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 第一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39848518 上传时间:2018-05-20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5.0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 第一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 第一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 第一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 第一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 第一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 第一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 第一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第一节第一节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一、区域的含义1概念: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2特征(1)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2)每一个区域都具有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并对区域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温馨提示(1)区域内部各环境要素的相互联系体现了区域的整体性,而区域之间的地理差异则体现了区域的差异性。(2)任何区域都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都会与其他区域相互联系,这体现了区域的开放性。二、区域差异产生的原因地理环境差异Error!三、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1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自

2、然环境的差异区域要素 长江三角洲松嫩平原地理位置位于北纬 30附近,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入海口北纬 4348,地处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温带季风气候,大陆性稍强;东面有长白山的阻挡,降水较少;温暖季节及生长期都较短土地条件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土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少黑土分布广泛;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多矿产资源贫乏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2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人类活动的差异2区域方式 长江三角洲松嫩平原耕作方式水田耕作业旱地耕作业主要作物水稻、油菜、棉花等玉米、春小麦、大豆等作物熟制一年两熟至三熟一年一熟农业其他水产业较为发达松嫩平原的西

3、部适宜发展畜牧业工业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利用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发展重化工业商业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对外联系方便,商业贸易发达商业贸易规模相对较小四、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1开发早期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低下,稠密的水系成为人们交通的阻隔;土质黏重使开垦困难,耕作农业发展缓慢。2农业社会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农业生产工具改进、生产技术改良,加之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优越的气候条件,使农业生产得到很大发展。3现代社会人均耕地面积减少,耕地破碎,农业生

4、产规模较小,粮食商品率较低。 “粮仓”地位逐渐让位于东北平原、华北平原;棉花生产也比不上新疆南部和华北平原。教材 P2 思考1松嫩平原纬度高,太阳高度角小;距冬季风源地近,气候严寒,年平均气温低。长江三角洲纬度低,太阳高度角大;距冬季风源地远,年平均气温高。2长江三角洲的年降水量由南向北递减,因为南部距夏季风源地近,受夏季风影响程度大;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由于从东南向西北距海越来越远,所以基本呈现从东向西递减的规律。3长江三角洲地区因河网密布,湖泊众多,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松嫩平原地区3河网密度小,导致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教材 P3 活动1本活动要求学生了解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造成南北方建

5、筑物特点的不同,并由此认识地理环境差异对人们生活的影响。(1)比较而言,北方的冬季寒冷而漫长,南方的夏季湿热而漫长。为了在冬季充分利用太阳光照和热量,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比南方强。北方民居的墙体严实厚重,利于在冬季保温御寒;南方民居的墙体轻薄,利于在夏季通风透气。从北到南,年降水量逐渐增大,民居的屋顶坡度也逐渐增大(利于排水);随着对保温要求的降低和对通风纳凉要求的提高,民居的屋檐逐渐加宽,房屋进深和高度逐渐加大。(2)北方的城市住宅楼建设要考虑冬季室内取暖和墙体保温,所以建筑成本较高,楼房间距的大小主要看冬季的正午太阳高度。冬季的正午太阳高度自北向南逐渐增大,为保证楼房底层正午有阳光照射

6、的楼房间距自北向南逐渐减小。2略。Error!知识点一区域的含义 情景导入先思考 某年央视春晚上,来自全国 32 家电视台的主持人,奉献了各自带来的春联。其中部分春联如下:Error!Error!Error!Error!这些春联反映了区域(各省)的什么特征?提示:区域之间具有显著的差异性;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核心要点掌握好 一、区域的内涵1区域的主观性与客观性。 “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体现了区域划分的客观性,“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则体现了区域划分的主观性。2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即区域在地表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特征。3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即占据一定位置,并与周围的区

7、域发生着空间联系。二、区域的特征1整体性:每一个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组成区域的各要素具有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如下图所示:42差异性:指一区域与同等级区域之间存在着差异,同一区域内部也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包括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两方面的区域差异,是进行区域划分的基础。3层次性:即区域是有等级的。其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如下图所示:4.可变性:首先是指区域界线的模糊性。虽然有的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如行政区,但是大多数区域的边界具有过渡性质,如干湿地区、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其次是指对同一地表空间,人们研究区域的目的不同,划分的角度、指标不同,可得到

8、不同的区划方案。 方法技巧很重要 分析区域特征的一般方法区域特征分析应从区位入手,整体上把握,具体思路和程序如下图所示:5 应用体验不可少 读下图,完成 14 题。1图甲能正确表达出的区域特征是( )A区域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B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C区域具有层次性D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2草原被破坏后,沙尘暴会影响到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这说明( )A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B区域具有一定的特色和功能C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D区域之间无界线可言3半干旱地区多是草原牧区,湿润、半湿润地区多是农业区,这反映出地理环境影响着区域的 ( )A发展水平 B生活特点C发展方向 D发展条件4图乙为我

