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籍源流是南京应天府高石坎柳树湾之谜解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9763227 上传时间:2018-05-19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13.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祖籍源流是南京应天府高石坎柳树湾之谜解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祖籍源流是南京应天府高石坎柳树湾之谜解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祖籍源流是南京应天府高石坎柳树湾之谜解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祖籍源流是南京应天府高石坎柳树湾之谜解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祖籍源流是南京应天府高石坎柳树湾之谜解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祖籍源流是南京应天府高石坎柳树湾之谜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祖籍源流是南京应天府高石坎柳树湾之谜解(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祖籍源流是南京应天府高石坎柳树湾之谜解我们常说祖籍是南京应天府高石坎柳树湾人,我省弥勒县志办公室去函南京查询南京史志1984 年第四期发表济民、张正祥二同志文章,初步解开了这个谜。一、柳树湾在哪里济民的文章说:“我们一方面翻阅史料, 一方面到实地踏宥访问,经多次努力,现已初步查明。 , 在石门坎一带走访时,至明故宫遗址前发现一块明万历年间大石碑,一段碑文头我们解决了难题。 碑文曰:除十三门内大小渠陆续疏通外,惟洪武岗(以)东,从关首下北东城兵马司首下北标营、柳树湾、关王庙、太医院等处, ”万历四十年为公元1612 年,这一段碑文可以说明两个问题,一是柳树湾的地名明代确实存在 , ,二是在靠

2、近某条沟的沟沿上, 。于是,我们结合碑文查阅水道资料, 终于在明宫城图第十 上,发现故宫的南部有条沟,在另一幅图上有“金水河”三字,“太医院”标在金水河的南岸东段, 那么柳树湾在沟的哪一段呢?又据明应天府城内访厢图第十一载,大中桥东南方向标有“柳树湾”三字,再根据碑文和明宫城图标出的六部,除刑部在太平门外,有五部和东城兵马司以及太医院都集中在明故宫的东南角,即今兰旗街一带。二、高石坎又在哪里济民的文章说:高石坎与柳树湾的关系,不是互不相关的两地,应是大地段中的小地段, 两地应是联成一片的, 但这带不见什么。 “高2 石坎”只有“石门坎” ,柳树湾所处的位置,正与今石门坎处一个地段,只是因为筑城

3、,才被城墙及护城河隔开。因此,“高石坎”似即“石门坎”,为什么名称不尽相同,这是因为时代久远,一种可能是去边疆的人世代相传讹了,另一种可能本来就叫高石坎, 而本地人传走了样。张正祥的文章说: “现在的石门坎是明代地坛外围墙西天门的入口处, 天地坛的四周都有门,各门均有石门洞,明亡坛废,门毁后留下石门洞(坎)。是否明初之石门坎,因此为后人叫高石坎”。三、柳树湾人如何来云南?济民的文章及查证说明与沐英征云南有关。明太祖实录卷138 载: “洪武十四年八月,上谕在建文武诸臣曰:云南自昔为西南夷,至汉置吏,臣属中国,今元之遗孽匝刺瓦尔密自持险远,桀骛梗化,遣使诏谕,辄为所害。负罪隐惹,在所必讨,辟臣合

4、辞以赞上, 于是命诸将简练士卒,先给以布帛纱绽为衣装之具,凡二十四万九千一百人, 。”所系南京发兵之数(似多为柳树湾发兵之数, 另“分遣都督胡海洋等帅兵五万由永宁趋鸟撒”共二十九万九千一百人,故号三十万。明洪武十四年九月(公元1381 年)明太祖朱元璋命颖川侯付友德为征南将军、 永昌侯蓝玉为左副将军、 西平侯沐英为右副将军统率将士征云南。结束了元朝在云南的统治,大部份军队就地留戌,明代有更多的汉族进入玉溪, 元代以前玉溪是否有汉人定居,史籍没有明确记载,据元史、兵志、屯田记载,元至元三十年(1294 年)梁王由乌蒙 (今昭通)调 700名汉军(南宋军)到新兴州(今玉溪市)3 屯垦, “梁千户翼

5、军屯”。这是关于汉人成批迁入玉溪的第一次记载,明代有更多汉人进入玉溪,当时新兴有左、中、前、后、广、南等五卫的士兵屯田,他们的家属也随军迁来,成为世籍军兵,世代为军,父子相继。明武十七年(1348 年)朱元璋移中土大姓充实云南。明武二十五年到三十一年(13921398 年)又从江南移民三十万到云南,这批移民中有一部份来到玉溪屯田。康熙新兴州志、赋役志记载“明民户三百二十,丁一千七百五十四”,明嘉靖十一年( 1532年)任浙江道监察御史的陈表的曾祖父,就是明洪武十七年“自楚徒滇,上籍新兴”的移民, 玉溪汉人追溯远祖时,民间普遍流传的说法是“来自南京应天府的高石坎柳树湾”,实际上确系南京籍的只是小

