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寄生虫病防治知识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39864912 上传时间:2018-05-2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点寄生虫病防治知识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重点寄生虫病防治知识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重点寄生虫病防治知识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重点寄生虫病防治知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点寄生虫病防治知识(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重点寄生虫病防治知识重点寄生虫病防治知识钩虫病钩虫病钩虫病是由钩虫寄生人体小肠引起的肠道寄生虫病。在我国,寄生于人体的钩虫主要是十二指肠钩虫和美洲钩虫。钩虫感染几乎遍及全球,在我国除少数气候干燥、寒冷地区外,其他各省均有钩虫感染或流行,以海南、四川、云南、广东、广西、福建、浙江、江苏、湖南、安徽等地较严重。人们常因从事田间种菜、耕作等劳动活动时,脚或手部皮肤直接接触含有钩虫幼虫的泥土或农作物后感染。也可因生食含有钩虫幼虫的不洁蔬菜、瓜果而受到感染。钩虫的幼虫侵入皮肤后进入人体,并在人体体内移行,最后到达小肠发育成为成虫。成虫产卵后随粪便排出,在土壤环境中发育成为感染期幼虫。因此,钩虫病是重要的

2、土源性线虫病之一。钩虫病的一般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贫血、营养不良及消化道功能紊乱,严重的可引起心脏功能不全,儿童生长和发育障碍。孕妇感染可引起流产、早产或死胎。婴幼儿感染钩虫病常出现急性便血性腹泻、大便呈柏油样、食欲减退,病死率较高。钩虫在侵入人体并在体内移行过程中,可出现不同症状。如钩虫幼虫侵入皮肤后,病人可感到局部皮肤有烧灼、针刺或奇痒等感觉。继之出现红色点状丘疹或小泡疹,造成钩蚴性皮炎,多见于手指、足趾间。幼虫移行至肺泡后,病人可出现咽痒、咳嗽、痰中带有血丝,严重感染者可出现剧烈干咳、肺大咯血及类哮喘样发作症状。成虫寄生于小肠,在小肠壁上不断更换部位吸血,伤口不断流血造成贫血。病人常表现为

3、上腹部疼痛及不适、食欲不振等症状,由于胃口不佳、消化功能不良,影响铁的吸收,使贫血不断加重,甚至引起消化道大出血。少数钩虫病人有喜食生米、泥土、木炭等“异嗜症”现象。从粪便中查到钩虫卵或孵出钩蚴即可确诊为感染钩虫。部分人群虽然已感染上钩虫,并在粪便中发现钩虫卵,但无明显的临床症状,称为钩虫感染。钩虫病的治疗,可采取驱除肠道成虫和杀灭在组织中移行的早期幼虫的病原治疗。常用的驱虫药物有阿苯达唑、甲苯达唑、噻嘧啶等。近年我国合成的新药三苯双脒,则对驱除美洲钩虫的效果更好。另外,可口服硫酸亚铁片或葡萄糖酸铁等补充铁剂,有助于改善贫血和心功能。严重贫血者可输血。减少和控制钩虫病必须坚持采取驱虫治疗、加强

4、粪便管理、保证饮用水的清洁卫生等措施。另外,广泛宣传普及钩虫病防治知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饮生水,生食瓜果蔬菜要反复清洗,尤其要改变赤足下地劳动的不良习惯,增强自我保健意识。包虫病包虫病包虫病是棘球绦虫的幼虫寄生在人体所致的一种人兽共患寄生虫病。我国有囊型包虫病和泡型包虫病二种,分别由细粒棘球绦虫的幼虫(棘球蚴)和多房棘球绦虫的幼虫(泡球蚴)寄生人体组织器官所致。囊型包虫病呈世界性分布,畜牧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多见。我国包虫病高发流行区主要集中在高山草甸地区及气候寒冷、干旱少雨的牧区及半农半牧区,以新疆、青海、甘肃、宁夏、西藏、内蒙古、陕西、河北、山西和四川北部等地较为严重。家犬和狐狸等野生

