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路人际关系的亲疏远近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39960155 上传时间:2018-05-21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8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网路人际关系的亲疏远近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网路人际关系的亲疏远近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网路人际关系的亲疏远近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网路人际关系的亲疏远近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网路人际关系的亲疏远近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网路人际关系的亲疏远近》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网路人际关系的亲疏远近(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网路人际关系的亲疏远近黄厚铭,2000那天正准备从南部老家回到台北,我一如往常地匆匆走进月台的剪票口,突然有个 面貌黝黑的中年男人迎向前来,我下意识地后退闪避,不知他的意图为何。一边加快脚步, 一边听着他说话,问我是不是要南下,我摇头回答不是,才发现他旁边跟着一位瘦弱的老 妇人。原来他因为要工作无法陪母亲南下,却又担心母亲沿途乏人照顾,甚至会因担忧坐 过站而坐立难安。嗯,其实是一位孝顺的儿子。频频回头看他继续询问其它的旅客,我还 是走下月台间的地下道。直到我到达对面的月台候车时,似乎他还没有找到可以和他母亲 一同南下的人。我一方面开始帮他心急,希望他可以很快找到愿意帮忙的人,另一方面有了思考

2、空 间后,也不禁为自己刚才那种防卫性的反应感到惭愧。想起自己的论文主题,在现实世界 中,我们越来越不信任他人,尤其是面对陌生人时,总是会立刻想要保护自己,当然,这 也与我曾经被人利用自己的恻隐之心,骗去几乎身上所有钱的经验有关。无论这些与陌生 人的不愉快接触是自己的亲身经验,还是他人的经验,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我们,确实是为 此越来越不信任陌生人,甚至因而会尽量避免与陌生人接触。街头上人来人往,身体上摩 肩擦踵、拥挤的都市空间,反而衬托出都市人的冷漠与内心的寂寞,反映出人与人之间遥 不可及的心理距离。现在,让我们把镜头转向网络上的虚拟小区(virtual community) ,看看网络人际关 系

3、所呈现出来的样貌。在日剧网络情人 (with love)里,女主角接到一封误寄的电子邮件,信里附了一段音乐,是男主角的广告 配乐作品。由于深受那段音乐的感动,女主角虽不知对方是男是女,也不清楚对方的身分, 仍开始向对方倾诉生活的感受,即使没有收到回信,这样的片面倾诉却慢慢变成女主角规 律生活的一部份。后来虽然他们也交换了有关自己的基本资料,但两人都有所隐瞒。剧中 一句令人印象深刻的话是:为了写下真正的感受,那些谎话是必须的。 借着隐瞒来切断 两人之间可能存在的牵连,反而可以让双方畅所欲言,更放得开地谈论一些在日常生活中 难以启齿之事,而能够分享最私密的心情。当他们谈到性爱时,有过多位亲密女友的

4、男主 角曾经提到,即使身体之间毫无距离,甚至达到水乳交融的地步,也不见得能够在心灵上 相互了解。这与男女主角两人隔着网络隐匿真实身分,交换自己最深刻的生活感受的情况, 形成了多么明显的对比啊!这虽然只是戏剧,实际上却反映了几乎无时无刻正在网络上发 生的故事。即使我们常常听说网络上有许多骗子,并且也确实有许多人受骗;网络人际关 系,更是不折不扣的陌生人与陌生人的接触,但不仅是网络交友,还有网络恋情、乃至于 网络性爱、一夜情等却都仍然时有所闻。在真实世界中,我们总是与陌生人保持一定的距离,甚至从小就教育学童不要随意 和陌生人谈话。然而,不管我们愿不愿意,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尤其是都市的形成,我 们

5、几乎已经生活在一个被陌生人围绕的世界,因而也逐渐发展出许多处理日常生活中与陌 生人来往的实作方法;借着类型化(categorization)来给予对方一个定位,决定要如何与 对方应对进退,以便顺利地跟其它人互动(Lofland,1973) 。在网络上,我们更是生活在 一个充满陌生人的世界中,相对于在真实世界之中我们对陌生人的不信任,网络促成了许多陌生人之间的接触,这些关系有的非常短暂,有的却得以进一步的发展。无论结果如何, 在网络上确实有更多的人不再对陌生人抱着怀疑或排拒的态度,而有较大的意愿去了解其 它人、与对方闲聊,甚至还更为坦白、愿意主动对他人表达善意。同样地,为了让互动能 够顺畅地进行