6、部份。从明史记载看, 从明洪武到成化之际, 先后征调过河南、 安安徽、江西、陕西、湖北、湖南、四川等地的军队(包括家属)和移民戌防和屯垦云南。 玉溪至今尚留下许多驻军和屯垦的地名,如卫、所、屯、哨、庄、塘、营。明清时期,汉族因游官、经商、授艺、贬谪、流放而入境的, 更是来自四面八方, 汉族大量进入玉溪后,原居住在玉溪平坝的彝、 傣等少数民族一部份移上山区,剩余逐步融和到汉族之中。小石桥、大石板、 大凹村等地的汉族,则系清末和民国初年由东川等地逃荒而来,其祖先仍然是来自中原。四、元、明时期进入玉溪的汉族,带来了中原发达的文化和先进生产技术,促进了玉溪的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玉溪的开发和社会进步起了

7、巨大的推动作用,玉溪汉族继承了内地汉族“男耕女织” 的传统。在旧社会, 城子村 80%以上的人家,都有木制的织布机,织的都4 是三二布,织布从头到尾的工作都由妇女所为,男子只管种田,体现了“男耕女织”的特点。到明代中期无论是农业、 手工业和商业都已接近内地水平,汉族成为玉溪经济发展中的中坚力量,他们与各兄弟民族和睦相处、 平等互助、团结一致、共同奋斗,为发展玉溪、 建设玉溪作出了重要贡献。五、明洪武十六年朱元璋命付友德、蓝玉班师回京,留沐英镇守云南。因此,随沐英等留下镇守云南的柳树湾将士也同时被留下,为促进云南的边疆开发, 沐英还在南京征招了一批工匠来云南,再就是洪武后期柳树湾一带建立了许多明

8、朝的中央机关,官吏中因“有罪窜戌者” ,也充军来云南,他们中的很多人,也可能来自柳树湾。据查阅有关资料中得知: 明制遣成之军都必须有妻室,并同往驻所。 “应起解者,皆拘妻佥解,津贴军装、盘缠”。如原籍未有妻室,听就彼完娶,有妻在籍者,着令原籍就属送去完娶。明会典根据这一规定,随沐英留镇守云南的将士,又从南京迁入大批家属来滇。在明朝洪武十四年期间,据说:有一位名叫张留玉,又说叫张一统的将军带着部下官兵, 领着一个皇妃和家人征南到云南新兴州(今玉溪市红塔区)就地留下,这个将军是弟兄二人,哥在排山营、弟弟在长岑村, 号称南京应天府高石坎柳树湾人氏,留在排山营的张留下就在排山营村北边50 米处建盖一幢

9、土木结构的房屋“叫官房子”,带来这个皇妃为张留玉将军之妻,以她们的身份,建房用棵都为七架,并建有书房, 原来建设的房屋都是四合院, 原张文顺家住这道院就很典型,张家福家这道都是四合院, 村子四面设有方圆百来米的土城墙,5 墙厚约 80至 1 米左右,高2 米多,东有东扎子,南有后扎子,西有西扎子(扎子就是一道出入的大门),北面是村前,设有更大的大木门,门上面是鼓楼,全村户籍轮流值班守夜防盗,并按时声打更,鼓楼下面是全村户老休闲的地方,大门前是一条大路, 通往村子前后左右,正对大门处设有一堵照壁墙,并画有吉祥物,东南西北有小水井环绕整个村子, 东面大路较宽,名叫图布墙,这条大路专供妇女牵布的地方

10、,把浆好的纱线拿到此地拉伸,用草根刷子刷开理顺,卷起来拿回家再一根一根的把纱线穿在纵上和扣上,这叫穿“经线”,再上布机,把“纬线”装在梭里面,一梭一梭地来回把“纬线”送到“经线”里织成布。全村几乎家家有织布机,妇女个个都是织布能手,所谓“男耕女织”。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织布的减少了,织布机也当柴烧了,这种手工艺在玉溪民间也就跟随社会进步发展自然失传了。村子照壁墙背后是一片秧田和菜地,菜地的东头有一大土堆, 正方形,方方约八米左右,上面平坦,高约四米左右,边上有树,东边有一条小路上去, 后人不知是用来做什么的?离村子百多米的西面盖有张氏宗祠、大四合院,正堂为大殿,设敬香台,专供张氏门中历代祖

11、先牌位,香台中央有一块较大的牌位,供有“征南将军五安侯之灵位”几个大字,宗祠大门头上有一大块匾,刻有“张氏宗祠”四个大字。每年“清明节”或是“七月半”,全村老幼都集中在宗堂祀祖,村上的红白喜事都在宗堂举办。离宗堂的西边80 米左右,有一条大河,河宽 10 米左右,架有一座石凸桥,名叫“凤凰桥” ,上营和城子村赶大营街都要经过此桥,这条河的源头我不知在哪点, 但是它通过6 大米萝、凤凰山,下到排山营西边, 直到张古坟转到猪咀就分成左右两条小河, 1958 年凤凰水库修起来,这条河就消失了,后改为一条大讲,由宗堂西边直下。远在 30 至 40 年代,官房子里面还保留着一把铁铸的大刀,小碗口粗,长两

