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先秦、秦汉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9727507 上传时间:2018-05-19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50.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先秦、秦汉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先秦、秦汉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先秦、秦汉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先秦、秦汉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先秦、秦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先秦、秦汉(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 - 第 1 单元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先秦、秦汉知识重组 先秦(远古公元前221 年)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秦汉时期(公元前221220 年)是封建大一统形成时期。 1早期政治制度及中央集权制度的开创先 秦分 封 制1、背景(目的) :为了对被征服的广大地区进行有效统治 2、含义: 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亲族和功臣分派到各地, 广建封国,以拱卫王室 3、内容:周王把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等,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诸侯要尽服从天子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等义务 4、影响: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有

2、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有利于周朝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 分封制下诸侯拥有较大权力,诸侯兼 并战争不断,最终分封制崩溃5、特点: 分封对象多元化,但以姬姓为主周天子是最高统治者,是天下大宗土地、人 民和义务是周天子同诸侯间的联系纽带层层封授,等级森严重亲缘,轻法度,对诸侯缺 乏长效约束力 6、分封制与现实生活:有许多姓氏源于古代封国,地名简称也起源于诸侯国国名宗 法制1、含义:宗法制是周人把学院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制度 2、内容: 嫡长子继承制 确立了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大宗与小宗的关系(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大宗与小宗不仅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 3、目的:为巩固分封制

3、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4、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5、特点: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大宗小宗有相对性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国”与“家”紧密结合 西周政权与族权紧密结合,大宗和小宗既是家族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 系 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6、由宗法制形成的宗法观念:“亲亲尊尊” 男尊女卑 忠孝观念 社会心理:修身齐家 治国平天下;爱国与尊君不分,齐家与敬祖合一人际关系:同情,宽容;裙带风气,荫庇 心态,宗法倾向 7、影响: 根据血缘关系的亲疏,确立起一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 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

4、王权, 把“国”与“家”密切的结合在一起,同时也强化了以大宗为代表的贵族特权地位秦统一公元前 221 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秦朝(背景:( 1)经济上,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 器的使用,社会生产力得到发展;商鞅变法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 诸侯争霸, 出现了局部的统一(3)思想上, 法家思想奠定了理论基础( 4) 民心基础,经过长期的战乱,人民渴望统一(5)主观因素,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中央 集权 制度1、背景:(1)经济:分散的小农经济,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集权,维护社会的安定和 国家的统一,以保证小农经济发展(2)政治:地主阶级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保

5、证封 建地主土地所有制,镇压农民反抗,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生产力没有发生质的 变化,作为上层建筑的中央集权制度也得以不断巩固和发展(3)客观:中国古代中原的农 业生产经常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骚扰,客观上要求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4)理论:战国 时期的法家思想 2、内容:秦朝建立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开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度,奠定了我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1)皇帝制度: 特点: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表现: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 切大权都由皇帝总揽;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都由皇帝任免;军队的调动以虎符为凭据,虎符由皇帝控制、发给;“家天下”的皇位继承

6、制(2)三公九卿:丞相- 辅佐皇帝处理全 国政务;御史大夫- 掌管律令、图籍,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 协助皇帝管理军务。三方互不相属,互相牵制。(3)郡县制:起源于春秋后期,郡县官吏由中央任免,不能世袭; 秦朝通过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严格垂直管理)3、影响: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 2 - 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1)积极:经济,能有效地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 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政治: 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社会文化:有利于各民族的融合

7、和 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也有利于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2)消极:明清以后其消极影响是主要的经济: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政治:皇帝既是立法 者,又是最高行政长官,在决策上具有独断性、随意性,易出现失误;官吏唯上是从,助长了因循守旧之风;官僚机构膨胀,导致贪污腐化思想:独尊一家,钳制了人们的思想汉地方 制汉初郡县、封国并存,后来的武帝在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公元前154 年,汉景帝采纳晁错的建议,削夺诸侯王国的封地,引发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国之乱”)基础上削弱诸侯 王权力,颁布“推恩令”,加强了中央集权选 官 制察举制,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官僚队

8、伍的需要,但容易任人唯亲,举荐和被举荐人容易形成小集团规律启示( 1)秦汉时期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时期,其政治制度、经济模式、统治思想都具有奠基意义,对后世影响很大,学习过程中应注意从整个中国古代史认识秦汉的历史地位。 (2)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复习时把握一条主线、两大制度、三个特点 一条主线:王位世袭制的形成与发展 两大制度:分封制与宗法制 三个特点:神权与政权结合,族权与政权结合;以宗法制为核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严格的等级 制度2先秦、秦汉的经济生产工具原始社会刀耕火种春秋战国铁犁牛耕出现并不断推广汉代(1)出现犁壁和二牛一人犁耕法,精耕细作技术发展(2)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

9、的主要耕作方式经营方式1、经历了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的发展过程2、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出现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小农经济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1)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私有土地的出现(2)特点: 自给自足性: 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耕农除盐铁外,一般不外求 分散性: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封闭性:男耕女织,相互之间缺少交流与合作保守性: 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和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及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脆弱性: 规模小,条件简陋,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薄弱(3)地位:小农经济是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自耕农是