5、动物是主要传染源。犬因食入病畜内脏而感染。病犬排出的虫卵,污染牧场、水源等自然环境及羊毛等畜产品。人由于与家犬接触,或食入被虫卵污染的水、蔬菜或其它食物而感染,另外,许多人在放牧、剪毛、挤奶、皮毛加工等过程中接触虫卵后误食感染。牛羊等家畜因食入被污染的牧草、饲料或饮入被污染的水而被感染。棘球蚴可寄生在人体任何部位,同时累及多个器官。在肝脏可见肝区胀痛;在肺部可见呼吸急促、胸痛等刺激症状;在脑可引起颅内压增高一系列症状;在骨骼可破坏骨质,易造成骨折。本病主要以慢性消耗为主,往往使患者丧失劳动能力。泡球蚴主要寄生在人体的肝脏,但可以通过浸润扩散、血行扩散和淋巴转移等方式累及肺、脑等器官。其犹如恶性

6、肿瘤,对组织破坏严重。因此,泡型包虫病有“寄生虫肿瘤”和“第二癌症” 之称。包虫病在临床上可通过血清学检测以及 X 线、B 超和 CT 进行诊断。包虫囊肿的超声图像很具特征性,所以 B 超的诊断符合率可达98以上。手术是首选治疗方法,对寄生人体各脏器包虫病主要是采取内囊穿刺摘除术、内囊完整摘除术等外科手术治疗。阿苯达唑、吡喹酮和甲苯达唑等药物对于早期体积较小的包虫病均有一定的疗效。近几年研制的阿苯达唑乳剂临床试验证明,在一定程度上可取代手术治疗。包虫病是一种具有地方性和自然疫源性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各地应重视健康宣传教育。从事屠宰业、牧民和狩猎户等高风险人群在生产和生活中要加强个人防护,不喝生

7、水,不食生菜。儿童应避免与狗密切接触,饭前洗水。捕杀野犬,限制犬的数量,严禁用含有虫体的动物脏器饲喂犬畜,加强对家犬驱虫,人、犬驱虫后的粪便要进行无害化处理。严格执行肉食品卫生检测制度和动物检疫制度。华支睾吸虫病华支睾吸虫病华支睾吸虫病又称肝吸虫病,是由华支睾吸虫寄生在人的肝胆管内所引起的肝胆病变为主的一种人兽共患寄生虫病,是当前我国最严重的食源性寄生虫病之一。目前,肝吸虫病流行在我国珠江三角洲的广东、广西,香港、台湾以及东北三省较为严重。长江流域、黄淮流域及部分丘陵流行区呈轻、中度流行。华支睾吸虫成虫主要寄生在人、犬、猫、猪等哺乳动物的肝胆管内,成虫排出的虫卵经胆汁入小肠后随粪便排出体外。虫

8、卵入水后被第一中间宿主淡水螺吞食,在螺体内发育为尾蚴逸出,尾蚴在水中遇到第二中间宿主淡水鱼,钻入鱼体内发育成囊蚴。人们因生食或半生食含有活囊蚴的鱼、虾而感染。囊蚴经口入人体的十二指肠后,移行至胆管而发育为成虫。在流行区,人们生食或半生食鱼虾是主要的感染方式。如吃生鱼片和鱼生粥,把鱼加工至半熟而食,或儿童嬉食小鱼,可将活囊蚴食入而感染。另外,用同一块砧板处理生、熟食物,或饮用生水,也有可能感染本病。把厕所建在疫区鱼塘边、将新鲜粪便直接投入鱼塘中作为鱼的饲料等,可使肝吸虫虫卵进入水中,通过中间宿主螺蛳发育后而感染鱼体。将洗鱼的水喂猪,用生鱼、虾喂猫狗,均可引起这些动物的感染。动物的粪便入水而污染鱼

