魏堤口、田堤口等村庄仍保存在现在。姓氏命名,称为魏堤口、田堤口等村庄仍保存在现在。栖山栖山(栖山乡栖山乡):沛县地势从西南向东及东北倾斜。西南最高处,就是沛沛县地势从西南向东及东北倾斜。西南最高处,就是沛县现今境内唯一的一座山一一栖山。该山系寒武纪石灰岩组县现今境内唯一的一座山一一栖山。该山系寒武纪石灰岩组成。在明朝时山势还较高,光绪成。在明朝时山势还较高,光绪沛县志沛县志描写为描写为“园耸前园耸前参参.,后因黄水淤没和历年开山取石,现已低于地平面。,后因黄水淤没和历年

13、开山取石,现已低于地平面。此山本名戚山,俗称七山,今改名为栖山此山本名戚山,俗称七山,今改名为栖山”(民国九年民国九年沛县志沛县志)。在民间还流传着三易其名说法。在民间还流传着三易其名说法:该山原有七该山原有七个山头,名叫个山头,名叫七峰山七峰山” ,清初被黄水淤没了六个,只剩下,清初被黄水淤没了六个,只剩下一一个山头,山上住满了居民,当时的县官与山上的人有亲戚,个山头,山上住满了居民,当时的县官与山上的人有亲戚,就将山名改为戚山,俊后,县官告老离职,没回原籍,就住就将山名改为戚山,俊后,县官告老离职,没回原籍,就住在此山上,故又将山名改为栖山,取隐退栖身之义。在此山上,故又将山名改为栖山,取

14、隐退栖身之义。杏花村杏花村(朱寨乡朱寨乡):原名杏堌堆。据光绪原名杏堌堆。据光绪沛县志沛县志记载记载:明朝以前,这里明朝以前,这里有个高地,高五六尺,方园有数亩之大,上有一棵生长数百有个高地,高五六尺,方园有数亩之大,上有一棵生长数百年的大杏树,高三丈多,远在沛城西门就可以望见。在这一年的大杏树,高三丈多,远在沛城西门就可以望见。在这一高地旁建的村庄,人们便叫它杏堌堆,后改为杳花村。高地旁建的村庄,人们便叫它杏堌堆,后改为杳花村。二、有的村名和沛二、有的村名和沛县县古迹相古迹相联联系系北门口、南门北门口、南门 13、西门口、东门口、小街子、西门口、东门口、小街子(现属沛城现属沛城镇镇):沛县县

15、城始建于秦朝,后经多次变迁,到了明嘉靖二沛县县城始建于秦朝,后经多次变迁,到了明嘉靖二十二年十二年(1543 年年)在泗水西岸筑有土城,周围五里,三在泗水西岸筑有土城,周围五里,三年后又复改建为砖城,此县城共存在了将近二百四十年。于年后又复改建为砖城,此县城共存在了将近二百四十年。于清乾隆四十六年清乾隆四十六年(1 7 8 1 年年),遭黄水淹没。到了咸丰十,遭黄水淹没。到了咸丰十一年一年(1861 年年)县城经栖山、夏镇又迁到原城南的大桥县城经栖山、夏镇又迁到原城南的大桥寨,即今沛县县城所在地。城北一里多的地方就是明时旧城寨,即今沛县县城所在地。城北一里多的地方就是明时旧城遗址,一般称为遗址

16、,一般称为.老城里老城里” ,在原有四个城门旧址建有村,在原有四个城门旧址建有村庄,故称为北门口、南门口、西门口、东门口。庄,故称为北门口、南门口、西门口、东门口。从明万历从明万历沛县志沛县志县志图中,可以看出当时明城南门县志图中,可以看出当时明城南门和东门外靠临泗水、泡水处有纵横多条街巷,是个商业繁华和东门外靠临泗水、泡水处有纵横多条街巷,是个商业繁华的地区。现今有个口小街子即村就是在原来这一地区一条小的地区。现今有个口小街子即村就是在原来这一地区一条小街的旧址上建立的。街的旧址上建立的。堌堆、防陵堌堆、防陵(沛城镇沛城镇):在明县治一里处有个吕母冢,葬的是刘邦的老房母,吕在明县治一里处有个吕母冢,葬的是刘邦的老房母,吕后后(雉雉)的母亲。明清时期,这里还是个高起的土岗,墓道上的母亲。明清时期,这里还是个高起的土岗,墓道上存有石人、石马等物,靠近土岗建起的村庄便叫存有石人、石马等物,靠近土岗建起的村庄便叫.堌堆,堌堆,(原原作孤墩作孤墩)。汉时,吕墓曾建有围墙,并派人保护,墓东有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