6、下去,网友们也发展出许多与他人应对、及判断对方诚意的方法。这些方法 或许是有意识地被运用,也有可能是不言自明、理所当然地发生着。Virtual Community的中译虚拟小区经常使我们很自然地连想到虚幻、虚空、乃至于 虚假的人际关系,但有关网络恋情、网络色情,乃至网络一夜情等种种轶事的流传,却也 使得网络总是带有一点诱人的神秘色彩。夜深静谧,我们独处房间里,却可跟异国的陌生 人交换着生活中种种琐事或感受。与此同时,心底却真的也不免怀疑这样的人际关系是否 虚幻、容易破灭?毕竟,在切线、关掉计算机之后,谁也不知道对方真正的身份是什么, 即使,两人见了面,也可能发现对方根本和自己想象的模样完全不同

7、。因此,虽有许多人 为这样的神秘色彩所吸引,但也有人厌恶地排拒着这种可能轻易幻灭的人际关系。事实上,所谓的虚拟 (virtual) ,无论在其字源或语用的指涉上,原意并没有虚 幻的意思,而是指有力量的、有效的。再追溯虚拟小区这个词汇,其原欲描述的,是 一种不直接面对面,而经由媒介中介(media-mediated)所形成的人际关系。事实上,即使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不断地体验经过媒介的沟通,最典型者即为电话与书信。再仔细地 想一下,我们还会发现,由于阅读着相似的报纸、观赏着类似的电视节目,我们和这块土 地上,乃至于全世界的其它人,也构成了一种人际关系,甚至有了一体感(we-ness) 。但 几

8、个世代以前的人们也许很难想象,要是在遥远的南极上空臭氧层有个破洞跟他们会有什 么关系,既不可能是他们造成的,也不会影响他们,更极端地说,是根本不会知道有这么 一回事吧?远在有因特网的数十年前,McLuhan(1964)就已经用内爆炸 (implosion) 这个概念来描绘电子媒介将全世界整合为地球村的情况。我们可以这么说,媒介,尤其是 电子媒介的发展,促成了全球化的趋势;换言之,媒介几乎架构了现代社会的主要人际关 系(Giddens,1991) 。然而,作为一种架构人际关系的媒介,在与电话或是电视相比较之下,因特网仍有 着极大的不同。通常,我们总是利用电话与原来就熟识的亲友联络,只有极少数的情

9、况是 在有特殊目的之下,才与陌生人交谈。此外,在大部分的情形下,电话只是个人之间一对 一的沟通媒介,而不是大众传播媒介。相对地,电视或是报刊等大众传播媒介,则只有在 少数的特殊情况中,才会被个人用来与另外一个人传递讯息。更重要的是,过去的大众传 播媒介都只有单向传播的功能,从近几年来扣应(call-in)节目的盛行来看,我们可以清 楚地察觉到一种个人向大众发声的强烈欲望,以及这种新奇经验的魅力。于是,我们会发 现,计算机网络恰好就是私人沟通媒介与大众传播媒介的结合,而这个媒介不仅是双向的, 还是多媒体的。计算机网络不只可以当作私人间通讯的工具,也使得个人得以获取与传散 有关公众事务的各种讯息。

10、因此,网络人际关系的特色就不在于它们是经过媒介的(mediated) ,而在于其以网 络既隔离又连结的媒介特性为基础,建立起虚拟小区中陌生人与陌生人之间的接触。本文 的目的就在于研究虚拟小区中网友们如何利用网络既连结又隔离的功能,与其它的陌生人 建立起一种似近实远又似远实近的特殊人际关系。第二节 从因特网的隔离与连结功能谈探索自我认同的游戏有关因特网的论述,往往着重于其无远弗届的连结功能,认为因特网拓展了我们的 世界,让我们足不出户地与世界上的其它人或是众多的数据库相连结。就其扩展人际关系 的特点而言,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来是因特网延伸了人际关系所及的范围,使得我 们的人际关系可以超越地域

11、的限制,二来是因特网增加了我们认识各式各样人们之可能性。 换言之,因特网的沟通、联系功能,确实让许多原本没有机会相识、或是无法保持联络的 人们,得以通讯、交谈,进而得到相互了解,甚至能够维系感情,因此,我们说网络可以 拓展个人的人际关系。由此,网络不仅使得原来就已经熟识的朋友能够保持联系,还使得 陌生人之间有了互相接触与建立关系的机会,甚至让他们有机会由陌生人变成好朋友或是 恋人。但在另一方面,学者们也经常以匿名概念(anonymity)做为探讨网络人际关系的出 发点。这种观点的差异也反映出网络同时发挥着隔离与连结的功能,匿名性掌握到的即是 网络的隔离功能所产生的效果,因而指出网络使得个人能够

