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学设计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39962529 上传时间:2018-05-2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3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学设计(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湘教版 地理必修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三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第一课时差异性的表现及经、纬度地带性高一地理 介卫卫设计思路:本节课按照高中地理课程基本理念及我校课改精神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了“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体现了我校“教为学服务”的办学理念。本课教学在重视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的同时也重视地理学习能力的培养,体现出“情商与智商和谐发展”的新课程教学理念。本节课的教学流程是学科特征与我校新知教学课课堂教学基本模式(预习认标观察学习转化练习测评调控梳理反思)的有机结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适当的改变了课本内容顺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组织、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处理

2、信息、解决问题等;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一.课型:情境教学课 课时:第一课时(共二课时)二.教学目标:课程标准: 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学习目标:1、认识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现象。2、理解产生各种不同的地域分异规律的主导因素。3、观察主要自然带景观图,分析由热量、水分的变化引起的自然景观变化规律。4、分析材料、地图,运用图表比较经、纬度地带性规律。5、初步形成正确的环境观。三.课型目标分析论证:1.课型目标的准确性分析:课标要求“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是本单元的核心内容之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是高中地理教学中

3、的难点之一。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体现在不同的空间尺度上,可以是地域性的,也可以是全球性的。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无论在自然地理过程上,还是在自然地理特征上,都存在着显著的空间(地域)差异。通过本节知识的学习学生将全面的认识自然地理环境,通过读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有利于提高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通过经、纬度地带性的比较,既能全面的认识地域分异规律又能掌握比较法在学习中的应用。这部分内容注重通过创设情境的形式,引导学生学习。学生体验到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符合现代教育要求,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同时,在活动过程中,可以锻炼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以及读图分析能力,培养全面发展

4、的高中生。2.课型目标的可行性分析:学生对学习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具有一定的兴趣,但是气候、地形等自然环境要素基本特点是在初中所学,有的学生早已遗忘。其次高一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还较为欠缺,因此对于一个事物中影响要素有哪些,主导因素又是什么,难以把握。因此,在教学设计时,重点考虑了身边的案例,使学生能亲身体会到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关注生活和周围的自然环境,明确学好自然地理的关键就是要时刻观察身边的环境。同时培养高一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积极主动思考问题的习惯以及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高一地理必修一是整个高中阶段的基础和难点,理性知识较强,学生的初中地理知识较为薄弱。而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本身就具有

5、一定的难度,针对学生的现状,本节课设置为情境教学课,先将内容转化成学生生活的问题(现象),使他们有想学的意识和冲动,然后创设情境降低学习难度,学生通过思考、图表分析、探讨、合作学习能解释生活中的问题,完成本节内容的学习。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组织者,而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体,本节课以学生活动为主,有利于预定目标的顺利完成。3.课型目标的弹性分析:由于不同班级的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和上课状况有所差异,因此原课型教学目标在不同的班级做适当的调整,以适应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的需要。对于层次较高的学生,要注重学生能力水平的提高,关注他们解决问题方法的应用,适当增加与本节相关的知识的学习;而对于层次

6、水平较差的学生,要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以及学习方法的引导,促进学生能自我反思,自我赏析和自我调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内动力。四.教学过程程序教为学服务的互动过程学习目标与学习成果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幻灯片展示:争做优秀导游,请将风景照片与所在地区一一对应。学生活动:追问:你的判断依据?学生回答:总结:事实上,差异性在自然环境中是普遍存在的,自然地理环境中只有相似的区域,但不可能存在两个自然环境状况完全相同的区域。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板书】第三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目标: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吸引学生的有意注意,有效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兴奋点,唤起求知欲及参与意识。预

7、习认标课前学生活动:1.阅读第三节教材2.完成学案上“知识梳理”课上学生活动:(一)说出本节主要内容。问题预设:学生不能说出本节主要内容。解决办法:1、小组内同学补充;2、幻灯片展示学习目标。(二)提问检查学案“知识梳理”完成情况学生回答:略目标:检查预习效果,明确学习目标。成果:识记知识性的内容;明确本节课的学习重点。自主探究自学:结合地图册32页完成课本78页活动题(1)(3)问题预设:1.学生不能说出自然地理景观的类型。解决办法:1.小组同学提示。 2.幻灯展示沙漠、草原等图片进行提示。总结: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无处不在。不同的空间尺度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举例:说出身边地理事物

8、不同尺度的差异。目标:培养自学能力、从材料中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成果:知道差异性无处不在,培养读图能力。讨论分析幻灯片展示:海南、漠河、内蒙古、新疆的景观图学生活动:看景观图分析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的成因问题预设:分析差异性的成因不全面。解决办法:1.提示从以上四个地方的位置考虑(纬度位置、海陆位置)。2.比较四地的气候条件。【板书】一、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的表现极地气候亚寒带针叶林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和季风性湿润气候热带沙漠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热带雨林气候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纬度位置的差异,导致太阳辐射的强度不同,所接

9、受的热量不同,而热量会影响一个地区的水分。海陆位置不同也会影响一个地区的水分状况。热量和水分决定一个地区的气候,不同的气候类型,有与之相适应的植被类型和土壤类型,这样,相应的气候、植被和土壤共同构成了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陆地自然带。幻灯片展示:陆地自然带的形成图过渡: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相对的,差异性却是绝对的。由于各要素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它们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地理环境在地域分异上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目标:提高学生合作学习和探究的能力。成果:1.理解陆地自然带的成因,知道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相对的而差异性是绝对的。2.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自主学习【板书】二、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阅读课本79

10、页内容回答,什么是地域分异?什么是地域分异规律?【板书】1、地域分异及地域分异规律的概念幻灯片展示:中国南北景观差异图分析:阅读教材79页结合中国南北景观差异图分析:我国从海南到漠河依次出现的植被类型及其变化原因。问题预设:不能准确的总结出纬度地带分异规律。解决方法:画示意图、联系经纬度的方向。【板书】2、纬度地带分异规律总结:植被变化规律“东西(经度)延伸,南北(纬度)更替”目标:培养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成果:1.掌握概念性、知识性的内容。2.知道什么是地域分异规律。3.理解纬度地域分异规律。4.知道纬度地带性的形成基础是热量。合作学习学生活动:从西欧出发,沿北纬40度纬线向东前

11、进。想一想,自然景观将发生什么变化?从中总结出景观的变化规律?阅读教材80页和85页“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归纳:干湿度地带分异的规律及其成因。问题预设:不能总结出经度地带性规律。解决办法:1.联系纬度地带性规律,自己画自然带简图分析。2.幻灯片展示纬度地带性规律。【板书】3、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学生总结:规律:自然地理要素和环境整体特征从沿海向内陆有规律地更替。目标:知识迁移,举一反三,地理事物进行对比学习,提高学习效率。成果:1.学会全面分析问题。2.掌握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3.知道干湿度分异规律形成的基础是水分。转化练习结合地图册独立完成学案“巩固练习”目标:培养读图分析能力。成果:提高读图能力,进一步理解经、纬度地带性规律。测评调控独立完成学案“体验成功”目标:检测学习的效果,查漏补缺。成果:巩固学习效果。总结、反思根据测评结果及学习情况,师生共同思考本节知识的薄弱之处。总结知识(完成学案“总结与反思”和思考题 )。目标:构建个人知识结构。成果:个人学习成果的归纳。作业设计完成课本80页的活动题(2)目标:巩固知识、知识内化。板书设计:第三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一、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的表现二、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 纬度地带分异规律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