9、塘,又可引起肝吸虫病的传播。因一次食入大量华支睾吸虫囊蚴可致急性肝吸虫病,其潜伏期一般为30天左右。 急性患者起病急,首发症状是上腹部疼痛和腹泻,疼痛拟急性胆囊炎,可伴胆道阻塞症状。3-4日后出现发热,体温可高达39.7,继而可出现肝肿大,以左叶肿大为主。检查可见肝区触痛、剑下痛、黄疸、荨麻疹,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增多。慢性患者一般起病隐匿,轻者有腹痛、腹泻、营养不良、疲倦乏力、肝区隐痛、肝肿大等临床症状,重者可并发胆囊炎、胆管炎、胆石症和胆管阻塞等症状。儿童还可出现为发育障碍,严重者可造成侏儒症。研究发现,肝吸虫感染与胆管上皮细胞癌、粘液性癌的发生也有一定相关关系。肝吸虫病主要依靠在人体粪便或胆

10、汁内查到华支睾吸虫的虫卵而确诊。目前最常用的治疗药物为吡喹酮和阿苯达唑,疗效较好。减少传染源、积极治疗患者和带虫者是防治本病的重要措施。在流行区应经常开展普查普治工作,及时发现病人、病畜,予以治疗。开展健康教育,把好“病从口入”关,不食生或半生的鱼、虾是预防本病最简单而有效的方法。另外,加强粪便管理,提倡圈养猪等家畜,不用生鱼虾喂养动物,防止虫卵随粪便下水,并结合爱国卫生运动灭鼠,结合渔塘清理进行鱼塘灭螺,都是控制本病传播的有效方法。黑热病黑热病黑热病又称内脏利什曼病,是由利什曼原虫寄生在人体的肝、脾、骨髓和淋巴结等内脏组织的巨噬细胞中引起的一种疾病。全球51个国家有黑热病的流行或散发。我国曾

11、有16个省(市、区)流行黑热病,但1950年代经大规模的有效防治,多数地区已基本消灭了黑热病。目前,仅在新疆、甘肃、四川、陕西、山西和内蒙古等6省(区)仍有新病例发生。白蛉为黑热病的传播媒介。白蛉刺叮黑热病患者或患有本病的动物,血液和皮肤内利什曼原虫的无鞭毛体即可进入白蛉胃中,并大量繁殖成前鞭毛体,当白蛉再次吸血时,前鞭毛体即进入人体或动物的巨噬细胞内变成无鞭毛体。含有利什曼原虫的巨噬细胞经淋巴或血流进入脾、肝、骨髓和淋巴结等部位,原虫的增殖引起巨噬细胞的大量破坏和极度增生,导致上述器官的一系列病变。误将黑热病患者的血液输给健康人,也可使健康人感染黑热病。先天性黑热病是通过母亲传给婴儿。犬也可

12、以患黑热病,在我国西部广大山区和黄土高原地带,病犬与人黑热病的传播有着密切的关系。黑热病的主要症状为长期不规则发热,脾脏随之肿大,并伴有咳嗽及腹泻。恐惧和失眠为黑热病早期的常见症状。婴幼儿除有发热和腹泻等症状外,尚可有夜啼、烦躁等现象。妇女患者的早期症状,常有月经过多或闭止。发病晚期,病人大多消瘦、贫血、白细胞减少,精神萎靡,头发稀少而无光泽,皮肤干燥,面色苍黄并有黑色素沉着。腹部常因肝脾肿大而突出,四肢显得更加瘦细。有时也可在皮肤上出现丘疹或结节等损害,儿童得病后发育受阻。本病的病原学诊断是进行髂骨穿刺或淋巴结穿刺,抽取患者的骨髓或淋巴组织,涂片染色后镜检有无原虫;或将抽取的骨髓、淋巴组织置于 NNN 培养基培养,镜下检查鞭毛体。治疗黑热病的首选药物为五价葡萄糖酸锑钠(斯锑黑克) 。预防黑热病发生的主要措施为,发现病犬后应随时捕杀,立即火化或深埋,以消灭主要传染源。查出病人应予以治愈,以减少传播。提倡使用蚊帐,纱门、纱窗防止白蛉侵袭。进入荒漠疫区的野外工作人员,夜间可在身体暴露部位涂擦驱避剂以减少白蛉叮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