10、国家赋税、徭役和兵役的主要承担着(4)评价:积极:在封建社会前期,基本上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比较稳定,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着消极:在封建社会后期,即明清时期,小农经济日益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规模小,阻碍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阻碍近代社会发展;非常脆弱,很难保证税收,低于天灾人祸的能力很有限;容易引发生态矛盾(随着人口增长和土地兼并严重,人均占有的土地减少,导致自耕农对山地、草原等过度开发) ;导致人们具有“安土重迁”的思想土地 制度原始 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集体耕种,平均分配奴隶社会实行井田制,这是一种土地国有制 1、演变:始于

11、商朝,盛行于西周,瓦解于春秋,战国时期废除 2、性质: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3 - 3、特点:具有土地所有制形式由公有向私有过渡的特征 4、瓦解: ( 1)原因:生产力的进步,特别是铁器和牛耕的出现是根本原因分封制的崩溃反作用于井田制,原有等级秩序被打乱,出现贵族争田现象春秋战国时期的 各种改革是导致井田制瓦解的直接原因战争不断, 劳动力大量逃亡,为井田制瓦解提供了客观条件 (2)表现:春秋时期,“公田”被大量抛荒, “私田”逐渐成为使用者的私有土地各诸侯国进行税制改革,客观上承认土地的私有权,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5、废除: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对土地私有制给予全

12、面肯定封建社会封建土地私有制(君主、地主、自耕农),地主私有土地是土地私有制的主要形式 (1)土地兼并: 发展历程:战国时期伴随着私有土地的出现而产生;汉代以来,土地买卖成为地主 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宋初,“不抑兼并”使两极分化更为激烈;明清时期商品货币经济繁荣,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 影响:政治,加剧社会两极分化,阶级矛盾尖锐,农民起义时有爆发,社会动荡不安;经济,对农民来说,造成普遍贫困,使之无力购买手工业品,对地主来讲,封 建地租重,使其乐于买田置地,影响手工业扩大再生产,抑制了手工业的发展,从长远看,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原因:根本原因: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存在和允许自由买卖;具体原因:

13、伴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地主阶级势力不断增强;商品货币经济繁荣,形成经济实力雄厚的大 商人阶层;统治者的举措不当;土地在我国封建社会被看成是各种形态财富的最终 归宿 解决措施:“均田”“限田”(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清查大地主土地的实际数目,保证国家赋税收入(北宋王安石变法“方田均税法”;明朝多 次在全国清丈田亩,编制鱼鳞图册等) (2)租佃关系 : 含义:地主把土地租给别人耕种,收取地租作为收益,称为租佃土地经营关系 原因:土地兼并,人多地少 演变:战国时期产生;汉代比较普遍;宋代土地兼并激烈,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租佃经营称为仅次于自耕农的主要经营方式;明清时期人口增加,人

14、均占有土地量 减少,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 影响:积极 - 在租佃关系下,佃农对地主和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生产 积极性提高,有利于农业稳步发展;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消极- 佃农要遭受较重的地租剥削商业 和经 济政 策商朝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产生西周工商食官战国私商取代官商成为商人的主体;商业繁荣, 形成许多著名的都会;商鞅变法首倡“重 农抑商” 1、含义:强调发展农耕,限制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2、直接原因: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封建政权统治 3、其他原因:商业的不稳定性及商人流动性大等特点,与战国时期强调耕战、加强 中央集权的取向发生矛盾 4

15、、思想来源:法家思想 5、目的: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 6、主要表现:(1)战国时期, 禁止弃农经商, 实行盐铁官营, 限制商人的经营范围, 重征商税;(2)西汉时期,汉高祖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并 严禁商人购置土地; (3)中唐以来,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朝廷鼓励海外贸易,实行官商分利的政策,商人的地位有所提高;(4)明清时期,继续实行专卖制度, 垄断盐、茶等重要商品的经营,对民营工商业加重征税7、影响: ( 1)前期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国- 4 - 家收入,有利于保障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巩固了新兴地主阶级政权(2)明清时期 重农抑

16、商政策没有完全遏制民间商品经济的发展,但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 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成为中国近代落后的主要原因之一秦汉实行歧视商人和专卖制度手工 业商周青铜器的铸造进入繁荣时期西汉丝绸之路开通,中国的丝绸远销亚洲、欧洲,有“丝国”的称号 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于鼓风冶铁;青瓷规律启示 中国古代经济中,农业是基础产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以农业的发展为基础,并没有起到 分解自然经济的作用,这是中国古代商品经济与西欧商品经济很大的不同之处,它是中国古代经济长期延续,未能完成向近代转型的重要原因。 3先秦、秦汉的思想文化思 想春秋战国1、出现 百家争鸣 局面,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基础。(背景:(1)经济:井田制崩 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2)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需要人才(3)阶级关 系:士阶层崛起(4)思想文化:私学兴起(5)时代特征:奴隶制瓦解,封建制 度逐渐形成)2、春秋末期的孔子(主张- 核心:仁,爱人;治国:以德治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