12、米左右,重约50至 60 公斤,是将军用的。解放后,在互助组期间,吃大锅饭, 就把大铁刀换成一杆大称使用,征南将军的其它遗物都不见有,不知流落在哪一代后人手里,由此可见,征南将军是一名武官。城子村远在一二十年代是个富裕村,田地多,由宗堂起到张古坟、大夜蒿、猪咀、小坝也有田,东到尹家大树、董家村房背后,西到周家塘,这些都是很好的良田,山林多,有大作子、张家窝铺、后头山、红山南段、马官营、西山、张氏门中文盲多,缺人才,后世还出了几个败家子, 远在二三十年代就穷下来了,许多人家几乎饥不得食,衣不护体。为了生活,远走他乡,帮工度日,许多人流到个旧,进洞背锡矿,有的帮人家挑担走长途,肩头磨成狗屎疮, 脚

13、底磨起凉浆泡,有的还把老命送在他乡,有的在昆明拉“黄包车”,如张家忠等,早已不知是否有后代,受尽人间苦难。张氏门中历代祖先在九泉之下,难以冥目啊?征南将军故后是葬在西山半山腰,立有一块较大的单碑。30 至40 年代“清明节”张氏门中家庭都去扫墓,张绍能大叔每年都带我去烧香,我们常记得碑的中央刻有征南将军五安侯之墓几个大字,但不知皇妃姓氏名谁, 这些坟都给它们挂点纸钱、 上点香。张家的坟地,除红山外,在大跃进时期祖坟新坟全部铲光,开成良田,还被其他队7 划去,征南将军的大石碑不知去向, 据说是修水库抬去用了?文化大革命,因扫四旧,连张氏宗祠里面多个时期的祖先牌位和历史资料等全部扎光,包括多家多户

14、分支后的先人牌位都毁了,没有历史资料,后人根本无法查证,也说不清。为了进一步了解征南将军弟兄的史情,公元1987年我们又亲自到玉溪编篡办查阅县志, 至以明朝时期的资料一无所获: 1 只查有新兴州志共 10 卷,任中宜修于康熙54 年(7115 )刻本,增刻康熙;2新兴州 10卷是徐正恩增修于清乾隆14 年(1749)增刻康熙 54 年本,在中华民国初年又铅排印本;3新兴州乡土志共三卷抄本; 4续修玉溪县志 14卷,是李鸿祥修(崔chn8 纂) ,民国二十年( 1931年)后印本,清朝以前的历史资料当时没有查着。南京应天府高石坎柳树湾人是如何到云南的,前面已经谈过, 我们城子村的这个征南将军又是

15、如何来呢?为什么带着一位皇妃为妻呢?现在是个破不开的迷。这要等待历史学家来论证了。 假如他不是个将军,怎么会有条有理的在这块土地上建设一个土城呢?所以把这个村的名字取为名副其实的“城子村”。解放前这个村的面貌就有些改变了,住房、城墙不知多少代没有维修,搞得破浪不堪,城墙全部倒塌,照壁也没有了。 自从三中全会以后,村民生活提高了,有钱人家也多了, 把村前的大片秧田和农田划来建盖洋式房子,村内只有少数困难户,无力建盖新房,还是住着年久失修的旧破房外,原来的村貌完全变了样。 城子村在旧社会没有杂姓, 以姓张的为体,不知是哪一代,一家没有生男孩,生的姑娘长大后招甸梭肖家人为婿。自古以8 来,长子立氏,

16、次子归宗,就有了姓肖的香火, 现在只了解到肖和文、肖和清弟兄这一代,是肖庆会、肖庆贵、肖庆太的祖父,是肖世芳、肖世美之父,世芳、世美是堂兄弟,在以前的事就不清楚了。招来的女婿原居住在张士相、 张士和家这道院,人丁发展了,就另外起房盖屋、分家。张肖两姓真是“血脉相连、同属一祖”,都为“征南将军五安侯”的后裔。远在一二十年代又如王家人,也是来张家上门的姑爷,改名叫张士王,原配张家的姑娘,生有张绍林、张绍福二子,原配早故,后娶柴氏为妻,只生一女,长大配张绍林为夫,同父异母,本来是不必讲的一个例子,顺便随便说说。但是:一提起张绍福,这个家伙不是人,罪该应得,本来他是1947 年参加革命,在朱家壁队伍里,是个通讯员,解放后在玉溪军分区,由于张士王老了,把他叫回家, 53 年以后当了一段“新民乡”的副乡长,跃武扬威,态度恶劣,凶神恶杀。于1954 年春心术不正、丧尽良心,在光天化日之下把自己如花似玉的妻子杀害,杀妻灭子,惨无人道,“法网恢恢、疏而不漏”,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时辰一到,最终没有好下场,成为历史的罪人, 他不识字,否则他是一个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