12、隐匿真实世界的身分。此外, 我们也知道,尽管网络沟通有其便利性,但也可能会让我们逐渐与那些没有使用网络的朋 友们疏于联络,若是沈迷于网络还可能使人忽略了现实世界的人际关系,变得孤立与封闭。 但事实上,网络的隔离效果并不只是消极地隐匿身分,或是负面地造成真实世界人际关系 的疏离而已,网络的隔离功能还促成了一些极具特色的人际关系。甚至可以这么说:有一 大部份网络对人际关系的连结作用,是建立在隔离这个前提上的。例如,在电影电子情书 (Youve got mail)中,男女主角每天经常在同一个城市里擦身而过,即使走同一段路、到同一 家咖啡店购买早餐,仍旧毫不相识。但是,他们却可以经由网络的连结而相遇,

13、并借着电 子邮件交换每日的心情与感触;这种开放、深入的倾诉与情感交流,还变成他们生活中不 可或缺的期待。但在另一方面,若非网络的隔离功能,这两位在真实世界的事业上有严重 冲突的主角之间,也根本不可能建立这种诚恳且具支持性的关系。由此可见,网络的效果并不仅仅是连结而已,它还有隔离的作用;使用者可以隐匿 其真实世界的身分,拉开与真实世界的距离。在借着网络的隔离功能抹去真实世界的身份, 卸下真实世界人际关系的牵绊之后,反而能够建立一些极为特殊的人际关系;而且,这些 人际关系在真实世界中反而是条件不足而无由发生的。试想,为什么在网络上我们会比较勇于邀请别人聊天呢?又为何比较可能接受陌生 人的搭讪?除了

14、媒介的隔离使得我们不必担心身体的安危以外,更大的原因其实是在于没 有面子问题。那么,为什么网络上的人际互动会比较没有面子问题呢?这得回到网络人际 关系的基本单元来予以解答。简单地说,网络上惯常使用的化名(pseudonym) ,以及这种 经过媒介中介过的沟通,使得个人可以不必以主要的身分认同(identity)与他人接触,因 而在互动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不愉快或令人尴尬的情境,不会全面地触动个人的自我。在 此情形下,个人也就会比较勇于尝试各种平常不敢尝试的举动与经验。这并不意味着个人 一定会假造身分,事实上,单单使用化名就已经具有隐匿真实身分的效果。利用化名,个 人可以决定要透露哪些基本数据,亦

15、即要把哪些自我的面向暴露出来,甚至也可以操控自 我呈现的面貌,乃至于重新塑造一个自我。换言之,计算机的中介形成了某种意义的防护罩,不只确保个人的身体不会受到侵 犯,也使得尴尬的情形不会太难面对,大不了切线就是了,反正人家也不认识我是 谁 。存在于中介沟通与面对面沟通的这个差异,可以从认同的层次着手解析。我们的外貌、 长相、乃至于年龄、职业等,这些长期戴着的面具(persona)终究会变成身分认同与人格 (personality)的一部份,故而,露脸就等于曝露身分,也就是触及身分认同。相反地,经 由媒介的沟通,不必曝露我们的外貌、长相、姓名、与职业,也就让这样的人际关系难以 触动自我的主要身分认

16、同,不露脸自然也就不容易丢脸了。曾有一幅关于网络的漫画,画着一只正在上网络的狗,牠很高兴地说着:在因特 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 经由网络媒介的沟通,其实是极为特殊的。一方面,你可 以舒适地待在自己家里,另一方面,却彷佛进入一个公共场所,能够跟许多人聊天、或是 对群众发表意见。在此,使用者隐匿了部份或全部真实世界的身分,并决定自己呈现的面 貌,个人可以藉此塑造一个或多或少跟真实世界身分不同的自我。同时,网络上人际互动 的公共性,也使个人可以轻易地把自己呈现在公众的面前,这就类似与舞台表演一样,表 演者在后台隐藏了部份的真实身分,在前台则尽力地扮演着观众期待的角色。从这个角度来看,经由网络媒介的人际关系,也类似于隔着面具的互动。借着创造 一个代号(id) ,使用者可以暂时隐匿部份或全部在真实世界中的性别、学历、职业、乃至 于地位等身分,甚至跨越地域的限制与远方的其它人产生互动或信息交流。这也是许多人 以匿名性(anonymity)来描述网络人际关系的原因,更是人们把因特网上人际关系排斥为 虚假或虚幻的理由。严格地说,所谓的匿名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