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食住行 看香港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39713745 上传时间:2018-05-1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衣食住行 看香港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衣食住行 看香港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衣食住行 看香港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衣食住行 看香港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衣食住行 看香港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衣食住行 看香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衣食住行 看香港(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浅说香港的衣食住行摘摘要要 近代以来的香港,发生了沧海桑田般的变化。经历了战火的洗礼,经历了动荡的考验,经历过经济的腾飞,也经历过心灵的磨难。衣食住行可以浓缩一个社会变迁的历史,而从香港衣食住行的变化,我们可以清晰看到香港社会的飞腾发展。关关键键词词 香港 ;衣食住行;变迁 ;社会经济衣食住行是一个人的基本需要。人是生活在社会上的,他的各种活动都会受到社会的发展水平和主流认识的影响,他的生活离不开社会。那么人们在衣食住行这些方面的需要和得到的满足无可非议的一定受到社会的限制和影响,因此,反过来我们则从衣食住行看社会的变化。香港地,这座小而珍美的城市,最具魅力的,是她密密切切容纳着无数的生活方

2、式,亦中亦西,华洋杂处,港派风流,是看不完的风情万种。先说 “衣” 。回顾香港时装的发展历程,根据资料的显示,大约从上世纪中开始 , 早期 香港 流行中式唐装衫裤 ;到了 30 年代 ,制衣 的生产以家庭式经营 ;同时上海时装风气开始引入香港,上海师傅 也开始在香 港开设服装 店铺, 香港时装由此正式萌芽。而到了 50 年代,由于大量大陆移民涌入香港,为制衣行业提供了技术和廉价的劳动力,二香港此时则制作衬衫、西裤、童装等销售美国等地。在50 年代,由于普罗大众开始注重仪表打扮,所以男士们渐渐开始穿西装,渐渐地唐装被取代了。而事业型的女性就以穿旗袍为正统服装,但是基层的妇女依然穿 唐装为主。后来

3、,在好莱坞文化的潜移默化下,女性开始穿西服和洋裙 。60 年代,可算是香港时装改革期,大百货公司开始销售外国高级时装等, 时装设计业开始发展。在流行文化大盛之下,带动了香港人 西化 的打扮 ,迷你裙热潮 、连身 A 字短裙 等深刻反映了60 年代香港女性追赶潮流的心态。踏入70 年代, 香港逐渐成为国际化城市,制衣业蓬勃发展,男装流行阔大襟领 等款式、 便装有喇叭裤、T 恤、牛仔裤 等, 旗袍已成为高价时装,在香港小姐竞选中 ,旗袍成为为展现东方体态美的服饰。而TVB 剧集 在那时 大受欢迎 , 剧中人2形象也成了市民争相模仿的对象。80 年代是香港的 制衣业黄金期 ,很多 本地时装设计师都在

4、此时努力建立自己品牌,国际时装名牌 也被陆续引入来港 ,本地偶像大走日本偶像风格,令东洋打扮成为其中一个主流 ,牛仔裤、波鞋甚为流行。90 年代 香港品牌的时装 销往世界各地。社会上时 流行 Grunge Look,又时兴简约风格 ,时装以大自然色彩、细条纹为主,讲究用料、造工 。由于香港 回归在即 ,全球吹起一片东方热 ,香港时装设计纷纷加入本土、中国元素,实行东方传统技艺加西方款式互相结合。踏入 千禧年代 ,香港被誉为东南亚最具衣着品味的城市。人们不再只追求一年四季有得穿就够了,时尚化、健康化、个性化、品牌化的服饰,已经变成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话题,亦已经成为了人们追求美、追求个性的“

5、审美标准 ” 。透过 香港人 衣着的变化,我们看出了香港社会 的进步和 香港人 内心观念的转变。服饰的变化是以经济的发展为前提的,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的真实写照,是香港腾飞的真实写照。同时也反映了人们的思想观念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从以往的“从众 ”心理到“追求个性 ” 。服饰的变化是人们生活质量提高的一个表现。 再说 “食” 。香港饮食文化为东方文化及西方文化的交汇所在,发展出了一个揉合粤菜和西餐的饮食习惯,因而被誉为“美食天堂 ” 。作为全球各地人们的汇聚点,日、韩、台湾、越南、泰、印度等餐厅于现在的 香港均十分常见。这些外来饮食文化亦丰富了香港本地饮食文化。而说起香港的特色饮食文

6、化的时候,茶餐厅首先浮现在人们的脑海里。以前, 大牌档曾经是 香港 非常普遍的食肆 ,但是由于严苛的卫生条例以及政府不再向公众发出有关的经营牌照,大牌档在 香港逐渐 面临绝迹的命运 。大牌档慢慢把茶水档搬进室内,并且结合了以菠萝冰、杂果冰和红豆冰作招牌 的冰室,逐渐变成今天的茶餐厅。在被称为“大众食肆 ”的香港茶餐厅里,五湖四海的地道食物可谓云集一处,如西多士、咖啡等,中式的生滚粥、煲仔饭、餐蛋面等,由早市到夜宵。时至今日,茶餐厅在香港饮食文化 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在殖民地时期,3由于 香港慢慢吸收了英国的饮食文化,其中英式下午茶逐渐本地化,成为茶餐厅 的主要部份。当中最著名的就是“丝袜奶茶

