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历史上的部分秘书制度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39824380 上传时间:2018-05-2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历史上的部分秘书制度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我国历史上的部分秘书制度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我国历史上的部分秘书制度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我国历史上的部分秘书制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历史上的部分秘书制度(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我国历史上的部分秘书制度 佚名 一、 春秋战国秦代以前(1) 用印制度:约始于西周,西周已有印章(当时称“印”为“玺” ) ,多用于私人 检验财物时的凭证。到春秋后期用于检验文书,但未普及,到战国时往来文书必须用印封。 文书加印,说明了文书的权威性。(2) 正副本制度:始于西周的一种文书制度。从王命文书到各类文书都有正副本, 有的文书要有几份副本。王命文书宣读后,交正本予承办者,内史另抄副本藏于王室备查。(3) 签名制度:始于殷商时代。殷商甲骨文书是由史官或巫卜来占卜刻制的,他们 在起草文书或记录活动时,常在甲骨文上签字,或刻上某记号,以示对所写文书负责。唐 宋时期主管文书工作的官吏要在审定的

2、文书上签字,一般字迹潦草,称为“花押” 、 “花书” , 有的以符号代替。这种签字难以模仿,使文书处理工作更严肃。(4) 驿传制度:文书传递的一种制度,始于西周,唐代更加完备,是每隔三十里设 一驿站,用于传递公文。二、 汉代(1) 公文用纸制度:用纸张作载体的公文,始于汉朝,魏晋以后增多。撰拟公文所 使用的纸张都有各自的规定,如颜色、尺寸等,黄纸为皇室专用,一般官吏、百姓用白纸。 在纸张尺寸上,规定书写皇帝的诏敕文告,使用高一尺三寸、长二尺的黄纸。三、 魏晋南北朝时代(1) 文书处理程序制度:魏晋时,相府为最高政务机构,掌收受天下文书和颁发诏 令。在文书处理过程中,依一定程序,如上行文,经丞相

3、送商书,再进呈皇帝阅示,以后 交商书保管。皇帝下行文,分两条渠道颁下,一部分交相府分发各政务部门执行;一部分交 商书转御史大夫,再转丞相分发。四、 唐代(1) 一文一事制度:即一篇公文只能叙述一件事情,不能在一篇公文里写几件事情。 这种制度始于唐代,宋朝普遍施行。其好处是,能够把要说的事情说得明白详尽,有利于 提高行文效率和公文处理工作。(2) 封驳制度:唐代为加强公文制作的监督,驳正过失而建立的一种制度。唐代是 由中书省掌制令决策,门下审议,如果觉得不妥,则可以驳回修改。这种封驳制度,可以加强监督,提高公文撰写的质量。 (3) 涂归制度:唐代门下为制敕有不合适的,都可以在 黄敕上批改,然后加

4、封退还中书省。(4) 稽缓制度:唐代对公文的抄转有严格的时间规定。以纸张计算,符移、关、牒 等公文,在二百张纸以下的,给二天时间。超过二百张的公文,每二百张以内加一天,但 最多不得超过五天。赦书所需纸张较多,也不准超过三天。军务急速的公文,要当天完成。 如果超过时限,就要受罚。五、 宋代(1) 引黄制度:宋代时对章奏文书,往往将其主要内容与时间地点写于文书的封皮 或文书之前。这是后来公文摘要叙事的开端。(2) 实封制度:古代文件封袋的一种制度。唐宋时公文封装,凡是事关重大的机要 文件均用“实封“其余公文则用“通封” 。(3) 稽程制度:古代秘书人员承办皇帝的诏敕文书,一旦成案,必须即日行下。各

5、 机构日常办理公文,小事五日完成。六、 元代(1) 朱销文簿制度:元代的文书处理制度。为了防止公事稽违和便于监察官“照刷” 规定,中央地方的各级衙门普遍设置“朱销文簿” ,按照应行公事的时间顺序逐日登记,办 完的公事随时勾销。(2) 公文递投制度:元代为保持中央和地方衙门的公文来往和联系,掌握各地的情 报,建立驿站和急投铺。驿站负责传送使臣、信差和台吏的。急投铺负责递送紧急文书。七、 明代(1) 禁繁文制度:明太祖曾下令禁繁文和减案牍,订立上书言事的格式和字数,违 者受罚。(2) 票拟制度:明代的文书处理制度。内阁接到奏章以后,先用小票写出初步批答 意见,再由皇帝朱笔批答。这种以小票拟写批答的

6、制度叫“票拟”也称“条旨”或“调旨” 。 清初仍用此制。(3) 批红制度:明代处理奏章的制度。奏章先交内阁,由内阁用小票拟写批答,供 皇帝参考,再交皇帝用朱笔批答。明代的批答实际上是司礼监的秉笔太监担任。清代也沿 用“批红”制度,但批红的不再是太监。自军机处设立后,重要奏章改用奏折,批红制度 遂废。(4) 红(白)本制度:明代进呈奏章的制度。明代宦官刘瑾专权时,奏章先交刘瑾, 后交通政司,交刘瑾的叫“红本” ,交通政司的叫“白本” 。(5) 秘疏制度:明代中央机构实行的文书保密制度。朱棣夺取皇位后,阁臣开始参 预机要,疏秘制度由此产生。八、 清代(1) 批本制度:清代的文书制度。每天进呈的本章

7、,先由内阁用票签写出初步批答 意见,再交皇帝。皇帝或批准票签所拟,或在票签上改定,有时内阁同时写两签、三签或 四签,皇帝选用一签,如果都不合皇帝心意可由皇帝另下谕旨。总之,是由皇帝决定,然 后交批红处做最后的判定。(2) 发折制度:清代宫廷的一种发文制度。每日所递的奏折都由奏事太监直接交给 军机处封发,其余外省各折无论得到或未得到皇帝的旨意,均由奏事太监封固,次日交奏 事处发还递折之人。京中所递各折,或由军机处发下,或由当日被召见的大臣发下。(3) 折本制度:清代文书处理制度。清代内阁进呈题本,票拟有不称旨的,折角发 下,按日收本,积至十余件,在“御前听政”时,大学生持本依序启奏,称为“折本”

8、 。得 旨后,另写票签,随其它题本一同进呈。(4) 朱批奏折:清代处理文书制度。是清代皇帝亲批奏折的一种。奏折送进皇宫, 由内奏事处太监转程皇帝,由皇帝亲自开拆和批示,称作“朱批” ,然后交军机处按朱批意 思处理,原件仍退还递交奏折的人。(5) 明发制度:清代的发文制度。清代军机处草拟上谕有“明发” 、 “廷寄”的区别。 有关皇帝巡行、经筵,及侍郎以上和总兵、知府以上官员升降调补的谕旨,交内阁发抄, 称为“明发” 。(6) 廷寄制度:清代发文制度。清代由军机处拟写谕旨,发出谕旨的途径,一是由 内阁传抄;二是由军机处密封交给兵部捷报处寄往各省,用军机处印封,上面写“军机大 臣字寄某官开拆” ,或“传谕某官开拆” 。由内阁传抄发下的,叫“明发” ;由军机处密封交 兵部捷报处寄出的,叫“廷寄” 。(7) 清档制度:清代的文书处理制度,施行于军机处。即每天传奉的谕旨及传递的 单片,都要抄订成册,每日一册,按日更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