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历史学答题方法与技巧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39847646 上传时间:2018-05-2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历史学答题方法与技巧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考研历史学答题方法与技巧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考研历史学答题方法与技巧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考研历史学答题方法与技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历史学答题方法与技巧(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考研历史学答题方法与技巧一、选择类题型: 选择题知识覆盖面广、题量多的特点,要求考生要踏实、牢固、全面地掌 握所学基础知识。同时要培养概括、分析、评价等能力,提高运用辩证唯物主 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识问题的水平。这是做好选择题的基础和前提条件, 在具备这些前提条件之后,再辅之以一定的技巧和方法,才能真正答好选择题。能否认真审题,是做好选择题的关键。随着命题技术的进步,选择题的立 体感和动态迁移感愈来愈强,迷惑性越来越大。因其答案的唯一性,又不象材 料解析题和问答题那样具有一定伸缩性,一旦审题出现偏误,就会导致全错。 认真审题,对选择题尤其重要。 要根据选择题的特点,采用立体式的审题方法,明确

2、题意和要求。其具体 要求是:明确题目结构、搞清时空范围、搞清基本题型、推敲备选项、明确理 论观点、明确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二 、名词解释类题型: 具体看来,历史名词解释可分为七类,即关于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政策 与制度、文献与著作、政治组织、历史地理和历史专用名词等。主要考察考生 识记、概括、分析、评价能力。要求掌握相关人物、时间、地点、事情、内容、人物、时间、地点、事情、内容、 影响影响;答题的关键是第一句概括题眼第一句概括题眼,让人一目了然。注意表述要准确,不能 含糊其词、模棱两可或不知所云;文字要简练文字要简练,只要把名词、概念解释清楚即 可,无需展开叙述,更不要旁征博引,把解释性的话淹

3、没在大段的叙述里。 三、史料分析类题型: 史料分析题是在与史实有密切联系的文献中,先取一段有代表性的文字或 表格,让考生阅读分析后,回答所要求答的问题。这种题型能够考查考生的阅 读理解、归纳分析和文学表达能力,而且必将对文献史料的引用,产生一定的 促进作用,回答此类题目,除了打好基础外,还应注意两点。 (1)认真阅读,理解史料。要完整准确地把握题意,首先要将史料弄明白。 文科学生一般具有文言文、现代文阅读能力,但关键是认真。将原文不妨看个 两三遍,对似懂非懂的地方,要联系上下文,再和有关古文知识结合起来,就 能达到正确理解史料的目的。 (2)针对所问,归纳概括。理解史料原意后,就要根据题目要求

4、来回答问题。 这一步的关键是紧扣问题,语言简练,高度概括。根据普遍存在的重死记史料, 不善于独立思考、归纳概括的实际情况,着力培养高度概括历史事件、历史现 象的能力,这样不仅能答好史料分析题,还有助于提高回答问题的能力。 四、简答类题型 1、简述类题型 叙述题一般要求,把一个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事迹,按时间顺序,将主 要的史实,简明扼要地叙述出来,并要突出它的中心点。这类问题的基本形式 是“试述某个历史事件的原因、经过和结果”或者“某个历史事件的背景、内 容、作用和影响” 。答案要针对所要问的内容,摆出史实,分项作答,观点鲜明, 条理清楚,文字力求简炼准确,防止空洞的议论。 2、分析类题型:分

5、析题是运用史实说明一定道理的题目,要求依据题意,通过史实进行分 析,说清道理,得出结论。它的基本形式是“简述某个历史事件,分析它的特 点、性质、作用、影响或成功、失败等”或者“以某个或某几个历史事件为例, 说明某个道理” 。这类题目一般比叙述题难度大,不仅要掌握史实,而且要用史 实来说明道理。在说理上,要求一步一步地向前推进,直到得出结论。回答分 析题时,要注意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掌握历史事件发展的内在联系,并 且对历史事件须有较深刻的理解。如果仅仅是单纯的记忆,是难以答好这类问 题的。 例如“为什么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分析说明的中心问题是工业革 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原因。故应从英国工

6、业革命的前提、条件去分析说明,这 些都是其他国家所不具备的条件,从而得出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结论。 3、比较类题型: 比较题是要求考生,按题目的要求把两个(或几个)性质相同的历史事件或 历史概念进行比较,来说明某一问题。 比较题,可分为类比和对比。类比题即揭示同类现象的异同,如“比较两 次世界大战的原因和性质有何异同”(类比)。对比题即指出不同现象的本质区 别,并从比较中来说明某一问题或引出新的论断或结论,例如“对比辛亥革命 和五四运动,说明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对比),可从事件的领导者;对待革命、对待敌人的态度;在革命中表现;在 文化思想方面等进行对比。

