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与征信

上传人:洪易 文档编号:39962526 上传时间:2018-05-21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9.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互联网金融与征信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互联网金融与征信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互联网金融与征信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互联网金融与征信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互联网金融与征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互联网金融与征信(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互联网金融、大数据与征信人民银行征信中心王晓蕾副主任此次会议演讲的内容为互联网金融、大数据与征信。与大家分享近几年来本人对此问题的思索与实践。首先介绍互联网金融,互联网金融内涵非常多,第三方支付、网络借贷、众筹融资、金融产品的网络销售等。其中与征信关系紧密的为网络借贷,即P2P。究竟什么是网络借贷,业内对此有很多认识。本人对网络借贷的理解有两点,首先它是借贷双方之间的直接交易,其次交易是通过互联网进行。金融市场的信贷形式多种多样,个人总结大体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直接的,即出资人直接将借款给借款人,比如网络借贷和小贷公司。另一类为间接地,通过银行实现借贷交易。一笔信贷交易中间经过的很多环节,其中

2、一个环节,任何一笔信贷交易都离不开风险管理,风险管理的内容包括找到客户、识别客户、识别风险、管理风险,贷前贷后的管理。是否贷款的决策可以理解为风险选择或风险偏好。银行的借贷交易,由银行承担风险管理、风险选择。是否贷款的决策由银行做出。存款人也就是出资人没有参与以上工作。小贷公司,采用出资人直接将款借给借款人的借贷交易方式,风险管理和风险选择由出资人进行。网贷平台,是将信贷交易中的风险管理和风险选择做了一种新的组合,而产生的信贷形式。风险管理由网贷平台承担,而风险选择,是否贷款是由出资人做出决策。信贷交易中将风险管理和风险选择的重新的组合,从而产生的一种新信贷形式网贷,体现了互联网信贷的创新之处

3、。一般认为互联网金融是通过互联网放贷,收集客户资料、了解客户。而网贷平台的客户信息同样也是银行的,两者在这方面没有区别。网贷的创新之处在于风险管理和风险选择的决策人是谁。网贷创新的意义是什么?中国的信贷市场的发展不充分,银行的信贷客户以大企业为主, ,导致个人、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融资机会少。如何解决这类人群的融资机会,一方面由正规金融体系的舆情改革,另一方面,借助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产生的新信贷形式网络信贷,促进了中国信贷市场的发展,让更多的人获得融资机会。根据世界银行的研究,判断一个国家的金融体系改革前进与否,改革能否满足更多的人获得融资、信贷交易机会。中国的信贷交易市场中,央行全国统一的

4、征信系统中,个人征信系统收录自然人数约 8 亿人,但这之中只有 3 亿人和银行有信贷关系,换句话说,5 亿人与银行有过结算交易关系,开立过结算账户,他们有经济活动、融资需求,但跟银行没有任何形式信贷交易,他们就是未来信贷市场的机会,也正是这 5 亿人的存在,给中国 P2P 公司带来了风光的市场。同时,借助 P2P 平台,也增加了普通百姓的投资机会。这就是信贷交易的创新形式网络贷款,给信贷市场带来的积极意义。网络贷款存在风险,分为两个方面。宏观上,资金安全存在隐患。P2P 行业资金结算方式要求出资人不管通过什么渠道先将资金存入网贷平台公司,此类模式下,存在与证券公司非法挪用股民保证金类似的资金风

5、险。P2P 公司针对此类风险采取资金清结算分离,资金托管,增加平台透明度等一系列措施降低资金安全风险度,但是需要业内尽快将技术落地,从而避免 P2P 平台跑路,投资人利益受损的事情再次发生。微观上,所有信贷交易都存在交易风险。贷款放出后是否可以收回来,足够的风险管理能力对于 P2P 公司尤为重要。由于在交易过程中 P2P 公司的风险管理和风险选择是分开的,采用哪种机制可以提高平台的风险管理能力,可以采用平台与投资人之间合理的分担风险的机制。目前 P2P 平台对信贷交易不承担任何风险,显然很难有内在动力将风险管理做到极致。类似于保险机制,网贷平台承担一部分的投资风险。中国目前的征信系统,征信又被称为信用调查或资信调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征信,对于所有放贷机构,银监会要求机构了解客户,需要做贷前调查,净值调查等。狭义的征信,放贷机构间的信息共享平台。作为第三方的征信平台,征信是为放贷人了解客户服务的。客户在其他借贷人处的借贷信息是放贷人永远无法了解到的客户信息,比如,招商银行无法得到客户在工商银行的信用信息。即使客户提供自己在工商银行的个人信息,也不能信服招商银行。因为征信的基本原则是不相信客户自己提供的信息。由此需要独立第三方机构来汇总整理个人信息,不仅可以降低放贷人的成本,也给放贷人带来更高工作效率。政府掌握的公共信息应该向公众开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