9、国南北地理分界线标志园内分界线标志物模型。该标志物应位于图甲中_处 ( )A B C D解析:1.B 2.C 3.C 4.C 第 1 题,该图所示区域没有表达出面积和形状,仅表示了干湿地区的边界,在每个干湿地区的内部其降水量即干湿度是相对一致的。第 2 题,当草原放牧区的草原植被遭破坏后,地面失去保护,在大风的作用下极易产生沙尘暴。沙尘在强劲的偏北风吹动下会影响到邻近的地区,这说明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第 3 题,在不同的干湿地区,产生了不同的生产类型,说明地理环境的差异影响区域的发展方向,这正是我们研究区域和划分区域的根本目的所在。第 4 题,中国

10、南北地理分界线为秦岭淮河一线,大致与 800 mm 年等降水量线吻合。Error!知识点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6 情景导入先思考 坎儿井,是“井穴”的意思,早在史记中便有记载,时称“井渠” ,而新疆维吾尔语则称之为“坎儿孜” ,坎儿井是荒漠地区一特殊灌溉系统。坎儿井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建筑是凝固的音乐”窑洞是中国西北黄土高原上居民的古老居住形式,这一“穴居式”民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窑洞广泛分布于黄土高原的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内蒙古、甘肃以及宁夏等省。(1)请说出甲、乙两种景观主要的分布区域。提示:坎儿井主要分布在新疆吐鲁番地区;窑洞主要分布在黄

11、土高原。(2)甲区域主要农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是什么?乙区域的主要区域环境生态问题是什么?提示:甲区域农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是水源;水土流失是黄土高原区域主要的区域环境问题。 核心要点掌握好 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不同区域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人们的生产特点有许多不同,区域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等也存在差异。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为例:1长江三角洲的区域特征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2.松嫩平原的区域特征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7 方法技巧很重要 区域差异的比较方法对两个不同区域进行差异比较,首先要确定比较的内容,一般情况下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然地理环境,先要对照二者之间的相似性,再重点从地形(地势的起伏

12、状况、地形类型)、气候(特点、类型)、植被(覆盖率、类型)、水文(径流量的变化、水力资源、航运价值等)、矿产(丰歉程度及主要矿产资源)等方面进行分析对比,在此基础上分析由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而导致的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差异;二是经济发展水平及影响要素,主要从经济发展特点(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起步的早晚、发展进程中的特点)、工业布局(主要工业部门、工业分布及其区位因素)、农业(主导区位因素)、人口和城市(人口数量、城市化水平、城市的分布)等方面进行分析。在对不同区域进行对比分析后,可将所分析内容列成表格,这样两个区域之间的差异简单明了、直观形象,从而达到掌握其差异的要求。 应用体验不可少 读下面两

13、幅区域图,完成 13 题。1对两图所示地区农业生产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两地均是世界上重要的小麦产区B两地农业人口比重大,劳动生产率高C甲地水热充足,适宜发展热带种植园农业D乙地草原广布,农业地域类型主要为乳畜业2乙图中两地的自然带及其形成的主导因素是( )A地:热带雨林带,纬度B地:热带草原带,地形C地:热带雨林带,地形D地:热带草原带,洋流83图中 M、N 是世界著名河流,两河共同的特征是( )A上游多峡谷,落差大B下游补给量大C水量季节变化大,年际变化小D支流少,含沙量大解析:1.C 2.B 3.A 第 1 题,甲图区域为东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乙图区域为非洲赤道附近热带草原气候区,两地

14、经济较落后,农业人口比重大,劳动生产率较低;甲地纬度低,水热充足,适宜种植水稻和发展热带种植园农业;乙地草原地带因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农业地域类型为游牧业。故正确答案为 C。第 2 题,乙图中地位于赤道附近,地势较高,气温相对较低,对流弱,降水少,形成植被稀疏的热带草原带。地索马里沿岸地区夏季盛行西南风离岸风,水汽少,促使离岸流的形成,离岸流又促使了上升寒流的形成,对沿岸有降温减湿作用;冬季盛行风东北风,从大陆内部吹来,比较干燥,雨水也少,使得沿海地区形成热带荒漠带。故正确答案为 B。第 3 题,图中 M 河为湄公河,上游峡谷多,落差大,流经东南亚各国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多,支流众多,使得下游补

15、给水量大;N 河为尼罗河,发源于东非高原湖区,上游地势崎岖多峡谷,落差大,流出东非高原后进入热带沙漠地区,支流少,含沙量较大;两河水源区降水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使其河流水量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也较大。故正确答案为 A。下图为甲、乙两区域简图,读图完成 45 题。4下列有关甲、乙两区域自然环境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地区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B乙地区典型植被为热带雨林C甲、乙两地区河湖众多,河流径流季节变化都较小D甲地区矿产资源贫乏,乙地区矿产资源丰富5甲、乙两区域社会经济特征的共同点是( )A农业生产的限制性因素是热量不足B加工制造业都接近原料、燃料产地C水陆交通便利,交通通达度高D城市高度密集,城市化发展速度快解析:4.D 5.C 第 4 题,甲图为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矿产资源贫乏;乙图为美国五大湖地区,为温带气候,对应的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该地区有9丰富的煤、铁等矿产资源;甲、乙两地河湖众多,河流径流季节变化大。第 5 题,题目要求回答的是“社会经济特征”和“共同点” 。A 项中的热量不足属于自然条件;美国五大湖地区加工制造业接近原料、燃料产地,城市高度密集,城市化水平高,城市化速度较慢,而长江三角洲地区原料、燃料不足。6中国工业布局受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