7、从而得出“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 反封建的革命运动的结论。 解比较题的步骤: (1)首先,弄清楚比较的范围,要比较哪些项目,比较的目的。最简要说明 异同,还是通过比较得出结论以说明某种观点(即比较论证题)。 (2)寻找可供比较的项目。如题目为局部比较题,指导学生按照题目规定的 比较项目去解答;如题目为全面比较题则指导深入到事件的全过程和全过程的 各个方面去寻找可供比较的项目。从全过程(即纵向比较)来讲,可比较事件的 原因、经过、结果、影响;从全过程的各个方面(即横向比较)来讲,可比较领 导者、动力、方式、措施、性质、特点,等等。 (3)解答时,特别是解答比较问答题时要逐项分开比较,

8、即原因跟原因比, 性质跟性质比,领导者跟领导者比,方式跟方式,土地政策跟土地政策比,政 体跟政体比等。不要把参加比较的两个或多个事件的内容各自分开罗列,而不 进行逐点比较。 (4)注意深层次内容的比较。在复习中,要注意对相关内容瞻前顾后,做深 入、本质的比较。如解答“在 19291933 年经济危机的打击下,为什么德国建 立法西斯专政,而美国却实行罗斯福新政”一题时,不能仅比较两国在该次危 机时的有关史实,还要从两国的国情去比较,比较两国的历史传统、走上资本 主义道路方式、宪法条文、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两国的影响、经济实力、阶段斗 争状况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说明其不同的真正原因。 (5)注意比较的

9、目的。如遇到比较论证题,要按照论证的内容去思考比较项 目。能说明该论点的就答,不能说明该论点的就不要答。罗列完比较的项目后, 最后要明确写出结论。 (6)对一些题目未明确提供结论的比较论证题,要通过分析比较,最后作出 高度概括的结论。如比较法国资产阶级在 18 世纪晚期革命,1848 年革命和1871 年革命中的态度,说明资产阶级在历史上的作用。题目未明确提供要论证 的结论,但解答时,在比较了资产阶级在这三次革命中的态度后,最后要加上 结论:“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了反封建的进步作用,但是随着其统治的确 立、无产阶级的形成和壮大,资产阶级革命性日益减弱,并逐渐走向反动。4、综合类题型: 综合题

10、是围绕某一个中心,把散见在各个历史时期同一性质的事件归纳在 一起,或把某个历史人物在各个时期同一性质的事件归纳在一起,进行综合叙 述,以窥见其全貌。例如, “秦、隋、元三个朝代各在哪一年实现统一?这些统 一各有什么重大意义?并分别说明这三个朝代统治时间较短的原因” 。这道题有 三问,第一问是三个朝代实现统一的年代,第二问要求分别回答三次统一的意 义,第三问是重点答问,要求回答三个朝代灭亡的原因。答案内容分散在“秦 的暴政” 、 “隋炀帝的暴政” 、 “元朝的社会矛盾”的子目里,通过综合归纳进行 分点作答。 回答综合题时,应该注意两点:(1)思路要开扩,前后左右、正面反面都要想到, 力求全面。往

11、往一件史实就是一个要点,每个要点不要答的很细,过细了考试 时间不允许。应该粗到什么程度呢?这要根据题目要求回答的历史事件的多少 而定。要答的事件较少,如三、四件,那么每个事件就要答得稍细一些,如五、 六件以上,那么每个事件就要答得粗一些。(2)正式答题前,应该拟一个简单的 题纲(或打个腹稿)。提纲可以按历史事实发生的时间顺序排列,也可以按史实 的性质或分类去排列,如政治方面、经济方面、军事方面、文化方面等。提纲 要写得简明,以能提醒自己答题为原则,那怕是几个字都行。5、评述类题型: 评述题是指通过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介绍叙述、分析、综合等,说明 或论证某一观点,或者对人物、事件给予一定的评论

12、。它主要是考察考生运用 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其步骤先叙述史实,再进行评论。例如评述拿破仑的对内外政策,就要通 过对拿破仑的对内、对外政策史实的叙述,揭示其实质,并评述其反动性、历 史作用、客观作用等。 评述的特点是:题目往往分为两问,前一问多问历史事实,属于叙述或 归纳题,后一问多是评论或认识。评论部分的答案,有的在教材上比较明确, 有的则很不明确,需要通过自己思考去回答。这类题目的形式,一般采用对 某历史人物或事件的评述,说明某历史人物或事件的作用,对某历史事件结合 当前形势,谈你的认识等。 回答评述题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回答前一问的有关历史人物或事件, 要象回答叙述题、归纳题一样,先列出简要提纲。这是后一问评论的基础。 回答评论部分要以平时所学的政治理论为指导,从第一问的历史事实出发,实 事求是地得出必然的结论,这就是“史论结合” 。评论要求全面,功与过、积 极作用和消极作用要全面估价。有些问题还要注意从正反两面去论述。谈认识 时,要抓住要害,不要面面俱到。如“谈谈你对收回香港问题的认识”一题: 要抓住“应该收回、必须收回”这个中心去答,不必在收回的策略问题上发表 认识,如对实行何种政治制度、怎样对待外国奖金和侨民等问题,都可不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