7、”一个迷人的文化融合。“鸳鸯 ”则是香港另一特色饮料。在饼店及茶餐厅 可以找到 蛋挞 与菠萝包 这两种中西文化混合而成的香港特色食品。街头小食亦是香港饮食文化的一部分,鱼蛋 、碗仔翅 、钵仔糕 等都是很受欢迎的街头小食。过去流动小贩所卖的食物在今天已登大雅之堂,成为酒楼美食,部分则在店铺销售,反应街头小吃在香港有一定的市场要求。 车仔面 出现在 50 年代,因为大陆内地难民涌入香港,谋生困难,所以涌现了流动摊贩。由于顾客可以选择面条 、配料、汤汁,而且价钱实惠,所以受到大众欢迎。过去 这么 多年经济 以及社会的急速发展为香港人的饮食文化带来全新的风貌。今时今日,香港人的 饮食 观念 已由过去的

8、简单果腹,发展到对色香味美的追求;从定量到质量 ;食肆亦由朴实简陋,以至讲求装潢华丽;菜式由地道口味,到世界各地美食共冶一炉,足以反映香港人饮食结构的变化, 饮食态度及生活质素的转变。三说 “住” 。寮屋在 1940 年代末的香港开始增多。原因是中国大陆内战 爆发,大量难民涌入香港。难民便在市区边缘和山边建造寮屋。简陋密集的 寮屋 ,居民生活环境 恶劣, 大人和小孩均缺乏理想的活动空间, 更经常发生火灾意外。而香港的公屋前身是徙置区。1953 年,深水埗石硖尾村大火,为了尽快为灾民提供安神之所,便火速在原址兴建徙置大厦。当时的公屋没有独立的厕所或者厨房。在顶层有设置天台小学,方便住在徙置区的儿

9、童上学。在60 年代,推出公共屋 邨,迎合白领阶级中的低薪者。在弹丸之地的香港,寸土寸金。“鸽子笼 ”房屋应运而生。“鸽子笼 ” ,空间非常小, 可谓蜗居房的前身。随着时代的变迁,公屋类型推陈出新,楼层也越来越高,在解决各种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一套完善的公共房屋制度。不断推出政策实现 “居者有其屋 ” ,更重要的是 “居者优其屋 ”的目标。4人人皆希望 “安得其所 ” ,每个人都希望为前途未来辛苦拼搏一整天后, 能够有个心灵的栖息地“家”让自己好好放松一下。从香港人住房条件情况的变迁可以了解到,人们从当初只要有“屋顶盖头 ”的简单愿望到现在的完善的社区配套设施的要求,从简陋到舒适的变化体现了人

10、们的生活水平提高,既追求物质生活的满足,也追求精神文明的发展。四说 “行” 。当年香港开埠,当时人们出行靠的是马车、人力车和轿子等简陋的交通工具,由于经济发展迅速,这些交通该工具根本满足不了市民的需求。于是政府提议引进电车,香港人俗称为“叮叮 ” 。可是当时的英国人只对山顶缆车有兴趣。1912 年,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上班族日益增加,电车的乘客持续增长,社会上出现了双层电车,。一开始双层电车的上层没有盖子的,后来为了使雨天时上层仍可载客,所以上层加设了帆布帐篷。在 1920 年代,香港市民已经可以靠公共巴士出行,人们的出行更为灵活。在 1972 年前,电车具有等级制度的,72 年后,才取消并统

11、一收费。1970 年代末期,香港出现了地铁,大大方便了市民的出行。到后来,香港成为了世界上其中一个交通最繁忙以及发达的地方。香港社会的发展,为香港交通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以及市场需求;而香港交通业的发展,不断解决人们出行不便的问题,则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动力。从马车等简陋的交通工具到现在香港为人们所称赞学习的完善的交通系统, 从体力到便捷,“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在日新月异的香港社会,人们的出行工具将更加趋向安全化、智能化、高速化方向发展, 如此明显的变迁过程,让人们既惊叹岁月的飞速流逝,也让人们对香港交通系统的“茁壮成长 ”感到欣慰。走进香港人衣食住行的历史,无疑的是,都存在一个共同点香港的前进快,步伐稳。而回归十 五年后的今天,在变与不变之间,香港依然充满荣景、动感、祥和,依然是璀璨耀眼的东方明珠,依然是引领时代潮流的国际大都会,而它背后那耐人寻味的历史故事,则等着我们去发掘探索 。5参考 资料 1 http:/ 3 http:/ 4 http:/ http:/ 6 http:/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